简介
首页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汇释

○二问答启白。

僧集不(答云僧。已集)。和合不(答云和合)。未受具戒者出(若有。即遣出。答云未受具戒者已出。若无。即云此中无未受具戒者)。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若有人说欲。即云某甲等说欲及清净。若无人传欲。即云此众无说欲及清净者)。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答云此众无尼来请教诫)。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说戒羯磨)。

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或黑月十五日。或黑月十四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说戒犍度云。大迦宾㝹。在仙人住处黑石山侧。静处思惟而作是念。我今若往说戒。若不往。我常第一清净。尔时世尊知其所念。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从耆阇崛山忽然不现。乃至迦宾㝹前。敷座而坐。时迦宾㝹礼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知而故问。汝在此作是念不。答言。尔。佛言。说戒法。当应恭敬尊重承事。若汝不恭敬布萨。尊重承事者。谁当恭敬尊重承事。是故汝应往说戒。不应不往。应当步往。不应承神足往。我亦当往。

随所住处人多少。共集一处说戒。不和合说戒者。突吉罗。

年少比丘。于布萨日。应先至说戒堂中。扫洒。敷坐具。具净水瓶。洗足瓶。然灯火。具舍罗(此云筹。五分律云。粗不过小指。细不过着)。若不知者。上座当教。不教。不随教。皆突吉罗。说戒竟。应收摄。

若一比丘独住者。至布萨日。应诣说戒堂扫洒如上。若有客比丘来。若四。若过四。应先白已。然后说戒。若有三人。若二人。各各相向说。今僧十五日说戒(或十四日)。我某甲清净。如是三说。若有一人。应心念口言。亦如是三说。

不得非法别众。非法和合。及法别众羯磨说戒(解在羯磨法中)应法和合羯磨说戒。

有病及三宝事。听与欲清净。应口言。若身现相与欲清净。若不现身相。不口说者。不成与欲清净。若受欲清净已。便命过乃至应灭摈等。不成与欲清净。若睡。入定。或忘。不故作。名成与欲清净。若故不说者。突吉罗。若不能如是者。应扶病比丘至僧中。若虑或能死。一切僧应往病比丘所围绕与作羯磨。若病者众多。能集一处者善。若不能者。诸比丘当出界外作羯磨。更无方便得别众作羯磨。

不应称事与欲清净。听如法僧事与欲清净(称事者。我与某事欲。不与某事欲也)。

听受多人与欲清净。受者有事。听转与欲清净。若事毕。应自往。

说戒时。八难事起及有余缘。听略说戒。八难者王。贼。水。火。病。恶虫。人。非人。余缘者。若大众集床坐少。若众多病若覆盖不周值天雨。若斗诤事。或说法夜已久。应齐明相未出时作羯磨说戒。有五种说戒。一者说序。余以常闻告知。二者说序及四弃法。三者说至僧残法。四者说至不定法。皆以余者僧常闻告知。五者说序乃至终。若八难中一一难起。随难远近以为广略。若无难缘。不得略说。

若比丘。心乱狂痴。或忆说戒。或不忆。或来。或不来。应与作痴狂羯磨。病止。应解。

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戒比丘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如法忏悔已。然后说戒。

若比丘。正说戒时。或知有罪。或心疑。若向众说。则致闹乱。当语比座。或心念言。须座罢已。如法忏悔。如是者得听说戒。

若一切僧尽有犯。或生疑。当向清净客比丘忏悔决疑。然后说戒。若无客比丘来。当差二三人向比近清净僧中决疑忏悔已。还所住处。住处比丘当向此二三人忏悔。然后说戒。若比近无清净僧。应作白普同忏悔。然后说戒。若不识罪名罪相。俟有客比丘持律者来。应请问之。如法忏悔。问。普同忏悔。法式云何。答。一人作白之后。各自改往修来。他时若遇清净比丘。仍须发露悔除也。

若客比丘。闻见有旧住比丘。应求。应唤作羯磨。若不求。若求不得。便作。若不唤作。皆不成羯磨。得罪。若不得。便唤作。亦不成羯磨。无罪。旧住于客亦尔(处处寻觅为求。高声唱告为唤)。不应于比丘尼乃至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及遮说戒。除天龙鬼神。

第三分云。若僧破重得和合。听作白羯磨和合布萨。大德僧听。彼所因事。令僧斗诤。诽谤骂詈。互求长短。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尘垢。彼令僧为作举罪。今已还解。已灭僧尘垢。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作和合布萨。白如是。

若有比丘犯僧残。或应与波利婆沙(此云别住法。随覆藏若干日。应行若干日)。或本日治(解在治罪法中)。或摩那埵(解在第二篇中)或出罪。皆随应与之。然后说戒。

若有比丘。犯波逸提。是中比丘。或言波逸提。或言提舍尼。彼见犯波逸提者将此比丘至眼见耳不闻处。教如法忏悔已。至彼言提舍尼比丘所。语言。此比丘已如法忏悔。应作如是已说戒。

若有比丘。犯偷兰遮。是中比丘。或言偷兰遮。或言波罗夷。而皆是多闻知识。彼作是念若今日说戒。或能令僧破坏。听遮说戒。若未说时遮。若说竟遮。皆不成遮。若正说时遮。成遮。

若彼遮说戒人。三业有不清净。无智。不分明。不知问。不能答。余比丘应语言。止。长老。不须起此斗诤事。莫用此比丘语。便应说戒。若其人三业清净等。应问言。以何事遮。为以破戒。为以破见。为以破威仪。为见何事。为闻何事。为疑何事。若不能具答。随所举无根与罪。然后僧应说戒(以无根初篇举者。与僧残罪。以无根僧残举者。与波逸提罪。以无根余罪举者。与突吉罗令忏)。

若有病比丘。遮病比丘说戒。或与无病者互相遮。应语言。佛如是语。须待病瘥。应如法说。彼亦当如法说。如是作已。然后说戒。

或有异住处比丘。斗诤不和合。欲来此说戒。此众应十四日。若十三日说戒。若闻今来。便疾集僧说戒。若闻已至界内。便出界外说戒。若闻已入寺内。应为具浴器等。密出界外说戒。若客比丘唤说戒。应答言。我曹已说戒竟。若旧比丘说戒竟。客不得遮。客说戒时。旧比丘得遮。能如是方便得作者善。若不得。应作白却说戒。大德僧听。今不说戒。至黑月当说戒。白如是。若客待不去。应作白第二却说戒。若仍不去。应如法强与客问答。

僧祇律云。说戒有三种。若十四日(月小故)。若十五日(白月及月大故)。若中间布萨(和合义故)。中间布萨者。布萨时若僧不和合。一比丘于中唱言。若僧和合时当作布萨。若无一比丘唱者。一切僧得越毗尼罪(或云越法罪。即应忏突吉罗也)。一比丘唱者。一切僧无罪。若十五日不和合。应初日布萨。初日不和合者。应二日乃至十二日布萨。若十四日应正布萨者。十三日不应作中间布萨。便就十四日布萨。亦是中间布萨。亦名正布萨。若月大者。乃至十三日和合。得作中间布萨。若不和合。不得十四日。应就十五日布萨。何以故。不得频日布萨。应隔日布萨。是名中间布萨。应十四日布萨者。不得停至十五日。应十五日布萨者。不得逆。就十四日。若有因缘者得作。

应示布萨处。

得昼日布萨。

贼是林中王。能作不饶益事。若布萨时贼入者。即应诵余经偈。若贼知比丘法作是言。沙门。我已知。但说先所诵者。尔时比丘应急诵。使章句不辨。令彼不知初中后。若有王来。亦应如是。

比丘受具足已。应诵二部毗尼。若不能。应诵一部。乃至应诵一綖经(谓初篇四事)。布萨。应广说五綖经(谓五篇二百五十戒)。若有因缘不得者。乃至应诵四波罗夷及偈。余者僧常闻。若不诵作布萨者。越毗尼罪。若举众不利者。应遣上座出界外心念口言作布萨。余三人界内作三语布萨。即是罚上座。

不听合诵布萨。若诵时忘者。余人得授。

不听逆诵。若诵时有忘失者。得还补诵顺。

若布萨诵将毕。有客比丘来及座者。即名得布萨。不应为更诵。若客比丘言。我未曾闻广说波罗提木叉。愿为我广说。待僧罢已。然后与诵。

不听向未受。具足人说五篇罪。得教语。汝不得作非梵行。不得盗。不得杀生。不得妄语。如是比得为说。

不应早作布萨。若一比丘住者。应待客比丘来共作布萨。若无客来。有罪者应作是念。若得清净比丘。此事当如法除。作是念已。应心念口言。今十五日。僧作布萨。我某甲比丘清净受布萨。如是三说。

若布萨竟。有客比丘来者。应随喜言。长老已作布萨。我某甲随喜。若不随喜。应出界外作布萨。一住处不得再作布萨。若比丘远行。布萨日。至比丘住处作布萨已。不应默然去。应嘱沙弥。若园民。若放牧者。有比丘来。语令知此中已作布萨。若无人者。应书柱户扇。或散华作相。彼后来者。应问。应求相。不得辄作布萨。

与欲时应与能持欲入僧中说者。取欲时。应自思惟能传欲不。

不得取众欲。得至三人。

不听与欲者多集者少。不听与欲者与集者等。应与欲者少集者多。

比丘尼与欲。比丘应受。若上座。应言我是僧上座。不应受。若教授尼人。若诵戒人。应各自说不应受。若守房人。若病人。应言我不至僧中。更与余人若言我是乞食。我是阿练若。我是粪扫衣。我是大德人。不取欲者。越毗尼罪。

布萨不肯来者。偷兰罪。若为衣钵等事不来。不与欲者。越毗尼罪。

时集。应与清净欲。非时集。应与羯磨欲。时集亦得与两种欲。

若比丘。共啇客行。至布萨日。有恐怖难。商人行不待。得行作布萨。先应筹量齐几许得诵戒竟。若山。若石。作标帜。伸手相及。羯磨作布萨界。然后作布萨。复次若比丘多。无床坐。一切伸手相及。得立作布萨。若有坐。坐作布萨。若比丘老病。不能入坐。床角相接。得卧作布萨。

十一事不名与欲。一者我与长老欲。我向取某甲欲并与(问。四分听转与欲。亦听受多人欲。僧祗不许。此将安从。答不许之意。大约恐其疏漏。设能善为忆持。则从四分亦得)。二者明日当布萨。今日与欲。三者出界外与欲。四者与比丘尼欲。五者与未受具足人欲。六者取欲已出界外。七者与欲已出界外。八者取欲已还戒。九者与欲已还戒。十者比丘病。与欲已。闻僧中说法毗尼。自力就听。坐久疲苦。以先与欲默离坐去。不名与欲。应更与。十一者布萨日僧集。不来者与清净欲。若暴风雨。若火。若贼。诸比丘尽惊散。不名持欲到僧中。若一人在。是名到僧中布萨有七事应遮。一者不共住人。二者别住人。三者未受具足人。四未说欲。五未行筹。六为和合义故。七和合未竟。

五分律云。遣沙弥。应着不见不闻处。应看床下。以灯笼遍照。

听向有罪比丘悔过。不得向同犯者悔过。若病比丘。听向同犯悔过。

若守护杖士不肯去者。但说戒序竟。言余僧所常闻。应作如是布萨。若有王来亦尔。

若有因缘。不得五种说戒。应言。今十五日布萨时。各共正身口意莫放逸。此亦得名布萨。不得不布萨。

说戒时中忘。应傍人授。犹忘。更授。三忘。应更差人续次诵。不应重诵。

若斗诤。若说法。说律。论议。若多得布施。不容说戒。皆听至明日。

应先请说戒人。

应先作诸羯磨。然后说戒。

不应并诵戒。

不应歌咏声说戒。应直说之。

十诵律云。听二种布萨。一十四日(月小)。二十五日(白月及月大)。一食前。二食后。一昼。二夜。

毗尼序云。比丘及尼。得互听说戒。不得互为说戒(问。四分云。不应于比丘尼及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及遮说戒。今云比丘及尼得互听说戒。岂说戒前。定无羯磨等事耶。答。作羯磨及遮说戒。皆是举过治罚之事。故不应令尼等知。若既作谁请教诫之问。尼方入众礼请。此时但有布萨一事。虽复坐听。自应无过)。

先相嫌人。不应与清净欲。不应与忏悔。

不得为小因缘故。住道中说戒。若欲说戒。当上高处立。观知近处有精舍无。若有。应入中作布萨说戒。

若共贾客行时。贾客住。广说戒。若小住。略说戒。若不住。三语说。若都不听住。各各口语。今日布萨说戒。若有白衣在比丘中。不得口语。应一心念。今日布萨说戒。若有贼难龙难鬼难亦尔。

辩 问。僧祇开行布萨。与此不同。毕竟安从。答。僧祇开行说之条。重在必说。十诵分广略之致。意在随机。今亦随力随机可也。

问。毗尼法藏。是比丘规式。一切未受具人。不得为说。而梵网独听国王。发隐复援十诵毗尼序为证。乃僧祇五分并皆不许。不知安从。答。若论通途轨式。则僧祇五分应从。倘有格外机缘。则十诵毗尼可用。至于梵网。自指菩萨戒。非指比丘戒也。

根本尼陀那云。不得与授学者欲。得取其欲。

律摄云。褒萨。是长养义。陀。是持义。谓由集众说戒。便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又陀。是净除义。谓增长善法。净除不善故。若于住处但有四人。皆可同集。不应别住。亦不取欲。若当处无说戒者。应就余处长净。若于无说戒人处坐前安居。不得过第二长净。应向有说戒处。

若众破重得和合。可作吉祥长净。得解舍置法。应乞大众作别时长净。

附 五岁比丘。当诵戒诵羯磨使利。听依能诵戒者夏安居。诵戒者安居中命终乃至五逆等。若后安居未至。当诣比近处结后安居。若请比近能诵戒者来过安居。若已结后安居。诸比丘应诣比丘处。有学诵序者。若诵四事者。诵十三事者。二不定者。三十事者。九十事者。若诵余残法者。彼各诵所得已。还本住处。教一人使诵。若一人不能尽诵者。随先所诵。各次第诵。不得重诵。若尔者善。不者。但说法诵经。

十诵云。说戒比丘。先当暗诵令利。莫众僧中说时错谬。

毗尼母云。不应用歌音诵戒。当以高声了了诵戒。歌音有五事过。一心染着此音。二为世人所嫌。三与世人无异。四妨废行道。五妨废入定。

出家至五腊。要诵戒使利。不诵戒者。有四种过。一不得畜弟子。二不得离依止。三不得作和尚。四不得作阿阇梨。

比丘法。要诵波罗提木叉。若不诵者。有诵毗尼处。三时就彼处住。何以故。若所犯所疑。忏悔解疑。得除罪也。何故名布萨。断名布萨。能断所犯。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名布萨义。清净名布萨。

○三正说戒序。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

缘 舍利弗于闲静处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往问世尊。佛言。随叶佛。拘那含佛。不为诸弟子广说十二部经。不结戒。不说戒。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佛法广流布。佛及声闻灭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摄故。如种种华。散置案上。风吹则散。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亦结戒。亦说戒。彼诸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佛及声闻灭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如以线贯种种华置案上。虽为风吹而不分散。尔时舍利弗。即请世尊结戒说戒。佛言。且止。佛自知时。若有比丘犯有漏法。然后结戒。为断彼有漏法故。比丘若得利养。若得名称。为人所识。多闻。多财业。便生有漏法。有漏法生。当为结戒(断彼有漏法故一句。乃戒学之纲宗。向此着眼。则于开遮持犯思过半矣)。

证 根本律云。芭蕉若结子。竹苇生其实。如骡怀妊时。斯皆还自害。利养及名誉。愚人所爱乐。能坏众善法。如剑斩人头。

律摄云。五因犯罪。无羞耻心。无敬教心。情怀放逸。禀性痴钝。忘失正念。

释 障道法者。障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相无愿。障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忏悔得安乐者。得初禅乃至阿罗汉果。

律摄云。先有犯。今默不言。更招其罪。如余时中。他问实答。此亦如是。设令有犯而不忆知。无妄语罪。忆知而默。亦为妄语。由现身相。表语业故。障碍法者。一于现世障诸善法。二于未来碍生善趣。欲求清净者。清净。谓是涅槃。为求涅槃故。不为畏他诘责治罚而说于罪。发露即安乐者。有五种相。一切勤策。治诸懈怠故。二由无罪。治诸过失故。三由敬重。治慢式叉故。四由无悔。治诸恶作故。五由寂定。治散乱心故。

五分律云。波罗提木叉者。以此戒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于诸善法。最为初门。

○四结问。

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律摄云。但为三问者。略则闇昧之人卒难知。广则恐多延时令众倦。

初说戒序竟。

○二正列戒相八。初四弃法。二十三僧残法。三二不定法。四三十舍堕法。五十九波逸提法。六四悔过法。七众学法。八七灭诤法。此之八科。总为五篇。初即初篇。二即二篇。三乃遍通初二三篇。故名不定。四五皆第三篇。六是四篇。七八皆第五篇。言七聚者。依初二篇方便等流。别立偷兰遮聚。因三篇下诸轻方便等流。别立恶说聚也。

○初四弃法三。初总标。二别列。三结问。

○今初。

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 僧祇律云。波罗夷者。谓于法智退没堕落。无道果分。如是未知智。等智。他心智。苦集尽道智。尽智。无生智。于彼诸智退没堕落。无道果分。又于涅槃退没堕落。无证果分。于梵行退没堕落。无道果分。所可犯罪。不可发露悔过。故名波罗夷(一法智。知五蕴等各别自性。二未知智。亦名类智。知五蕴等差别之相。谓苦无常空无我等。三等智。亦名世俗智。知诸有情修行差别。及知诸法名相等异。四他心智。知他补特伽罗心心所法无所疑滞。五苦智。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六习智。亦名集智。知诸法因因集生缘观无漏智。七尽智。亦名灭智。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八道智。道正行远观时无漏智。九尽智。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十无生智。我见苦已。不复更见。乃至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已上即声闻十智德也。涅槃。即声闻断德。梵行。即清净戒品。乃智断二种果德之因。今皆退没堕落。无复出世因果分也)。五分律云。波罗夷者。名为堕法。名为恶法。名断头法。名非沙门法。如针鼻缺。不可复用。如人命尽。不可复活。如石破。不可复合。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多罗。旧名贝多。此翻岸形。直而且高。叶可书经。此树若断其心。即便枯死)。

律摄云。波罗市迦者。是极恶义。又他胜义。才犯之时。被他净行者所欺胜故。又被烦恼所摧胜故。出家近圆。为除烦恼。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令使销灭故。又复能生恶趣之罪。名波罗市迦(近圆者。圆。谓涅槃。受比丘戒。则能亲近涅槃。故名近圆。亦名具圆。以此具戒。是涅槃正因缘故)。

○二别列四。初淫戒。二盗戒。三杀戒。四大妄语戒。律摄云。先淫后杀。此依犯缘前后而说。又依由前引生后故而为次第。由不净行。便行偷盗。既行盗已。遂杀怨家。杀已问时。便作妄语。又复烦恼最强盛者。在前而制。此四他胜。其相云何。谓无厌离。不忍。不证。然无厌离最强盛者。立为初二。一于淫欲。二于资财。不忍故行杀。不证故妄语。

○初淫戒。大乘同制。大乘虽许忏悔。须见好相。或复得遇佛菩萨等为说深法。顿发大心。如净业障经。维摩诘经等所明。然必具大惭愧。生大厌离。绝不覆藏。笃切悔过者。乃能承当此事。则与此中授学法原相仿也。如或无恐怖心。无决断心。虽大乘亦岂辄通忏悔哉。若夫见机得作。止谓在家菩萨。非谓比丘。菩萨戒本。具有明文。请详观之。问。菩萨比丘根本若破。一失永失。不得名为菩萨比丘沙弥。若大乘许通忏悔。要见好相。可得重受。小乘决无重受之理。既小乘不许。岂有单菩萨耶。答。大乘重受。虽以见相为期。比丘法中。毕竟永无僧用。今设菩萨比丘破根本后。依大忏除得见好相者。若先已作与学羯磨。即是菩萨与学比丘。若先已作灭摈。即是菩萨优婆塞。不名单菩萨也。又问。忏法有三。一作法二取相。三无生。倘有犯重戒者。或顾体面。或无清净僧。不依作法。但依取相无生二种。可得灭罪否。答。犯罪是恶法。尚自不顾体面。忏悔是善法。云何反顾体面。若有顾体面心。则全堕分别妄识。虽欲取相。决无感通。虽观无生。决难契会。至于缺清净僧。无处作法。以殷净心。专修取相无生二忏。既非故欲覆藏。亦定可灭重罪。古云宁缺前前。莫缺后后。正谓此也。非谓顾体面而缺前前也。又问。授学一法。似与大乘相仿。然终无任僧用。未审依大行忏见好相已。仍得入僧数否。答。荆溪大师辅行记云。小乘教门。尚不开忏。虽曰还生。无任僧用。沙弥犯已。忏成进具。大乘所许。事可通行。傥听大僧。招奸来诈。况宝梁诚训。足数无文。信大小区分。听制条别。小无忏重之说。仍成重罪未亡。安用大教忏夷。以足小乘僧数。依大忏已。内进己道。何须混滥。以惑时情。(文)夫深谭玄妙。无过台宗。而阐扬教门。终不坏于事相。良以开权显实。则即事纯真。故藏教之法。一不可废。倘欲以大破小。便非绝待妙矣。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还戒。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 佛在毗舍离。时迦兰陀村须提那子。饶财多宝。持信坚固。出家为道。时世谷贵。比丘乞食难得。须提那子将诸比丘诣迦兰陀村乞食。母闻子归。往劝舍道还家。再三不允。乃令与妇安子。使种不断。便捉妇臂。将至园中三行不净。时园中有鬼命终。即处其胎。九月生男。字为种子。后亦出家成道。时须提那行不净已。常怀愁忧。同学问知其故。具白世尊。世尊集诸比丘。以无数方便诃责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须提那。云何于此清净法中行。乃至爱尽涅槃。与故二行不净耶。告诸比丘宁以男根着毒蛇口中。不持着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缘堕于恶道。若犯女人。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何以故。我无数方便说断欲法。断于欲想。灭欲念。除散欲热。越度爱结。我说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树果。又如假借。犹如枯骨。亦如段肉。如梦所见。如履锋刀。如新瓦器盛水著于日中。如毒蛇头。如轮转刀。如在尖标。如利戟刺。甚可秽恶。佛所诃责。诃责已。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事理二和)。二令僧欢喜(各护三业无相恼触)。三令僧安乐(各护身口不相恼乱)。四令未信者信(入五停心及四念处)。五已信者令增长(由四正勤得暖法观)。六难调者令调顺(以戒净故。能得四如意定。登顶法观。折伏烦恼)。七惭愧者得安乐(惭第一义天。愧内凡位人。成就五根。住忍法位。不复退转)。八断现在有漏(五力能排五障。世第一法。伏道满足)。九断未来有漏(七觉八正道。发苦忍真明。讫金刚心。断一切见思种子)。十正法得久住(阿罗汉所作已办。令胜义正法不灭)。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如是结戒已。时有䟦阇子比丘。愁忧不乐净行。即还家共故二淫欲。诸比丘白佛。佛言。汝痴人。犯波罗夷不共住。若比丘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若复欲出家修净行。应度令出家受大戒。乃更加。不舍戒戒羸不自悔之言。复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与雌猕猴共行不净。按行比丘见之。具白世尊。故更结戒文如上。

释 若比丘者。名字比丘。相似比丘。白称比丘。善来比丘。乞求比丘。着割截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是中比丘。取最后义。共比丘同戒者。佛为诸弟子结戒已。宁死不犯。是中共余比丘一戒(戒体无二)。同戒(戒相无别)等戒(具足受持)是名同戒。云何名为不舍戒。颠狂舍戒。心乱舍戒。痛恼舍戒。哑舍戒。聋舍戒。哑聋舍戒。颠狂心乱痛恼哑聋人前舍戒。中国人边地人前舍戒。边地人中国人前舍戒。不静静想舍戒。静作不静想舍戒。戏笑舍戒。若天龙夜叉饿鬼睡眠人死人无知人前舍戒。若自不语。若语前人不解。如是等不名舍戒。云何舍戒。若比丘。厌比丘法。便云。我舍佛。舍法。舍比丘僧等。作如是语了了说。是名舍戒。戒羸者。或有戒羸不舍戒。或有戒羸而舍戒。若比丘。厌比丘法。常怀惭愧。意乐在家等。但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姊妹妇儿。村落城邑。园田浴池。我欲舍佛法僧乃至学事。我欲受持家业。乃至欲作非沙门非释子法。是谓戒羸不舍戒。若作是思惟。我欲舍戒。便了了舍戒。是谓戒羸而舍戒。云何名波罗夷。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犯此法者。不复成比丘。故名波罗夷。共住者。同一羯磨。同一说戒。不得于是二事中住。名不共住。

僧祇律云。若向五众及白衣等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学。舍说。舍共住。舍共利。舍经论。舍比丘。舍沙门。舍释种。我非法门非释种。非比丘。我是沙弥。是外道。是俗人。如本五欲我尽受之。是名还戒。云何舍佛。舍正觉。舍最胜。舍一切智。舍一切见。舍无余智见。舍罗睺罗父。舍真金身。舍圆光。舍三十二相。舍八十种好。若舍一一佛名号。皆名舍佛。即名舍戒。若言舍过去未来佛。不名舍戒。得偷兰罪。又外道等亦各言有佛。若实欲舍佛。假言提外道佛。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说舍佛。越毗尼罪。若误说。心狂。无罪。云何舍法。法者。非三世所摄。其相当住。所谓无为涅槃。离众烦恼。一切苦患。永尽无余。若言舍此法。若言舍过去未来法。尽名舍戒。若假言舍外道法。得偷兰罪。若戏笑说。越毗尼罪。云何舍僧。僧者。世尊弟子僧。谓四双八辈。信成就。戒成就。闻成就。三昧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智见成就。应所恭敬。无上福田。若言我舍是僧。是名舍戒。若言舍过未僧。若言舍多比丘。皆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言舍过未多比丘。若言舍一比丘。越毗尼罪。若言舍过未一比丘。越毗尼心悔(即责心突吉罗)。比丘尼亦如是。若言舍和尚。是名舍戒。若言舍阿阇梨。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过未差别及假言戏笑等同上。云何舍学。学有三种。一增上戒学。谓波罗提木叉广略说。二增上意学。谓九次第正受。三增上慧学。谓四真谛。若言舍此学。皆名舍戒。假说戏笑等同前。云何舍说。谓三种说戒(十五日。十四日。及中间布萨)。若言我舍是说。是名舍戒。云何舍共住。共住有二种。一者清净共住。众悉清净共作布萨。二者相似共住。不清净作清净相。与清净者共作布萨。若言我舍共住。是名舍戒。云何舍共利。利者有二种。一者法利。受诵问答。二者衣食利。同受一施。若言我舍此利。是名舍戒。若但言我舍衣食利。不名舍戒。得偷兰罪。云何舍经论。经论有九部(即前十二部中。除方广授记及无问自说)。若言我舍此经论。是名舍戒。若言舍过未经论。不名舍戒。得偷兰罪。复次若比丘言。我舍佛。佛舍我。我离佛。佛离我。我远佛。佛远我。我厌佛。佛厌我。我休佛。佛休我。如是皆名舍戒。乃至经论亦如是。是名还戒。若瞋说。卒说。独说。不了说。因诤说。独想说。向眠者说。向狂者说。向婴儿说。向非人说。向畜生说。向不解者说。皆不名舍戒。戒羸者。彼作是念。我不如舍佛法僧乃至舍诸经论。复作是念。我当作沙弥。作俗人。作外道。彼心念口言。未决定向他人说。是名戒羸。若说戒羸事者。语语偷兰罪。复作是心念口言。我舍佛者胜。乃至我习本俗人者胜。是名说戒羸事。语语偷兰罪。

五分律云。若言我当行外道仪法。语语偷兰遮。若言我当行白衣仪法。突吉罗。是不名舍戒。若口言我舍戒。名为舍戒。

律摄云。行。谓圣道。净。谓涅槃。由八正道。方能证会。作不净行。正违彼故。

相 是中犯者。若与一切人非人畜生男女二形黄门大便道小便道及口中。若自。若他。入如毛头。于初住出三时中。随有乐想。尽波罗夷。方便而不入。偷兰遮。于根坏者及非道行淫。尽偷兰遮。教他者。偷兰遮。教他而不作。突吉罗。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不犯者。睡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切无有淫意。及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十诵律云。有五相名狂人。亲里死尽故狂。财物失尽故狂。田业人民失尽故狂。或四大错乱故狂。或先世业报故狂。若虽有如是狂病。自知我是比丘。作淫欲。得波罗夷。有五种因缘。令心散乱。为非人所打故心散乱。或非人令心散乱。或非人食心精气故心散乱。或四大错故心散乱。或先世业报故心散乱。若虽有是散乱。自觉是比丘。作淫欲。犯波罗夷。有五种病坏心(即痛恼所缠也)。或风发故病坏心。或熟发故病坏心。或冷发故病坏心。或三种俱发故病坏心。或时节气发故病坏心。虽有如是病坏心。若自觉是比丘。作淫欲。得波罗夷。若不自知。不犯。

善见律云。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屎而捉。如旃檀无异。如是颠狂。犯戒无罪。

僧祇律云。若比丘。以染污心欲看女人。得越毗尼心悔。若眼见。若闻声。犯越毗尼罪。相触。得偷兰罪。乃至入如胡麻。波罗夷。若身大。虽入不触其边者。得偷兰罪。若女人身裂为二分。就二分行淫者。偷兰罪。系缚令合行淫者。波罗夷。云何名受乐。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云何不受乐。如好净人。以种种死尸系其颈上。又如破痈。热铁烧身。又云。若欲心随女人后行。步步越毗尼罪。欲心与女人隔壁语。语语越毗尼罪。

附 善见律云。若长老闻此不净行。慎勿惊怪。何以故。如来怜愍我辈。为结戒故。说此恶言。若不说者。云何得知波罗夷偷兰遮突吉罗。若法师为人讲。听者慎勿露齿笑。若有笑者。驱出。何以故。佛怜愍众生。金口所说。汝等应生惭愧心而听。何以笑。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二

音义

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

比丘尼八敬法中。半月半月。应从大僧求教授人。故须致问。若有尼来请。即于此时出众致礼。然后白云。比丘尼僧某甲等。和合礼比丘僧足。今从僧乞教授人。尔时众僧如常差耆宿往教授之。若无耆宿可差。但语言。谨慎莫放逸。今此事久已不行。故但答云无尼来请也。

迦宾㝹

或云劫宾那。此翻房宿。祷房星生。旧云金毗罗。此翻威如王。

舍利弗

舍利。此翻鹙鹭。其母眼明似之。故以为名。弗。此翻子。即是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子也。又翻身子。其母好形身也。尊者名优波提舍。智慧第一。为罗睺罗和尚。

芭蕉若结子四句

芭焦生华。状如莲瓣。中有甘露。其甜如蜜。若生此华。则此枝便坏。竹苇开华结子。则竹林随败。骡不自生。皆驴共马交遘而生。骡若怀妊。必伤其母。

毗舍罗

或云毗耶离。维耶离。鞞舍隶。吠舍离。此翻广严。亦翻好稻。亦翻好道也。

迦兰陀

此云好声鸟。或云是山鼠之名。

须提那。䟦阇子

俱未见翻译。

四双八辈

即四向四果。

九次第正受

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七无所有处。八非想非非想处。九灭受想。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杂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