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宸垣识略

卷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山川坛

山川坛在正阳门南之右。 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回六里。 洪武三年建山川坛于天地坛之西,正殿七坛:曰太岁,曰风云雷雨,曰五岳,曰四镇,曰四海,曰四渎,曰钟山之神。 两庑从祀六坛:左京畿山川、夏冬季月将;右都城隍、春秋季月将。 二十一年,各设坛于大祀殿,以孟春从祀,遂于山川坛惟仲秋一祭。 永乐建坛北京,一如其制,进祀天寿山于钟山下。 嘉靖十一年,即山川坛为天神、地只二坛,以仲秋中旬致祭。 别建太岁坛,专祀太岁,东庑为春秋月将,西庑为夏冬月将,各二坛。 前为拜殿宰牲亭,南为川井,即山川坛旧井,有龙蛰其中。 坛西南有先农坛,东旗纛庙,坛南耤田在焉。 十年,定太岁月将祭期,岁于孟春享庙、岁暮袷祭之日,遣官行礼。 隆庆元年,礼官议天神地只既从祀南北郊,仲秋不宜复有神祇坛之祭,罢之,而太岁之祭如故。

◎神祇坛

神只坛方广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各九级,壝墙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厚二尺五寸棂星门六,正南三,东西北各一。 内设云形青白石龛四于坛北,各高九尺二寸五分。

◎地只坛

地只坛面阔十丈,进深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级,壝墙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厚二尺四寸,棂星门亦如神坛。 内设青白石龛山形三、水形二于坛北,各高八尺二寸,左从位山水形各一于坛东,右从位山水形各一于坛西,各高七尺六寸。

太岁坛

太岁坛在山川坛内,中为太岁坛,东西两庑,南为拜殿。 殿之东南砌燎炉,殿之西为神库、神厨、宰牲亭,亭南为川井,外为西天门。 东门外为斋宫、銮驾库,外为东天门。

(洪武二年,以太岁、风云雷雨及岳镇、海渎、山川、城隍诸神止合祀于城南诸神享祀之所,未有坛壝等祀,非隆敬神祇之道,命礼官考古制以闻。至是礼官奏: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按说文,岁字从步从戊,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所谓太岁十二辰也。阴阳家说又有十二月将、十二时所直之神,若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冲之类,虽不经见,历代用之。唐宋不载祀典。元每有大兴作,祭太岁、月将、日直、时直于太史院。若风雨师之祀则见于周官,秦汉隋唐亦皆有祭。天宝中,增雷师于雨师之次,因升风雨雷为中祀,宋元因之。又按岳镇海渎之祀,虞舜以四仲月巡狩而祭四岳。东岳曰泰山,四岳之宗也,故文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岳曰华山,北岳曰恒山,而未言五岳。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四渎。始有五岳之称。盖以中岳嵩山并列。又周官小宗伯:兆四望于四郊。郑玄以四望为四岳四渎,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四镇者,东曰沂山,西曰吴山,南曰会稽,北曰医巫闾。诗又曰巡狩而祀四岳河海,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祀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诸侯亦各以其方祀之。秦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及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无预焉。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岳渎始有使者持节代祠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皆即其地立祠,命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祭之祀。元遣使祭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为五道。其天下山川之祀,虞书:望于山川,偏于群神。周颂曰:怀柔百神。周礼小宗伯:兆山川邱陵坟衍,各因其方。王制:凡山川之小者,其祭秩视伯子男。刘向谓山川能生物,出云雨,施润泽,品类以百数,故视伯子男。其在诸侯封内者,诸侯又自祭之。如楚祭睢漳,晋祭恶池,齐祭配林,是也。秦罢封建,则皆领于祠官焉。由汉唐以及宋元,岳镇海渎之外又有其余山川之祀,不独岳渎也。城隍之祀,莫详所始。先儒谓既有社矣,不应复有城隍,故唐李阳冰缙云城隍记谓祀典无之,惟吴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德裕所建,张说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则不独吴越为然。又芜湖城隍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又不独唐而已。宋以来,其祀遍天下,或赐庙额,或颁封爵。至或迁就附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如镇江、尘元、宁国、太平、华亭、芜湖等郡邑皆以为纪信、龙且,赣、兖、瑞、吉、建昌、临江、南康皆以为灌婴,是也。张说祭荆州城隍文曰:致和产物,助天育人。张九龄祭洪州城隍:方隅是保,庶是依。则历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国家开创之初,尝以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京都城隍及天下城隍皆祀于城南享祀之所,既非专祀,又室而不坛,非礼所宜。考之唐制,以立春后申日祭雨雷于城东南。以今观之,天地之生物,动之以风,润之以雨,发之以雷,阴阳之机本一气使然,而各以时别祭,甚失享祀本意。至于海岳之神,其气亦流通畅达,何有限隔?今宜以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只合为一坛,春秋祀之。从之。)

(何孟春云:国初肇祀太岁,礼官杂议,因及阴阳家说十二时所值之神。太祖乃定祭太岁于山川坛之正殿,而以春夏秋冬四月将分祀两庑。或谓月将非经见者。按礼祭法: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太岁实统四时,而月将四时之候,寒暑行焉。古人有时与寒暑之祭,今祭太岁月将,则固时与寒暑之神也。载诸祀典,孰谓非经见耶?至洪武七年甲寅,令仲春秋上旬择日祭,未几以诸神从祀南郊,遂省春祭。是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及各城隍等称号,惟孔子之封爵不改,遂诏为制。一、五岳之神,称东岳泰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一、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一、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一、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一、各处府州县城隍,称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县城隍之神。一、历代忠臣烈士并依当时初封名爵禄某之神,余祠无功于民不应祀典者,一切禁罢。降诏云: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谥,历代有加,渎祀不经,莫此为什。至于忠臣烈士,虽可加封号,亦惟当时为宜。今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山水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谥封美称,皆与革去。其孔子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方一时者比,所有封爵仍因其旧。遂为令。未几复降仪注:凡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谒神,与誓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而祠祀之文,礼仪之详,备载大明集礼。)

(北岳在今真定府定州曲阳县。汉为常山郡上曲阳县。史记封禅书: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汉书郊祀志:祠北岳常山于上曲阳。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春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于上曲阳。魏书:和平元年春正月,如中山,过恒岳,礼其神而返。二年春二月,如中山,遣使者祀恒岳。隋大业四年秋八月,帝巡河北,亲祀恒岳。唐书地理志:定州曲阳县,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镇岳,岳有岳祠。张嘉贞传:为定州刺史,至州,于恒岳庙中立颂,自为文书于石,其碑用白石为之,素质黑文,其为奇丽。先是,岳祠为远近祈赛,有钱数百万,嘉贞自以为颂文之功,纳其数万。自汉及唐,北岳之祭皆在曲阳。一统志乃谓恒山在浑源州南二十里。山西志又谓宋时因山后诸州陷于契丹,乃即曲阳致祭,此谬说也。)

邱文庄浚云:历代东海、南海皆临海而祭,西海、北海则望祀。 在宋都汴梁,无由至辽蓟之域,出国门而北望祭之可也。 今建都于燕,望南而祭北海,岂天子宅中以临四海之义哉? 今京师东北乃古碣石沦海之地,于此立祠而祭,于势为顺,于理为宜。 若夫中国之正西在于秦陇,西南则蜀,稍南则滇也。 滇之极西,百夷之外,闻有大海,宜于此处望祀之。 今祭北海仍在怀庆,祭西海仍在蒲州,是邱之说终明之世未用也。 都城隍之神,岁以五月十一日为神之诞辰,万寿圣节各遣官致祭。 倪宗伯岳上疏云:庙祀城隍之神,本非人鬼,安得诞辰? 可谓妄谬。 每岁南郊大祀坛、八月山川坛俱有合祭之礼,??事体已重,比于天下府县之祭不同,所有前项祭告烦渎无据。 遂罢之。 )

(明何孟春曰:余世宗时,或言前代都长安与汴洛,以太华等山列为五岳。今既都燕,当别议五岳名。太常寺卿范拱以为非是。议略曰:轩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阪,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弘治初,兵部尚书马文升建言:今京师既定于燕,则恒山不当为北岳,而医巫闾之为镇亦不在北。宜下礼部议拟改易。尚书耿裕欲从会官议,侍郎倪岳不可,遂止。然未尝考及范拱之所言者以折之也。)

宋永向曰:海一而已,地之势西北高而东南下,所谓东北南三海,其实一也。 北至于青沧,则云北海,南至于交广,则云南海,东渐吴越,则云东海,无有所谓四海者。 诗书礼经所载四海,盖引类而言之。 汉西域传所云蒲昌海,疑亦淳居一泽耳。 班超遣甘英住条支临大海,盖之南海之西云。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