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宸垣识略

卷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学宫

燕都有学,前不可考。 唐咸通中,立学舍一区以处生徒。 辽道宗清宁元年十二月,诏京师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令博士助教讲解训导。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韶京府设学义士共千人,凡经史注疏会课学规,一同大学之制。 元太宗六年,于金故都设国子学总教。 元世祖中统二年,命诸路置学舍学校官,而大都路未设学,统于国子学。 八年,立京师蒙古学。 十三年,置大都路学署曰提举学校所,移周宣王石鼓于此。 二十四年,迁都北城,立国子学于城之东,乃以南城国子学为大都路学,复移石鼓于国子学。 至泰定三年重修,而学制大备。

(马祖常重修大兴府学孔子庙碑文曰:昔我太祖皇帝受命造邦,金人逊于汴,太祖即以全燕开大藩府,制临中夏。维时已有定都之志矣。故太宗皇帝首诏国子通华言,仍俾贵臣子弟十八人先入就学。城新刳于兵,学官摄于老氏之徒。迨世祖皇帝教命下,始正儒师,复学官,庙祀孔子,归儒垣四侵地,勒石兴文,作新士子。至元二十四年,既城今都,立国子学,位于国左,又因故庙为京学。京师杂五方俗,尹治日不给,庙之墙屋敝坏,将压以毁,讲席之堂粗完。泰定三年,今大尹曹侯上视庙貌祠位皆不如制,割稍入为寮采倡。然后大家富人合赀以聚财者有焉,释子方士分食以庀徒者有焉,施施于于,咸乐相成。延两庑五十二楹,缔构涂饰,工良物辨,象从祀诸贤百有五人,妥灵性肖,威仪有容。又恳请于朝,得廪饩弟子员百人受学于师,复其身不劳以事,于是天下首善之教兴焉。庙肇自唐咸通中,至辽金燕为都邑,故尝用天子学制,选举升造,与南国角立,亦一时之盛也。太宗皇帝当云雷经纶之世,圣训谆切,以德赏喻父师,以夏楚惩子弟,饥焉栗肉,渴焉酒醴,力焉仆使,恩义甚备,其养贤劝善之诚,固已高出于百王之上矣。世祖皇帝立极作则,人文昭明,登用儒臣,躬亲讲学,故当时勋贤之裔以及宿卫之臣罔不以揖让俎豆之为懿,颛蒙昏庸之为耻也。而三代国学党序遂庠家塾之等,秩然罗列于上下,才学经术用世之士踵武而出。暨仁宗皇帝宾与,大比四方举进士,凡登贤书策名礼部者,京师屡倍于外郡,非列圣仁涵义揉,百年之礼乐文武推而致之欤!燕自虞夏为武卫之服,召公之化尚矣。昭王筑台以徕贤士,邹衍、乐毅、剧辛至,有称于世,韩婴以诗易为一家师,孔颖达博综五经,卓然庶几醇儒。今多士游歌在庭,抠衣在庙,将见鲁邹之美矣。若婴、颖达宜所不道,矧衍、毅、辛之徒哉!夫儒者之学,诗书六艺之文,以至施天下之道,无有二也。后世教不明,家异人殊,各溺于所习,以相诋訾。由上之教无以一之。嗟夫!古者小学大学之师,弟子之传,皆本道德仁义之实,着于诗书六艺之文,非有教有授,则不敢以传也。传焉而庞杂不经,则上有刑也。是故风淳而气同,由上之教有以一之也。而王国多士,逢文明之会,肄业有学,学有师,春秋祀其先圣先师者,有庙有位,入有食以处,出有贵于众,所以报称列圣教化之德而应贤侯承宣之志者,必观而起矣。遂为铭诗。诗曰:皇元有赫,奄受大国。于月之帽,于日之域。京邑翼翼,莫不来极。予诞敷文德,新都有嵯。辟雍峨峨,基弁之差。济尔象牺,鍧尔弦歌。新宫则那,旧庙如之何?皇帝在御,百度咸苦。海输维楠,河浮厥柏。是寻是斫,虞庠岳岳,式光我上国。玄圣仪仪,玄紞龙衣。衎我先师,既右享之。采芹于池,荐此明牺,用介我蕃厘。蕃厘伊何?彼美多士。克明克类,克亮厥事。以登膴仕,以媚于天子。有铿华钟,路鼓逢逢。言燕于公,有翼有颙。多士既同,天府是庸,维曹侯之功。曹侯訚訚,乃承乃宣,御剧乃专。虞庠连连,王氏安安。祗国维贤,天子万年。)

明顺天府儒学在府治东南。 洪武初,以元国子监为北平府学,以元天和观地为大兴县学,宛平县学仍故。 及太宗永乐元年,改北平布政使司为顺天府,仍以府学为国子监,大兴县学为府学,照应天府例,革大兴、宛平二县学。 礼部请以府县生徒通经能文者,充北京国子监监生,其余充顺天府学生,从之。 九年,同知甄仪建明伦堂东西斋舍。 十二年,府尹张贯建大成殿,又建栖生舍于明伦堂后。

宣德十三年,府尹王贤以学之旧址多为军民所侵,疏请复其旧地,遂扩而新之,重为大成殿,翼以两庑,前为戟门。 殿与门为间各三,庑为间各五。 因书基为祠,以祀宋丞相信国文公。 为六斋于明伦堂东西,附以栖生之舍,会馔有堂,有厨有库,后累经修茸。 至万历庚辰督学商为正迁宋文丞相祠于学舍之东,江右大绅就其地建怀忠会馆。 戊子,督学杨四知建尊经阁于文庙东北,建文昌祠于东南。 按学在教忠坊,本元之柴市,文丞相授命之地。 元即建丞相祠,冠以儒巾。 明正统七年四月,府尹王贤奏改宋时丞相冠服。 京府宛、大二县如应天例,不设学校,统于府学。 良乡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洪武五年建,正统十二年重修。 固安县儒学在县治东,洪武三年建,八年增修。 东安县儒学在县治西,洪武五年建,宣德五年重修,隆庆五年知县王邦直重修。 永清县儒学旧在旧治内,金寿昌元年,前啜里军都押司官萧萨八建,洪武六年,知县盛本初修,永乐六年,知县王居敬复葺。 成化四年,被河水倾倒,教谕马文、生员赵亮等奏准迁于县治南,知县许健创修。 正统六年,巡按程富奏永清县学置非善地,宜改建山川坛址。 上以贤才在教养不在地利,斥之。 香河县儒学在县治东,洪武十四年建,正统元年重修。 文庙逼近街市,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陈增美改建,复增置名宦、乡贤、泮池,至天启末,知县??沉惟炳重修。 通州儒学在州治西,元大德间建,永乐十四年重修。 三河县儒学,金太和间建。 旧在白河西十七里,曹家??庄南,洪武初因水患迁于县治东北隅,即元帅府家庙也。 嘉靖十六年,知县赵公辅复改迁于县治之南。 社学在文庙西南,元有三河沟堂,王约有记。 武清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白河西,明洪武初因避水患徙建于此。 漷县儒学在县治西北。 旧在河西务,元末废,明洪武四年重建于此。 宝坻县儒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德间建,明洪武三年重修。 蓟州儒学在州西北,自唐以来亦既有址,金人崇其堂宇,元至顺间、至元间知州相继修葺,至正间益增大之,明洪武初重建。 社学十三处。 遵化县儒学在县治西南,金正隆三年建,万历二十一年重修。 平谷县儒学在县治南,建于元至正间,明成化五年知县郭铭重修。 嘉靖二年,清军御史熊荣、巡抚御史孟春、总兵马永、参将吕昌、兵备副使熊相、督暑印县丞宋澄增拓,视昔加美焉。 嘉靖四十年,御史秦嘉楫以屯田按县谒庙,乃出公帑所赢重修,殿庑堂斋,焕然一新,戟门外凿泮池,瓷砖桥,其外横衢竖二坊,东曰兴贤,西曰育才。 玉田县儒学,金干统年建于县西南,明洪武初重建,嘉靖十一年,移于西关厢,旧大觉寺,十九年,督学御史阮鹗移于城内旧玉阳观,万历六年,知县胡兆麒、教谕周思移建文庙于县西。 丰润县儒学在县东南,金大定二十七年建,元至元元年修,明洪武初重建。 养贤食三楹在堂西,嘉靖二十八年,县令时凤建。 岁征夏麦一百五十石,秋粮二百五十石,盐运司折粮运盐课银四十三两五钱,自成化年盐院据五图廪膳生题准,协济儒学官生俸廪,永为定额。 社学在文学东。 昌平州儒学在州治东,元时为昌平县学,在旧县西,景泰三年,始与县治俱徙,正德三年升州学。 密云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正间建,明洪武十一年重修。 武学、(旧城文学西。)文昌艺苑、(新城东门外北。)密云后卫学、(成比二十二年,生员祀昭奏建。)密云后卫书院,(原建于古北口东门外,兵毁改建城内。)万历初,总督刘应节与大帅戚继光建。 顺义县儒学在县治西,洪武八年建。 怀柔县儒学在县治东,洪武十五年建,正统五年重修。 涿州儒学在州治西南,辽统和间建,明洪武五年重修,汉唐文学最盛,如汉韩婴、崔骃、崔瑷、崔实、卢植,唐张说,皆有著作行世。 房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儒林坊,创于元,至明隆庆庚午重修。 霸州儒学在州治东,洪武三年建,正统五年重修。 文安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大观间建,金毁,元皇庆初重建,明正统八年重修。 宋苏洵为县主簿,后人重其人,因构桥名苏桥。 大城县儒学在县治西,元建,兵毁,明洪武间县丞王峦重建。 社学旧在学西。 保定县儒学在县治东,洪武十五年知县徐仲谦建,景泰三年知县王钅遂、弘治十二年知县王大辂、嘉靖十五年知县冉崇儒俱重修。

◎武学

京卫武学设于正统六年。 初,洪武二年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仍建武成王庙。 上曰:立武学,是分文武为二,轻天下无全才矣。 三代以前之士,文武兼备,用无不宜。 如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岂比于后世武学止讲韬略,不事经书,专习干戈,不闻俎豆,拘拘于一艺偏长哉? 今建武学,又立武成王庙,是近世之陋规也。 大公宜从祀帝王庙,其武学武成王庙罢之。 至正统六年,成国公朱勇选骁勇都指挥官纪广等五十一员,熟娴骑射幼官赵广等一百员,上命置教授一员、训导六员以教之。 景泰三年七月,以武生多袭代,调取征操,所余仅十许人,罢之。 以学舍分赐太监王瑾、百户唐兴。 天顺八年十一月,给事中金绅复请设以育将才,因以太平侯张轨旧第为学,设官如故。 嘉靖十五年,以旧学在城东偏狭之地,改建于皇城西隅大兴隆废寺。

(嘉靖改建武学,命兵部会同礼、工二部条议事宜具奏。一、专教将领。宜命才望素着谙兵文臣一员提督讲武,选各府掌印佥书侯伯及各营坐营将官二三十员,每月遇三日赴讲武经等书,遇八日演习武艺。至岁仲冬,请车驾幸讲武殿,行大阅礼,考校将帅而赏罚黜陟之。一、尊崇庙享。古今言兵者,以太公吕望为宗,请仿唐制,立武成王庙,以汉唐以来名将,如孙武、吴起、司马穰苴、尉缭子、黄石公、张良、韩信、李广、赵充国、诸葛亮、邓禹、冯异、关羽、张飞、李靖、李积、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岳飞,本朝之徐达、常遇春、张玉、汤和配享。每岁春秋致祭,庶典制不阙,武教有所兴起。一、时加劝惩。每岁仲冬大阅外,其春夏秋仲月望日,该部请旨会官严加校阅弓马兵书,开其等第,奏行该部纪录。果弓马熟娴,通晓兵略者,即遇缺推补,否则不得升叙。上从之。)

◎书院

太极书院,元太宗八年建,时中书行省杨惟中用师于蜀吴荆汉,得名士数十人,深于道学,乃收集伊洛诸书,载送燕京,还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 请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度者为学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学。

(元人吴莱渊颖集云:赵复,字仁甫。元初南伐攻德安,溃之,复遭掳,遇姚枢,舆言,信奇士。仁甫方以国破家残,不欲北,且祈死。会夜月出,即逃,乃亟被鞍跃马,号积尸间,见其解发脱履,仰天呼泣,盖欲至水裔而求溺也。姚晓以徒死无益,乃还。然后尽出程朱性理等书及诸经传,故姚文献与许文正公遂为当代儒宗,仁甫为有以发之也。世祖在潜邸尝召见曰: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对曰:宋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伐父母者。故仁甫虽在燕久,尝有江汉之思,人称为江汉先生。 )

谏议书院在昌平州西南五里。 元人乃贤曰:唐刘蕡幽州昌平人,谪死柳州,历辽金无能发潜德。 至本朝天历间,昌平驿官宫祺始奏建刘谏议书院,设山长主之,躬谒有题曰:入郭日已暝,惨淡风叶赤。 鞠躬荒祠下,低徊想遗直。 刘君素忠愤,伏阙论邦国。 痛陈心腹祸,竟罹考功斥。 余子尽骞腾,郁郁负惭色。 乡人仰高谊,千载崇庙食。 悲歌风萧萧,感慨情恻恻。 出门无行人,凉月照东壁。 书院久圮,万历中广平刘荣嗣为府尹重新。

文靖书院在房山县西南七十里。 元里人总管赵密、教授贾壤尝从容城刘因游,归以其学教乡人,乃建书院立祠祀之,赐额文靖,苏天爵为记。

益津书院在霸州城东宫家庄,元宫君祺建,合韩谢二庄弟子肄业其中,黄溍作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舆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与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州县及书院置之。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散府上中州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县设教谕一员,书院设山长一员。中原州学山长、学录、教谕并授礼部札付,凡各府所属州县学正、教授、学录,教谕并授行省及宣慰司札付。凡路州府书院设直学,以掌钱谷,从郡守及宪府官试补,直学考满又试所业十篇,升为学录、教谕。凡正、长、谕、录、教授或由集贤院及台宪等官举充之,谕、录历两考升正、长,正、长一考升散府上中州教授,上中州教授又历一考升路教授。教授之上各省设提举二员,正提举从五品,副提举正七品,提举凡学校之事。后改直学考满为州吏,例以下第举人充正、长,备榜举人充谕、录,有荐举者亦参用之。自京学至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之肄业于是者,守令荐举之,台宪考核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往往人材辈出。是年有司上诸路所设学校凡二万一千三百余。)

首善书院,明天启二年建,在宣武门内,为总宪邹公元标、冯公从吾讲学之所。 京师首善之地,道宫梵宇,鸱吻相望,而独无学者敬业乐群之处。 邹公以总宪、冯公以副宪起,同至京,各道御史构书院一所于宣武门内东墙下。 两先生朝退公余,不通宾客,不赴宴会,辙入书院讲学,绅衿有志于学者,环而静听,或间出问难,无不畅其怀来,一时转相传说,咸知颅名义,重廉耻,士风为之稍变。 未几逆珰用事,郭允厚、朱童蒙辈相继疏论,以讲学为门户。 未几杨公涟二十四罪之疏上,附珰者嗾珰,谓此皆门户中人也。 党祸大作,倪文焕、张讷等奏请毁书院,弃先师木主于路左,壁有记为叶公向高文,董公其昌书,并碎焉。 未几上海徐光启请改为西洋历局,后屡请复,不报。

(叶文忠向高记曰:首善书院者,御史台诸君所创,为南皋邹先生、少墟冯先生讲学所也。额曰首善者,以在京师为首善地也。二先生语余:子为记。余曰:记讲学者必有素尝学问之人,高不知学,何以为辞。二先生固强之。余乃言曰:古之所谓教学,则庠序学校尽之矣。当其时里党之所肄习,师儒之所修明,舍三德六行五伦之外,无他物也。自邹鲁兴,断断于洙泗凫绎之区,始言心言性,言道德仁义,而其指归不出于孝弟。时庠序学校废,而贤人君子之有志于学者,始欲得圣贤为之依归,以共维世教于不坠。其上下之相为补救如此。汉唐以来,以杂学词章取士,置德行伦常于不讲。至宋而濂洛关闽诸儒,乃复绪邹鲁之微言,转相授受。鹿洞鹅湖,始有书院以聚徒讲学,亦杏坛之遗意也。明兴,设科罗才,虽取词章,而学宫功令载在卧碑者,一本于德行,至以明伦额其堂。其大指与三代同。而末流之弊,逐功利而迷本真,乃反甚于汉唐。贤士大夫欲起而维之,不得不复修濂洛关闽之余业,使人知所向往。于是通都大邑,所在皆有害院,而京师独缺,欲讲学者率寄迹于琳宫梵宇黄冠缁流之所居,而无一敬业乐群之地。盖二百余年于兹矣。夫大学之道,明德新民,归于止至善。其释止至善,首言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共重邦畿如此。而要其所止,又不外于君臣父子之伦。盖圣人之教人,明白显易,不为奥说渺论又如此。夫惟君臣父子之伦明而后朝廷尊,朝廷尊而后成其为邦畿,可为民止。故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会极会此,归极归此。此之谓首善,非他之通都大邑所得而比也。二先生之惓惓于此举,意念深矣。吾闻邹先生之学,深参默证,以透性为宗,以生生不息为用,其境地所诣,似若并禅机玄旨而包括于胸中。冯先生之学,反躬实践,以性善为主,以居敬穷理为程,其识力所超,又若举柱下竺干而悉驱于教外。要之于规矩准绳,伦常物理,尺尺寸寸,不少逾越,舆世之高谈性命忽略躬行者大相径庭,则二先生师世淑人之模范又无不同。故凡谒邹先生者,盎然如太和元气之薰蒸,疑游华胥之庭,其见冯先生,则屹然泰山乔岳,生仰止之心。今合二先生振铎于邦畿,又适值圣天子道化覃敷,统接尧舜,一时名流济济,如龙源钟先生辈,相与于喁唱和,共明君臣父子之伦,阐皇极以示会归。使凡有志于大学者,毋以至善为荒唐,而唐虞三代之治可复还于今日。则其所补于世道岂浅鲜哉!往徐文贞在政地,好讲学,朝绅借以为市。江陵矫之,至尽毁天下之书院,使世以学为讳。余愧不能为文贞,奉二先生于皋比,而幸与之同朝,时聆其謦欬,又读其论学之书,目睹书院之建,未尝不忻忻然有执鞭之愿。世得无执江陵之见以诮余乎?余亦甘之矣。书院在大时雍坊十四铺,贸易自民间,为赀一百八十两,皆五厅十三道所输。经纪其事者,司务吕君克孝,御史周君宗建。以天启二年月日开讲。是为记。)

东惠书院在通州儒学西南,嘉靖己酉巡按御史阮鹗建。

双鹤书院在通州张家湾城内,万历中淮抚李三才建。 ◎国学

辽太祖时立南京太学,而规制不可考。 金海陵天德三年,始置国子监。 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凡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则取有物力家子弟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者充。 凡会课,三日作论策一道,季月私试,如汉生制。

元世祖至元六年,以金枢密院立国子学。 至二十四年定制,设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生员,讲授经旨,究正音训,上严训导之术,下考肄习之业。 复设助教同掌学事,而专守一斋。 正录申明规矩,督习课业。 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大学、中庸,次及诗、书、周礼、春秋、易。 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其次传习之。 讲说则依所读之序,正录伴读,亦以此而传习之。 次日抽签,令诸生复说。 其功课:对属、诗章、经解、史评,则博士出题,生员具槁,先呈助教。 俟博土既定,始录附课簿,以凭考校。 许衡又着诸生入学杂仪及日用节目,命永为定式而遵行之。

(元国学有崇文阁,即今彝伦堂。祭酒吴澂记曰:国朝以神武定天下。我世祖皇帝以武之不可偏尚也,广廷四方耆硕之彦,与共谋议。遂能裨赞皇猷,修举百度,文治寝寝兴焉。中统间,命儒臣教胄子。至元间,备监学官。成宗皇帝光绍祖烈,相臣哈喇哈孙承上意,作孔子庙于京师。御史台言:胄子之教,寄寓官舍,隘陋非宜,奏请孔庙之西营建国子监学,以御史府所贮公帑充其费。逮至仁宗皇帝,文治日隆,佥谓监学椟藏经书,宜得重屋以庋。有旨复令台臣办集其事。乃于监学之北,构架书阁。阁四阿,檐三重,度以工师之引,其崇四常有一尺,南北之深六寻有奇,东西之广倍差其深。延佑四年夏经始,六年冬绩成。材木瓦甓诸物主直,工役饮食之费,一皆出御史府。雄伟壮丽,焕然增监学之辉,名其阁曰崇文。英宗皇帝讲行典礼,贲饰太平,文治极盛矣。台臣请勒石崇文阁下,用纪告成之岁月。制命词臣撰文,臣澂次当执笔。今上皇帝丕缵圣绪,动遵世祖成宪,于崇儒重道惓惓也。泰定元年春,诞降俞旨,国子监立碑,如台臣所奏。臣澂谨录所撰之文以进。臣闻若古有训,戡定祸乱曰武,经纬天地曰文。武之与文,各适所用。然戡定祸乱,用于一时而已;经纬天地,则亘古今不可无也。何也?日月星辰,天之文也;山川草木,地之文也。人舆天地相为经纬,则亦与天地相为长久,而可一日无也哉?我世祖匆匆用武,日不暇给,而汲汲崇文,唯恐或后。此其高识深虑,度越百王,宏规远范,垂示万世,以为圣子神孙法程,夫岂常人所能测知?盖创业之初,非武无以弭乱;守成之后,非文无以致治。武犹毒药之治病,病除即止;文犹五谷之养生,无时可弃也。有文治之君,必有文治之臣。苟非教习之有其素,彼亦惘然孰知文之所以为文者?故建学以兴文教,畅文风,涵育其人,将与人主共冶也,斯文也。小而修身齐家,大而治国平天下,言动之仪,伦纪之叙,事物理义之则,礼乐刑政之具,凡灿然相接,焕然可述,皆文也。古圣贤用世之文,载在方策,不考古人之所以用世,不知今日之所以为世用者也。然则圣朝之崇文,岂虚为是名也哉?阁之所庋,古圣贤之文也。立之师,使之以是而教,设弟子员,使之以是而学。教之而虚成,学之而能,则游居监学者,济济然,彬彬然,人人闲于言动之仪,察于伦纪之叙,博通乎事物理义之则,详究乎礼乐刑政之具,他日辅翼吾君,跻一世文治于尧舜三代之盛,由此其选也。夫如是,则可谓不负圣天子崇文之明命休德已。若夫不能潜心方策,真有得于古圣贤之所谓文,而涉猎乎浅末,炫惧乎葩华,曾以是为文乎?上之所以为世用者盖不在是。臣澂再拜稽首而献颂曰:皇元肇兴,于赫厥声。天戈所指,如雷如霆。圣圣继承,六合混一。威命远加,丕冒出日。神谋英略,敷遗后人。征诛以义,持守以仁。既成武功,大阐文治。尊道隆儒,劝学讲艺。京师首善,教胄设官。孔庙巍巍,四方来观。执法之臣,职务纠慝。爰矢嘉谟,称我文德。于庙之西,黉舍翚飞。于黉之北,杰阁云齐。其阁伊何?有经有史。广采旁罗,有集有子。昔在中古,郁郁乎文。式克至今,用宏兹贲。诜诜多土,被服圣术。凤翥鸾翔,虎炳豹蔚。维身之章,维国之光。匡扶圣化,上跻虞唐。民物阜蕃,礼乐明备。允显崇文,昌运万世。)

明国子监即元之旧学,在城东北。 洪武初,改为北平府学。 永乐仍为国子学,又改为国子监。 正堂七间,曰彝伦堂,元之崇文阁也。 中一间,列帝幸学,俱设座于此,上悬敕谕五通。 东一间,祭酒公座面南,司业座面西。 堂前为露台,台南中为甬路,前至太学门,长四十三丈,圣驾临幸由之。 东西为墀,诸生列班于此。 后堂三间,东讲堂三间,西讲堂三间,折而东为绳愆厅三间,鼓房一间,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各十一间,西为博士厅三间,钟房一间,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悉如率性堂,六堂乃诸生肄业之所。 东折而南,为廊房九间,门一间,西亦如之。 太学门三间,门东敕谕碑一通,洪武十五年申明学制一通,洪武三年定学规碑一通,洪武初年钦定,永乐三年申明学规碑一通,洪武十六年并三十年钦定庙学图碑一通,庙学规制地界四至丈尺尽勒焉。 正统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立。 外东井亭一,又东为持敬门以入庙,自中少北为储才门,以通启圣祠、土地祠及典簿、典籍、掌馔厅仓库之路。 祭酒东厢亦由??此入。 西井亭一,又西为退省号门,自西少北为广居门,以为司业入厢及诸生入号之路。 墀内杂树槐柏共二十株。 前为集贤门三间。 门前为通衢,东西碑坊各一,题曰国子监。 监衢东西碑坊各一,题曰成贤街。 彝伦堂后斋明所九间,格致诚正号,每号计三十七间。 嘉靖七年,作敬一亭,御制圣谕,共碑七座。 前为大门,题曰敬一之门。 祭酒厢房在亭东,司业厢房在亭西,会馔堂一所在监东北,土地祠五间在馔堂门之右,典籍厅五间在馔堂门之左,典簿厅三间,掌撰厅五间,退省号及广居门之西为天地人知仁勇文行忠信规矩准绳纪纲法度凡一十八号,并退省房三连,混堂、净房各一所。

(设官职事,祭酒掌国学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夷生、幼勋臣教训之事。司业为之贰。修古学正成均之政令,造以明体适用之学,以孝弟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以升堂,积分、及格、叙用之法而励翼之,不率者扑之,不悛徙谪之。以糜馔膳师生,以力役给厨膳,以赐予示恩赉,以宁假悉人情,以拨历练吏事,以考选汰冗滥。岁仲春秋上丁日祀先师,则总其威仪。上谒先师幸太学,祭酒司业执经进讲,有讲章。其属有监丞,坐绳愆厅,参领其事,诸师生怠教、不率教及膳廪不洁,并纠惩书识之,而坚明其约束。博士坐博士厅,分经训授。助教、学正、学录坐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专教诲,严程课,讲说经义,导纳之规矩。典簿典出纳文移,受支金钱,为师生馔,季报诸生课业仿书,以听于翰林,岁杪奏上。典籍掌经史子集及制书。掌馔掌饮食。于是礼部、翰林、詹事、春坊、司经局若园子监官递相通流而迁补,因之独华重矣。)

(初建国学,令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充国子学生,于是有官、民生之目。自一品至七品皆得与叙荫,皆谓官生。民生则郡县中诸生论其秀而岁升之者也。洪武三年,始设科举士。五年,选会试下第年少质美者,令入学,皆曰民生。当是时,启教虽弘,而任官不易,非强学登科,则积分将至十余载而后得历事授官。成化初,始诏三品以上大臣子孙许一人送监,照监例出身,荫而得举,复得以次子补荫。而自洪武来,死王事者之胤时有特荫,其经筵储邸讲导之臣,有稽劳叙荫,边境大臣以功荫,皆曰恩生。边徼属裔以及海外君长,梯航相望,遣子入学,附之官生。其勋戚习读,昉于洪武初,令公侯伯及武官子弟承袭者入国学肄业,是时盖二百余人。景泰、天顺间,戚畹诸公主子孙听乞恩入监。成化十年,令公侯伯驸马初袭授者送监读书习礼,祭酒依学规教之,不率者奏闻。明初岁报监生册,即周人学士之版也。每岁终总一岁诸生之数,分举贡官例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目,具册以献于天府。)

(监规定监生三等高下,凡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堂;一年半之上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堂;一年半之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方许积分。积分之法,孟月试本经义,仲月试论及内科诏诰表一章,季月试史策及判语二,每试文理俱优与一分,理优文省者与半分,文理纰缪者无分,积至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分者,仍坐堂肄业。有轮差于内外诸司,俾其习于政事,半年回学,画则趋事于各司,夕则归宿于斋舍,优游之以岁月,琢磨之以义理,约束之以规法,廪食学校,则俾其习经史,历事各司则俾其习官政,遇大比科举,许其就试。)

园子师,元时如许公衡、萧公百阝以布衣征聘,吴公澂以宋进士召用,皆称得人。 至明尤重其选,特以硕旧宋公讷为祭酒,体统尊隆。 至宣、成而后,大儒辈出,李公时勉、罗公钦顺、陈公敬宗、章公懋、吕公楠分领南北师席,讲明理学,久任有至二十余年者,称亟盛焉。 夷考当年,凡所简用,或以内阁,如宋公讷、胡公俨,或以尚书,如李公敬、陶公凯、乐公韶凤、刘公嵩,或以侍郎,如谢公铎,或以提学副使,如蔡公清、王公鸿儒、王公云凤,或以京卿,如殷公迈、屠公羲英,成公宪,或以给事中,如周公怡,不循资格,惟在得人。 至于章公懋以致仕佥事起补祭酒,公以父丧力辞,恃增司业,以待其终制,尤称异数。 故邓氏函史赞是时官峻法守,谨绳墨,人尚礼教,士之贤者,明经以穷理,居敬以反身。 虽中庸之流,亦奉训承式,不敢悖。 即闾巷父兄长老,亦知诵习小学性理通鉴诸书,故风习最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