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重修台湾府志(范咸)

卷十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武備(三)

列傳義民船政

列傳

義民

船政

·列傳

施琅,號琢公,晉江人。明崇禎時,為遊擊將軍。及明亡,閩、粵事亦相繼敗,琅挈家屬入海依鄭氏。成功忌其能,因釁執之;會得脫,遁歸,家屬皆被害。

順治丙申,制府李率泰薦授副總兵,駐同安;薄廈門賊壘,擒其驍將數十輩,所招降萬餘人。晉同安總兵,擢福建水師提督;平金、廈沿海諸島。康熙六年,以「邊患宜靖疏」請搗臺灣,得旨赴京面陳。尋以議裁浙、閩、粵三省水師提督,留京;晉爵內大臣伯。

康熙二十年,朝廷從姚啟聖請,特命琅征台。琅至閩,選舟師練習三載,以二十二年六月己酉由銅山進兵入八罩,直抵澎湖。澎為台門戶,賊之精銳悉在焉;有眾二萬餘、艘二百餘,集於雞籠等嶼。偽鎮國公劉國軒亦擁精兵二萬屯於風櫃尾、牛心灣等處,環設砲城,以陸兵守之。其餘沿海賊舟,星羅棋佈。琅令大小船於風帆上,大書坐將姓名,以知進退、定賞罰。丁亥昧爽,鼓角喧騰,兩師將合,琅先令曾成、藍理、吳啟爵、張勝、許英、阮欽為、趙邦試七艘衝鋒破浪,直入賊師,焚殺無遺。值潮自南至,前鋒為急流分散,賊艘復合。琅知其深入,挺身衝殺賊■〈舟宗〉,收入八罩,獨駕小舟潛偵賊寨動靜。癸巳,與各鎮誓師,分為八隊;每隊七舟,各三其疊。琅自統一隊,居中調度;留八十餘舟為後援。又分遣五十餘舟從東畔嵵內截寇歸路,以五十舟從西畔牛心灣、內外塹為疑兵牽制。忽北風驟發,勢相逆,三軍股栗;琅巡師大呼曰:『無畏!惟天、惟皇帝之靈實式臨之』。須臾,雷震風反,將士賈勇而前。賊舟發火矢交攻,煙焰迷天;官兵乘勢夾擊。自辰至申,賊艘被焚,覆溺投水者無算。劉國軒遁入小舟從吼門出,僅以身脫。既破澎湖,琅思以恩信給台人,凡降偽鎮營弁,獎賞有差。給士卒糧米,焚傷覆溺未死者以醫藥救治之,有欲歸見妻子者給舟送之;降卒相謂曰:『是直生死而骨肉也』。歸相傳述,賊眾解體,望王師如時雨。方駐師澎島時,士卒數萬乏水;隨地鑿井,甘泉湧出。於是軍聲大振,鄭克塽始決計歸順;遣裨將馮錫珪、陳夢煒齎獻延平王金印一、招討大將軍金印一、公侯伯將軍銀印五,來乞降。時七月二十七日也。八月壬子,琅統舟師臨台地受降,令人民土番剃髮。官民有仇怨者,悉為捐釋。撫殘孽、籍府庫兵仗,卹陣亡之殺傷者;雞犬不驚,壺漿載道。

捷書至闕,上解所御龍袍馳賜,載褒以詩。加授琅為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予世襲。琅復念海外初平,所在土番雜處,為善後計,特疏詳陳臺灣棄留利害,請設郡縣以為東南數省藩籬;詔報可。版圖式廓,海波不揚;江、浙、閩、粵四省數十年鯨鯤久靖,琅之功為多。

朱天貴,莆田人。初為鄭氏將;後歸誠。授平陽總兵。

康熙二十一年,以總督姚啟聖薦,奉旨調回閩省,協剿臺灣。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天貴率舟師奮勇追擊,斬獲、溺死者無算。會中砲,死。姚啟聖上其功,詔贈太子少保,謚「忠壯」;蔭一子知州。

時會剿臺灣有功者,興化總兵吳英、海壇總兵林賢、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廈門總兵楊嘉瑞、副將蔣懋勛、林葵、詹六奇、參將羅邦試、二等侍衛吳啟爵、筆帖式常在。

施世標,琅子。初以外委、守備,隨父戰澎湖有功。後累官至水師提督,駐廈門。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世驃聞變,集諸將議曰:『台寇猖獗,六、七日全郡俱陷;此非小賊也。今臺灣數百艘逃入內地,脫有奸徒混跡,乘虛鼓煽,廈島一搖,勢不可制;咎將誰執』?乃按兵觀釁。而總督覺羅滿保羽檄飛促世驃出師赴澎湖,以慰眾心。迨滿保至廈門,而世驃已登舟出港兩日矣。抵澎湖,與南澳鎮總兵藍廷珍謀克復安平。時朱一貴悉眾攻安平,世驃與廷珍遣將分攻,直搗台郡,朱一貴等後先就擒。世驃即於軍中疏平台郡狀,值南風正駛,捷書到闕,賜世驃東珠、朝帽、蟒袍,異數有加。

時元凶雖擒,餘黨散匿。世驃復與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會風雨大作,屋瓦皆飛,人民震動;世驃終夜露立,疾作,卒於軍。

藍廷珍,南澳總兵官。朱一貴倡亂,總督覺羅滿保飛檄召赴廈門,商略機務。廷珍以海外豕突殘魂,必重臣坐鎮以安人心、消反側;乃遣人陳請滿保駐廈門,就近督師。滿保得所指陳,喜曰:『藍總兵所見,事事與吾吻合;吾無憂矣』。遂自會城兼程疾趨至廈,而廷珍亦單騎率所部舟師繼至。滿保令總統征台水陸大軍赴澎湖,會提督施世驃進剿。六月朔,出廈門港;二日,至青水溝。時颶風驟起,軍士相顧失色;廷珍親自操舟馭風,漂至銅山。風定,由銅山至澎湖。世驃大喜,與議進兵。廷珍慷慨言曰:『群盜烏合,一攻即靡。但其眾至三十萬,不可勝誅。以某所見,止殲渠魁;餘令自新,且安反側』。乃戒將弁,無得妄殺。翌日進兵,廷珍親率諸將奮擊,賊眾敗走,克復安平。賊復率二萬眾,列牛車夾牌盾為陣,蜂擁蟻附攻安平。廷珍發大砲,四面環擊;賊大潰,退保府治。越數日,廷珍督大兵南下,復敗賊眾,追殺至蔦松溪。一貴遁去,遂復府治;駐萬壽亭,提督世驃屯北較場;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一貴及餘黨先後就俘,台郡悉平。

歐陽凱,漳浦人;臺灣鎮總兵。

朱一貴倡亂,豎旗於南路岡山。凱撥官兵前剿,賊勢猖獗。〔四月〕二十八日,凱親率眾駐春牛埔,戰連日。五月朔,賊黨數萬雲集,凱奮身血戰,躍馬衝突;賊四面圍攻,勢窮力困,中槍墜馬。賊刃交下,截其首去。

事聞,詔贈太子少保,予卹、賜祭葬;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祀忠義祠。

許雲,漳州海澄人;臺灣水師副將。

朱一貴倡亂,南路被陷,逆賊環攻府治;雲不以水陸分歧,於四月三十日率次子方度、家丁吳國珍等赴春牛埔,援總兵歐陽凱。時鎮標官兵俱陷,雲衝突血戰,殺賊數千人;賊退走。翌日,賊眾十餘萬擁至,雲率游擊遊崇功、千總林文煌、趙奇奉、把總李茂吉,自黎明戰至日中,矢窮砲盡。雲重創遍體,墜馬步戰,猶手刃數十賊,勢孤無援。賊眾愈甚,弁兵俱歿,厲聲命次子方度曰:『賊勢猖獗,我分當捐軀報國。爾速突圍出,將安平、鹿耳門各砲位封釘,無遺賊用;即賫印信,赴提督乞師復仇』。方度號泣,奔突出圍。雲左臂被賊砍,猶奮勇血戰;厲聲曰:『吾生不能盡殺爾等,死必來殲滅爾』!賊怒,寸磔之。

事聞,贈拜他拉布勒哈番世職。予卹、賜祭葬,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崇祀忠義祠。安平百姓憫其捐軀殉國,為立五忠祠以祀焉。

次子方度隨參將王萬化征剿朱逆,攻入鹿耳門,克復安平鎮,殺賊七鯤身、西港仔、蘇厝甲,底定臺灣。以軍功,補臺灣鎮中營遊擊。

羅萬倉,陝西人;臺灣北路參將。朱一貴之亂,總兵歐陽凱戰死,府治失陷;萬倉鼓勵將士堅守。賊攻北路,連發大砲擊之,仆賊旗。賊四面蝟集,萬倉突圍拒戰;兵孤無援,踰溝墜馬。賊以竹篙截其喉,猶揮刀殺賊而死。妾蔣氏,聞兵敗,亦自縊。事聞,詔贈拖沙拉哈番,世襲。賜祭葬,廕子弟一人以守備用。妾蔣氏,詔賜旌表。

孫文元,雲南人;臺灣鎮左營遊擊。朱一貴竊發,歐陽凱等戰歿,賊攻府治。文元兵少勢孤,於鹿耳門內望北叩首畢,躍入海死。

游崇功,漳浦人;臺灣水師左營遊擊。台寇之亂,崇功奉調援剿,同副將許雲併力擊敗賊眾。聞鎮營圍急,率兵赴春牛埔,而歐陽凱已陣歿;崇功手持大刀,左右衝突,殺賊三十餘人,中創墜馬死。事聞,與遊擊孫文元俱贈拖沙拉哈番;予卹,賜祭葬,各廕子弟一人以守備用。

胡忠義,陝西人;臺灣鎮標左營守備。台寇之亂,隨歐陽凱率師於春牛埔拒敵。衝鋒力戰,中砲墜馬死。

馬定國,陝西人;臺灣鎮標左營守備。朱一貴攻南路營,定國督兵拒守。賊勢猖獗,定國奮力血戰,勢不能支;大呼曰:『我朝廷命官,豈可遭擒取辱』!遂拔佩刀自刎死。事聞,與胡忠義俱予卹,賜祭葬;廕一子以衛千總用。

蔣子龍,閩縣人;臺灣鎮標中營千總。台寇倡亂,隨總兵歐陽凱拒敵春牛埔,大破賊眾。次日,賊勢復張;子龍奮身疾戰,被賊刀斷一臂而死。

陳元,侯官人;臺灣鎮標左營千總。朱一貴倡亂,元率師同本標右營遊擊周應龍於南路岡山禦賊;奮勇扼擊,賊敗走。明日,直進赤山。又明日,賊悉眾四面圍攻,元與力戰數次,中創被獲;逼降,不屈死。

趙奇奉,廣東人;臺灣水師協標右營千總。台寇環攻南路,奇奉隨協鎮許雲率水師援剿,連敗賊眾。次日,賊悉眾攻春牛埔,奇奉力戰死。

林文煌,侯官人;臺灣水師協標千總。台寇作亂,文煌隨協鎮許雲率兵援鎮軍,連日力戰於山川台。文煌衝鋒殺賊,歿於陣。其弟文甲從師,亦死焉。事聞,與千總蔣子龍、陳元、趙奇奉俱予卹,賜祭葬;廕一子以衛千總用。

李茂吉,漳浦人;臺灣水師協標中營把總。台寇之亂,茂吉自請為先鋒,隨副將許雲率兵援鎮軍。力戰於春牛埔,為賊所執,不屈;勸之降,茂吉瞋目厲聲曰:『我朝廷職官,豈肯降汝草賊耶』?舉足翻其几案,奪賊刀殺賊。賊共斮之,頭破裂,罵不絕口而死。

林彥,閩縣人;臺灣鎮標中營把總。台寇之亂,隨總鎮剿賊於春牛浦。賊悉眾來攻,彥爭先臨陣死之。

林富,長汀人;臺灣鎮南路營把總。台匪竊發,奉委率兵為遊擊周應龍前隊。引路至赤山,與賊戰,賊稍卻;富乘勝深入,賊後陣圍之,劗刺而死。時有削職把總江先達、鎮標右營領旗王奇生,俱力戰歿於陣。

石琳,永定人;汀洲鎮標中營把總。康熙六十年,奉差領汀鎮兵至臺灣換班。適遇台變,琳力請助戰;為賊所圍,歿於陣。事聞,與把總李茂吉、林彥、林富俱予卹、賜祭;廕一子以衛千總用。

以上十三員暨林文甲、江先達、王奇生,俱奉旨祀忠義祠。

王郡,字建侯;乾州人。初冒李姓入伍。康熙六十年,以千總從藍廷珍收復臺灣有功,後為南路參將,始復姓。

雍正六年,陞臺灣總兵。七年,討平鳳山山豬毛番。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眾作亂,鳳山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乃先遣遊擊李榮引兵應援;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陴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與參將侯元勳、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賊復集,自辰至未戰數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田等八人,梟於營門。越日,福生、大概等三十餘賊悉就擒。南路既平,而新鎮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徵兵府中,總督郝玉麟復檄郡討之。郡師至鹿仔港,遣參將李蔭越、遊擊黃貴等合兵圍阿束社;參將靳光瀚、遊擊林黃彩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賊遁南日內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砲聲震山谷。賊負創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於是各社望風皆降,縛獻渠凶林武力等;北路亦平。十餘年來鎮台者,郡之功為優云。

張天駿,字鳴珮;仁和人。以千總,留京營效用。檢發福建水師,出洋捕賊有功,累升至廣東提督。條奏停止採礦,部議革職。旋奉特旨,補湖廣常德總兵;調崇明,奉命海運漕粟至閩平糶,遂受台鎮。蒞任二年餘,恩威並濟,兵輯民安,台以無事。

天駿為人質直而存心忠厚,識大體,勤於其職。陞福建水師提督,去之日,兵民傾城趨送,至有泣下者。今風神廟,立有去思碑。

·義民

康熙六十年,總督滿保題准:朱一貴等倡亂臺灣,佔踞郡縣、侵犯南路,義民李直三、侯觀德、涂文煊、邱永月、黃思禮、劉魁才、林英泰、鍾國虯、林文彥、賴君奏等密謀起義,誓不從賊;於四月二十二日,先遣艾鳳禮、涂華煊等赴府請兵。五月初一日,府治失陷。各義民隨於五月初十日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粵之鎮平、平遠、程鄉、大埔、閩之永定、武平、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莊豎立「大清」旗號,連營固守。又以八社倉廒貯粟一十六萬餘石,遣劉懷道等又帶領鄉社番民固守倉廒。各義民糾眾拒河,嚴守一月餘,不容賊一人南渡淡水。六月十八日巳時,賊從西港口偷渡新園,劉庚甫、陳展裕、鍾貴和等統眾與賊合戰兩次,復糾同侯欲達、梁元章、古蘭伯與賊戰於小赤山;至晚,復戰一次,各有損傷。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甫、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敵,且戰且守,誘賊至濫濫莊。鍾沐純等統眾出賊人之後從北面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眾從南面殺入,陳展裕、侯欲達、涂定恩等統眾從東面殺出,三面合攻,大敗賊眾,追至淡水河邊;有邱若贍、艾鳳禮等攔河截殺,賊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死者數千餘人。義民為首之涂文煊及鄉壯被賊殺傷死者,一百一十二人。奪得大銃四位、砂砲四位,偽劄、偽印旗號、軍器甚多。奉旨從優議敘,給台地守土義民劄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劄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刮付二十三張。

乾隆元年,總督郝玉麟題准:臺灣北路大甲西等社凶番肆逆不法,旋即平定;其陣亡、傷亡、受傷之義民、隨丁、壯丁、通事人等,照鄉勇之例賞給。冊開一等、二等、三等軍功之義民人等,酌量分別等次賞給。

乾隆五年,總督德沛題准:雍正十年,北路凶番不法,南路吳福生等乘機糾眾;義民侯心富等先於康熙六十年朱一貴竊發案內已經立功,至雍正十年,復行率眾九百餘人渡河應援,賊眾奔潰;又經水師提督王郡調赴軍前備充嚮導,出力用命,應予以優敘。均照部冊有名外委例,各加一等授為千總,給與劄付。

乾隆十年,總督馬爾泰、巡撫周學健議准:剿捕匪犯吳福生等並北路凶番案內立功冊報有名之義民,毋論已未請給功劄,許赴地方官陸續具呈查明檔冊,喚同里正、副等當堂確訊。如果無頂冒影射情弊,即會同營員秉公考驗,加具印結,詳送臺灣鎮道覆驗,轉送督、撫會同親加考察。倘有年力壯健、才技出群者、列為一等;即予考拔外委、把總。如或人材漢仗去得而技藝未能嫻熟,列為次等;准予分發內地各標營食糧效力,另侯考拔。若有假冒頂替情弊事發,依律治罪。其材技平常、不願赴考者,聽其自便;功冊注銷。

附考

臺灣始入版圖,為五方雜處之區,而閩、粵之人尤多。先時,鄭逆竊踞海上,開墾十無二、三。迨鄭逆平後,招徠墾田報賦。終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蓋惡惠、潮之地,數為海盜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琅沒,漸弛其禁,惠、潮民乃得越渡。雖在台地者,閩人與粵人適均;而閩多散處、粵恆萃居,其勢常不敵也。康熙辛丑,朱一貴為亂。始事,謀自南路粵莊中。繼我師破安平,甫渡府治,南路粵莊則率眾先迎,稱為義民。粵莊在台,能為功首,亦為罪魁。今始事謀亂者既巳伏誅,則義民中或可分別錄用,以褒向義。加以嚴行保甲,勤宣聖諭,使食毛踐土之眾,一其耳目、齊其心志,則粵民皆良民也。何以禁為(「理台末議」)?

·船政

修造哨船工料:大吉木(長七丈餘,圍五尺餘)、中吉木(長六丈餘,圍四尺餘)、浮溪木(長五丈餘,圍三尺餘。俱衫木名)、高洋木(杉木之略小者)、柁、碇、龍骨(每船頭、尾、中共三節,長短配桅之丈尺;系松木所制)、大桅(趕繒長八丈五、六尺,圍七、八尺;篷艍長六、七丈,圍五、六尺不等;按艍之長短配用)、頭桅(趕繒長六丈餘,圍四尺八、九寸;篷艍內有改造加長、加闊,桅長五丈餘,圍三尺七、八寸:俱照船身長短配用)、大櫓、小櫓、大小風篷、大小桅餅(大木圈。或十餘、或數箇,用套大桅,便於起篷)、大小無底升(亦木圈。風篷掛於桅上,用木圈以動之。趕繒一千三百箇、雙篷艍七、八百箇)、樟樑頭、樑座、大桅座、頭桅座(頭尾)、托浪板、斗蓋、水櫃、頭禁水(鑲船頭木)、尾禁水(鑲船尾木)、上金(尾樓邊高起木)、下金(在船尾水內,用以拴柁)、招(船頂上招子,便於頭起也)、撐面(艙蓋)、扛罩(艙口直木。此木自官廳口起、至大桅兜止,所罩艙之撐蓋,俱扛於此;故名。隔艙板木,乃橫木也。在大桅處,名曰含檀,又曰樑頭;在各艙,則名堵經)、披枋(杉木板,隔船兩邊水)、笨枋(船頂板,在戰棚枋之下)、占櫃(舖官廳頂蓋)、覆竹(船兩旁所釘樟木)、車戰棚(杉木板,重舖笨枋上)、車耳(扯篷、起碇,■〈糸索〉縛於此)、■〈穩,木代禾〉仔(水蛇下灣木)、繚牛(繫大篷腳■〈糸索〉)、灣極、直極、頭尾八字極(俱樟木。用以鑲船)、屈手極(媽祖堂前兩灣樟木。大趕繒用,雙篷艍無)、番人耳(船頭木)、頭含檀(樹頭桅木)、大含檀(樹大桅木。凡船身長闊、滿漢字號,俱於此印烙)、大轉水(附大倉檀木)、含檀鞋(削成方木,鑲含檀內)、木里鞋(鑲桅座內方木)、轉水鞋(船梢上兩邊方木)、車檔(扯篷、起碇絞棍木)、大鹿耳(夾大桅木)、頭鹿耳(夾頭桅木)、夾車擋(靠車木棍)、金楦(下金內木棍)、軟箸(船尾中間鑲木,用以夾舵)、櫓椽(放櫓架。一作櫓床)、上下秤(拴風篷木頭。尾在上者名上秤、在下者名下秤)、尾穿樑(船尾柱)、通樑(艙口上木)、下株樑(船底木)、舵牙(夾舵木)、水蛇、猴楦、桅豬(見下)、鐵釘(趕繒一千八百斤、篷艍七百斤)、茅鐵(四、五百斤)、櫆藤(十斤)、張篷水藤(百餘斤)、黃麻(為繩■〈糸索〉之用。其名有大律■〈糸索〉、小律■〈糸索〉、篷踏■〈糸索〉、小踏■〈糸索〉、大母■〈糸索〉、小母■〈糸索〉、大千斤墜、小千斤墜、篷尾吊、小篷尾吊、雞貫、流浪■〈糸索〉之屬)、棕(亦為■〈糸索〉繩之用。其名有篷頭根、篷尾根、舵吊、虎尾、碇奴、碇■〈糸索〉、摘尾、腰邊秦、出尾秦之屬。二項,趕繒一千數百斤,篷艍八、九百斤)、篾碇■〈糸索〉(二條。每條篾三擔、草四擔)、桐油(趕繒一千五百斤,篷艍五、六百斤。每油百斤,配灰三百斤、釘一百斤、網紗一百斤)、網紗(破魚網煉入油灰內,用以補縫)、灰、草餅(舂灰用)、炭(千二百斤至千八百斤)、勒肚(拴舵■〈糸索〉。自船底貫於碇前結緊,舵乃得有力;水淺放去鬆,便可懸起)。杉板船、尾樓燈、金鼓各一。其餘顏料、旗布、匠役、工價,大修、小修為數不等。

附考

凡大吉木、中吉木、浮溪木、高洋木、柁、碇、龍骨、大桅、頭桅、大櫓、小櫓、松板(作樑頭砲架並鋸作捋路用)、棕苓竹(篷上用。有大小二種)、檬榜(系柯木,榜大桅用)、連轉木(做篷、碇等車並開板做柁用,系杉木。長二丈三尺,圍三、四尺不等;頭尾如一,並無粗細)、松筒(對鋸開,作龍骨三節)各項,產自省城,委員採辦;鐵釘、茅鐵、桐油、山城板(系小杉木鋸開,鋪艙並貓狸內墊板用)、網紗、櫆藤、尾樓燈、旗布、顏料、鑼、皷、大小風篷、無底升、桅餅、槳各項,產自漳州,耑人採買。其餘各項,雖產台屬,地近生番,深山溪澗,挽運維艱(「舊志」)。

「台海使槎錄」云:『台、澎各標營船,初俱分派通省內地廳員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內地州縣。其尚可修整而不堪駕駛者,內地之員辦運工料,赴台興修。迨按糧議派,台屬三縣亦分修數隻。此非偏庇台屬,以內地各廠員多力分,工料俱便;不煩運載,可以克期報竣。後定在近道、府監修。統計閩省船隻,勻派通省道、府,乃將台、澎九十八船內派臺灣道、府各十八隻,餘俱派入內地。既而,仍歸內地修造;惟未至朽爛而不堪駕駛者,留台修補。至康熙四十四、五年間,仍俱改歸台屬。而派府船數倍於道,令其與福州府分修;議於部價津貼運費外,每船捐貼百五十金,續交鹽糧廳代修其半,道、鎮、協、營、廳、縣共襄厥事。迨後專責知府,並將道船亦歸於府。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准:設立總廠於通達江湖之所,百貨聚集,鳩工辦料均屬省便。每年派道員監督,領銀修造;再派副將或參將一員,公同監視,務節浮費,均歸實用。部價不敷銀兩,歷來州縣協貼;仍應如舊。復經總督滿保會題:將台、澎戰船九十八隻,於臺灣設廠,委令台道、台協監督修造。於是各船盡歸台廠,而道、協之責任獨重矣(同上)。

余所坐海船,桅木之值數百金。柁師云:得之外域者任重,當風不稍屈曲;長可八丈,通身無節,名「打馬木」。明監察御史路振飛「按閩摘略」云:『崇禎六年,遣戶科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楊崙冊封琉球。先期,採木造舟,大桅屢求未獲;嗣於寧化縣方得應用。獨鐵力木柁,產自廣南;差官採買,回大鵬所被賊焚劫。復支銀五百五十兩,前往海澄縣採買二門,運到副用』云云。今鹽木柁尚值數十金,亦廣南所產(「赤嵌筆談」)。

每船載杉板船一隻,以便登岸;出入悉於舟側,名山仙門。碇凡三,正碇、副碇、三碇(正碇一名將軍碇,不輕下),入水數十丈;棕藤草三緪,約值五十金。寄碇先用鉛錘試水深淺,繩六、七十丈;繩盡猶不至底,則不敢寄。鉛錘之末塗以牛油,沾起沙泥,柁師輒能辨至某處。有占風望向者,緣篷桅繩而上,登眺盤旋,了無怖畏;名曰「亞班」(同上)。

南北通商,每船出海一名,即船主。柁工一名、亞班一名、大繚一名、頭碇一名、司杉板船一名、總鋪一名、水手二十餘名或十餘名。通販外國,船主一名。財副一名,司貨物錢財。總捍一名,分理事件。火長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駛船針路。亞班、柁工各一正、一副,大繚、二繚各一,管船中繚■〈糸索〉。一碇、二碇各一,司碇。一遷、二遷、三遷各一,司桅■〈糸索〉。杉板船一正、一副,司杉板。及頭繚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擇庫一名,清理船艙。香公一名,朝夕焚香楮祀神。總鋪一名,司火食。水手數十名(同上)。

海船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板,曰鼠橋;後兩邊欄,曰牛欄;柁繩,曰虎尾;繫碇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杉木,曰水蛇;篷擊繩板,曰馬臉;船頭橫覆板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猴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碇繩木,曰狗牙;拄桅腳杉木段,曰桅豬(同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