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卷之八十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平脉方#1

平脉大法第一

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於医,颠沛必於医,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隳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者必当屏弃俗情,凝心於此,则和鹊之功因兹可得而致也。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脉经》云:过此非也。切#2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参互#3,诀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脉者,皆於平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设有所作,亦如食顷,师亦如之。既定,先诊寸口,初重指切骨,定毕便渐举指,令指不厚不薄,与皮毛相得,如三菽之重。於轻重之间,随人强弱肥瘦,以意消息进退,举按之宜,称其浮沉诸类,应於四时五行,与人五脏相应。不尔者,以其轻重相薄,寻状论寒暑得失。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一呼而脉再至,一吸而脉再至,呼吸定息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平和中适者也。春秋日夜正等,无余分时也,其余日则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如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法昼夜,变通效四时,然於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有长短,而岁功日数无遗也。若人有赢有壮,其呼吸虽相压遏,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四时。

夫诊脉,当以意先自消息,压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後察其脉数,计於定息之限,五至者为平人。若有盈缩,寻状论病源之所宜也。

问曰:何谓三部脉?答曰:寸关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异,有尺寸分三关之法,从肘腕中横文至掌鱼际後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从鱼际後文却还度取十分之,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故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

又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寸主射上焦,头及皮毛,竟手上部;关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头腹足为三元也。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於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晬时也。故五十度而复会於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於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也。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金,秋三月,庚辛之气。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火,夏三月,丙丁之气。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土,王四季,季夏六月,戊己之气。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木,春三月,甲乙之气。

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水,冬三月,壬癸之气。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短涩者,肺也。法金吝涩。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如卉生苗吐颖。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濡弱如水,举重胜船。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脉也。《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

指下形状第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於指下。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之乃得。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丸#4,一曰洒洒如欲脱。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细脉,小大於微,常有但细耳。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薄,一曰按之如欲尽#5 也。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张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弓为弦也。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数#6脉,去来促急。一曰意六七#7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缓脉,去来亦迟,小鴃於迟。一曰浮大而软,阴与阳同着。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即无。

动脉,见於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

伏脉,极重,指着骨乃得。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指下无,两傍有。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如软。《千金翼》软作濡。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福然。一曰沉浮皆得。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结者生。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代者死。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裹。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弦与紧相类。软与弱相类。浮与芤相类。又日浮与洪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又曰软与迟相类。革与实相类。《翼》作牢与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五脏豚所属第四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亦名人迎。

肝部,在左手关上。

肾部,在左手关後尺中。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亦名气口。

脾部,在右手关上。

肾部,在右手关後尺中。

脉法赞云: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後。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三阴三阳,一云按察阴阳。谁先谁後。

阴病治官,官藏内也。阳病治府。府外也。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

审而知之,针入病愈。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荣卫气血,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上下於中,

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

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缕陈,令得分明。

师曰:

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常经,不失铢分。

出入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脉一周身,

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则紧弦,

沉潜水畜,支饮急弦,

动弦为痛,数洪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审察表裹,三焦别分,

知邪所舍,消息诊看,

料度腑脏,独见若神。

分别病形状第五

脉数则在腑,迟在脏。

脉长在而弦,病在肝。《脉经》作出於肝。

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出於心。

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

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

脉大而坚,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

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涩者少血多气。

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

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

沉细滑疾者热。

迟紧为寒。《脉经》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

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

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

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

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

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瘕痕积聚,腹中刺痛。

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

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疮。

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微,阳在胸中。

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

脉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

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胚血也。

脉後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

脉前大後小,即头痛目眩。

脉前小後大,即胸满短气。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太素》 作滑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裹,浮为在表,沉为在裹。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症。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脉大,寒热在中。伏者霍乱。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样缓风。

滑为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鈎,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症结。

駃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有#8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脉来洪大袅袅者,祟。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三关主对法第六

诸浮诸弦,诸沉诸紧,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头部;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肾以下病腰脚部。

平寸口脉主对法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经痛,中手促上击者,日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豚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及疝瘕,小腹痛。热一作气,又作中。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邪。

寸口脉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为风水。

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翼》云亦为伤寒头痛。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寸口脉弦大,妇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脉微而弱,微即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烦;当烦不烦,与极汗出。

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即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来暂大暂小者,阴络也,苦阴风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寸口脉来暂小暂大者,阳络也,苦皮肤病,汗出恶寒,下部不仁。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炙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顬,摩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麻黄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管,服除热汤。若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佳,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幅幅,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汤、内补散,将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管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乾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胃管一作三里补之。

寸口脉芤,吐血,微扎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脍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9,是诸气上冲胸中,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巨阙泻之#10。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软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乾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则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寒即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苓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平关脉主对法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

关上脉弦而长《翼》作大,有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脉经》云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赢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关上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後补之。

关上脉紧,心下苦满痛,脉紧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脉经》云:又大黄汤两治之佳。针巨阙、下管泻之。

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关上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汤一作丸、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

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

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消麻黄汤、平胃丸,一作宜服紫菀汤、人参大平胃丸。针胃管泻之。

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虚,宜服茱英汤,温调饮食,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且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即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细,虚,腹满。宜服生姜汤、茱萸蜀椒汤、白微丸,针灸三管。

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宜服乾地黄汤、四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关上脉花,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输。若重下去血,针关元,甚者服龙骨丸。关元一作巨阙。

关上脉伏,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

关上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管,先泻後补之。

关上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软,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关上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向向,宜服紫菀丸、泻脾丸,针灸胃管泻之。

平尺脉主对法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上热冲头面。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素问》云:尺寒脉细,谓之後泄。

尺脉虚小者,足经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大者,热在胖中,小便赤痛。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按之不绝,妇人血闭,与关相应和。滑者,男子气血实,妇人即为妊娠。

尺脉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

尺脉#11俱软弱,内愠热,手足逆冷,汗出。

尺脉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脉俱沉,关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阴中冷,脚痹。

尺脉俱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气不足,其人脚弱短气。

尺脉俱数,手足头面有热;俱迟,有寒,手足头面有冷风。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一无此四字,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血气实,经脉不利,宜服朴消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尺脉弱,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乾地黄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经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尺脉扎,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

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软,脚不收,风痹一无此五字,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泻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扬加大黄一两,利大便,针关元补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竟

#1平脉方:『平』 上原有『养性』 二字,据影宋刻本删。

#2切:原作『均』 ,据影宋刻本改。

#3互:影宋刻本作『伍』。

#4丸:影宋刻本作『力』。

#5尽:原作『盛』,据影宋刻本改。

#6数:原作『散』,据影宋刻本改。

#7六七:原作『云土』,据影宋刻本改。

#8有:影宋刻本作『背』。

#9噎塞:影宋刻本『塞』下有『不通』二字。

#10之: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1脉:影宋刻本作『寸』。下四『脉』字仿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