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伤寒说意

卷八 太阴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提纲

太阴以湿土主令,其经起足大指,循内踝,入腹,上膈,挟咽喉而连舌本。太阴为三阴之长,太阳经病不解,营卫内郁,自阳明而少阳,四日必传太阴之经。若脏阴素旺,则不拘何日,自经入脏。入脏则必须温里,解表不能愈矣。

仲景立太阴及少、厥之篇,皆入脏之里证,非四五六日之经病也。

痛满吐利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而升降不同,燥湿异性。燥不偏盛,则阳明右降而化浊阴,湿不偏盛,则太阴左升而化清阳,表里匀平,是以不病。阳明病则胃燥而气逆,故多呕吐,太阴病则脾湿而气陷,故多泄利。以脾陷而肝气不达,郁迫击冲,是以痛满而泄利。脾肝郁陷,则胃胆上逆,是以呕吐而不食。

阳明胃病之吐利,缘燥热之郁,太阴脾病之吐利,因湿寒之旺。若下之,阳亡土败,胃气愈逆,阻格少阳降路,痞塞不开,必胸下结硬。阳明下早,阳陷于胸膈,为阴气所阻,则成结胸,太阴误下,阴逆于心下,为阳气所拒,则为痞证也。

太阴四逆汤证

太阴病,自太阳传来,其脉浮者,表证未解,可以发汗,宜桂枝汤(方在“太阳”)。若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是太阳表证未解,法宜桂枝,乃脉反见沉,便是太阴脏病,当温其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土,干姜、附子,温中而暖下也。

凡下利清谷,则病已入里,不可发汗,汗之阳亡土败,湿旺木郁,必生胀满也。下利胀满,有里证者,不可发表,身体疼痛,有表证者,亦当温里。非表病可以不解也,若身体疼痛,而下利胀满,表里皆病,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也。

阳明泄利,津液失亡,多病燥渴,若自利而不渴者,则属太阴脏病,以其脏有寒故也。法当温之,宜四逆辈。水泛土湿,少阴之寒,传于太阴,故脾脏有寒也。

【【14】四逆汤 七十六】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腹痛腹满

伤寒胸中有热,腹中有肝胆之邪,肝邪克脾,则腹中疼痛,胆邪克胃,则欲作呕吐,是中脘虚寒,肝脾下陷而胆胃上逆,相火郁升而生上热也。宜黄连汤,黄连清上逆之相火,桂枝达下陷之风木,干姜温脾家之寒,半夏降胃气之逆,参、甘、大枣,补中脘之虚也。

若本太阳之表病,医不解表,而反下之,土虚木贼,因而腹满时痛者,是属太阴脏病,宜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达肝气之郁,芍药清风木之燥也。

其大实痛者,风木贼土,郁结成实,宜桂枝加大黄汤,泻其土郁也。

太阴为病,而脉候软弱,便是脾阳之虚,其人续当自行便利,设当用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气虚弱而易动也。

【【70】黄连汤 七十七】

黄连三两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服。

【【85】桂枝加芍药汤 七十八】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生姜切,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86】桂枝加大黄汤 七十九】

桂枝去皮,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黄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谓太阴脏证。太阴湿土,为表邪所闭,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随便去,则不能发黄。此是脾阳未衰,至七八日间,虽见太阴自利之证,必当自止。以脾家内实,腐秽不容,当后泄而去,非自利益甚之证也。

若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是湿无泄路,瘀而生热,宜茵陈蒿汤,泻其湿热也。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木主五色,入土化黄,土湿则木郁,木郁于土,必发黄色,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外泻皮毛而内泻湿热也。若伤寒身黄而发热者,是瘀热之在表也,宜栀子柏皮汤,清表中之湿热也。

若伤寒发汗之后,身目皆黄,则是湿寒而非表热,以汗则热泄故也。此慎不可下,宜用温燥之药也。

【【80】茵陈蒿汤 八十】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8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八十一】

麻黄去节,二两 连轺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个 赤小豆一升 大枣擘,十二枚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切,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83】栀子柏皮汤 八十二】

肥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