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文章的写作都依据着语言的自然腔调。现在我们写语体文,纸面的文字几乎同口头的语言完全一致,固然不用说了。即使我们写文言,大体也还是依据着语言的自然腔调,不过词汇的选用和造句的小节目不同而已。这样写下来的文章统称为散文。和散文相对的称为韵文。孩子爱唱的儿歌,各地民间流行的歌谣,就是口头的韵文。
韵文大都每句句末叶韵或间句叶韵,每句字数又有限制,吟诵起来容易上口,听受起来也容易记熟。一篇散文,读过几遍未必背诵得出,但是一首诗歌,念了几遍就挂在口头了。这是通常的经验。所以韵文的传布力、感染力比较散文来得大。各民族的初期,往往文字还不曾制定,口头的诗歌却已经发生了。就因为诗歌有着上面所说的实际效用的缘故。
什么叫作叶韵呢?这先得明白什么叫作同韵字。现在小学校里出来的人都学过拼音,知道每一个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合而成,那只要一句话就明白了:凡是韵母相同的就叫作同韵字。例如楼(lou)、州(zhou)、流(liu)的韵母是“ou”和韵母“iu”,这三个就是同韵字,山(shān)、闲(xián)、间(jiàn)的韵母是“an”和韵母“ian”,这三个也是同韵字。把同韵字放在相当各句的末了,这就叫作叶韵。
现在来看看以前读过的韵文。
像《梧桐》12里的一首诗叫作古体诗,形式上除叶韵和每句字数均齐以外,不再有什么限制。这是五个字一句的(并不一定是文法上所谓“完成一个意义”的句),叫作五言古体诗。古体诗不尽是五言,又有三言、四言、七言、九言的,也有一首里头错杂着字数不同的句子的(但仍不出上面所举字数的范围)。
像第二册选的李白的四首诗叫作七言绝句13,那就多一种限制了:必须顾到每个字的平仄。现在用〇标记平声字,●标记仄声字(包括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把《望天门山》这一首写在下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〇〇〇●● 〇〇●●●〇〇
此外还有个格式是
●●〇〇●●〇(韵)〇〇●●●〇〇(韵)
〇〇●●〇〇● ●●〇〇●●〇(韵)
作七言绝句就得依照这两个格式。不过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有时是可以通融的,平声字、仄声字都不妨用;又,第一句的末一个字也可以不叶韵而用仄声字。至于“故人西辞黄鹤楼”是“●〇〇〇〇●〇”,“问余何意栖碧山”是“●〇〇●〇●〇”,那就是拗句了。绝句也有五言的,四句二十个字,同样得顾到平仄。绝句和限定八句,也得顾到平仄的五律、七律统称为近体诗。这个名称起于唐朝,因为“绝”“律”两体是当时的新体。前面说起的古体诗,就是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像第二册选的李煜的四首词14也是韵文。词也起于唐朝,原来是有曲谱可以歌唱的歌曲。譬如《虞美人》就是当初有人写了歌辞、填了曲谱预备歌唱的新歌。第二个人另写歌辞,曲谱却还用着旧的,也就叫作《虞美人》。所以“虞美人”“浪淘沙”“清平乐”“相见欢”都不是题目而是曲谱的名称。如第二册选的《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是题目,它的曲谱是《念奴娇》。到后来曲谱渐渐失传了,词没有人会唱了,就只能依据着旧词的字数、平仄以及叶韵处所写词。因为词本是可以歌唱的东西。讲究的人写起词来不但顾到平仄,还要顾到四声(平、上、去、入)。对于每句的每一个字,从前人用什么声的字也就用什么声的字,所以词的限制比较近体诗更严。
像第一册选的《三弦》15和《一个小农家的暮》16是起来得不到二十年的体裁,叫作新体诗,也叶着韵,所以也是韵文。字数极随便,语句大体合乎语言的自然腔调,这是和以前诗、词不同的地方。但新体诗也不完全如此。又如第二册选的《画家》并不叶韵,虽也是诗歌,却不是韵文了。
诗歌以外,也有用韵的文章,散文里包含一部分韵文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