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满族占据中国,倏忽二百年了。虽然他治理中国之法,还是取之于中国,然而在民族主义上,总欠光晶。加以他政治腐败,国威陵替;五口通商之役,以堂堂天朝,而割地赔款于海外夷人,这在当日,确是个非常之变。英雄豪杰,岂得不乘时思奋?于是霹雳一声,而太平天国以起。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他以一八一二年诞生,恰在民国纪元之前百年。他是有志于驱除异族,光复河山的人。要做光复事业,不得不和下层民众结合,乃不得不借助于宗教。广东和外国交通早,西教输入的年代亦久。所以洪秀全所创的上帝教,颇与基督教相近。以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而自称为基督之弟。和冯云山等同到广西传布,信他的人颇多。大多数都是贫苦的客民。一八四七、四八年间,广西年荒盗起,居民倡团练自卫,和教中人颇有冲突。秀全乘机,以一八五〇年六月,起事于桂平的金田村。

时广西盗贼甚多,清朝派向荣等剿办,不利。洪秀全以起事的明年,据永安。始建太平天国之号,自称天王。又明年,突围而出。攻桂林,不克。乃北取全州,浮湘而下。为江忠源乡勇所扼,改由陆道出湘东。攻长沙,亦不克,而清援军渐集,乃舍之,北出洞庭。克岳州,遂下武、汉。沿江东下,直抵江宁,建为天京。时为一八五三年。

当洪秀全在永安时,有人劝他,由湘西出汉中,以图关中。秀全不能用。及克武、汉,又有主张北上的,以琦善统大兵扼河南,不果。天京既建,清向荣以兵踵至,营于城东孝陵卫,而琦善之兵,移驻扬州,是为江南、江北两大营。太平军殊不在意。当时派兵两支:一自安徽出河南北伐,一沿江西上。后来北伐的兵,因形势太孤,虽经河南、山西,打入直隶,毕竟为清兵所歼灭。这个从太平军一方面论起来,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注723其西上之兵,则甚为得势。再破安庆、九江,占据武、汉,并南下岳州、湘阴。

此时清朝的兵,不论绿营、八旗,都不足用,乃不得不专靠乡勇。当时办团练的地方很多。而湘乡曾国藩,以在籍侍郎,主持办团之事。国藩仿戚继光之法,倡立营制。专用忠勇的书生,训练诚朴的乡农。又创立水师,以期和太平军相角逐。遂成为太平军的劲敌。湘军以一八五四年,出境作战。初出不利。旋复战胜,克复岳州。又会湖北兵复武、汉。然进攻九江不能克;而石达开坐镇安庆,遣兵尽取江西州县;国藩孤居南昌,一筹莫展,形势甚危。长江中流,太平军仍占优势。而天国于是时顾起了内讧,遂授清军以可乘之隙。

洪秀全的为人,似长于布教,而短于治政和用兵。既据天京之后,就深居简出,把军国大事,一切交给杨秀清。旋又相猜忌,乃召韦昌辉,使杀秀清。石达开闻变回京,昌辉又杀其家属。达开缒城而遁。自此别为一军,不复受天京节制。秀全又使秀清余党,杀掉昌辉。于是太平军初起诸人略尽,注724遂呈散漫之象。清军乘之,以一八五七年冬克武、汉。明年春,又复九江。胡林翼居武昌,筹饷练兵,屹为重镇。太平军仅据安庆和天京相犄(ji)角,形势就很危险了。

然而太平军中,还有后起之秀,足以支持危局的,那就是李秀成。其时清军上流一方面,分遣陆军攻皖北,水军攻安庆。下流一方面,向荣的江南大营,前此被太平军攻破,清朝用其部将张国梁,主持军事,注725于九江失陷之际,再逼天京而军。此时捻(niǎn)党已盛于江北。李秀成和其首领张洛行相联络,把皖北的军事,交托悍将陈玉成,而自己入京辅政。玉成歼湘军精锐于三河集,安庆之围亦解。李秀成知道江南大营的饷源,出于浙江。其时江北大营,已不置师,归江南大营兼统,泛地更广。乃出兵陷杭州,以摇动其军心。又分军扰乱各处,以分其兵力。而突合各路的兵猛攻之,大营遂溃。国梁走死。苏、松、常、太,相继皆下,太平军的形势又一振。

然而大厦非一木所能支,单靠一个忠勇善谋战的李秀成,到底不能挽回太平天国的末运。清朝此时,胡林翼已死,乃用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发纵指示之责,集于国藩一身。国藩使弟国荃攻围安庆。陈玉成不能将将,诸将都不听命,遂不能救。一八六一年,秋间,安庆陷落。玉成战败走合肥,为苗沛霖所执,送于清军,被杀。曾国藩乃荐沈葆桢抚赣,左宗棠抚浙,以敌太平军方面李世贤、汪海洋的兵。使鲍超、多隆阿等分攻皖南、北。都兴阿镇守扬州。而使曾国荃沿江东下,杨岳斌、彭玉麟以水师为之声援,以逼天京。又使李鸿章募兵淮、徐,以图苏、松。李秀成力劝洪秀全出兵亲征,不听。请与太子俱出,又不听。秀成曾一度出兵江北,因张洛行已被擒,亦无成功。只得守了苏州,和天京作为声援。

借外力以平内乱是件可耻的事,亦是件可危的事。当道咸之世,清朝的昏愦(kui)反复,很为外人所厌恶。太平军在此时,很有和外人联络的机会,而太平军未肯出此。——或亦是未知出此。——清朝则似非所恤。一八五八、六〇年两役,外人在条约上所得的权利,实在多了,乃有助清人以攻太平军之议,清廷初亦未敢接受。然至苏、松失陷后,江苏巡抚薛焕,和布政使吴煦,避居上海,到底藉外人所训练统率的华兵,即所谓常胜军者,以御太平军。此时中国兵弱,洋将多不听命。苏人避居上海的,乃自雇汽船七艘,以迎李鸿章的淮军。太平军既未能邀击。苏州诸生王畹(wǎn),献策于李秀成,请先设计封锁或扰乱上海,俾外人避居,然后出而招抚,收为己用,秀成又未能用。李鸿章至,淘汰前所募兵,代以淮勇,都强悍能战;常胜军亦隶麾(hui)下,辅以精利的器械;而上海此时,饷源又甚丰富;太平军东路的形势,遂亦陷于危急。注726

李秀成此时,以一身负天京和苏州两方面守御的重任,兼负调度诸军之责。当一八六二年时,曾国荃已攻破沿江要隘(ài),直逼天京。是年秋间,其军大疫。秀成合李世贤攻浙的兵,猛攻其营。凡四十六日,卒不能破。天京之围,自此遂不能解。至一八六三年初冬,而苏州又失陷,秀成乃入天京死守。明年,六月,天京亦陷。天王先已仰药殉国。秀成奉太子福瑱出走。于路相失,为清军所获,死之。太子会李世贤、汪海洋之师入赣,亦为清军所执,殉国于南昌。海洋、世贤的兵,没于闽、粤。注727石达开先别为一军,历赣、闽、湘、桂而入川,欲图割据,亦为清兵合土司所擒。陈玉成败后,在皖北的陈德才,北入河南,闻天京紧急,率兵还救,不及,自杀。太平天国自立凡十五年,兵锋所至,达十六省,注728卒仍为满族所征服。

然而其余众合于捻党,犹足使清廷旰(gàn)食者数年。所谓捻党,是很早就有的。注729太平军起而捻势亦盛。蔓衍于苏、皖、鲁、豫四省之间。注730雉(zhi)河集的张洛行、李兆受为其首领。寿州练总苗沛霖,亦阴和太平军和捻党相通。清命袁甲三等剿之,无效。一八六〇年,英、法兵陷京城。捻众亦乘机北略,至济宁。英、法兵既退,乃命僧格林沁剿办。僧格林沁攻破雉河集,张洛行、姜台凌皆死。苗沛霖亦被陈玉成余众所杀,捻势稍衰。太平天国既亡,余众多合于捻,其势复盛。僧格林沁勇而无谋。捻众多马队,其势飘忽,僧格林沁常为所致。遂以一八六五年,败死于曹州。清廷命曾国藩往剿。国藩首创圈制之法。练黄河水师。以济宁、徐州、临淮关、周家口为四镇,各派重兵驻扎。于运河东岸,贾鲁河西岸筑长墙,想把捻众蹙之一隅。

然而止不住捻众的冲突,一八六六年,捻众突围而出,张宗禹入陕,任柱、赖文光入山东,于是罢国藩,代以李鸿章。鸿章仍守国藩遗策,倒守运河,把东捻逼到海隅。于一八六七年打定。其西捻则由左宗棠剿击。宗棠败之渭北。捻众乃北犯延绥,渡河入山西。再出河南,以入直隶。宗棠率兵追击。李鸿章亦渡河相助。命直隶之民,多筑寨堡以自卫,而沿黄、运二河筑长墙以守。至一八六八年,才把他逼到黄、运、徒颊之间打平。

捻匪不过是扰乱,说不上什么主义的。太平天国,则当其兵出湖南时,即已发布讨胡之令。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其定都金陵后,定田制,改历法,禁蓄妾及买卖奴婢,并禁娼妓,戒缠足,颁天条以为法律,开科举以取士,亦略有开创的规模;且颇富于新理想。有人说:“中国当日,恶西教正甚,而太平天国,带西教的色彩很重,这是其所以失人心的原因。”然而天王的创教,本不过是结合的一种手段;兵势既盛之后,亦未曾尽力推行。太平天国的灭亡,其中央无真长于政治和军事的人才,实在是其最大的原因。而其据天京之后,晏安鸩毒;始起诸人,不能和衷共济,反而互相残杀;又其后来,所谓老兄弟者日少,新兄弟日多,注731军纪大坏;亦是其致亡的原因。太平天国,提倡民族主义,曾国藩等,则揭橥(zhu)忠君主义,以与之对抗。在当日,自然是忠君主义,易得多数人的扶助;然而民族主义的源泉,终不绝灭,遂潜伏着,以待将来的革命。

【注释】

注723 当时北伐的兵,由林凤祥、吉文元统带。文元战死于怀庆。凤祥走山西。旋入直隶。至深州,为僧格林沁所败,退据静海。杨秀清遣兵北陷临清,以为之援。凤祥欲南出与之合,然卒不克。乃据连镇,别将李开芳据高唐。至一八五五年春,而为清兵所灭。当太平天国初起时,清朝北方,看似兵力雄厚,然都无战斗能力。使洪秀全得武、汉之后,即长驱北上,大事殊未可知。及既定金陵,要遣兵北伐,秦大纲力言非全军进据汴梁,则宜先定南省;遣孤军北伐非宜,而杨秀清不听。南人畏寒,北上之兵,士气不免沮丧,战斗力因之减少。然而林凤祥等,犹能支持几及两年。这可见凤祥之不弱,而清军的无用,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注724 洪秀全建国后,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林凤祥为丞相。云山出全州后中炮死。萧朝贵死于攻长沙时。

注725 江南大营第一次被破,事在一八五六年。向荣走死丹阳。清廷代以和春,而命荣旧部张国梁帮办军务。战斗之事,实在都是国梁所主持。江北大营,琦善死后,代以托明阿。后又代以德兴阿。因扬州为陈玉成所破,和春劾罢德兴阿,遂不复置帅,由和春兼辖。及再度被破,国梁亦走丹阳自杀。和春则死于常州。时两江总督,亦驻常州,倚江南大营为屏蔽。军事上毫无预备。所以大营一溃,而苏、松、常、太,势如破竹,相继俱下。

注726 清朝的借用外力,以攻太平军,其动机实甚早。当太平军出湖南时,就有创守江之议的,说上海、宁波,外人防海盗的水军,可以借用。其议未见听。江宁既陷,向荣因长江水师不备,檄苏松太道吴健彰和外人商议,领事答以两不相助,乃已。后匕首党刘丽川陷上海。当其起事之前,曾托领事温那治先容于太平军。其书为清军所获。书中有“三月间在南京,蒙相待优厚”及“我兄弟同在教中,决不帮助官兵”等语,可见当日外人和太平军,亦有接洽。惜乎太平军不能利用。刘丽川虽据上海,所作所为,殊属不成气候。至一八五五年春间,为英、法军助清兵所攻灭。然外人在此时,实不可谓有助清政府之意。至一八六〇年,《北京条约》既定,法使乃言“愿售卖或遣匠役助造船炮”,并请在海口助剿。俄使亦言:“愿派水兵数百,和清陆军夹攻。”又言:“明年南漕,倘挂俄、美旗,便可无虞。”这可见外人的助清,确和不平等条约有关了。清廷命江浙督抚和漕督议奏。漕督袁甲三和苏抚薛焕,都以为不可。曾国藩则请温诏答之,而缓其出师之期。总署亦以为然。清廷是时,对于外人,猜忌之念正深,所以尚未敢借以为用。及苏州既陷,巡抚薛焕和布政使吴煦,都避居上海,始募印度人防守,以美人华尔(ward)为将,白齐文(burgevine)副之。又想募吕宋人。而苏州人王韬献策,说募洋兵费巨,不如募华兵而统以洋人,教练火器,从之。是为常胜军所自始。时吴煦所募兵甚弱,洋将都不为用,及李鸿章的淮军至,而情形乃一变。常胜军尝会同上海的英、法兵,攻破嘉定、青浦,防守松江。又随淮军入浙,攻陷慈溪。华尔受伤而死,代以白齐文。白齐文和李秀成交通,李鸿章言于美领事,撤其职,代以英人戈登(gordon)。又随李鸿章破苏州。及常州既下,乃将其兵裁撤。——当时其军额为三千人。上海地处海隅,以旧时用兵形势言之,本是所谓绝地。当这时候,则因海洋交通,而其后路不断;前多汊(chà)港,敌军不易进犯;转成为形胜之地。而且税入很多,而户部并未注意搜括到,所以饷源亦很优裕。客将训练之精,兵器之利,上海饷源之裕,实系淮军成功的很大原因。当时华尔、白齐文,都奉旨赏给四品衔。华尔后加至三品。死后,于松江、宁波,建立专祠。戈登则加至提督。常胜军裁撤时,洋弁受宝星的,共六十四人。而上海的外国水陆军队,和经理税务的商人,亦时时传旨嘉奖。清朝的利用外力,亦不可谓之薄了。其在太平军方面,则白齐文撤职后,投降李秀成。劝其弃去江、浙,北据秦、晋,其地为清水师及外人之力所不及,乃可以逞。此时太平军的士气,已非初起时比,所以秀成不能用。其时避难上海的人很多。苏州诸生王畹,劝李秀成以水军出通、泰,掠商船,使物品不入上海,则外人必惧而求和。否则以精卒数千,冒充避难的人,入租界中,夜起放火劫掠,外人必逃到海船上,我乃起而镇定,招之使归,外人必和我联络了。秀成亦未能听。这是中国内乱,最初和外力有关的一段历史。梁启超做《李鸿章传》,说使太平军当日,亦如湘、淮军,各引外国以为助,中国的大局,早就不堪设想了。我们现在读起来,能无感慨。

注727 李世贤是李秀成入天京城守时,派他到江西去的。汪海洋则在浙江,为左宗棠所败,而入江西的。后来两军会合入福建,又入广东。世贤为海洋所杀。海洋战死。

注728 内地十八省中,惟陕、甘两省未到。

注729 捻匪的起源很早。有人说:“乡人逐疫,撚(niǎn)纸然脂,共为龙戏,谓之为捻,后遂相聚为盗,故得此称。”亦有人说:“皖北之民,称一聚为一捻,所以称股匪为捻匪。”未知孰是。康熙时已有其名。嘉道时,渐肆劫掠。至咸丰初年乃盛。

注730 当时江苏的淮、徐,安徽的颍(ying)、亳,山东的兖、沂(yi)、曹、济,河南的光、固,为捻众最盛的区域。

注731 广西初起事的兵,谓之老兄弟;后来附从的,谓之新兄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