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二程外书

卷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朱公掞问学拾遗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理可使无怨,于事亦难,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伯淳)。子贡问为仁,孔子告以为仁之资,非极力言仁也(正叔)。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无得也。有始有卒,先后之序也。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正叔)。

「毋意」,毋私意也。毋必为,毋固滞,毋彼我,乃曾子所言也(伯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正叔)。

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体,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正叔)。其言之不怍,所为言之不愧(伯淳)。

「畏天命」,则可以不失付畀之重。「畏大人」,如此尊严而亦自可畏。「畏圣人之言」,则可以进德(伯淳)。周,至也。君子周至而不阿比(正叔)。

「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动容周旋中礼,斯远暴慢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矣。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伯淳)。

「尊五美,屏四恶」,为政在己(伯淳)。

「闻道」,知所以为人也。「夕死可矣」,是不虚生也(伯淳)。性与天道,非自得之则不知,故曰「不可得而闻」(伯淳)。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可移「谓」字在「之」字下,此孔子文章(伯淳)。

「弘」,宽广也。「毅」,奋然也。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伯淳)。君子以矜庄自持,不与人争(正叔)。九思各专其一(伯淳)。

「何莫由斯道也?」可离非道(伯淳)。「吾斯之未能信」,不先自信,何以治人(伯淳)。「里仁为美」,里人之所止(伯淳)。

见贤便思齐,有为者亦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盖莫不在己(伯淳)。生理本直。罔,不直也,亦生者,幸而免也(伯淳)。

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好之者,虽笃而未能有之。至于乐之,则为己之所有(正叔)。

民亦人也,「务人之义」乃知也。鬼神不敬则是不知,不远则至于渎,敬而远之所以为知(伯淳)。「先难」,克己也(伯淳)。

圣乃仁之成德。谓仁为圣,譬犹雕木为龙。木乃仁也,龙乃圣也,指木为龙可乎?故博施济众乃圣之事,举仁而言之,则能近取譬是也(伯淳)。「能近取譬」,反身之谓也(伯淳)。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颜子当之(正叔)。

彼之事是,则吾当师之;彼之事非是,则吾又何校焉,是以君子未尝校也(伯淳)。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皞。」司马牛多言,故及此。然圣人之言,亦止此为是(正叔)。贫不怨则谄,谄尤甚于怨,盖守不固而有所为也(伯淳)。

君子为善,只有上达;小人为不善,只有下达(伯淳)。「古之学者为己」,为己,在己也(伯淳)。「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伯淳)。

乐取于人为善,便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乃公也(正叔)。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伯淳)。

公孙丑问孟子,加齐之卿相,恐有所不胜而动心。北宫黝之勇气,亦不知守也。孟施舍之勇,知守气而不知守约也。曾子之所谓勇,乃守约,守约乃义也,与孟子之勇同(伯淳)。

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盖不知义在内也。志帅气也。持定其志,无暴乱其气,两事也。志专一则动气,气专一则动志,然志动气为多。且若志专在淫辟,岂不动气?气专在喜怒,岂不动志?故「蹶者趋者反动其心」。志者,心之所之也(伯淳)。

自曾子守义,皆说笃实自内正本之学,则观人可以知言。蔽、陷、遁、穷,皆离本也。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盖有德者必有言,而曰「我于辞命不能」者,不尚言也。《易》所谓「尚口乃穷」也(伯淳)。

宰我、子贡、有若其智足以知圣人,污曲亦不至阿其所好。以孔子之道弥纶天壤,固贤于尧、舜,而观生民以来,有如夫子者乎?然而未为尽论,但不至阿其所好也(伯淳)。

「所存者神」,在己也;「所过者化」,及物也(伯淳)。

「虞」,有所造为而然,岂能久也?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哉?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伯淳)。「盎于背」,厚也(正叔)。色形,所有也。圣人人伦之至,故可以践形(伯淳)。

「此亦妄人也」,是以义断。在圣人如天地涵容,但哀矜而已(子厚)。

自反而忠,而横逆者犹若是,君子曰又何难焉。此一事已处了,若圣人哀矜,又别一事(正叔)。「不下带」,言近也(正叔)。

「不祥」,凶也。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败物,故凶(正叔)。日月之明,但容光者无不照(正叔)。

保民如赤子,此所以为大人,谓不失婴儿之心,不若保民如赤子为大。

「汤、武反之也」,「汤、武身之也」。身,践履也。反,复也。复则至圣人之地(伯淳)。羞恶则有所不为。知所止,乃义之端(伯淳)。「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然后由仁义行(正叔)。

仁推之及人,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正叔)。

《坤》六二《文言》云云,坤道也。诚为统体,敬为用。敬则内自直。诚合内外之道,则万物流形,故义以方外。

圣人斋戒,敬也,以神明其德。恶人斋戒,亦敬也,故可以事上帝。先见则吉可知,不见故致凶(伯淳)。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用蓍以求卦,非谓有蓍而后画卦(伯淳)。祗与底通,使底至也,无至于悔(伯淳)。「巽以行权」,义理所顺处所以行权(伯淳)。

「安安」,安于理之所安者(伯淳)。

圣人无过。汤、武反之也,其始未必无过。所谓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过。人心,人欲;道心,天理(正叔)。

大学之道,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于至善也。知既至,自然意诚。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至也;知之至,故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正叔)。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然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正叔)。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君子慎独(伯淳)。敬则自然「俨若思,安定辞」,其德可以安民(伯淳)。

有余便是过,慥,笃实貌。正其理则万事一,一以贯之也(正叔)。「君子而时中」,无时不中(伯淳)。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周茂叔谓:「荀子元不识诚。」伯淳曰:「既诚矣,心焉用养邪?荀子不知诚。」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