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老古董

清宫过端阳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中国一年分三个大节,过年、端阳、中秋,端阳节的名称最多,又叫“端午节”、“端五节”、“五月节”、“重五节”、“菖蒲节”、“天中节”。古人以五月初五是阳极开始,而当天午时,以天行躔度来说,又正好是日正当中,所以在宫廷中认为天子当阳,对于这个阳极节日就比太阴当令的中秋节重视得多了。

一过清明,内廷专供绘画的如意馆,就把各位供奉朱笔画的“恨福来迟”的朱砂判儿送到皇后、贵妃住的宫院,以备闲时开光了。这种朱砂判官都是头戴软翅巾,绯氅赤舄,庞眉皤腹,奋袂仗剑,指向飞蝠;判爷的神目、蝙蝠的双睛,等待后妃们亲以斑管开光点朱,眼睛部位是画苑专画人物高手供奉预先留下的。只要朱红一点,立刻栩栩如生,好像判官随时都凝眸注视你一样。京剧《乌盆计》里赵大夫妻谋害刘世昌,赵妻总觉得屋里挂的判官画像,随时怒目而视,胆怯心虚之下,把判官双睛挖掉。可见人物画得好,真能传神,不是随便乱盖的。这种朱砂判除了皇后之外,凡是奉颁印玺的贵妃,都可以用玺点朱,留待端午赏赐近臣。宫廷传说这种开过光的朱砂判,可以辟邪,所以得之者认为比赏赐龙虎福寿字还要光彩呢。

重五挂香囊除疫辟秽,民间传说如此,宫里也不例外。早在过节一两个月之前,就由御药房配好多种不同香袋用料,装在双套盖的锡罐里(双套盖可避免香味散失),贴上卷标签,连同做香囊彩色柔丽的锦珍丝一并送进内宫,以供宫娥婕妤们各凭心机,花样翻新,针黹斗巧,来缝制精巧的香包了。最讲究的香包是用绫子做成虎形,昂首顾尾,彩符斑斓,四只虎爪各悬一串缨络,缀以樱桃、桑葚、钟馗、龙舟、黍角、伞扇、玉佩、玺璋,不但色兼列彩,而且精细灵巧惟妙惟肖。宫眷如果有别出心裁的制作,既膺懋赏,又获殊荣,所以香包式样年年花样翻新,变成掖庭女红竞巧大会了。有一年,一位巧手宫娥做了一只长不半寸带篷的龙舟,宝盖珠幢,金钺玉斧,五彩实花,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一到五月,扇子就应时当令了。早在清明之前,如意馆就把工笔绘就的团扇分送内宫盖印,留待重五赏赐勋戚了。最初扇子上以仙山楼阁或婴戏图为主,全系初入如意馆当差年轻供奉手笔,摹明仿宋,真有几可乱真的精品,不过扇面上不着一字,仅盖某宫或某后某妃朱红玉印一方而已。这种团扇尺寸较一般团扇为小,丝光缣素,有的用水纹绫封边,有的用古锦缎托衬,扇柄更是翠虬绛螭,斑管凤竹,雅瞻工致。不过这类团扇,都出自掖庭宸赏,至于皇帝偶发雅兴,御笔宸翰,多半是诗词歌赋写在折扇之上。所以这类聚头扇,宫里又叫诗扇,不但扇面讲究,一面平金或洒金,一面珊瑚或朱砂笺,至于扇骨子,更是蟠木离奇、嬴镂雕琢,不是玉堂金马翰苑词臣,还难得膺此殊荣懋赏呢!

重五端阳,普通人家到了五月初一,都在大门二门堂门左右插上菖蒲、艾叶,到了端阳正午时,才摘下来,弃蒲留艾,说是可以驱邪辟疫。至于大内各宫,严墙三仞,殿馆崇隆,反倒没有插艾悬蒲的习俗了。据老宫监说:“内廷倾宫琼构高不可攀,要遍插蒲艾,非劳师动众不可,所以玉清金阙,有清一代都没插过菖蒲艾叶呢!”倒是每逢端午由内务府配制一种龙涎紫金丹、一种驱毒混元散进呈掖庭,从端午凌晨迄至正午,用金猊宫熏四处点燃,云蒸霞蔚氤氲懵腾,一时蝎蠕蝇蚁遁迹潜踪。宫廷夏季,很少有蚊虫扰人,大概龙涎金散杀灭蚊虫效力,比起现代各种强力杀虫剂还要持久有效呢!

端午节喝雄黄酒,这个习俗流传已久。《义妖传》里白素贞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立刻显露原形,骇坏许仙官,这是家喻户晓的一段喝雄黄故事,所以从天子到庶民,端午节都要喝雄黄酒来驱邪辟疫。宫廷端午所喝的琼浆玉液是由御药房配制,在端午那天用午膳时候依时进呈的。当年舍下有一个听差李祥,曾经在御药房当过差,据他说,配制雄黄酒的酒底子,规定要用宿迁的桃儿酒,也就是民间所谓双沟大曲。清代双沟大曲列为江苏省的贡品,例由徐州府采办送京,当地人俗称这种大曲为净流二锅头。自从列为贡品,于是改称桃酒,比较雅驯。贡品酒是用七十五斤黑釉瓷坛子装成,到京就扫数发交御药房,留作配制雄黄酒之用。普通人家的雄黄酒是用白干酒加雄黄粉在太阳底下晒个把天就成啦!皇宫里雄黄酒,不用一般雄黄,而用结晶透明的雄精研成粉末配制。另外还有七味草药,那是属于宫廷秘方,就不是他们一般当差的所得而知了。不过宫里喝不完的雄黄酒,端午节一过立刻赏给东四牌楼的万春堂中药铺充作舍药善举,如果有人被蝎子、蚰蜒一类毒虫咬伤,用雄黄酒调和化毒散一擦就好。为了广结善缘,任何人向万春堂索讨,都是分文不取的。

过端午节从南到北都吃粽子,不但各自有各自的包法,而且所用材料也彼此大不相同。以岭南为例,广东粽子甜咸皆备,什么莲蓉、蛋黄、冬菇、干贝,都能用作粽子馅的材料。一只粽子等于一碗什锦咸八宝饭。广东有一种粽子包法更是特别,长方形粽子,中间凸出一块来,活像伛偻人的脊背,广东人索性叫它驼粽,以形像来说,倒也名实相副。北方人吃的粽子,很少有咸的,除了江米小枣,就是白粽子蘸白糖或糖稀吃,就是宫廷也不例外。不过宫中有一种玫瑰卤、一种桂花卤拿来蘸粽子吃,蜜渍柔红,玉灵芳香,这种上食珍味,就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尝得到的了。在宣统未出宫前,有一位浙江遗老包了五十枚火腿鲜肉湖式粽子进呈永和宫端康皇太妃(瑾妃)品尝,当时同治的瑜、瑨、珣三位太妃尚在,分别住在储秀宫、长春宫、宁寿宫,大家分享之余,交相赞美,认为别有风味。其中瑜太妃尤有偏嗜,于是传谕御膳房,每年端午包些湖式肉粽换换口味。要知包湖式肉粽非同一般烹饪,是另有诀窍的。用多少酱油拌搅浸泡,米和肉的比例,包裹的松紧程度,需要多大的火头,多少时间来煮,在在都有讲究,不是一学就会的。所以清宫后来端午节的粽子,虽然甜咸并进,试做了若干次,可是咸粽子始终不得其法,难邀宸赏,所以未出都门一步。北平的土著,只知道粽子蘸白糖、江米小枣,至于咸粽、肉粽,向所未尝,反而不屑一顾了。

清宫自从清室逊位以后,三节须赐勋臣的节赏,自然逐渐免除,不过每年一到五月初一,掖庭内监仍旧开列名单(限于丹臣勋戚、近支王公),在宫廷是眷念旧臣,在宫监们是找点外快。一小碗樱桃桑葚,一小串江米小枣的粽子,由太监们带着苏拉,亲自送府,受之者还要对着上赏珍食毕恭毕敬行三跪九叩大礼。蒙恩之家男女老幼,按人头份儿敬致太监、苏拉靴敬若干车资多少,他们这一天挨家逐户转下来,所获当然不在少数。据说有一位公爵,家道中落,入民国后,时常断炊,而每年端午节太监、苏拉依然照赍上赏不误。某次端午节,对于车资靴敬一时无法筹措,逼得公爵夫人跳水缸自尽。这件事后来传扬出来被太妃们知悉,太监们这种趁年节打秋风的恶例,才逐渐敛迹。因为给不起赏钱,逼得受礼人轻生自尽的事,我想现代人一定认为是闻所未闻的吧!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