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梅华问答编

自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夫学贵乎立志。志不立则事无一成。志立而后业可成。德可修矣。学问之要。又在乎读书明理。朱子曰。所谓读书者。只是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项不同。又只是一个道理。又曰。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看得各有著落。方好商量。所以不读书。则学问功夫。无由以进。三教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发明这个道理。然而读书必先读儒书。方明得道理亲切。学始有根源。所以四子五经。人人所必读者也。世人无志于此者。则已有志者。书可不读乎。然所谓明理者。不是一明白就算了。要在行事上做出来。方见得道理实际。胡敬斋曰。读书既晓其文义。务要令此书自我身上发才是正。程子所谓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今之学者。或专务于文章功业。或一意于元妙清虚。反将伦理身心之事置而不问。所以究竟难入圣贤之域。殊不知极高妙之事要在极粗近处做起。昔有人问。象山先生在何处做功夫。曰。在人情事物上做功夫。又如黄勉斋云。凡吾一念之发。必精以察之。曰。是合于道乎。抑离于道乎。其纯粹而无疵乎。抑犹有毫厘之差乎。无一念而不合于理。无一理而不造其极。若是而后。可以谓之做功夫也。如若一味端于寂静僻嗜。元虚将此克念之大端。视为泛常。而不竭力行持。诫所谓脚根未定。舍本逐末。乌可望德业之有成哉。故胡敬斋曰。学者能知操存。省察德。方有进。是以为学莫先乎立志也。志既立。然后书可读。理可明。德可修。业可成矣。圣贤仙佛同此一理。岂有二道乎。此意昔先师小艮先生常剀切训诲同人。以此为最要者也。先生乃先贤。闵牧斋公之后。即中丞峙庭公之堂侄。幼当宦于滇南。其庭帏之孝养。政治之贤良。自有史乘记载。兹毋赘焉。至于理学之精纯。元宗之微妙。乃上承钟吕王丘之嫡脉。下袭太虚氏之薪传。先生殆所谓儒而道者也。致仕后隐古梅花岛。即清和洞天间出河上。江浙闽燕之间。而于吴门为钓游之所。所著古书隐楼藏书。真诠密谛。直写心源。无一不从性海中流出。去尽铅汞之喻言。独传先生之遗秘俾。

太上心传。重显于世。此先生度世苦心。亦后来学者之万幸焉。然先生遗言有云。我所著之书。其中多随地随时补偏救弊。说法而然。至儒学心传。先生虽未尝著有专书。观其立言本义。无不以明德为本。修身为用。慎独为入手。尽性至命为究竟。将致知格物操存于庸言庸行之中。以证其为物不贰之则。盖专以无念为宗。而以虚寂恒诚四字。为彻始彻终之体要。斯特阐发儒家之所未发。以示夫性命之实。故法程虽异。实乃度世之金针。儒仙之滴髓也。原其所事不外乎主一无欲之功用。造至自然清和而已矣。若然则先生之于道。未尝背孔门宗旨。实有裨益于后世。先生之心苦矣。先生之功伟矣。(阳桂)生也愚又未尝读书焉。识先生之阃奥。惟以幸列门墙。几三十载。而于至道之筌蹄。影响盗闻一二。自愧蒲樗菲材。未克负荷薪传。以致深负师恩。无由仰报。今将口传心受之言。约略其旨汇述一书。名曰梅花答编。然不免希世盗名。获识者之所识。第以学求自信。非信于人也。功期自知。非知于人也。乃正欲以此质之。高明君子而请授教焉。并缘引后学欲读先生之书者。先以此为启钥耳。时维道光已亥仲冬长至前一日。龙门后学洞云薛阳桂谨识。俨若思斋梅华问答编

吴中薛阳桂心香述 广陵余阳成层云梓

西蜀雷 坦芸初校 上海谢来仪海音赞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