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诗词格律概要

第三章 词的平仄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3.1 律 句

词虽是长短句,但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非但五字句、七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也绝大多数是律句。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

现在先谈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是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的。例如:

浣溪沙 苏 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捣炒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有些词是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的。例如: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辛弃疾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1。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有些词是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例如:

卜算子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词的律句比诗的律句更为严格,不容许有变格。这就是说:

一、平仄脚,五言第三字必平,七言第五字必平。例如:

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

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六朝旧事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

芭蕉不展丁香结。(贺铸《石州引》)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二、仄仄脚,五言第三字必平,七言第五字必平。例如:

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

玉阶空伫立。(李白《菩萨蛮》)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

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夜饮东坡醒复醉2。(苏轼《临江仙》)

三、仄平脚,五言第三字必仄,七言第五字必仄3。例如:

云随雁字长。(晏几道《阮郎归》)

殷勤理旧狂。(晏几道《阮郎归》)

饥渴辛勤两翅垂。(朱敦儒《卜算子》)

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

一片春愁带酒浇。(蒋捷《一剪梅》)

四、平平脚,五言第三字必仄,七言第五字必仄。例如:

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

月上柳梢头。(朱淑真《生查子》)

稻花香里说丰年4。(辛弃疾《西江月》)

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衷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江城子》)

现在说到三字句。三字句有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四种。例如:

流年改。(陆游《沁园春》)

多少恨。(李煜《忆江南》)

汴水流。(白居易《长相思》)

月如钩。(李煜《乌夜啼》)

再说到四字句。四字句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两种。

一、平平仄仄,例如:

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登临送目。(王安石《桂枝香》)

西窗过雨。(王沂孙《齐天乐》)

茫茫梦境。(陆游《沁园春》)

青楼梦好。(姜夔《扬州慢》)

这个句型,第一字可仄,但是比较少见。例如:

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另有一种特定句型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能用仄声。这种句型比上述的那种句型多得多。这是词句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例如:

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5

汉家陵阙。(同上)

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

画图难足。(同上)

谩嗟荣辱。(同上)

后庭遗曲。(同上)

月流烟渚。(张元干《贺新郎》)

气吞骄虏。(同上)

玉筝调柱。(王沂孙《齐天乐》)

顿成凄楚。(同上)

露浓花瘦。(李清照《点绛唇》)

倚门回首。(同上)

这个句型,第一字可平,但是比较少见。例如:

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

雄姿英发。(同上)

多情应笑。(同上)

人生如梦。(同上)

二、仄仄平平,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能用仄声。例如:

乱石穿空。(苏轼《念奴娇》)

故国神游。(同上)

乍咽凉柯。(王沂孙《齐天乐》)

镜暗妆残。(同上)

病翼惊秋。(同上)

谩想薰风。(同上)

再过辽天。(陆游《沁园春》)

毕竟成尘。(同上)

载酒园林。(同上)

点鬓霜新。(同上)

更有人贫。(同上)

躲尽危机。(同上)

这个句型第一字可平,音韵效果是一样的。例如:

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无限江山。(同上)

天上人间。(同上)

杨柳风轻。(冯延巳《蝶恋花》)

红杏开时。(同上)

再说到六字句。六字句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两种。

一、仄仄平平仄仄,注意第三字用平声。例如:

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千古凭高对此。(王安石《桂枝香》)

未放扁6舟夜渡。(张元干《贺新郎》)

料峭春寒中酒。(吴文英《风入松》)

惆怅双鸳不到。(同上)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

一片神鸦社鼓。(同上)

二、平平仄仄平平,注意第五字用平声。例如:

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

何时忘却营营?(同上)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两三点雨山前。(同上)

交亲散落如云。(陆游《沁园春》)

交加晓梦啼莺。(吴文英《风入松》)

幽阶一夜苔生。(同上)

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

参差十万人家。(同上)

重湖叠巘清嘉。(同上)

嬉嬉钓叟莲娃。(同上)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弓如霹雳弦惊。(同上)

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

吹寒都在空城。(同上)

年年知为谁生?(同上)

另有一种特定句型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这和四字句第三字必平一样,是词律的特点。例如: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樯橹灰飞烟灭。(同上)

二十四桥仍在。(姜夔《扬州慢》)

远客一枝先折。(贺铸《石州慢》)

杳杳音尘都绝。(同上)

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脉脉此情谁诉?(同上)

此外,还有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八字句是上三下五;九字句是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十字句是上三下七;十一字句一般是上六下五,也有上四下七的。例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同上)

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张元干《贺新郎》)

过苕溪、尚许垂纶否?(同上)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同上)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陈亮《水调歌头》)

如果是上六下五,则上半是拗句(仄平平仄平仄),下半是律句(仄仄仄平平);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上半是律句(平平仄仄),下半是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有些四字句,其实是上一下三。上一字一般用仄声,下三字用律句。例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

有些五字句,其实是上一下四。上一字一般用仄声,下四字用律句,即平平仄仄。例如:

有三秋桂子。(柳永《望海潮》)

叹移盘去远。(王沂孙《齐天乐》)

叹围腰带剩。(陆游《沁园春》)

有渔翁共醉。(同上)

过春风十里。(姜夔《扬州慢》)

使行人到此。(张孝祥《六州歌头》)

而且往往用词律特定的律句,即仄平平仄。例如:

念累7累枯冢。(陆游《沁园春》)

幸眼明身健。(同上)

渐黄昏清角。(姜夔《扬州慢》)

念桥边红药。(同上)

恰而今时节。(贺铸《石州慢》)

两厌8厌风月。(同上)

看名王宵猎。(张孝祥《六州歌头》)

不要误会某些是拗句(在五言律诗中,仄平平平仄是拗句,因为第二、第四皆平),其实都是词中的律句。

又有一些平脚的五字句,上一下四。上一字一般用仄声,下四字用律句,即仄仄平平,倒数第二字必平9。例如:

怪瑶佩流空。(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商。(同上)

在第二、第四字都用平声的时候,也不要误会是拗句。

有些七字句是上三下四,一般用的是三字律句加四字律句,或者是三字拗句加四字律句,或者是三字律句加四字拗句。例如:

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

念往昔、繁华竞逐。(同上)

但寒烟、衰草凝绿。(同上)

倚高寒、愁生故国。(张元干《贺新郎》)

谩暗涩、铜华尘土。(同上)

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

有当时、纤手香凝。(同上)

凭阑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抬望眼、仰天长啸。(同上)

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

凭谁问、廉颇老矣。(同上)

二十年、重过南楼。(刘过《唐多令》)

旧江山、浑是新愁。(同上)

自胡马、窥江去后。(姜夔《扬州慢》)

算而今,重到须惊。(同上)

波心荡、冷月无声。(同上)

常南望,翠葆霓旌。(张孝祥《六州歌头》)

3.2 拗 句

词句虽然大多数是律句,但是某些词谱又规定一些拗句,就是必须用拗,不能用律。例如:

四字句

仄仄仄平。

换尽旧人。(陆游《沁园春》)

平仄平仄。

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

仄平仄仄。

尚能饭否?(同上)

五字句

仄平平仄平10。

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笑从双脸生。(同上)

平仄仄平仄。

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六字句

仄平平仄平仄。(第一字必仄)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一樽还酹江月。(同上)

平平平仄平仄。

关河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

平平平仄平仄。(第一、第三字必平)

蛾眉曾有人妒。(辛弃疾《摸鱼儿》)

铜仙铅泪如洗。(王沂孙《齐天乐》)

平平仄平平仄。

年年翠阴庭树。(王沂孙《齐天乐》)

七字句

仄仄仄平平平仄。

唤取谪仙平章看。(张元干《贺新郎》)

仄平平仄仄平仄。

为谁娇鬓尚如许。(王沂孙《齐天乐》)

平仄平仄仄平平。

何事常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仄仄仄、平平仄平。

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

人道是、清光更多。(同上)

当然,所谓“拗句”,只是对律句而言的说法。其实就词来说,既然词谱规定了这些句型,那就应该说这不是拗句, 而是正格了。

1“矻”读wù,入声。

2“醒”读xing。

3有个别例外,如秦观“枕上流莺和泪闻”。

4“说”是入声字。

5《忆秦娥》词谱规定用这个特定句型。下仿此。

6“扁”读piān。

7“累”读léi,平声。

8“厌”读yān,平声。

9王安石《桂枝香》“正故国晚秋”。“晚”字仄声,是例外。

10这是孤平拗救,虽然词谱说第一字可平,实际上以仄声为正格。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