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周易述

卷二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周易述卷二十 元和恵栋撰

易微言上

易上经曰。乾元亨利贞。述曰。元。始也。乾初为道本。故曰元。六爻发挥。旁通于坤。故亨。利贞者。六爻皆正成既济定也。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述云。资。取。统。本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元也。故六十四卦万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取始于乾元。筴取始于乾。犹万物之生本乎天。

又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述云。乾坤相并俱生。合于一元。故万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天地既分。阳升阴降。坤为顺。故顺承天。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述云。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长。外传曰。震雷长也。故曰元。

尚书召诰曰。其维王位在德元。

公羊。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云。春秋说云元者。端也。气泉注云。元为气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宋氏云。无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疏又云。春秋说云。王不上奉天文以立号则道术无原。故先陈春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起元然后陈春矣。是以推元在春上。春在王上矣。文选注引元命苞曰。元年者何。元宜为一。谓之元何。曰君之始年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何休注云。即位者。一国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春秋以下皆元命苞文。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疏云。元年春者天之本。王正月公即位者人之本。故曰天人之大本也。

吕氏春秋名类曰。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一作道。与元同气。芒芒昧昧。广大之貌。天之威无不敬也。非同气不协。故曰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帝者同气。同元气也。王者同义。同仁义也。霸者同力。同武力也。勤者同居则薄矣。同居于世。亡者同名。同名则觕矣。同名不仁不义。觕。恶也。其智弥觕者其所同弥觕。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精。微妙也。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又名类曰。元者吉之始也。案此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同义。

易通卦验曰。天皇之先与乾曜合元。

庄子大宗师曰。伏戏得之以袭气母。司马彪云。袭。入也。气母。元气之母也。崔譔云。取元气之本。

通典。魏侍中缪袭议曰。元者一也。首也。气之初也。是以周文演易以冠四德。仲尼作春秋以统三正。

春秋命历序曰。元气正则天地八卦孳也。文选注一。

元命包曰。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所凑液也。同上。

说题辞曰。元清气以为天。浑沌无形体。宋均注云。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言气在易为元。在老为道。义不殊也。文选注卅四。

说文无字下云。奇字无通于元者。案。奇字。卫宏所撰古文奇字也。

老子道经曰。道可道非常道。河上公注云。夫道者。一元之至理。有经术政教之道。有自然长生之道。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曜。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董子繁露曰。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故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系上曰。原始反终。故人惟有终始也而生死必应四时之变。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说。舍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后汉书班固传注及庄子释文。元即太极。太极生两仪。故云天地者元气之所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又曰阴阳合德。气锺于子。化生万物者也。又曰元典历始曰元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孟康注云。谓三统之微气也。当施育万物。故谓之德。又曰。元体之长也。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而九。三之以为法。又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

何休公羊成八年注云。王者。号也。德合元者称皇。孔子曰。皇象元逍遥术无文字德明谥德。合天者称帝。河洛受瑞可放仁。义合者称王。符瑞应。天下归往。疏云。谓元气是总三气之名。三气谓天地人。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三气谓酉戌亥。是故其德与之相合者谓之皇。皇者。美大之名。孔子曰。至明谥。皆春秋说文。宋氏云。宋均注。言皇之德象合元矣。逍遥犹勤动行其德术。未有文字之教。其德盛明者为其谥矣。天者。二仪分散以后之称。子仲。故其德与之相合者谓之帝。帝者。谛也。言审谛如天矣。当尔之时。河出图。洛出书。可以受而行之。则施于天下。故曰河洛受瑞可放耳。二仪既分。人乃生焉。人之行也。正直为本。正直即中行。行合于仁义者谓之王。行合人道者。符瑞应之而为天下所归往耳。是以王字通于三才得为归往之义。

白虎通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虚无寥廓与天地通灵也。

又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

淮南泰族曰。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力者霸。无一焉者亡。

易乾凿度曰。易一元以为元纪。郑注云。天地之元。万物所纪。

河图曰。元气闿阳为天。后汉方术传序云。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注。元气谓开辟阴阳之书也。

体元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述云。乾为善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长。外传曰。震雷长也。故曰元。易有三才。故举君子。初九仁也。元为体之长。君子体仁。故为人之长。

又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述云。正元以成化。故天下治。疏云。春秋元命苞曰。天不深正其元不能成其化。九者变化之义。以元用九。六爻皆正。王者体元建极而君臣上下各得其位。故天下治也。

又曰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述云。体元居正。故位乎天德。又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述云。六爻皆正。天之法也。在人则为王度。易说。易六位正。王度见矣。

书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

晋语。悼公言于诸大夫曰。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谷。善也。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

中庸。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声色。德之显者。故曰末也。诗曰。德輶如毛。德輶如毛。德之微者。故诗云民鲜克举。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孔子闲居。孔子曰。以致五至而行三无。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六经无有以无言道者。唯中庸引诗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及孔子闲居论三无。此以无言道也。说文无字下引王育说曰。天阙西北为无。乾西北之卦。西北乾元也。天不足西北。故言无。又引古文奇字曰。无通于元者。若然。则无与元同义也。系上曰。易有太极。北史梁武帝问李业兴云。易有太极。极是有无。业兴对曰。所传太极是有。愚谓太极即乾之初九。又谓之元。故不可言无无通于元。故元为道之本。三统历曰。道据其一。一即元也。知元之为道本。则后世先天无极之说皆可不用也。

隐元年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云。春秋说云。元者端也。气泉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宋氏注云。元为气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无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然则有形与无形皆生乎元气而来。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刘巘周易义曰。自无出有曰生。文选六。

老子道经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云。无象无声无响。无所不通。无所不往。又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河上公注云。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又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河上注云。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而为一。

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河上注云。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

淮南说山曰。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广大矣。高诱注云。未有天地生天地。故无形生有形也。

孙绰游天台山赋曰。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云。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而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文选十一。

又曰。忽即有而得玄。注云。王弼以凡有皆以无为本。无以有为功。将欲寤无必资于有。故云即有而得玄也。同前。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韩伯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详见本书。

王弼老子注云。凡有皆始于无。又曰。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曰。玄冥嘿无有也。文选十一。

世说文学篇曰。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何劭为弼传曰。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文章叙録曰。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絶礼弃学。何晏说与圣人同着论行于世。

北史梁武帝问李业兴云。易有太极。极是有无。业兴对曰。所传太极是有。案系辞言易有太极。不可言无。

乾初九曰。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文言曰。龙德而隐者也。又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中庸曰。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释言曰。潜。深也。潜深。测也。郭注云。测亦水深之别名。

法言问神篇曰。或问神。曰心。请闻之。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案。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所谓知情。天地即神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所谓形不测也。天地神明不测而心能测之。伏羲文王孔子是也。知情天地形。不测人与事伦。不足言矣。

又曰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闻。当作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圣人存神索至。至诚如神。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大和。和同天人之际。天地位。万物育。使之而无间者也。此既济之功能。

文言曰。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潜阳隐初。故隐者也。

又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初隐二见。故隐而未见。

系上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虞注云。寂然不动。谓隐藏坤初。故不动者也。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

又曰。探啧索隐。虞注云。探。取。啧。初也。初隐未见。故探啧索隐则幽赞神明而生蓍。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隐必见。微必显。诚中形外。故君子慎独。

又曰。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案。不显谓隐也。

诗烝民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曰。爱。隐也。案。如毛。犹微也。民鲜克举。言慎独者少。毛训爱为隐。谓隐微也。隐微之间。非人所能助。故爱莫助之。荀子曰。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此之谓也。荀子。毛公之师也。故其说与荀同。郑笺不识圣人微言。训爱为惜。失之远矣。

表记曰。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案。归乎君子读。归乎由成子之义。言人当以君子为法也。篇名表记而先言隐而显。由内而达外也。君子从事于慎独之功。诚中形外。故隐而显。诚则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也。

汉书司马相如赞曰。司马迁称春秋推见至隐。推见至隐。故乱臣贼子惧。易本隐。以之显。李奇注云。隐犹微也。

初九初六从下而生自微及着。如初潜龙隐也。九二见龙则显矣。所谓本隐以之显也。初乾为积善。积善成德。故初为龙德而隐。二为龙德而正中。中庸言夫微之显。又云知微之显。系下云。知微之彰皆是义也。

扬子太玄曰。玄者神之魁也。魁。首也。犹言始。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

荀子劝学曰。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说文云幽隐也从山中。。微也。

老子德经曰。道隐无名。注云。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文言初九曰。不成名。

爱字义附

烝民诗曰。爱莫助之。毛传曰。爱。隐也。言隐微之际己所独制。人莫能助也。诗静女曰。爱而不见。韩诗曰。爱。隐也。释言曰。爱。隐也。毛韩义本此。郭氏不识字。改为薆。

系下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虞注云。阳见初成震。故动之微。复初元吉。吉之先见者也。几即一也。一古文作壹。说文。壹从壶吉。即吉之先见之义。朱子据刘向传作吉凶之先见。失其义矣。

又曰。君子知微知彰。姚信注云。二下交初。故曰知微。上交于三。故曰知彰。

又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虞注云。几。微也。颜子知微。故殆庶几。孔子曰。回也其庶几乎。

又曰。夫易章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虞注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微者显之。谓从复成乾。是察来也。阐者幽之。谓从姤之坤。是章往也。

又曰。其初难知。侯果注云。初则事微。故难知。

又曰。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荀注曰。亹亹者。阴阳之微。可成可败也。王弼曰。亹亹。微妙之意也。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易隐微为乾坤之初爻。

又曰。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诚则形。故不可揜。

又曰。致广大而尽精微。荀子赋篇曰。精微而无形。

又曰。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夫微之显诚者。天之道也。知微之显诚之者。人之道也。

又曰。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对本故言末。诗曰。德輶如毛。案。毛犹微也。

经解曰。絜静精微。易教也。案。絜静。坤也。精微。乾也。乾元絜静。坤元精微。故云易教也。

易乾凿度曰。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

又云。易气从下生。郑注云。易本无形。自微及着。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

又曰。天气三微而成着。三着而成体。郑注云。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着。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气也。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日至小寒为一着。至大寒为二着。至立春为三着。凡四十五日而成一节。故曰三着而成体也。正月则泰卦用事。故曰成体而郊也。

淮南齐俗曰。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

吕览有始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高注云。始。初也。天。阳也。虚而能施。故微以生万物。地。阴也。实而能受。故塞以成形兆也。

后汉书鲁恭传。恭议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着令。注。三正。三微也。前书音义曰。言阳气始施。万物微而未着。故曰微。

荀子劝学曰。春秋之微也。案。春秋推见至隐。故云微。

越语曰。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皇皇。着明也。常。象也。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困。穷也。匡。亏也。

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微谓晦夕朔旦。至谓二至。说文曰。征。召也。从微省壬为征。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征之。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所谓行于微而文达者也。

荀子强国篇曰。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言积微从日始。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毛犹微也。民鲜克举。此之谓也。

又解蔽篇曰。处一之危。其荣满侧。韦昭注晋语曰。荣者有色貌也。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危谓戒惧。处心之危有形。故其荣满侧可知也。养心之微无形。故虽荣而未知。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此养一之荣也。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荀子成相曰。思之精。志乃荣。好而一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二为圣人。

又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言静思仁如空石之人思射。则可谓微乎。假设问之词也。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未及善射好思。辟耳目之欲。蚊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愚谓危如乾之九三。微如乾之初九。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至人即中庸之至诚。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愚谓火为浊明。水为内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兼犹尽也。纵欲尽情而不过制。犹纵心所欲不踰矩。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恭谓乾乾夕惕也。乐谓性与天道无所不适也。

说文曰。危。在高而惧也。

战国策。苏子谓秦王曰。语曰。识乎微之为著者强。

大略篇曰。雨水汉故潜。汉溢为潜。自小至大。人尽小者大。积微者着。德至者色泽洽。泽洽荣也。杨注谓。德润身。行尽而声闻远。

董子繁露曰。春秋至意有二端。小大微着之分也。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为大也。微之将为着也。吉凶未形。圣人所独立也。不见不闻。故曰独立。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德輶如毛。民鲜克举。此之谓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迎读为逆。来而受之者。授受之义也。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者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扬子太玄曰。思心乎一。又云。生神莫先乎一。夫一者。思之微也。注云。思始于内。故微也。

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诏曰。春秋于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郎顗七事曰。君子远览。防微虑萌。

周书曰。慎微以始而敬终乃不困。

论语撰考谶曰。子夏等七十二人共撰仲尼微言。文选注四十三。淮南子修务曰。书传之微者。惟圣人能论之。注云。微。妙。论。叙也。

韩非子难言曰。总微说约。

汉书艺文志曰。昔仲尼没而微言絶。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李奇注云。隐微不显之言也。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案。精微要妙与隐微不显义同。唐人不识字。更立一义。

又春秋家有左氏微。铎氏微。张氏微。虞氏微传。师古曰。微谓释其微指。

后汉方术传。秦密曰。董扶襃秋豪之善。贬纤介之恶。谢承书曰。李咸奏曰。春秋之义贬纤介之恶。采毫末之善。

法言问明篇曰。或问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誖乎。聪明其至矣乎。宋咸云。言穷微乃聪明至极之美也。子云识微字。敢问大聪明。咸曰。既知微义。复问大者。曰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眩眩。幽深也。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太玄曰。一也者。思之微也。

老子道经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

孙子曰。微乎微微至于无形。言其微妙所不可见。神乎神神至于无声。

韩诗外传曰。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德也。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慎子曰。夫德清疑作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文选注。

淮南本经曰。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注云。领。理也。

范子计然曰。见微知着。文选四十二。

鹖冠子曰。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曰。远之近。显乎隐。大乎小。众乎少。莫不从微始。

说苑敬慎篇曰。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耼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毁而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坚于刚也。平子曰。善哉。然则子之行何从。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刚为。平子曰。柔无乃脆乎。叔向曰。柔者。纽而不折。亷而不缺。何为脆也。天下之道微者胜。是以两军相加而柔者克之。两仇争利而弱者得焉。

三统历曰。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孟康注云。谓三统之微气也。当施育万物。故谓之德。

赵岐孟子注云。微。小也。高诱吕览注云。微要眇覩。未萌之萌也。

说文曰。尾。微也。易以下为尾。上为角。

说文曰。微。隐行也。春秋传曰。白公其徒微之。

又曰。。妙也。从人从攴。岂省声。然则微妙之微当作。

荀子致仕篇曰。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诗烝民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曰。爱。隐也。○隐微之地。故人莫能助。

中庸曰。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礼器曰。礼有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案。德产之致也精微。所谓德輶如毛也。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故民鲜克举之也。君子慎其独。故爱莫助之也。

管子白心曰。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荀子不苟曰。操而得之则轻。诗曰。德輶如毛。轻则独行。爱莫助之。

庄子齐物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淮南原道曰。神托于秋豪之末。高注。言微妙也。而大与宇宙之总。高注。宇宙谕天地总合也。又曰贵虚者以豪末为宅也。高注。虚者。情无所念虑也。以豪末为宅者。言精微也。俶真曰。夫秋豪之末沦于无间而复归于大矣。高诱注云。秋豪微妙。故能入于无间。间。孔。言道无形。以豪末比道。犹复为大也。

意林引太公金匮曰。武王问五帝之戒。太公曰。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

三微附

易乾凿度曰。天气三微而成着。三着而成体。郑注云。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着。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气也。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日至小寒为一着。至大寒为二着。至立春为三着。凡四十五日而成一节。故曰三着而成体也。正月则泰卦用事。故曰成体而郊也。

后汉书鲁恭传。恭议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着令。注云。三正。三微也。前书音义曰。言阳气始施。万物微而未着。故曰微。

陈宠传。汉旧事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是时帝始改用冬初。孝章。十月而已。元和二年。长水校尉贾宗上言。以为断狱不尽三冬。故阴气微弱。阳气发泄。招致灾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议。宠奏曰。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兰射乾芸荔之应。易通卦验曰。十一月广莫风至。则兰夜乾生。时令曰。诸生荡安形体。仲冬一阳爻生。草木皆欲萌动。天以为正。周以为春。正春皆始也。十一月万物微而未着。天以为正而周以为岁首。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二月二阳爻生。阳气上通。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春。十三月。今正月也。万物皆出于地。人始初见。故曰人以为正。三微成着以通三统。统者。统一岁之事。栋案。何休公羊注云。统者始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若以此时行刑则殷周岁首皆当流血。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孟冬当作季秋。趣狱刑。无留罪。明大刑。毕在立冬也。秦为虐政。四时行刑。圣汉初兴。改从简易。萧何草律。季秋论因。俱避立春之月而不计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实颇有违。言萧何不论天地之正及殷周之春。实乖正道。陛下探幽析微。允执其中。革百载之失。建永年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三正之月。不用断狱。敬承天意。奉顺三微也。稽春秋之文。春秋于春每月书王。所以统三统。当月令之意。圣功美业不宜中疑书奏帝纳之。白虎通述三微与此略同。

白虎通曰。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承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苏也。革也。言万物革更于是。故统焉。

汉书刘向传。向疏曰。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应劭曰。二王之后与己为三统也。孟康曰。天地人之始也。

知微之显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又云。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太史公史记赞曰。易本隐以之显。愚谓隐者乾初九也。至二则显矣。故云隐以之显。文言释九二云。闲邪存其诚。二阳不正。故曰闲邪存诚。谓慎独也。荀子曰。不诚则不能独。独则形隐。犹曲也。中庸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孝经纬天道三微而成着。皆是义也。唯天下至诚谓九五也。其次致曲谓九二也。唯天下至诚。诚者也。其次致曲。诚之者也。致曲即孟子思诚。二升坤五。所谓及其成功一也。

乾善九五。坤善六二。乾二中而不正。三正而不中。四不中不正。二养正。三求中。兼之四也。以中庸言之。二三学知。利行者也。四困知。勉行者也。五生知。安行者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则一也。

虞书皐陶谟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注云。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又曰。安女止惟几惟康。注云。念虑几微以保其安。

又曰。帝庸作歌曰。勑天之命。惟时惟几。注云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

顾命。王曰。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

几者吉之先见。非几不善也。

系上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郑注云。机当为几。几。微也。包咸注论语云。几者。微也。说文同。

又曰。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虞注云。几谓阳也。阳在复初称几。王弼曰。几者去无入有。易正义曰。几者去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之时。

文言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述云。至谓初。几者。动之微。知微知章故可与几。

尚书皐陶谟曰。无教佚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伪孔氏注云。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荀子云。善日者王。又云。王者敬日。与书义同。

尚书大传曰。在旋机玉衡以齐七政。玉衡。斗也。旋机者何也。传曰。旋者。还也。机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所动者大。谓之旋机。是故旋机谓之北极。

说文曰。几。微也。殆也。从。说文。。微也。从二幺。从戍。戍。兵守也。而兵守者危也。荀子人心之危与几同义。

邵子击壤集诗云。何者谓之机。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日起头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人能知此义。何事不能知。

孝经钩命决曰。道机合者称皇。文选注一。

荀子解蔽篇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注云。几。萌兆也。与机同。

咸彖传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祭义曰。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

管子心术篇曰。虚无无形谓之道。又曰。虚之与人也无闲。唯圣人得虚道。注云。虚能贯穿人形。故曰无闲。又曰。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又曰。虚者万物之始也。注云。有形生于无形也。

贾子新书道术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术也者。所从制万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

韩非子外储说。郑长者有言曰。夫虚静无为而无见也。太史公自序曰。虚者道之常也。

荀子解蔽篇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臧读为藏。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满读为两。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夫不以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易履初九。素履。素。始也。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述曰。初微谓之独。震为行使。四变而已应之。故独行愿。疏云。初为隐为微。隐微于人为独。

观初六曰童观。马融注云。童犹独也。

复六四曰。中行独复。虞注云。中谓初。震为行。初一阳爻。故称独。

大过象曰。君子以独立不惧。虞注云。君子谓乾初。阳伏巽中体复一爻潜龙之德。故称独立不惧。疏云初为独。

晋初六。晋如摧如贞吉。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虞注云。失位故摧如。动得位故贞吉。初动震为行。初一称独也。方言曰。一。蜀也。南楚谓之独。郭注云。蜀犹独也。是独即一。故云初一称独。

诗思齐曰。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朱子曰。言文王虽居幽隐。亦常若有临之者。虽无厌射。亦常有所守焉。其纯亦不已如是。

诗烝民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传曰。仪。宜也。爱。隐也。正义云。毛以为德輶如毛。民寡能举行之者。我以人之此言实得其宜。乃图谋之。观谁能行德。维仲山甫独能举此德而行之。其德深远而隐。莫有能助行之者。山甫既无人助。独行之耳。栋谓德輶如毛言微也。民鲜克举言慎独者少。唯仲山甫能慎独。故克举之隐微之中。神明独运。非人所能助。故云爱莫助之。荀子曰。能积微者速成。引此诗为证。又曰。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栋谓德輶如毛。故操而得之则轻。爱莫助之。故云轻则独行。行而不舍则至诚也。故云则济矣。毛公用师说。故训爱为隐。郑氏不明古义。改训为惜。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康成大儒。犹未免也。

礼器曰。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也。郑注。内心。用心于内其德在内。德产之致也精微。郑注。致。致密也。卢注。天地之德所生至精至微也。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故君子慎其独也。独则象天。

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弇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郑注云。严乎言可畏敬也。胖犹大也。三者言实于内显见于外。

大学中庸皆言慎独。荀子曰。不诚则不能独。大学释诚意则言慎独。不诚则不能独。此大学义疏也。诚。实也。独。中外一也。大学曰。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中庸曰。诚则形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皆独之效也。故曰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初疑桀纣之民从暴语。及观王莽魏阉时而其言始验。

荀子不苟篇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即正心先诚意之义。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天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诚则欺安能独。不独则不形。诚则形。不形信不由中。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韩非子扬权曰。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

淮南缪称曰。独专之意乐哉。忽乎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已也。始乎叔季。归乎伯孟。必此积也。自少至长。不身遁。斯亦不遁人。遁。隐。故若行独梁。一木之水桥。不为无人不竞其容。故使人信己者易而蒙衣自信者难。

庄子庚桑曰。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注云。幽显无愧于心则独行而不惧。

法言修身篇曰。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司马光曰。生而知之。独运明智。极深研几。非常人所能逮。

问神篇曰。龙蟠于泥。蚖其肆矣。龙蟠于泥。独也。以况君子肆恣也。蚖其肆。不慎独也。以况小人间居为不善也。蚖哉蚖哉。恶覩龙之志也欤。寉乎不拔。潜龙之志。

孝至篇曰。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之谓伪。注云。道不可须臾离。所以君子慎其独。

韩非子扬权曰。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注云。道以独为容。案。独道之容即独也。大戴礼武王践祚带之铭云。火灭修容。刘子新论云。颜回不以夜浴改容。所谓独道之容。

扬子太玄曰。阴不极则阳不生。乱不极则德不形。君子修德以俟时。不先时而起。不后时而缩。动止微章不失其法者。其唯君子乎。注云。君子谓阳也。修德于黄泉。候春而兴。案。修德于黄泉即独也。君子慎独。有隐德者必阳报。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老子道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而不改。河上公注云。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案。独即一也。道独行。故君子慎独。道不改。故不可须臾离。

淮南原道曰。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

蜀独同义

尔雅释山。独者蜀。注云。蜀亦孤独。方言。一。蜀也。南楚谓之独。管子云。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半农人云。抱蜀即老子抱一。

恒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虞注云。乾为始。故曰始求深也。

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荀注云。谓分为六十四卦万一千五百二十筴。皆受始于乾也。

系上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说。舍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乾凿度曰。乾渐九月。乾者天也。终而为万物始。北方万物所始也。故乾位在于十月。注云。乾御戌亥在于十月而渐九月也。

又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

又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郑注云。形。见也。天象形见之所本始也。案。太始生于戌仲。太素者质之始也。

周书周祝曰。天为古。地为久。察彼万物名于始。

尔雅释诂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老子道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注云。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吴起。曾申弟子。传左氏春秋。

吕览召类曰。元者。吉之始也。

扬雄羽猎赋云。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于内。徂落于外。注。尔疋曰。权舆始也。

昏义曰。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郑注云。始犹根也。本犹乾也。

乾凿度曰。太素者。质之始也。郑注云。地质之所本始也。又云。太素有质始形也。案。太素生于亥仲。

文选注。方言曰。素。本也。

履初九曰。素履往无咎。述云。初为履始。故云素。疏云。乾凿度曰。太索者。质之始。郑注。尚书大传云。素犹始也。初为履始。故云素。素亦始也。

象上传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述云。初微谓之独。

张衡灵宪注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冥茎。一作涬。盖乃道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体同色。坤屯不分。原注云。坤屯音浑沌。御览一。

恒初六。浚恒贞凶。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虞注云。浚。深也。庄九年公羊传曰。浚之者何。深之也。初下称浚。故曰浚恒。乾初为渊。故深矣。失位变之正。乾为始。故曰始求深也。乾为始。亦据初。初为始为元。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故乾为始也。

系上曰。无有远近幽深。虞注云。远谓天。近谓地。深谓阳。幽谓阴。又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又曰。钩深致远。虞注云。初深故曰钩深。致远谓乾。又曰。精义入神。姚信注云。入在初也。阴阳在初。深不可测。故谓之神。

论语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已矣。何晏注云。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之。

后汉陈忠传。自顺帝即位。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更相文饰。隐匿盗贼。忠上疏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扬雄语。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书曰。小不可不杀。康诰。诗云。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大雅。盖所以崇本絶末。钩深之虑也。栋案。虑之初。故曰钩深。此与仲翔义合。

老子道经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德经曰。玄德深矣远矣。

庄子天地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穷其原而后能物物。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缮性曰。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系下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虞注云。潜藏也。龙潜而蛇藏。阴息初巽为蛇。阳息初震为龙。十月坤成。十一月复生。遘巽在下。龙蛇俱蛰。初坤为身。故龙蛇之蛰以存身。庄子言存身之义通于易。

天下曰。以深为根。注云。理根为太初之极。不可谓之浅也。释言曰。潜。深也。初为深。易潜龙勿用亦在初。

太玄曰。夫一一所以摹始而测深也。

易上经曰。初九潜龙勿用。述云。易气从下生。故以下爻为始。乾为龙。潜藏在下。故曰潜龙。其初难知。故称勿用。太衍之数虚一不用。谓此爻也。

又曰。初六履霜坚冰至。

系上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系下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虞注云。小善谓复初。小恶谓遘初。

公羊隐五年传云。初者何。始也。

参同契曰。元精云布。因气托初。

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郑注云。元气之所本始太易。既是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又曰。太初之气寒温始生也。案太初生于酉仲。

京房杂试对后汉律历志。曰。宓牺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锺为宫。大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锺为征。南吕为羽。应锺为变宫。蕤宾为变征。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

淮南俶真曰。圣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初。高诱注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孟子曰。性无不善而情欲害之。故圣人能反其性于初。

易大过。栋桡。彖传曰。栋桡。本末弱也。虞注云。初上阴柔本末弱。故栋桡也。

系下曰。复。德之本也。虞注云。复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

又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侯果注云。本末初上也。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郑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诗简兮曰。执辔如组。毛传曰。组。织组也。御众有文章。言能治众。动于近。成于远也。正义曰。御者。执辔于此。使马骋于彼。织组者。总纰于此。而成文于彼。皆动于近成于远。吕览先己曰。百仞之松元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因之困。谋失于胸。令困于彼。诗曰。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高诱曰。胸犹内。彼亦外也。

大戴礼保傅曰。易曰。正其本。万物理。本谓初。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虞夏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由本达末。原始及终。一以贯之之道也。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郑注云。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致知在格物。仓颉篇曰。格。量度之也。栋案。此谓知所先。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栋案。此谓知所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子曰。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栋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格物之事也。知所先后致知之事也。此谓知本物格知止之事也。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又曰。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又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仲舒对策曰。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闲者。

吕览孝行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詹何曰。身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故曰必务本。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犹求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众多也。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孝为行之本。故圣人贵之。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纪犹贯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一术。孝术。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所重而后及所轻。所重谓其亲。所轻谓他人。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孝于亲以及人之亲。则是笃谨孝道。厚慎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先王以孝治天下。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加。施也。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此孝经义疏也。圣治章曰。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注。本谓孝也。

吕览执一曰。楚王问为国于詹子。詹何。隐者。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穷亦极也。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

老子德经曰。善建者不拔。文言初九曰。确乎其不可拔。屯初九曰。利建侯。虞仲翔引老子为证。又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淮南道应曰。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

徐乾修本篇曰。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而寛人。故于鲁也小恶必书。于众国也大恶始笔。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瞶。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而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德弥高而基弥固。胜弥众而爱弥广。易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其斯之谓欤。

法言吾子曰。请问本。曰。黄锺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以乐喻本坚树在始。故云确乎。

法言。先知曰。或曰齐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请问大器。曰。大器其犹规矩凖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吴秘注云。规矩先自方圆。凖绳先自平直。然后能为器。器出于是。大器者也。管子不知礼。安能以礼正国哉。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治而后治人者也。五霸假之也。故器小。此王霸之辨也。以大学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也。所谓先自治也。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治人也。先诚意正心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以贯之之道也。

庄子天地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关尹老耼之学。

坤文言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晋语曰。民之疾心固皆至矣。韦昭云。至。深也。

系辞上曰。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又曰。易其至矣乎。

襄二十九年春秋传曰。季札观乐。见舞韶乐者。曰德至矣哉云云。

大学曰。在止于至善。

表记曰。道有至。至道以王。

孔子闲居。孔子曰。以致五至而行三无。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顷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贾谊新书修政语曰。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

孝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注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

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郑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曰。子曰。中庸具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荀子君道曰。至道大形。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支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

司马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

孝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殷仲文注云。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老子道经曰。常无欲以观其妙。河上公注云。妙。要也。人常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妙。

庄子大宗师曰。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司马彪注云。挈。要也。得天地要也。

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又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安国注云。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赵岐注云。博。广。详。悉也。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章指。言广寻道意。详说其事。要约至义。还反于朴。说之美者也。

荀子王霸曰。人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之谓至约。

韩非子难言曰。总微说约。

后汉范升曰。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

列子黄帝曰。机发于踵。注。郭象曰。常在极上起。

阮籍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一在易为太极。在爻为初。凡物皆有对。一者至善。不参以恶。参以恶则二矣。又为独。独者。至诚也。不诚则不能独。独者隐也。爱莫助之。故称独。一则贯。二则乱。故云其为物不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并一而不贰。所以为积也。

恒六五象传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虞注云。一谓初。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又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左传襄廿一年。臧武仲曰。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将谓由己壹也。信由己壹而后功可念也。案。兹。此也。壹即一念。释名言允出皆在于此。故云由己壹也。

诗曹风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大戴礼引此诗云。君子其结于一也。

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则诚而已矣。

又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朱子曰。一者诚也。

又曰。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荀子曰。并一而不贰。所以为积也。

孟子曰。梁襄王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云。孟子谓仁政为一也。又曰。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贪杀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不嗜杀人。仁也。仁即一也。故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礼器曰。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郑注。致之言至也。一谓诚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也。郑注。三百三千皆由诚也。

正义曰。其致一也者。致。至也。一。诚也。虽三千三百之多而行之者皆须至诚。故云一也。若损大益小。揜显大微。皆失至诚也。

孟子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荀子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乾凿度曰。易变而为一。郑注云。一主北方气渐生之始。此即太初之气所生也。

又曰。易始于一。郑注云。易本无体。炁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也。

春秋元命苞曰。阳数起于一。成于三。又曰。元年者何。元宜为一。谓之元何。曰。君之始年也。文选注。

扬子太玄曰。生神莫先乎一。注云。玄始于一。玄道生神。故生神无先一也。

扬子太玄曰。常初一。戴神墨。履灵武。以一耦万。终不稷。测曰。戴神墨。体一形也。案。稷。侧也。一。中也。以一耦万。故不偏侧。

老子道经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德经曰。道生一。王弼注云。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

又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淮南注云。一谓道也。三者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流通。万物乃生。愚谓一。太一。天也。二。阴阳也。太一分为两仪。故一生二。二与一为三。故二生三。三合然后生。故三生万物。

说文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又丙部云。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又甘部曰。从口含一。一。道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后汉书。郅恽曰。含元包一。又曰。始于一而三之。又曰。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着为一。又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

家语本命解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吕览论人曰。游意于无穷之次。事心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高注云。天。身也。一。道也。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

淮南原道曰。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达也。际天地。至也。又天文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又精神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诱曰。一谓道也。二曰神明。三曰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通流。万物乃生。又曰。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一者道也。又诠言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文子敌作适。后人训为主一者无他适。失之。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春秋保乾图曰。阳起于一。天帝为北辰。

韩非子扬权曰。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倚。偏倚。故圣人执一而静。又曰。道无双。故曰一。

荀子劝学曰。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惽惽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又解蔽曰。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好乐者众矣。而独传者。一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一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荀子言一而后精后出。古文云。惟精惟一先精后一非古义也。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王。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古曰。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

班固述律历志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锺。造计秒忽。张晏曰。数之元本起于初九之一也。

老子道经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云。抱。守也。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王弼注云。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也。文选注。

吕览大乐曰。道也者。至精也。精。微。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从听。听从。先圣择。择读为释。两法一。择。弃也。法。用也。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天。身。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

管子内业曰。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庄子天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注云。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然庄子之所以屡称无于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难而犹上不资于无。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注云。夫德形性命因变立名。其于自尔一也。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谓复于初。

缮性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崔譔云。混混芒芒未分时也。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天下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注云。使物各得其根。抱一而已。无饰于外。斯圣王所以生成也。

又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耼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又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司马彪注云。无外不可一。无内不可分。故谓之一也。

说文甘字下云。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

老子德经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王弼注云。一者数之始。物之极也。各是一物所以为生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宁贞。天地之一即乾坤之元也。清轻。清上升也。宁。安贞也。神亦乾也。谷亦坤也。万物资始于乾元。资生于坤元。故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也。

春秋元命苞曰。常一不易玉衡正。文选注九。

文子曰。一也者。无适之道也。案适读为敌。一者道之本。故云无适。论语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荀子。君子曰。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适皆读为敌。后儒有主一无适之语。读适如字。训为之。殊非古义。淮南诠言曰。一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义与文子同。

一亦作壹。古壹字从壶吉。一之初几也。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以此见性之初有善而无恶。恶者善之反。不与善对。故云无敌。亦曰独。君子慎独。无恶于志也。恶读如字。几有善而无恶。周子言几善恶非也。

鬼谷子阴符曰。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又曰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鹖冠子曰。有一而有气。陆佃注云。一者元气之始。

六韬。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几。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致一附

易林补遗引京房占变。一爻动则变。乱动则不变。补遗所据当在火珠林。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系辞曰。言致一也。又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故左传占卦皆一爻变。

离骚经曰。贯薜荔之落蘂。王逸注云。贯。累也。左传宣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以盈其贯是其贯将满。所谓恶积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也。韩非子曰。是其贯将满也。贯皆有积义。道积于一。论语。子谓曾参曰。吾道一以贯之。释诂云。贯。习也。习者重习。亦有积义。荀子曰。服习积贯。又曰贯日而治详之。

一贯

一贯之道。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宋儒谓唯颜子曾子子贡得闻一贯。非也。吾道一以贯之。自本达末。原始及终。老子所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下云言有宗事有君即一也。

忠即一也。恕而行之即一以贯之也。韦昭注周语。帅意能忠曰循己之意。恕而行之为忠。

论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忠行恕谓之一贯。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

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之道终身行之。以絜矩之道平天下。所谓一以贯之也。大学言平天下而云明明德。中庸言至诚尽性而可以赞化育。皆所谓一以贯之者也。

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大学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荀子曰。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

右申忠恕之义

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注。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格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即中庸之明善。致知在格物。苍颉篇格量度之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下之动贞夫一。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不明俊德而欲亲九族。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不亲九族而欲平章百姓。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释致知。

右申一贯之道

尧典之克明俊德。大学之欲明明德。即一也。明俊德以及九族百姓万邦。黎民明明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一以贯之也。一即本也。故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由本达末。原始及终。一贯之义也。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贯之也。以忠行恕即中庸大学所陈是也。

系下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注云。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又曰。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刘熙曰。虑。旅也。旅。众也。一致百虑。虑及众物以一定之也。天下何思何虑。韩伯注云。夫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多原于一。故曰然。非与。一以贯多。故曰非。曰。非也。蒙上非与。予一以贯之。何晏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孝经。仲尼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殷仲文注云。孝经疏。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

荀子不苟曰。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耶。是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百王谓尧舜禹汤。后王谓文武。端。玄端。朝服也。推礼义之统。统。本。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约。要。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大学絜矩义疏。故君子不下室堂堂。明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非相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儒效曰。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又曰。以浅持博。以古持今。注云。当作以今持古。以一持万云云。是大儒者也。

庄子天地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郭注云。一无为而羣理都举。记。书名也。云老子所作。案。此论一贯与宋儒同。与孔子异。道家以一为终。故庄子曰得其一而万事毕。圣人以一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此儒与道之别也。

后汉书范升传。升奏曰。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又曰。絶学无忧。絶末学也。

又曰。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五经之本。自孔子始。

说文士字下云。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案。一。道也。一以贯之。故推十得合一也。

法言。吾子曰。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此论语义疏。即颜子之一贯也。

春秋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淮南俶真曰。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高诱注云。一者道之本也。得其根本。故能连千枝万叶。以少正多也。

易上经曰。乾初九潜龙勿用。马融曰。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故曰潜龙。

明夷六五曰。其子之明夷利贞。象曰。其子之贞明不可息也。述曰。其读曰亥。坤终于亥。乾出于子。故明不可息。

参同契曰。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广雅释天曰。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八月酉仲为太初。属雄。九月戌仲为太始。属雌。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

说文包字下云。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

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孟康曰。元气起于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故子数独一也。

又曰。阴阳合德。气锺于子。化生万物。虞注易曰。阴阳合德谓天地杂。保太和。日月战。

又曰。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苏林曰。子之西。亥之东。其中间也。案。子半犹子仲也。

易纬稽览图曰。甲子卦气起中孚六日八十分日之七。郑注云。六以候也。八十分为一日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

乾凿度曰。中孚为阳。贞于十一月子。

系上曰。坤以简能。虞注云。阴藏为简。简。阅也。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

又曰。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又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虞注云。阳动入巽。巽为退。伏坤为闭户。故藏密谓齐于巽以神明其德。

又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虞注云。乾神知来。坤知藏往。来谓洗心。往谓藏密也。

说卦曰。坤以藏之。

汉书。翼奉对曰。诗之为学。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性以历。性。五行。历。甲己之数。观情以律。情。六情。律。十二律。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人共也。故曰显诸仁藏诸用。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易之用在坎离而其本在震巽。

说卦曰。齐乎巽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虞注云。巽阳藏室。故絜齐。

列子黄帝曰。圣人藏于天。注。郭象曰。不窥性分之外。故曰藏也。

乾凿度曰。易者以言其德也。通精无门。藏神无内也。神在内。故藏神无内。有内不可言藏。内。易正义作穴。郑注云。俲易无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俲。古文佼。郑氏云。佼。易也。

韩诗外传曰。子夏读诗已毕。夫子问曰。尔亦何大于诗矣。子夏对曰。诗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尚书大传作论。书事为是。弟子不敢忘。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以发愤忘食矣。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饥。夫子造然变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诗已矣。然子已见其表。未见其里。显诸仁。见其表也。藏诸用。故未见其里也。颜渊曰。其表已见。其里又何有哉。孔子曰。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见其里。未谓精微者也。藏神无内。可谓精微。

老子德经曰。道者万物之奥。注云。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文选注引苍颉篇曰。隩。藏也。

复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荀注云。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

说卦曰。坎为亟心。

乾凿度曰。易历曰。阳纪天心。阳当作昜。

参同契曰。天符有进退诎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

诗桑柔曰。君子实维。秉心无竞。郑笺云。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其执心不强于善而好以力争。春秋传。师旷曰。臣不心竞而力争。

大学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又曰所谓修身云云。

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赵岐孟子尽心篇章指曰。尽心者。人之有心为精气主思虑可否然后行之。犹人法天。天之执持纲维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论语曰。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仲舒对策曰。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

说苑辨物曰。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则圣智之府。

法言问神曰。或问神。曰心。请闻之。闻当作问。曰。潜天而天。乾元。潜地而地。坤元。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心之潜即神也。天地神明而不测。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是与天地合德者也。故曰犹将测之。人与事伦不足言矣。伏羲文王孔子其人也。

庄子庚桑曰。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司马彪注云。心为神灵之台也。

养心

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大学释诚意而归于慎独。故荀子曰。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此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中庸诚则形之义也。荀子所言见不苟篇。七十子之徒所传之大义与宋儒旨趣不同。孟子言存心。故云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言慎独。故云养心莫善于诚。或据孟子以驳荀子之非。是驳大学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