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通鉴胡注表微

重印後记(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通鉴胡注表微》是抗日战争时我在北京写的。

南宋史学家胡三省,宋亡後,坚决不做元朝的官;他隐居山中,渡过极艰苦的生活,在图书很难得的情况下,完成了二百九十四卷《通鉴》的注解。像《通鉴》这样一部包括一千多年历史的编年巨著,要给它做注解,无疑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虽说前四史有旧注,但不是都可采用;至于晋到五代各史,本来都没有注。胡三省能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实在值得敬佩。《胡注》不仅对阅读《通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研究晋、宋以来诸史也有很多启发。所以说《胡注》和《通鉴》同样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胡三省(一二三〇——一三〇二)是浙东宁海人,字身之。他生当我国历史上民族鬬争非常激烈的时期。他出生以前,中国北部已经被金占领;还在幼年,元又灭金侵宋;以後他就在宋元长期战争的环境裏长大。宝祐四年(一二五六),他廿七岁,和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同中进士。据他儿子幼文写的墓志,他最初做吉州泰和县尉,调庆元慈谿县尉,由于刚直,得罪了庆元郡守厉文翁,罢了官。此後,他做过扬州江都丞、江陵县令、怀宁县令。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做寿春府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当时主管两淮制置司事的是李庭芝,他可能就是在李的幕下。咸淳六年(一二七〇)李庭芝调京湖制置,他回杭州。咸淳十年(一二七四),他主管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当时制置使是汪立信。先是元军集中兵力围攻襄阳,汪立信曾献敌三策,宰相贾似道置之不理。敌三策可能就是胡三省所拟。襄阳失守,胡三省感到非常痛心,在《通鉴注》裏几次表示他的愤慨。

襄阳失守後,长江中下游很快就被元军占领。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失陷,帝后投降。再三年,文天祥在战鬬中被俘,张世傑覆舟牺牲,陆秀夫背负帝昺投海,胡三省那时正五十岁,他在悲愤之餘,就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他还没有完成的《通鉴注》上。到一二八五年,他五十六岁,这部书才脱稿,但修改功夫,一直继续到他七十三岁死的那一年。

胡三省亲眼看到宋朝在异族的严重压迫下,政治还是那么腐败,又眼见宋朝覆灭,元朝的残酷统治,精神不断受到剧烈的打击。他要揭露宋朝招致灭亡的原因,斥责那些卖国投降的败类,申诉元朝横暴统治的难以容忍,以及自己身受亡国惨痛的心情,因此,在《通鉴注》裏,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

但是,这样一位爱国史学家是在长时期裏被埋没着,从来就没有人给他写过传记。到清朝,有人认为他擅长地理,有人认为他擅长考据,才偶然提到他。至于他究竟为什么注《通鉴》?用意何在?从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研究。相反的,有些人著书专攻击《胡注》,但是谈到的都是注中的小毛病,无关宏旨。

我写《胡注表微》的时候,正当敌人统治着北京;人民在极端黑暗中过活,汉奸更依阿苟容,助纣为虐。同人同学屡次遭受迫害,我自己更是时时受到威胁,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因此决心对胡三省的生平、处境,以及他为什么注《通鉴》和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自己的意志等,作了全面的研究,用三年时间写成《通鉴胡注表微》二十篇。

近来好些朋友劝我重印这本书。我想,这是旧作,是没有学习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旧作,仅限于当时的思想认识,自然有不少幼稚及迂阔的言论,但是作为对胡三省的研究,特别是他隐藏在文字裏的思想的探索,我是用了相当力量的。而且这本书对理解《通鉴》和《通鉴注》,可能是有帮助的。因此同意重印,并借此向大家请教。全书除稍删动个别字句外,仍按原稿不动,以为我学识的记里碑。至于标点符号,勘对原书和徵引书目等等,多靠刘廼龢同志,特此附记。

陈垣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日

————————————————————

(1) 本“重印後记”是陈垣先生1957年为科学出版社版《通鉴答胡注表微》撰写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