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清宫史话

清朝每日的上朝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清朝每日的上朝

从前讲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所以历代每日上朝,都是很早的。清朝虽来自关外,但也是学法历朝的办法,每日的夜间两点钟,就要开始办公的。谈起上朝的情形来,庄严的地方,自是很庄严,但模糊苟且的地方,也多得很,并且也可笑得很。按规矩每日升殿办公,应该在保和殿,因为外边才名曰三殿;至于乾清殿,本名曰乾清宫,是宫内的意思,但因为省事就永远在乾清宫办公了。现在我们可以分开段落谈谈。

第一,先谈未入禁城之前的情形。所有的官员,出入分三个门,其大致凡王公亲贵内戚等,则出入神武门。内务府人员,则进西华门。因内务府的衙门,就在西华门里头,所以如此。其余汉官,及平常旗门的官员,都进东华门。汉人的官员,都住在南城外头;前清的规矩,汉官非经皇帝特赏住宅者,不许住内城,到光绪年间,虽已稍宽,但住内城者尚极少。每天夜间一点钟,就由家中起身,进前门,所以从前,前门永远是夜间九点多关门,十二点就开了。各官员到东华门外,下了车,先吃点早点,任何大小官员,都得如此,因为一点钟便须离家,则家中饮食甚不方便也。大官如中堂、军机大臣、尚书、侍郎等等,则在小饭铺中吃饭,平常小官员,则在街上饭摊上吃。曾记得有两位堂官,永远约会在一小饭铺吃饭,每日须吃饭给钱外,每月尚须贴补该铺几两银子,因为他们两个人,在里边坐落,别的小官员,因为当着堂官,说话不方便,就都不肯进去,以致该铺生意大减,故须特另贴补;而该两位堂官,关于每日之国政,在上朝以前都要在该小铺中,见面秘商,故每日必须在彼坐落。以上乃进东华门以前之杂乱情形也。虽然是一帮官员,其饮食之情形,乃如此,比现在之小工人还乱,比轮船到码头时还热闹。以堂堂上朝的官员,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必行的事情,国家对之一点设备也没有,这是现在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请看这种情形,够庄严吗?

第二,再说进禁门。在明朝皇城内,已不许人民居住;到清朝,则皇城内旗人便可随便住,故地安门东西安门(俗名外东西华门),已可随便出入。而紫禁城内,则为禁城,绝对不许人随便出入。进门者必须得有腰牌,故神武门、东西华门,门禁都很森严。在前清各部院衙门,每遇本部官员进衙,则门口差役,必须喊门,永是喊一个“哦”字,不过堂官来,则喊的声音长,司官到则喊的声音短。我曾问过他们,为什么必须喊,有许多人说不上来,有人说,这就是从前唱喏的意思,不知这话靠得住否。紫禁城的禁门,有人出入,当然也必须喊门,照规矩是有几位卫兵,排立在门口,遇有人出入,应该搜查,只因上朝的时候,出入的人多,查不胜查,也就不查了,每人出入只喊一声哦就是了。日久懈怠,又因西华门之门洞相当长,等于一个火车道短的隧道,足蔽风雨,所以这班卫兵都在地上铺好席,就睡在门洞之内。更因上朝的时间,总在夜间一两点钟,黑暗得看不见人,所以卫兵们,都不起来,就在被窝里喊。一次我侍先严入朝,走至此,忽听一声喊,吓了我一下!这像公事吗?由西华门到隆宗门,这一段连一点灯光也没有,虽然有许多地方是砖地,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地方很多,夜间很难走,常常入朝的人,都有自备小玻璃灯笼,不常入朝的人,就临时买一苇篾编的小纸灯笼,这种灯笼极便宜,每枚带一只蜡,也不过一个大钱两枚,是一块现大洋,可以买三百来枚,所以极普通。吃完饭馆子出门,或逛窑子出门,永远是每人送一个;这只蜡点着,由西华门到隆宗门,差不多也就燃完了。堂官则侍役打一铁丝编的糊纸扁方灯,即是轿前挂的那一个,上朝的人,凡看见这种灯笼,都要注点意,因为他是堂官。再者年太高的大臣,或有大功的人员,皇上特赐紫禁城内乘二人肩舆,或乘马者,俗名穿朝轿,穿朝马,但并不能穿朝,只在这一段路中乘坐。到隆宗门也必须下来,按这段路,既是大小官员,每天办公行走的地方,总应该把他修一修,不要说朝廷之内,就是住户人家,凡人每天经过的道路,也要修一修,他不但不修,而且这就不是人应行走的路径,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房屋,大家随便通行就是了,这个够庄严吗?

第三,谈到朝房,是众官办公的屋室,应该是很宽敞的了,可是不然。比方说,军机处这个地方,是雍正以后,朝廷最高最重要的机关,朝廷中一切政令,都得由这个机关经过,他应该有很大的一所房屋了吧,可是他有三间屋,就在乾清门台阶下迤西,靠北墙之三间,屋子虽小,倒也森严,门口挂着一个白木牌,上写黑字,曰“误入军机者斩”,错走进去,就是掉脑袋的罪过。连军机处司官都不能进去。遇有应回明,或有应该跟堂官商量的公事,须立在门外边商量。军机处的司官,名曰小军机,亦曰军机章京,又曰军机搭拉密,盖一半满洲语也。他们办公的地方,也是三间屋,在乾清门外西南角,靠南面北的屋中。此外在乾清门外,东边靠北墙,有间屋子,乃是九卿朝房,各部堂官,有事都在此处接洽。乾清门外,各衙门办公的地方只此三处,皆相当森严,然皆简陋不堪。户部朝房,则在隆宗门外,靠西墙,两间小屋,可免风吹雨淋就是了。里面只有一张破桌,几个凳子,乃是司官坐落的地方,至于堂官,则都往九卿朝房了。隆宗门里头,便不容易进去,门口的护卫,都是立着,没有在被窝中躺着的了;且进此门者,除于大灯笼外,也必须玻璃灯,若小纸灯笼,是绝对不许进去的。以上乃各衙门上朝时办公之情形也。

第四,谈到乾清门里头。在乾清门外,虽然也相当森严,但常上朝的人,还可以随便走走,若乾清门里边,则无事便不能进去了。我因随同户部接摺官进去过一次,但也不过到乾清门洞。什么叫做接摺官呢?各部所上的奏摺,经皇帝批过之后,有的交军机处,再交各衙门,有的由皇帝交太监,由太监直交各衙门,每天各部都要派司官去接摺子,太监把摺子拿到乾清门洞,叫各衙门官员分领,持回衙门,再呈堂官,此定例也。我同他们到乾清门边,也就是偷着往里面望一望,因为这个门上的护卫,没有卫兵,就都是侍卫了,名词就叫做乾清门侍卫,再升可以升御前侍卫,因此大家都不敢随便,或多走一步。这很够庄严的了吧。可是也有许多笑话,由乾清门到乾清殿,这一段通路,也相当远,大约总有几十丈,虽两旁有几对路灯,所谓灯光如豆,也绝对不够亮,晴天还好,遇到下雨,往往把人滑躺下。据御前大臣载津告诉我说,滑躺下不必害怕,因为是恒有的事,也不算失仪,且上朝时,不许穿雨衣雨靴更不许打伞,都是淋得很湿,天天上朝之人可以把缎靴之底,用桐油油过,而靴面绝对不许,所以很容易滑倒。这还不算,最有意思的是南书房前之酱缸。乾清门内,迤东之房数间,总算面对乾清殿,从前乃是诸位皇子读书之所,名曰南书房,后来同治光绪,都没有儿子,这个书房,就算没用了。窗前有十几个大缸,里面都是新做的酱。但这种酱并非御膳房所用,乃是太监所做,每逢大小祭礼,宫内都用满洲的规矩,上供都用点心桌子(旗门中的人员,家中有丧事也常预备他,亲友也常送),此系在桌子上,摆一层点心,每层十盘,每盘四十块,则一层约合四百块,最少者三层,最多者二十一层;宫中上供,并不讲层数太多,但为数亦相当大,这种点心,供完之后,分与大家,名曰克食,是每人都有份的,但大家都吃不了,大多数都赏给太监,太监当然也吃不清,于是使用他做酱。按这种点心,乃是用白面香油猪油糖做成,若用他做酱,当然是很好吃的,所以太监便用他到各王贝勒大臣等家中去送礼,各家自然要多给赏钱,这乃是太监们的外快一笔大收入。按做酱也没什么不可以,但须放在没有人地方才好,因为南书房空着没用,于是他们就把这酱缸,摆在这里了。酱的气味,当然是很大,平常大家闻,还没有什么要紧,最难过的,是让外国人闻着,有点不好意思的。洋人为什么也要闻这个呢?从前洋人没有见皇帝的礼节,最初也有过一次,外国官员要见皇帝,于是命他由通州步行到京,其余别的礼节就不必说了。自光绪庚子以后,政府渐渐变成媚外,外国使臣要求见皇帝,也就不敢不答应,于是也定了使臣觐见皇帝之礼。使臣进乾清门后,得先在一处稍为休息,才请皇帝升殿,再行引见,因为皇帝不能在殿上等他们。使他们到了之后,才请皇帝,而皇帝的住处,离殿又相当远,所以他们必须等个几十分钟,在什么地方等候呢?正好南书房空着没用,遂选定此处,为他们等候坐落之所。可是窗外即是酱缸,大家在此停留多大工夫,各人的鼻子,就用手绢握多大工夫,外交部陪伴觐见的人员,常常为此事伤脑筋,但也无法。按此处正在乾清殿的前面,本是很庄严的地方,而无知的太监,竞至如此,为大臣的,又不敢明奏,这在乾嘉以前是不会有的事情。我曾问过内务府的官员,为什么不设法把酱缸移往别处,他们说不敢得罪太监,若得罪了他们,他们在西后面前,说几句坏话,就吃不克化,这种情形,离庄严二字,还远得很吧?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