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论衡

说日篇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本篇名“说日”,实际上是谈天体运行问题,涉及到对天地星月云雨的看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王充的宇宙观。

两汉时期,有三种天体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王充对这三种天体说都进行了责难。他认为,天地日月星辰都是物质实体。天地都是平正的,天与地上下相距六万里,四方中央高下皆同。天地的厚度是无限的,天无上,地无下。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上,随天四时转行。地不动,天左旋,日月星辰右旋。由于转动速度不同,所以人总看到日月像左旋似的。日月看起来是球状,实际不对。日食和月食是由于日月在一定周期内“光自损”造成的。由此可见,王充的宇宙观是一种方天说。王充的天体说虽不足取,但也有某些合理之处。如日中离人近,日出入离人远;离人远,所以看不见。又如雨不从天下,而是地上云气升入空中聚积形成的等等。由于王充缺乏在天文方面的实践,只凭感性经验和逻辑推理来认识宇宙,因此使他对宇宙的认识落后于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

【原文】

32·1儒者曰:“日朝见(1),出阴中(2);暮不见,入阴中。阴气晦冥,故没不见。”如实论之,不出入阴中。何以效之?夫夜,阴也,气亦晦冥。或夜举火者,光不灭焉。夜之阴,北方之阴也。朝出日,入所举之火也(3)。火夜举,光不灭,日暮入,独不见,非气验也(4)。夫观冬日之出入,朝出东南,暮入西南。东南、西南非阴,何故谓之出入阴中?且夫星小犹见,月大反灭,世儒之论,竟虚妄也。

【注释】

(1)见:同“现”。

(2)日朝见,出阴中: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个斜放的车盖,(类似撑开的伞),其中心在北面,太阳是附在天上,随天绕北极由东向西运转,当转到北极以北就不见了,叫日入;从北极以北转回来又能看见,叫日出。阴阳五行家认为北方属阴,阴气盛;南方属阳,阳气盛。因而认为太阳早晨升起是绕过北方从阳气中出来。

(3)入:根据文意疑是“人”字形近而误。

(4)上言“阴气晦冥,故没不见。”故疑“非”后夺一“阴”字。

【译文】

儒者说:“太阳早晨升起,是从阴气中出来的;日落看不见,是又回到阴气中去。阴气昏暗,所以隐没看不见。”按实际情况说,不是从阴气中出来,也不是回到阴气中去。用什么来证明呢?因为夜晚是阴气,阴气很昏暗。有人晚上举着火把,火光并不熄灭。夜晚的阴气和北方的阴气是一样的。早晨升起的太阳,跟人举着的火把一样。夜晚举着火把,火光不会熄灭,日暮落山,偏偏看不见,这证明晚上看不见太阳不是阴气昏暗的缘故。再来看看冬天的日出日落,早晨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傍晚向西南方落下。东南方和西南方都没有阴气,为什么要说它从阴气中升起又回到阴气中去呢?再说,星星很小晚上还看得见,太阳大反倒会隐没,可见世上儒者的议论,最终是没有根据的假话。

【原文】

32·2儒者曰:“冬日短,夏日长,亦复以阴阳。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耀,故日出辄无障蔽。冬,阴气晦冥,掩日之光,日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日短,阴多阳少,与夏相反。”如实论之,日之长短,不以阴阳。何以验之?复以北方之星。北方之阴,日之阴也(1)。北方之阴,不蔽星光,冬日之阴,何故犹灭日明(2)?由此言之,以阴阳说者,失其实矣。

【注释】

(1)根据文意,疑“日”前夺一“冬”字。下文“冬日之阴,何故犹灭日明”承述本句,可证。(2)犹:可,能。

【译文】

儒者说:“冬天短,夏天长,也还是由于阴气和阳气的缘故。夏天的时候,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跟太阳同光辉,所以太阳出来就没有遮蔽。冬天的时候,阴气昏暗,掩住了太阳的光亮,太阳虽然升起,就像被遮着看不见一样,所以冬天白昼短,阴气多阳气少,与夏天正相反。”按实际情况来说,白昼的长和短,跟阴气和阳气没有关系。用什么来证明呢?还是拿北方的星来证明。北方的阴气同冬天的阴气一样。北方的阴气,不遮蔽星光,冬天的阴气,怎么能使太阳的光亮消失呢?这样说来,用阴气和阳气多少来解释白昼长短的人,所说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原文】

32·3实者,夏时日在东井(1),冬时日在牵牛(2)。牵牛去极远(3),故日道短(4);东井近极,故日道长。夏北至东井,冬南至牵牛,故冬、夏节极,皆谓之至(5);春秋未至,故谓之分(6)。

【注释】

(1)东井:井宿,二十八宿之一,朱鸟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八颗。今称“双子座”。

(2)牵牛: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六颗。今称“摩羯座”。以上参见《汉书·律历志》。

(3)诗》曰:‘月丽于毕(2),俾滂沲矣(3)。’二经咸言(4),所谓为之非天,如何?”夫雨从山发,月经星丽毕之时,丽华之时当雨也。时不雨,月不丽,山不云,天地上下自相应也。月丽于上,山烝于下(5),气体偶合(6),自然道也。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注释】

(1)星:这里指箕宿、毕宿。

(2)丽:附着。这里是靠近的意思。毕:指毕宿。

(3)俾(bi比):使。沲:同“沱”。滂沱:雨下得很大。

(4)咸:都。

(5)烝:通“蒸”。

(6)体:这里指月亮。

【译文】

有人说:“《尚书·洪范》上说:‘月亮靠近箕宿和毕宿,就会刮风下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上说:‘月亮靠近毕宿,就要大雨滂沱。’这两种经书都说,造雨的不是天,又怎么解释呢?”这是因为雨从山上起来,正是月亮经过并靠近毕宿的时候,月亮靠近毕宿的时候,正好下雨。不下雨的时候,月亮不会靠近毕宿,山上也没有云,天地上下就是如此自然相应。月亮靠近山,山从下面蒸发出水气,水气跟月亮巧合,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云雾,是雨的征兆,夏天则变成露水,冬天则变成白霜,天气温和则变成雨水,天气寒冷则变成雪花。雨水和露水是凝冻成的,它们都是由地面产生上去,而不是在天上产生降下来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