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白话梁书

王僧孺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郡郯县人。祖父王准,是刘宋朝的司徒左长史。

王僧孺五岁那年开始学习《孝经》,他问老师《孝经》这本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老师告诉他:“主要是论述忠义与孝道两件事。”王僧孺便说:“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经常读这本书。”六岁时就会写文章,长大后特别勤奋好学。家里很贫穷,时常受人雇佣写文章养活母亲,每次写完一篇文章,人们便争相传诵、称赞。在齐朝做官,开始任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他与尚书仆射王晏相互友好,彼此推崇。王晏担任丹陽县令后,征召王僧孺补郡功曹,让他撰写《东宫新记》。迁大司马豫章王的行参军,又兼任太学博士。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开设西邸招收文学之士,王僧孺也曾在那里学习过。文惠太子听说他的名声后,召进东宫,让他在崇明殿值班,想提拔他担任东宫的官员,不巧文惠太子逝世,此事没有办成。当时王晏的儿子王德元出任晋安郡郡守,便让王僧孺补任郡丞,任侯官县令。建武初年,皇帝下诏推举贤士,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上书推荐王僧孺和秘书丞王日柬。于是任命为尚书仪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出任钱塘县令。

起初王僧孺同任日方在竟陵王的西邸相遇,以文学会友,至此将要赴任钱塘县令,任日方赠诗一首,大意是说:“只有你认识我,只有我理解你。观察行动比照其人言谈,要慎终如始。尊敬尊重如同对待兰香芷芳。形影不离,过去在一起,如今要分手。百德之首,在于自立品格。你的品行和才华斯在,谁人敢妄道是非?美名已经建立,又何惧于老之将至?谁来持鞭赶马呢,我来为你驾车。刘歆著《七略》,班固写《艺文志》,虞翻著《易注》九卷,荀爽注《周易》十一卷。我们前世有缘,相互欣赏共同勉励。体察下情不知疲倦,升迁的日子总会到来。羡慕你是早晨的太陽,叹息我是夜晚的残烛。”他为文士朋友所推崇到这种程度。

天监初年,任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在文德省听候召用。不久出任南海郡太守。郡里每年都有高凉国的人和海船多次到来,外国商人在这里进行商品贸易,过去州郡官员用半价买下货物随即转手卖出,赚取几倍的利钱,以前历任官员都这样做,并习以为常。王僧孺便感叹地说:“过去有人在蜀郡当官,全身上下不用蜀国产的物品,我想留给子孙的也不是越族的衣装。”不要任何东西。做郡守一年,皇帝下诏令让他回京,郡里的百姓僧侣六百人到府署请求他留下来,没有同意。回到京城后,任中书郎,领著作,再次在文德省值班,撰写《中表簿》和《起居注》。迁任尚书左丞,仍保留领著作职。不久任游击将军,兼任御史中丞。王僧孺年幼时家里贫穷,他的母亲借卖纱布为业,有一次带王僧孺去集市,路上正遇上中丞的仪仗队,被驱赶到路旁的水沟里。到拜授御史中丞的那一天,仪仗队在前面开路,情不自禁的悲感交集。后因公事降任云骑将军,兼职不变,不久正式授任御史中丞。当时高祖写了一首《春景明志诗》共五百字,下诏让在朝沈约等人都写一首。高祖认为王僧孺的诗最工整,迁少府卿,出任吴郡监御史。回京后又任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请求进谒他都一概不理会。

出任仁威南康王长史,负责处理州、府、国事务。王国典签官汤道愍受到南康王的宠幸,在府内执掌大权,王僧孺总是制裁抑制他,汤道愍便诽谤诬告王僧孺,快要送进监狱。王僧孺上书辞去官职说:“我不能在山隅中逃避淹留,而在李树下端正衣帽,招致侮辱和污点,遭受惩罚,解去官职,沦为平民。董仲舒很有才,只不过担任骄王的丞相;贾谊很有才,只不过做了长沙王的相。我个人才力短浅,侥幸做了高官,确实感到惭愧。宽厚德性的人很少,而小人很多。所以说抽断肠子,砍掉头颅,不能报答皇上的一句话;把胆掏出来显露自己的诚心,怎能酬报皇帝多次的照顾。所以说网罗才张开,小鸟先落网,细小的风刚开始吹,小草还是坠落。一旦辞去各种官职,也就能解脱诸多烦恼。纵使天网疏漏,皇帝开恩,又把心放在哪里,有何面目见人呢。在泥潭沧海里与鱼鳖为伍,在荆棘丛生的荒野里同虫蛇杂居。怎能再听到皇上的声音,看到皇上的容颜。高台上漫步,悲痛得如同霰落地。流连下席,泪如泉涌。”王僧孺被免官,很久没有被起用,过了很久,任命为安西安成王参军,历任镇右始兴王中记室,北中郎南康王咨议参军。入京在西省值班,负责撰写谱牒。普通三年(522)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王僧孺喜好收藏书籍,积累的书达一万多卷,很多是珍奇的版本,与沈约、任日方家的书差不多。年轻时专心好学,只要能看到的书无所不读。他写的文章华丽新颖,引用不少新事,很多是世人所未见过的,人们都推崇他富有文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