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白话元史

李孟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曾祖李执,金末参加进士考试,但未中。祖父李昌祚归顺元朝,授金符,为潞州宣抚使。父亲李唐,在秦、蜀一带做官,因此全家迁居汉中。

孟天资聪敏,七岁就能写文章,胸怀大志,博闻强记,经史皆通,对于古今治乱之事有他自己的见解。开馆教授学生,远近子弟都来拜师求学。当时名人如商挺、王博文等长辈也同他交游。郭彦通这位善于识别人才的有名人士,曾对李唐说:“此儿相貌异常,是做宰相的人才。”至元十四年(1277),孟随父到了四川,四川行省召他去任职,他不去;调他任晋原县主簿,又推辞;行御史台多次推荐,他还是不肯做官。后来因事到京师,中书右丞杨吉丁一见就很看重他,向裕宗举荐。裕宗在东宫召见了他。不久,裕宗去世,来不及任用李孟。

成宗即位,下令采访先朝的圣政,以备史官著述历史,陕西省令李孟将所收集的材料分类编纂,进呈朝廷。当时武宗、仁宗都在皇宫,徽仁裕圣皇后访求名儒来辅导两位皇子的学习。有人推荐说“:平民李孟,有宰相之才,适于做太子师傅。”大德元年(1297),武宗领兵镇戍北部边疆,仁宗留在宫中,李孟每天给他讲圣人之道,进步很大。成宗非常高兴,诏令授孟为太常少卿。但当政者因孟不曾一次去登门拜访他,不执行成宗的诏令,改孟为礼部侍郎。

仁宗侍奉昭献元圣皇后居于怀州,以后又到官山。李孟常常单骑随从。在怀州四年,始终如一,左右随从也都受到他的影响,有儒士风度。孟与仁宗的关系更加亲密。他对仁宗说:“尧舜之道,在于孝悌二字。今大兄在北方,太后被迁居外地,内心也不舒畅,殿下当顺着太后的意思,使她老人家高兴些,这就尽了孝悌之心。”仁宗深以为然,每天去向太后问安,注意调节太后饮食,太后感到高兴,天下人称仁宗为孝子。孟在闲暇时,向仁宗讲解古代帝王治国得失和战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君臣父子之义。孟特别善于论事,忠心恳切地讲解,将治天下的大经大法讲得深透明白。其后,仁宗入朝平定内难,拥戴武宗即位,孝顺母后,辅助武宗治理国家,建立典章制度,成为极盛时代。这一切都是与李孟的讲学对仁宗的启发分不开的。

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图谋篡位,成宗皇后为主谋,丞相、枢密都同声附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秘密遣使来告。仁宗还迟疑不决。李孟劝道“:非嫡子孙不能继承皇位,这是世祖遗训。今皇上晏驾,大太子远在北方,相距万里,宗庙社稷已处于危亡之时,殿下应当奉太后急速回宫,以挫败奸人的阴谋,巩固人心。不然,国家安危就很难说了。”仁宗还是犹豫不定。孟再次进言说“:奸谋如果得逞,以一纸诏书召殿下回京,那时殿下母子尚不能自保安全,哪里还谈得上宗族。”仁宗终于醒悟,立即奉太后回到京都。

这时,哈剌哈孙称病卧床不起。仁宗遣孟去问候。恰逢成宗皇后也遣人来探病,来往不绝。孟入哈剌哈孙卧室,向来看望病人的人施以长揖,一旁坐下,过了一会儿,他去为病人诊脉,大家都以为他是来治病的医生,故不怀疑。孟得知安西王不日即将即位,忙回去告诉仁宗:“事情紧急,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受制于人,不可不早做打算。”左右人皆不知如何是好,只有曲出、伯铁木儿劝仁宗立即行动。有人还有所顾虑,提出:“皇后深居九重,皇帝玉玺在她手中,周围都是卫士,一呼百应。安西王府中随从他的人如林,殿下侍卫不过数十人,兵器也不多,赤手空拳,未必能成大事。不如静待阿合到来,那时动手也不晚。”阿合是蒙古语,意思是兄长,也就是武宗。

孟坚决反对,他说:“这些奸邪小人,抛弃了祖宗的遗训,依附皇后,欲立庶子,天命人心都是不允许的。殿下进入内廷,以大义斥责他们,凡知君臣之义的人,无不舍弃奸邪投向殿下,何求大事不成!清除宫廷,迎接大兄到来,不是也可以吗?如果让安西王登上皇位,纵使大太子到京,他怎肯两手奉进国玺,退居藩国;必将进行战斗,使生民涂炭,宗社危急。而且使母后受到生命危险,这是不孝;遗祸难于大兄,这是不悌;能取得时不去取得,这是不智;当机立断时而不断,这是无勇。如果仗义而动,什么事也都办得到。”

仁宗还是犹豫不定,提出让算命者卜卦来做出抉择,命人去召卜算先生来。有个身穿儒服手持布袋的从大街走过。孟出去迎来,途中对卜算先生说:“大事等你来决定,你只言吉。”这人进来便卜卦,卜的是乾卦,解释说:乾就是刚,以刚对外,可以定内。李孟也进一步说这是天意,机不可失。于是仁宗与孟及诸臣自延春门入宫。哈剌哈孙从宫廷东边来接应,在殿廊逮捕了那班阴谋篡位的人,把他们送入大牢,然后奉皇帝玉玺,等候武宗自北边回京即位。朝廷内外一致拥护武宗即位。一场皇位继承的斗争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武宗回京即位前,由仁宗监国,以李孟为参知政事。孟久在民间,深知民间一切情形,对政务的处理,哪些该办,哪些不办,如何办有利,否则无利,这一切无不符合实际,远近士民无不心悦诚服。而对于那些侥幸之徒则特加抑制,故奸邪小人都不喜欢他,孟也不因此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迎合他们。大局已定之后,孟上书仁宗说:“执政大臣,应当由天子亲自选定,今天子已在回京途中,孟未见天子旨意,诚不敢冒昧当此重任。”再三辞职,仁宗不准,他便隐退走了,不知在何处。是年五月,武宗即位。有人对武宗说“:内难初定之时,李孟曾劝皇弟自己登基,如果依照孟的话,哪有今日!”武宗察知这是要挑拨他与仁宗的关系,不听,仁宗也不敢再提李孟。

至大二年(1309),仁宗为皇太子,曾与武宗和太后在内宫饮宴,席间仁宗若有深思。皇帝问道:“吾弟今日不愉快,是在想什么?”仁宗从容回答“:赖天地祖宗神灵的保佑,皇位终有所归,然能使今日我们母子兄弟之欢乐者,李道复的功最多。我正想到这些,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武宗对仁宗很友爱,为他的话所感动,即命搜访李孟,终于在许昌陉山找到了,遣使召他入京。

至大三年正月,李孟入见武宗于玉德殿。帝指着孟对执政宰相说“:这人是祖宗派来为朕之师的,速委以重任。”三月,特授孟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徽政院事。后仁宗即位,拜中书平章政事,晋升为光禄大夫,并加恩于三代,希望他尽力辅助皇帝料理国事。孟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竭力以国事为己任。贵戚近臣虽感到李孟执政于他们不利,但对他一切出于公心则口服心服。

司空、司徒、太尉为古代三公,自大德年间以来,封拜太多。佛教、道教设官统治,与行政官府抗衡,扰乱政事。孟上书说“:皇帝的权力在于赏与罚,赏一善而鼓励天下人为善,罚一恶而警戒天下人为恶,这样才不失皇帝之大权,如果赏罚不当,则不能起到鼓励与惩戒的作用,又如何治理国家!僧道既为出世人,用不着官府来管。”奏请将冤死者,恢复其官爵,让子孙继承;冒名封爵者,夺其爵位;僧道为官者,罢其官。由于世道太平,风俗逐渐奢侈,在车马服装等方面,违背了等级制度,弄得上下不分。一些近臣,由于受到皇帝恩宠贪求无厌,损公肥私。孟上书请求加以限制,皇帝听从。

李孟在朝廷虽做了许多事,但总感到自己能力有限,请求辞职让贤。仁宗不肯,对他说:“朕在位,卿必须在中书省,朕与卿相始终,以后再不要说辞职的话了。”赐孟为秦国公,亲授印章,还令人为他画像,做赞美之词等等。还为他御书“秋谷”二字。每次召见时必赐坐,且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可以说对他尊重到了极点。仁宗认为,李孟用道德辅佐他,使天下人受惠,又赐他钞十万贯,作为建造府第之用。孟辞谢说“:臣以一介平民受陛下重用,我所希望的不是富贵。”皇庆元年(1312)正月,授孟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同时仍为中书平章政事。不久,请假归家安葬父母。帝设宴送行,叮嘱说:“丧事办完立即回来,切勿久留,负朕所望!”十二月就回到朝廷,仁宗大喜。孟再次提出辞职,皇帝不许,只命他以平章政事参议中书省事,承旨翰林。皇庆二年夏,三次上书请求归还秦国公印,皇帝只得答应他的请求。仁宗与他讨论用人之道,孟提出:“人才的选拔,固然不只一条途径,然汉、唐、宋,全都是从科举中选拔了大量人材。如今要选拔天下贤能,如采用科举制,要比其他途径好得多。但是实行科举,必须先考察德行经术,然后才是文辞,这样可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仁宗很同意他的意见,决定恢复科举取士制度。

延..元年(1314)十二月,再度拜为平章政事。二年,命他负责科举的事。七月,进升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改封韩国公,其他原职不变。其后,因病不能办理公务,请求解职归乡,仁宗不得已同意他的要求,但仍居翰林学士承旨之职。

延..七年,仁宗崩,英宗即位,以太师铁木迭儿为相。铁木迭儿因孟以前不肯依附于他,对他进行诽谤,收回前后对孟封爵拜官的一切诏令,降为集贤侍讲学士、嘉议大夫。估计孟不肯接受,因此藉口害他。没想到孟欣然接受,连皇帝也不禁感到吃惊,问道:“李道复肯俯就集贤侍讲学士之职?”当时铁木迭儿的儿子八尔吉思在旁,帝对他说:“你们总说他不会接受这官职的,现在怎么样?”铁木迭儿对李孟的暗害不能得逞。孟曾对别人说“:老臣待罪在中书办事,对于国家并没有多大好处,而皇恩宽大,不夺我的俸禄。如今我老了,如何才能报答?”英宗闻知,连连称善。至治元年(1321)卒。御史多次上书为他申辩铁木迭儿对他的诬陷。朝廷诏令恢复李孟原来的官爵。至正八年(1348),赠旧学同德翊戴辅治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文忠”。

孟气度宏大,才略超人。三入中书省,关于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引古论今,言无不当。对于士人,无论贵贱,只要是贤材,他必加提拔。与他交游的人,后来都是知名之士。生活俭朴。文章有奇气,其议论有理有据。上朝廷的奏章,自己不留底稿。皇庆、延..年间,政务中每一点错误,人们都认为是铁木迭儿所造成的;有一点好的地方,都归功于李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