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萍踪寄语

五一 英伦杂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到英国后所得的印象,已谈得差不多了,还有些零零碎碎的见闻,随意再提出来谈谈。

英国式的“君子人”(“gentleman”)的音容态度,很普遍地流行于一般人民间。“谢谢”(“thank

you”),“对不住”(“sorry”)或“请你原谅”(“i beg your

pardon”)等等客气的话语,几于随处都听得到。你在公共电车上买票,卖票的把票给你的时候,也对你说声“谢谢”;有许多乘客接收这张电车票时,也回报那卖票的一声“谢谢”。随便买什么,就是买一盒自来火,或是一份报,伙计或报贩收钱时对你说声“谢谢”,买客接到东西时也回报他一声“谢谢”。在饭馆里吃饭,女侍者捧上一盘菜,客人说声“谢谢”,她也回报一声“谢谢”。一天到晚简直在谢来谢去中过日子!大概无论什么事,除非有人骂你一句,或打你一下,你说声“谢谢”,总是不错的!“对你不住”或“请你原谅”的话,其用途似乎不及“谢谢”那样广,可是极小的事情,例如轻轻地误碰了一下或是让路慢了一些,就赶紧声明“对不住”,或“请你原谅”,往往两方面的人同时声明。有一位新到伦敦的中国旅客叶君,有一天对我说:“英国人真奇怪!我在街上走路时无意中很重地撞了一个人,他赶紧对我说:‘请你原谅!’我这样重地撞了他一下,他怎么反而请我原谅!”

据说这类“君子人”的行为,是含有自尊的意味,对你客气,不一定就是敬重你的意思,所以对于任何人都这样。

一般人的守秩序,这在西方各国大概都成了自然的习惯,无论在邮局里寄东西,在车站上买票,或是在戏院前买票,一有了几个人,便自动地立成一列,依先后前进,决无争先恐后的抢夺现象。在戏院前等着买票,一两百人立成双人的长队,是常见事情。尤其有趣的,我寓所附近有个影戏院,每逢星期六的下午,有两三百儿童,自三四岁至八九岁的模样,也在戏院前立成双人的长队,很静默地依着先后立着等候,并不见有大人在旁监督,这班小把戏的那样天真烂漫的可爱的神气,每当我乘坐公共汽车从那儿经过时,总要远远地回头望着他们。从小就养成这样守秩序的习惯,怪不得长大之后成了自动的很自然的行为。

英国人对于有色人种,有成见的仍然不少。往往门窗上明明贴着“招租”,或在报上“招租”的广告里明明说有屋出租,看见是中国人要来租,也许假说已经租了出去。中国友人某君有一次出去租屋,也遇着这样的情形,外面明明挂着“招租”的牌子,进去问时,却说是已经租了出去。这位朋友很不高兴,说既经租了出去,便该把“招租”的牌子脱下,免人白费工夫来问,房东不肯,这位朋友愤然自己动手把那个牌子强为脱下后,才离开!其实这于事还是无补。不过这不过是一部分的情形,有的人家因为住过中国人,知道中国人很好,却很欢迎中国人去租他们的屋子。外国的电影以及书报总把中国人糟蹋得不成东西,听说东伦敦的中国区,有的英国女子简直不敢单身到那里去,她们误会中国人之可怕,可以想见。可是她们或他们有机会和中国人做朋友后,却都觉得中国人好。

一般英国人对中国人仍莫明其妙,不能了解,你衣服穿得整洁些,仍要把你当作日本人。到过中国一两年的英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比较地好,因为中国人对外国人向来是很客气的。到过中国几十年的英国人,自以为看透了中国的种种劣点和黑幕,对中国的印象最坏,而且这类英国人往往以“中国通”自命!

英国社会里“老小姐”不少,她们的暮景生活颇多可怜的。在伦敦的朋友熊式一君的房东也是一位当过小学校长六十多岁的老小姐,常常抱着一只猫,抚摩着叫“达灵”(“darling”)!还有一位中国朋友承另一位朋友的介绍,说某某小姐请他去吃茶点,他欣然前往,到时才知道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小姐,坐在一张沙发上,已经不能动作如意了!拉着他噜噜囌囌地瞎谈一阵,这位朋友不好意思就逃,如坐针毯!他说那个服侍老小姐的妙龄女仆,倒很漂亮可爱,但是英国人阶级观念特重,他又不便叫她加入谈话。

伦敦的雾是我们所久闻大名的,常常可于倏然间看见全伦敦被厚雾所笼罩,对面不见人,在白天也要全城点着电灯。遇着潮雾实在浓厚的时候,在街道上虽有了灯光,还是糊里糊涂的,一不留神,就须对碰,互叫“对不住”都来不及!有的报上就称这样的白天为"midnight

afternoon"(“半夜的下午”)!本年一月二日英国南部八千方英里内,都被浓雾弄得漆黑。伦敦当然不能例外,电车汽车对碰,伤了不少乘客,同日有七个人因迷路大踏步走入河里去!有一个妇女竟致溺死,其余的幸而救了起来。盗贼也异想天开,这天伦敦发生了六处盗案,都是乘着浓雾的时候,不易看见,又不易追赶,有的抢了妇女们手上的钱袋就奔,有的竟合伙到店里去“各取所需”!

伦敦除夏季外,阴暗是常态,晴天是例外,下雨尤其是不可测,所以虽在太阳当空的日子,也有人手上拿着洋伞。他们所拿的这种洋伞都包得很紧,简直是当着“司的克”用。手上拿着一把洋伞,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绷硬的盆帽(他们称为“bowler

hat”,我在国内时听见有人称为博士帽),这是英国人的代表式的(typical)装束。还有人顶着高礼帽,穿着大礼服,也拿着洋伞在街道上跑来跑去。在报上登出的结婚照片,新夫妇从教堂里礼毕出来,穿着一身礼服的新郎,手上也往往拿着一把洋伞!同样地怕下雨,妇女却不大见拖着这样的一件家伙。

法国人多矮而胖,英国人多矮而小,但是法国和英国的警察都极力选用高大魁梧的大汉子,尤其是伦敦。普通的一个英国人和警察立在一起,简直大小差得多,这类大汉警察大有swift所著的“gulliver's

travel”里面的大人国中人的气概。

在巴黎的街道上和菜馆里,常看得见菲洲的黑人和安南人。在伦敦的街道上和菜馆里常看得见菲洲的黑人和印度人。他们自己的感想如何,我不知道,但我替他们设身处地想想,实在替他们觉得难过,因为总要连带想到“亡国奴”这名词上面去。但转念到我们自己,尤其是转念到我们东北的三千万同胞,愧作愤懑的情绪更不能自禁地汹涌着上来!

廿三,二,七,伦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