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佛祖统纪

卷第三十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五

自周秦至于六朝。世以为得正统。若北魏齐周。虽非相承。而世居中原盛行典礼。谓之北朝者。不鄙夷之如晋五胡也。隋氏虽受周禅。而实能统一区宇继陈正朔。此叙史者之微旨也。矧北史之于二教。盈虚消息所系良多。故兹并陈用为照映。

北魏(都云中)

太祖(拓拔圭)

皇始二年诏赵郡法果为沙门统。帝生知信佛。初平中山所经郡国。见沙门皆致敬。禁军旅毋得有犯。

天兴元年。诏于京城建五级浮图须弥殿耆阇山禅房讲堂。悉务壮丽。

明元(嗣太祖子)

永兴元年。诏封法果为辅国宜城子(僧受俗官之始)神瑞元年。加封法果为忠信侯。

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经戒。谓曰。自张道陵去世地上旷职今授汝天师之任。清整道教开化郡生。除削三张租米税钱之弊男女合气之术(三张者。张陵令病人输米悔过。其后张修张角效之。世号五斗米道)后二年。老君遣玄孙上师真人李普文。授太平素经图箓百六十卷。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谓太武也)。

泰常元年。加封法果为安城公。寿八十余卒。帝三临其丧谥灵公(赐谥之始)。

太武(焘明元子)

始光元年。敕天下寺改名招提(此翻十方常住)四月八日。舆诸寺像行于广衢。帝御门楼临观散华致礼(僧史略云。西天王臣恨不睹佛。于降生日舆像入城行道。通夜供养。谓之行像。国国皆然)○嵩岳道士寇谦之。奉老君所授书以献。朝廷未之。信独司徒崔浩上书赞其事。帝忻然纳之。遣使建玄都坛。起静轮天宫。敕谦之及门弟子。位在诸王公上不称臣。择大家子弟百二十人为道士。

二年。帝诞节诏于佛寺建祝寿道场(圣节道场之始)神麚元年(麚音加牡鹿)帝诞节诏天下佛寺并建道场。

延和元年初凉土沙门玄高妙善禅观。上遣使迎入平城。甚加敬重。命太子晃师事之。

太延五年。太子晃被谗。求哀于沙门玄高。为作金光明忏。帝梦先祖让之。不当以谗疑太子。帝以语崔浩。浩曰。太子结玄高以术致先帝恐陛下耳。帝怒收玄高慧崇缢杀之。高弟子玄畅在云中。闻师遇害。驰至泣曰。和上神力当为我起。高开眸曰。大法盛衰在于迹耳。但惜汝等行当如我。唯玄畅得南渡。汝等死后法当更兴。法进号呼曰。圣人去矣。我何为生。即见高于空中。进问。和上与崇公当生何所。高曰。我往恶处度生以顺本愿。崇公已归安养。

大平真君元年。寇谦之于嵩山立坛。为帝祈福。老君复降。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谦之以奏。遂改元大赦。

述曰。子不语怪神。言诚可以为教世之法也。夫老子圣人也。或在天为君主。或分形下教。随时阐化。则有之矣。而寇谦之乃言。于某处某处老君下降。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嘱以辅佐太平之说。托崔浩以其书献。诳惑当世之君。何其怪哉。厥后崔浩以释教虚诞之说。劝于上遽起灭僧之祸。此其法运之一厄也。既而崔浩族诛太武被弑。不令而终。君臣俱遭冥罚。宁不遗恨于谦之乎。

太平真君七年。帝与崔浩皆信重寇谦之。浩每言于帝曰。佛法虚诞宜悉除之。及帝讨盖吴(盖音合)至长安入佛寺。沙门饮从官酒。见其室有兵器。以白帝。乃命有司案诛沙门。阅其财产大得酿具及守牧富人所寄藏物。浩因说帝悉诛天下沙门。诏征镇诸军有浮图形像胡经皆悉焚毁。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太子屡谏不听。乃密令缓宣诏书。使远近豫闻得自为计。沙门多亡匿。收藏经像。唯塔庙无复孑遗(孑吉列反。单也。孟子靡有孑遗)。

八年。天大雷电殿室震倾。帝所居被压几致于死。

十一年。白足沙门昙始(足白于面时号白足)于元会之日杖锡宫门。帝命趣斩之(趣音促)无所伤。大怒自以佩刀击之不死。又令捕投虎槛。虎皆怖伏。帝大惊召登殿拜谢。忽身感厉疾(厉疠同癞疾也)痛不可忍。群臣皆言。崔浩毁佛所致。帝惧甚。时崔浩刻所撰国史于石。以彰直笔。帝恶其暴扬国恶。乃令载浩露车。使十人椎。于车上溺其口(溺乃吊反小便)腰斩之。诛及五族僚属百二十人。即下诏复佛法。初浩除释氏。行路见弃像必停车溺之。及族诛尸无收者。人竞溺浩尸。至糜溃乃止。

正平二年。常侍宗爱弑帝于永安宫。

文成(浚太武孙)

兴安元年。诏曰。夫为帝王者。必祗奉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虽在往古犹序风烈。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德泽遐被。沙门道士往往成林。而寺舍之中致有凶党。先朝案治戮其有罪而已。所司失旨一切禁断(切音窃汉书如刀一切)朕承鸿绪志隆圣道。其令天下郡县各建浮图一区。欲为沙门者听。初罽宾沙门师贤五人来京。值罢佛法。假医术以守道。复教之曰。帝亲为五人下发。以师贤为沙门统。

和平元年。诏沙门统昙曜为昭玄沙门都统。待以师礼(隋百官志。昭玄寺掌佛教。署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置功曹主簿官。以管诸郡沙门)。

六年。疏勒国遣使进佛袈裟。长二丈。帝命焚试之。以示灵异终日不然。

献文(弘。文成长子)

兴皇元年敕于五级太寺。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佛五躯。各长丈六。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三年。昭玄都统昙曜言。平齐户及民间。能岁输粟入僧曹号僧祇粟。遇凶年则出赈饥民。又诸民犯重罪者为佛图户。供诸寺扫洒。帝许之。于是僧祇粟遍天下(平齐户。注家未尝言。或云平民齐民之义。僧祇此云大众。佛图亦佛陀。此云觉者。言户者佛寺之民户也)。五年。帝雅好佛学。每引朝士沙门共谈玄理。有遗世之心。是年昭传位太子。徙居崇光宫称上皇。建鹿野寺。与禅僧数百习学禅定。

孝文(宏献文子改姓元氏。迁都洛阳)

延兴二年。诏西天三藏吉迦夜译杂宝藏经等五部。刘孝标笔受○上皇敕。自今祭天地宗社勿复用牲。唯荐以酒脯。岁活七万五千牲命。

○五台北寺法聪律师。为众专讲四分律。门人道覆录为义疏(此解四分律始)。

○敕思远寺主僧显为沙门都统。

十七年。诏懿德法师听一月三入殿。俾朕餐禀道味饰光朝廷。帝数幸王园寺。与沙门谈论佛道。

十九年。帝幸徐州白塔寺。令道登法师讲成实论。谓左右曰。朕每览此论可以释人深情(僧史略云。此论最多法相。罗什删略以授嵩师。嵩授渊。渊授登。此解论之始)○京兆王太子兴久病。祈佛获愈。愿舍王爵求出家。表十上乃许。赐名僧懿。敕皇太子以四月八日为落发于嵩岳寺。

二十年。太后冯氏。出俗为尼居瑶光寺。

二十一年。诏为太后建报德寺。为罗什法师于所居旧堂建三级浮图○诏四月八日迎洛京诸寺佛像入阊阖宫。受皇帝散华礼敬。岁以为常○诏诸郡僧寺长夏安居。令清众数处讲说。以僧祇粟供备。

宣武(恪。孝文次子)

景明二年。诏僧犯杀人依俗格断。余犯悉付昭玄都统。以内律僧制判之。时崔暹好佛法。以僧尼猥滥。奏设科条一篇。事密而法平。敕付昭玄都统法上以为检约。

四年。南天竺国遣使贡辟支佛牙。

永平元年。诏中天竺国勒那摩提。于太极殿译经。北天竺国菩提流支。于紫极殿译经。帝亲预笔受。

二年。帝御式干殿讲维摩经。时西域沙门至者三千人。南方歌荣国世不与东土通。有僧菩提跋陀来。诏建永明寺。以居外国沙门。

延昌四年。太后高氏出俗为尼。居瑶光寺○洛阳段晖所居。闻地下钟声。掘之得金佛一菩萨像二。趺上铭曰。晋泰始二年中书监荀勖造。晖遂舍宅为寺。后有盗欲窃此像。像高声唱贼贼。人至被获○裴植母夏侯氏。年逾七十。以身自施三宝为婢。供寺扫洒。三子瑜粲衍并奴服。泣涕以从。各以布帛赎免之。其后竟出家为尼。入嵩高山积岁乃还。植官度支尚书。瑜等皆至刺史。母临终遗令以沙门礼葬。粲深好释学。每升座讲说。听者服其理辩。

孝明(诩。宣武第二子)

熙平元年。太后胡氏于洛阳建永宁寺佛殿。如太极殿。门南如端门。作真金像。高丈六。浮图九层。高九十丈。上刹高十丈。每夜静铃铎之声闻于十里。

神龟元年。诏诸郡立五级浮图。

正光二年。敕宋云沙门法力等。往西天求经。

四年。宋云等使西竺诸国还。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帝加元服。命沙门道士讲道禁中。帝曰。佛与老子同时否。道士姜斌曰。开天经云。老子定王三年生。年八十五西入化胡。以佛为侍者。沙门昙谟最曰。吾佛以昭王二十六年生。穆王五十二年灭。自灭后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方生。而言化胡。无乃谬甚。帝令群臣详定真伪太尉萧综等劾奏。开天伪经。罪当惑众。诏流斌于马邑。

武泰元年(梁大通元年也)十月达磨自梁入魏。止嵩高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帝闻师异迹。三诏不至。就赐磨纳袈裟金钵银水瓶缯帛。

孝庄(子攸彭城王勰子)

永安元年。太后胡氏。出俗为尼。居瑶光寺。

冀州沙门法庆为行无赖。为其徒所摈。乃去为祅术说。渤海李归伯率乡人为乱。众推庆为主。自号大乘佛。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汉王。屠灭寺舍斩害僧尼焚烧经卷。云新佛出世除去众魔。诏元遥使持节讨破之。禽法庆归伯。传首京师。余党悉平。

三年。宗玄先生孟仲晖造夹纻佛。其像每夜绕座行道。足迹成文。士庶瞻敬咸仰神异。后五年像忽隐去。

节闵(恭广陵王羽子)

普泰元年。国子博士卢景祐通达佛法。人称居士。帝亦待以不臣。从兄仲礼作乱累及景系晋阳狱。景祐至心诵经。枷锁自脱。帝闻其异贷出之。

孝武(修广平王之子)

永熙元年。洛京平等寺建浮图成。帝设万僧斋。石像俯首终日。大众感其神应。

二年。永宁寺大浮图灾火。三月不息。后东莱人咸见浮图在海中。俄为云雾所蔽。

文帝(宝炬孝文之孙。迁都长安号西魏)

大统元年。敕沙门道臻为沙门大统○初祖达磨坐少林九年。先传法及袈裟于慧可。乃往禹门千圣寺。十月五日端坐示灭。门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明年使者宋云西域还。遇师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归为言。门人启圹视之。唯空棺只履(宋云使西域。至孝明正光四年还国。据今十三年矣。今称云还遇达磨者。恐曾再使。不然则别一使人。误书为宋云耳)孝静(善见清河王亶之子。迁都于邺号东魏)。

天平元年。洛州刺史韩贤素不信佛。白马寺有汉明帝时经函。时放光明。世藏为宝。贤往寺斫破之。未几州人韩木兰作乱。一贼自尸中起。以刀斫贤胫断而死。人谓毁函之报若是其速。

述曰。经函放光。佛道之彰化也。世之昧者。则斥为怪诞。故恶之斫破之。由其本心素无信耳。一贼忽起斫其胫。如斫其函。感报之速。自心之召也。世人见佛经说地狱果报。必曰。佛设此等语以怖人。佛圣智通三世。见人造善恶者。能预告以祸福。使人知所劝惩耳。非故设此语以怖人也。作不善降之百殃。岂亦怖人之语邪。

兴和四年。时魏境有寺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魏书佛老志云。生生之类。三世神识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粗仓胡反不精)经无数形澡炼神明。乃至无生而得佛道。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又说六道受生六度进行。及佛身真应不生不灭。舍利塔庙。教法流广之义。最为深密(北齐魏收撰北魏书)。

述曰。有一代君臣。必有一代之史。所以记诸言动法不法也。尧舜之德必书。跖跷之行必书。天时人事善恶臧否莫不毕录。有可法有可诫谓之信史。若是其可也。自佛法来东举世知所宗上真文秘要盈满天下。明心见性之道可坐以进益物救世正在仁义。久久弊诈日起之后。通人胜士钦挹风规。历代修史之家。未尝不列叙其事。故范晔之论西域曰。佛道神化兴自身毒(音乾笃即天竺也)西汉方志莫有称焉。岂道闭往运而数开叔叶乎。袁宏之著汉纪曰。天竺有佛道焉。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唐正观称制晋书。摩什图澄皆列于传。而赞之曰。垂文阐教通幽洞冥。魏收撰魏书。其志佛老曰。佛言三世神识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乃至无生。此皆诸史叙佛之明义。知佛道果可以益物救世云耳。异哉。欧阳氏之修唐书也。凡释氏之事有裨国政开人心者。悉删去之。适足以存旧史之该赡。其乏通学守隘见有若是。谓之信史。未信也。

北齐(都邺)

文宣(高洋受东魏禅)

天保元年。诏高僧法常入内讲涅槃经。拜为国师(国师始此)○法师昙延。长九尺六寸。帝每召入问道。会周使周弘正来聘。大臣举师接伴。弘正恃才任气。及见延悠然意消。求师画象所著经疏以归。帝益加重。进位昭玄上统○嵩山宝公向白鹿山行。忽闻钟声见一门。题曰灵隐之寺。有梵僧自外来。宝随入寺坐法堂床上。仰视屋间开孔如井。有僧从孔飞下。至六十余人。坐已各问。今日何处斋。或言豫章成都岭南蓟北五天竺。动千万里。最后一僧至。众问何迟。答曰。相州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竖义。有一小僧。难问蜂起。殊为可观。不觉日暮。宝起曰。鉴禅师是我和上。诸僧直视宝。顷之遽失其寺。乃独坐柞木上(柞音昨栎也)出山问大统法上。上曰。此寺佛图澄所造。贤圣居之。或隐或见。至今山行犹闻钟声。二年。诏稠禅师至邺都建云门寺以居之。师宴坐一室未尝送迎。帝至。弟子劝之。师曰。宾头卢迎王七步。致王失国。吾德虽不逮仪相似之。所以不敢自欺。冀致福于帝耳。帝惑左右。以师慢己欲躬加害。师旦出寺二十里拱立道旁。帝怪问之。师曰。恐血污伽蓝耳。帝即悔谢。谓仆射扬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谤耶。遂同辇还宫。问曰。弟子前身何人。师曰。曾作罗刹王。今犹好杀祝盆水使视之。见群罗刹在后。帝大敬信。请受菩萨戒。永不食肉。尽停五坊鹰犬伤生之具及境内屠杀○诏置昭玄上统。以沙门法上为大统。令史员置五十余人。所部僧尼四百余万。四万余寺。咸禀风教。帝筑坛具礼。尊为国师。布发于地令上统践之升座。后妃重臣皆受菩萨戒○帝在晋阳。使人乘一驼。敕曰。可向寺取经函。使问所在。帝曰。任驼出城。及出奄然如梦。至山腹有寺。群沙弥见之曰。高洋驼来。便引见老僧。僧问。高洋作天子何如。使曰。圣明。僧曰。汝来何为。使曰。令取经函。僧曰。洋在寺懒读经。令于北行取之。使者反命。

六年。初道士陆修静。以梁武弃老子教。遂奔入魏。暨文宣事佛。静等忌之。诣阙自陈。请与释子角法。帝许之。静以咒术令僧衣钵皆飞宫殿梁柱皆震。帝顾谓大统法上曰。佛门岂无人哉。上统举昙显。显时被酒。出曰。汝曹问者敢以小术自肆。即以稠禅师衣置地。道流并力不能动。显自取置梁间使咒。梁柱亦不动。静曰。释自标为内教。内即小也。显曰。天子居九重之内。亦应小于百官乎。静气咽无对。群臣皆忭跃。帝乃下诏。令道士自谓得神仙者。可上三爵台飞腾远举。其不能者。宜诣昭玄上统剃度。有不从者杀四人。遂下诏曰。祭酒道者。世中假妄曲檗是味。清虚焉在。瞿脯斯甘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绝不复遵事。于是齐境皆无道士。

述曰。修静生于晋末与远公游。尸解于宋之泰始。则说简寂。自泰始至梁天监。已四十年。不应今日复有修静。若曰因梁弃道自梁奔魏。当云陆修静之门徒。斯为可信也矣。

梁荆州居士陆法和。以元帝为魏所破。遂归于齐。帝以为太尉赐甲第。和乞为佛寺。其徒七百人悉修禅法。一朝礼佛坐床上而终。将敛缩身止三尺。敛毕。帝更令开视。唯一空棺。尝题壁云。十年天子犹尚可(文宣在位十年)百日天子急如火(废帝在位百日)周年天子递代坐(孝昭在位不及一年)人惧涂削之。终不能灭。

七年。帝以内藏梵经千夹。命三藏那连耶舍于天平寺翻译敕大统法上沙门都法顺监译。帝躬礼梵文。谓群臣曰。此三宝之鸿基。礼宜偏敬(偏犹专也)○沙门尊称居士万天懿。优婆塞智希。并于邺城译经。

十年。帝幸辽阳甘露寺禅居深观。敕非军国大事不得闻。

述曰。世谓文宣残忍。果于刑戮。至欲比之桀纣。然观其译经修禅受戒禁杀尊礼国师罢黜道教。其敬佛为甚至。盖由前身为圣寺沙弥。以智愿力出现世间。居人王位行佛法事。而初年好杀。特其残习之所为耳。非如桀纣不遇佛法行杀无悔者之比也。

武成(湛高祖第九子)

河清二年。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晋译六十卷者)孙敬德先造观音像。后有罪当死。梦沙门教诵经可免。既觉诵满千遍。临刑刀三折。主者以闻。诏赦之。还家见像项上。有三刀痕。此经遂行。目为高王观世音经。

述曰。此经止十句。即宋朝王玄谟。梦中所授之文。今市肆刊行。孙敬德所诵者是。后人妄相增益。其文猥杂。遂使识者疑其非真。又本朝嘉祐中。龙学梅挚妻失目使祷于上竺。一夕梦白衣人教诵十句观音经。遂诵之不辍。双目复明。清献赵公刊行其事。大士以兹至简经法。救人于危厄之中。古今可纪者三验矣。可不信乎。

后主(纬武成长子)

武平六年。沙门宝暹十人。往西天求经还。得梵本二百六十部。

隆化元年。诏修邺都白马寺佛图澄所造塔得舍利三。盛以宝瓶。广武王邕置水晶钵行道祈请。舍利忽浮水面。右转七匝。

北周(都长安)

闵帝(宇文觉太祖第三子受西魏禅)

元年(即西魏大统二十四年。受禅今改元)诏僧实禅师为周国三藏○诏以舍利藏蒲州常念寺。大放光明自瓶而出。乃建浮图以表祥异○帝猎于檀山。遥指山上问群臣。有所见乎。掌书记卢光独曰。见一沙门。帝曰。是矣。即解围而还乃令光于见处造浮图。掘基一丈得锡杖瓦钵。

武帝(邕太祖第四子)

保定三年。诏曰。岁在昭阳(三阳孟春)龙集天并(龙集者。东方苍龙为岁首也。天并岁在申也)当令所司奉造一切经藏。始乎生灭之教讫于泥洹之说云云。

天和四年。沙门藏称。于长安译经。沙门至德译法华经普门重颂偈○诏名儒僧道申述三教。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帝信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赞。以谶纬黑衣当王。心忌释氏。张宾说帝曰。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短。但利民益国即称佛心。夫佛以大慈为本。终不苦役黎民虔恭泥木。请造平延大寺容著四海苍生。不立曲见伽篮遍安大乘五典。以平延者。无问道俗罔择怨亲。以城隍为塔寺。即皇帝是如来。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为圣众。推令德作三纲。尊耆年为上座。选仁智充知事。求勇恪作法师。是以六合无怨纣之心。八方有歌周之咏云云。

四年二月。集百僚僧道于文德殿。讨论释老同异。

建德元年正月。帝幸玄都观自升座讲说。公卿僧道互为难问○时长安有李练者。神异不测。每夜于街上大哭释迦牟尼佛。如此屡月。后二年果有废释之事。

二年二月。集百僚僧道论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释居后○诏群臣沙门道士。于内殿博议三教。法猛法师立论理胜。司隶大夫甄鸾上笑道论。凡三十六篇。用笑道家三十六部。以释教有十二部。今三倍胜之(弘明集)○帝集僧道。宣旨曰。六经儒教于世为宜。真佛无像空崇塔庙。愚人信顺徒竭珍财。凡是经像宜从除毁。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斯为悖逆之甚。国法岂容。并令反俗用崇孝养。时慧远法师出众抗答曰。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国家七庙岂是有情。帝曰。佛经外国之法。故当废之。七庙上世所立。朕亦不以为然将同废之矣。师曰。若以外国之法非此所用。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不行。七庙若废则五经无用。三教同废何以治国。帝曰。鲁与秦晋。封域虽殊。莫非一王之化。师曰。若秦鲁同一王化。震旦天竺同在阎浮轮王一化。何不同遵。帝与师往复数至十二。帝不能屈。三年五月。帝欲偏废释教。令道士张宾饰诡辞以挫释子。法师知玄抗酬精壮。帝意宾不不能制。即震天威以垂难辞。左右吒玄听制。玄安庠应对。陈义甚高。陪位大臣莫不钦难。独帝不说。明日下诏。并罢释道二教。悉毁经像。沙门道士并令还俗。时国境僧道反服者二百余万○六月诏释道有名德者。别立通道观。置学士百二十员。著衣冠笏履。以彦琮等为学士。沙门道安有宿望欲官之。安以死拒号恸不食而终(前曾作二教论)○法师静蔼闻诏下。诣阙奉表求见。帝引对。极陈毁教报应之事。帝改容谢遣之。遂遁入终南山。号泣七日。坐磐石引刀自条其肉。挂肠胃于松枝。捧心而卒。白乳旁流凝于石上。闻者莫不流涕。

述曰。佛道本常。有时而厄者。世人之业感耳。以故大小三灾业感之大。三武灭僧。业感之小。然每当灭则必有圣贤者出。魏武有昙始。周武有知玄道安静蔼。皆为法忘身求复大教。而蔼之条肉捧心。世或谓。其徒自苦辛。殊不知纵无益于当朝。犹足以感动世人俾知为法之切有若此者。武帝废之。宣帝复之。曾不数年其道复振。畴知非蔼师诚感之应乎。

六年。伐齐灭之。并毁齐境佛教经像。时僧尼反服者三百余万。

宣政元年六月。帝感疠疾。身疮大发遂殂(补注引僧传)。

宣帝(斌武帝子)

大成元年。先是沙门道林以学业进见。与武帝议论二十日。酬酢七十番。帝不能屈。遂许以复教。会帝殂。至是道林申请尤力。上许之。遂下诏曰。先帝惑于异论。以释道为无益。故废而不行。然大教所系讵宜罢黜。今简耆旧有道者二百二十人。勿翦发毁形。于东西二京陟岵寺为国行道。乃敕智藏等长发为菩萨僧。充寺主。华冠璎珞作菩萨大士相○诏曰。三宝尊重特宜修敬。其令旧沙门有德行者。于政成殿西安居行道○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静帝(衍宣帝子)

大定元年。诏天下并复释道二教。复立佛天尊像。丞相杨坚。与陟岵寺智藏灵干等再落发。度僧二百二十人。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终)

然河图洛书天道所以下教于世者。岂当以神怪非之乎。是则老子圣人或在天为君主。或分形下教。皆随时以阐化也。当老子之下教寇君。授之经法任以天师。俾除削三张之弊。其言有足取也。至嘱以辅佐太平之说。故能造阙下以献其书。崔浩引而进之。太武信而纳之。未足为过也。一旦崔浩以恶释之心劝其上。于是遽起案诛沙门之祸。酷哉此时其法运之一厄乎。既而崔浩族诛。太武被弑。不令之终足彰其罪。及文成诏复佛法大建浮图一翕一张曾不足以累本常之道也。世或以毁释过谦之者。然谦之特受教于老君。以告人主耳。初未尝创毁释之论。毁释自太武崔浩起也。夫法运之通塞数也。人心之好恶势也。势与数合。佛力不能移也。故知太武崔浩之毁释执与数合。非谦之之过也。炀帝师智者。及智者亡弑父窃位。下罢僧毁寺之诏而卒沮于事。岂智者教之耶。卫元嵩教周武。赵归真教唐武。比诚教之也。君与臣俱遭冥罚。非不幸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