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佛祖统纪

卷第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佛祖统纪卷第一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一

明本迹

序曰。如来圣人之利见于世也。则必有降本垂迹开迹显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谓也。迹者。八相之谓也(义见释签)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显法身。本迹相融俱不思议。自非法华开近显远开迹显本之谈。则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别叙五时散引群经。会归一实。用明一代化事始卒之义。则若本若迹。无余蕴矣。

沙玄释本迹有六义。谓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大论佛言唯一究竟道无众多究竟道也)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科云理真事俗)说理说事皆名教(签云真俗是理说此真俗为教)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之为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可得处也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此之六义。通论诸佛本迹也。其别论者。唯在今佛。亦有六义。一约理事明本迹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一切法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此释本迹之相○签云。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故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谛指理也。一切诸法事也)。

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文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以明本迹相显理融○签云。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二明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时所照二谛俱不可说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教名为迹(释本迹相)若无二谛之本。则无二种之教。若无教迹岂显谛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引文证)三教行为本迹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则有修因致果之行(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三字)由教诠理。而得起行。由行会教。而得显理。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引文证)四约体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证于法身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体起应身之用(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三字)由于应身得显法身。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吾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此说(引文证)五约实权明本迹者。实者。最初久远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故名为迹(释本迹相)若非初得法应之本。则无中间法应之迹。由迹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引文证)六约今已论本迹者。前来诸教已说事理乃至权实者。皆是迹也(已即是迹。即指迹门。及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今经所说久远事理乃至权实者。皆名为本(释本迹相)非今所明久远之本。无以垂于已说之迹。非已说之迹。岂显今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本迹相显理融)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引文证)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实成。既未垂迹。故唯属本)最后已说。但迹而非本(已说迹门。未显本时。故唯属迹)中间亦迹亦本(中间相望。互为本迹。又中间垂迹。名为亦迹。显本之时。名为亦本)若无本时之本。不能垂得中间最后之迹。若无已说之迹(举今日迹门)不能显得今说之本(今日本门)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已上并六重本迹文)若执迹为本者。斯不知迹亦不识本。有言文殊观音调达。或称为师。或称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间。无非是迹。则迹本可解。若执迹疑本。则二义俱失。(玄文) 六重本迹之图。

·理事(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理)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事)) 安乐行迹

·理教(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理)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教)) 方便品迹

·教行(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教)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行)) 方便品迹

·体用(吾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体)但以方便教化众生(用)) 寿量品本

·实权(是我方便诸佛亦然(权)今当为汝说最实事(实)) 药草喻本

·已今(诸佛法久后(已)要当已真实(今)) 方便品本

释签云。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门是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故云已说事理乃至权实。名之为迹。今说事理。乃至权实。皆名为本。故知若无迹中事理乃至权实。何能显于长远之本。又已今之言。虽异前五。亦是一往。指于寿量。名为今本。若望初本。则应又简已今不同。法华已前。诸经已今。仍属于迹。今经所明。乃是直明久远之本。即是已说已今为迹。今说已今为本。方是实说。所以六门引证之文。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何。然前三复通本之与迹。俱有事理乃至教行。体用等三。通中复别。既云本用本权。非迹文能显。况以本门为今。灼然不可引迹。为是义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前之三文。既在于因。本因狭故。但以迹例本。故但引迹门。

读教记云。六重本迹。唯体用一重。是引本文。余五皆迹。签云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斯盖记主点经玄意。实权已今即指迹文为本门也。故云今说已今为本方是实说。然则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通。但以迹例本。后三既是通中复别。故须指迹为本。可观通别二字。此例甚多。如文句明本迹。初引寿量品。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又方便品。我本立誓愿普令一切众生同得此道。又五百授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妙乐释之云。初正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中密示本意故。若显露说。即迹中本迹。下文显已。通得引用。又妙乐释方便品十双权实云。然此八中。前七迹门。第八本门。本虽未至。权实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于本迹。文既玄释不同。今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从本垂迹。后三是发迹显本。故云三引迹文。或云前三是因为迹。后三是果为本。或云圆谈大旨不分本迹之文。或云别含本意。故云三引本文。

观音别行玄记云。若理事。理教。教行。体用。四重本迹。不独今经。诸部容有。若尘点劫前。最初成佛。而为实本。中间今日示现成佛。皆为权迹。此名权实本迹。本门开竟。此身即本迹门已说。及诸部谈。皆名为迹。是名今已本迹。此之二重。诸经绝议。故云诸教不明。法华方说。菩萨地涌品云。佛告诸菩萨。娑婆世界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一一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时娑婆世界地皆振裂。有无量菩萨同时涌出。闻佛音声从下发来。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向二世尊头面礼足。时弥勒大众欲决所疑。以偈问佛。大众诸菩萨。是从何所来。从谁初发心。修习何佛道。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佛告弥勒。是诸菩萨。我得菩提已。教化示导。令发道意(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时弥勒等。心生疑惑。白佛言。如来得阿耨菩提。始过四十余年。云何少时大作佛事(初疑成道近所化多此执近以疑远)此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斯等久远已来常修梵行(次疑所化众多行位深妙。此执远以疑近)。

寿量品。佛告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谓我出释氏宫。去伽耶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开近显远断惑生信)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破近显远)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阿僧祇国。导利众生(玄云。初证之果。名本果妙本之娑婆。即本土妙。文句云。上引譬甚大久居何处。故云常在此土。及于他国而作佛事)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皆以方便分别(文句云。拂执迹上之疑也。昔教所说。处处行因。处处得记。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灯佛者。即拂因疑。言入涅槃者。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复一条。皆我方便非实说也。妙乐云。是释迦菩萨入灭。不得云是然灯。涅槃亦非释迦。尔时于然灯佛世。已曾成佛。而般涅槃。不可二佛一时兴故。是故。但以得记弘法寿终为果)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非生现生)亦复现言当入涅槃(非灭示灭。此为以形益物也)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此以声益物也)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现生)然我实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非生。妙乐云。寿量久成尘点尚倍。中间被拂。伽邪非真。此论身真实明远本也)。

学无学品云。佛言。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文句。昔与我同发大心。即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故持经)。

常不轻品云。往古有佛名威音王。灭尽之后。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是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有一比丘。名常不轻。凡见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恶口詈言。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经历多年。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四众。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即得六根清净。更增寿命。广为人说。时增上慢四众。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为诸四众。说此经典。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说是经。功德成就。当得作佛。时常不轻者。则我身是(文句。释迦出世。踟躇不说。常不轻。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

达多品。佛言。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为欲满足六波罗密。勤行布施。不惜身命。捐舍国位。委正太子。宣令求法。时有阿私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遂致得成佛。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

化城喻品。佛言。过去有佛。名大通智胜。灭度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闻父得成菩提。往诣佛所。请转法轮。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时佛受请。过二万劫已。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经八千劫。即入禅定八万四千劫。时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法华。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令发菩提心(昔与说法结缘)一一菩萨。所化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中间更相值遇)彼十六沙弥。今皆得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一名阿弥陀云云。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结师古今)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菩提(会弟子古今一。初会现在弟子。此章先明不退者住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菩提。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次明退转者今住声闻)。所以者何。如来智惠。难信难解(释退住意)时所化无量众生者。汝等诸比丘(正结古今)及我灭后。未来声闻弟子是也(次会未来弟子。○玄云十六王子。弘经结缘。皆是中间所作非本因也。过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为本。即本因妙也)。

吾今来此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梵网经)(已上大机所明本迹之文)。

瑞应经云。佛言。吾自念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初求佛道以来。受形五道。生死无量。计吾故身。不能以数(色主切)。

菩萨本行经云。我于无量无边诸佛所。种诸善根。为转轮圣王。值无量佛。最初值遇三十亿佛。同名释迦(初阿僧祇始。此佛以其在始故云最初○大论云。如来先世为瓦师。名大光明。时有佛名释迦文。与弟子俱。到瓦师舍宿。瓦师施草座灯明密浆。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

妙玄云。迹因多种。或言。昔为陶师。值先释迦佛。三事供养。发愿得记。名字皆如先佛。即是初阿僧祇发心。既不明断惑。故知藏佛行因之相。或言。昔为摩纳。值然灯佛。五华奉散。布发掩泥。跃身虚空。得无生忍。佛与授记。号释迦文。既云断惑。故知通佛行因之相。或言昔为宝海梵志。删提岚国宝藏佛所。行大精进。十方佛送花供养。既为宝藏佛父。又是弥陀之师。称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知是别圆佛行因之相。

次值八亿佛。同名然灯。次值三亿佛。同名弗沙。次值九万佛。同名迦叶。次值六万佛。同名灯明。次值一万八千佛。同名娑罗王。次值一万七千佛。同名度彼岸。次值一万五千佛。同名日佛。次值二千佛。同名憍陈如。次值六千佛。同名龙佛。次值一千佛。同名紫幢。次值五百佛。同名莲华上。次值六十四佛。同名螺髻(俱舍论。名为罽那尸弃。此云宝髻即此经螺髻是也。翻译名义云。吾佛初僧祇满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祇)次值一佛。名正行(二阿僧祇始此佛)次值八万八千亿辟支佛。次值一佛。名善思。时弥勒为转轮圣王名毗卢遮那。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先四十劫。次值一佛。名示海幢。我为转轮圣王。名曰牢弓。于彼佛所。发菩提心。愿于未来。得成佛果。教化众生(空王佛所。同阿难最初发心。古释迦佛所。为瓦师时发心今值海幢佛所。为牢弓圣王时发心。此等皆是如来方便之说)次无量劫。值帝释幢等无量诸佛。次值一佛。名曰然灯(三祇满时值此佛)我为儒童。以青莲华。供养彼佛。为我授记。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即依瓦师因地发愿。以授名号。自此之后。诸佛授记。皆同此名。金刚经云。我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十万亿那由他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法华云。中间我说然灯佛等。皆以方便分别)时然灯佛。住世八百四十万亿岁。尔乃灭度。我上为四天王。下为转轮王(此当银等三轮)乃至上为梵王。下为圣王(此当金轮)各三十六返(此竖论菩萨受报之身)及其变化随时而出。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不可称纪(此横论菩萨变化之身不一)从是之后。又值胜一切佛。寿八万亿岁。彼佛记我。过十亿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三阿僧祇始于此佛)次值莲花上佛。寿八万岁。彼佛记我。过十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后当得作佛。下并有号释迦牟尼佛)次值最上行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一千劫。当得作佛。次值上名称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五百劫。当得作佛。次值古释迦佛。寿八万岁。彼佛记我。过一百劫。当得作佛(按古释迦。在初僧祇。当指最初三十亿同名者。此既在然灯后。不当安古字。恐以今释迦相望言之。故亦称古云)次值帝沙佛。寿六万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五劫。当得作佛。次值弗沙佛。寿六万岁。我翘一足。说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彼佛记我。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大论云。以一偈赞弗沙佛。七日七夜。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后得成菩提○诸经多言。超九劫者。是毗婆尸佛)次值见真义佛。寿四万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次值毗婆尸佛。寿八万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次值尸弃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三十一劫。当得作佛。次值毗舍浮佛。寿六万岁。彼佛记我。过三十劫。当得作佛。

述曰。世言七佛者。准药王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始自华光。终毗舍浮。现在贤劫。始俱留孙。终于楼至。是知毗婆尸至毗舍浮三佛。皆在过去庄严劫。拘留孙至释迦四佛。皆现在贤劫。七佛前后相继。止隔一劫。今诸经多言毗婆尸在九十一劫。余二佛在三十一劫相去远甚。似不在庄严劫之数。然三祇满时。正值毗婆尸。自此百劫种相好。则九十一劫。于说自合。盖除前赞佛超越九劫故耳。如上两义。虽是方便分别。然恐此土翻译。部别不同。今姑并存。以为援文者之证(校阅者云。若谓七佛前后相继。止隔劫一者。则应毗婆尸佛。当记过六劫而得成佛。乃至迦叶佛。当记过一劫。而得成佛。何谓百劫种相好则九十一劫于说自合。下文又云。已上四佛。在贤劫中。第九减劫。相继出世。俱与止隔一劫之言相违。览者详之)。

次值拘留孙佛。寿五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次值拘那含牟尼佛。寿四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次值迦叶佛。寿二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已上四佛。在贤劫中。住二十劫。第九减劫。相继出世。故此文通指来世)我如是。奉事诸佛。修学佛意。尔乃生兜率天宫。住一生补处位(已上并菩萨本行经○涅槃经。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其中。为教化众生故)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减(中阿含经)释迦人寿一万岁时合出。为观众生无机可度。乃至百岁。见苦逼迫。劫将欲末故出乎世(大论○已上并小机所明本迹文)。

按因果经云。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仙人善思(瑞应本行二经并名儒童)时灯照王太子普光(瑞应名定光。法华金刚本行诸经。并名然灯)启父出家。成菩提道。善慧初为五百外道讲论道义。各以银钱上之。与外道别。当往普光佛所欲施供养。见王家青衣持七茎青莲花过。追问此花卖否。答言。当送宫内欲以上佛。善惠请以五百银钱。顾五茎花。用以供佛。青衣从命。并寄二花。以献于佛。愿我后来。常为君妻。时王及大臣。礼佛散花。悉堕于地。善惠五花。皆住空中。化成花台。后散二花。住佛两边。佛赞善惠。汝过阿僧祇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此经。与本行经。并作阿僧祇而瑞应作九十一劫。如此延促不同。虽是方便分别。然诸经并以毗婆尸记九十一劫为正。则瑞应所出。亦可为用)善慧。见地浊湿。心自念言。云何令千辐轮足蹈此而过。即脱鹿皮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又解发以覆之。如来践已。因记之曰。汝后得佛。当于五浊恶世度诸天人。时善惠。以偈赞佛(文多不载)求佛出家。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门。善惠命终之后。上生为四天王。下生为转轮王。乃至上生为第七梵天王。下生为圣王。各三十六返。或为仙人。或为外道六师婆罗门小王。各尽其寿。不可称数。时善惠者。即我身是。青衣者。邪输陀罗是(因果经○案瑞应经称瞿夷卖花女者。取第一夫人为言也。若本经与法华皆云邪输者。取罗睺生母也。今以后义为正)四教仪引大论云。如来修菩萨道时。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常修六度。次从尸弃至然灯。值七万六千佛。名二阿僧祇。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受记号释迦文。次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三阿僧祇满。经如许时。修六度行。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按优婆塞戒经。我于释迦最初发心。于迦叶佛。满三阿僧祇。窃详三祇满时。正在毗婆尸。今言迦叶者。兼百劫种相好言之也)。

述曰。窃考如来本迹之义。以由已今相望。互有久近本。不可以大小机见为之分别。今约诸部。共谈之。粗法华开显之妙。较而论之。则大小机见不容不审。例如秖一八相。而有大小之别。由机见之不同也。

叙圣源

序曰。如来之先起自大人。厥后转轮次第承袭。夷考典籍。略陈氏族之源。盖将以表章吾佛示生弈世圣王尊贵之家也。

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诸天化生为人云云。于是议立一人有威德者。赏善罚恶号平等王。众共供给。遂有民主之名(长阿含经○详见三世出兴志)初民主王号大人。第二王名珍宝。第三王名好味。第四王名静齐。第五王名顶生。乃至三十三王名善思(长阿含。四分律。此三十三王。皆子孙相承。诸王之名备见本经)自善思王后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而出。第一真阇王子波延迦(真阇即阿含善思王)有五转轮王。第二多罗业。有五转轮王。第三阿波叶。七转轮王。第四犍陀利。八转轮王。第五迦陵迦。九转轮王。第六瞻婆。十四转轮王。第七拘罗婆。三十一转轮王。第八般阇罗。三十二转轮王。第九弥尸利。八万四千转轮王(案本行经。最后一王。即大茅草王仙是也)第十懿摩弥。百转轮王(楼炭经弥沙塞名郁摩。长阿含。名懿摩。四分律。名懿师摩。即甘蔗王。为善生王之先也。梁祐律师。释迦谱云。释种以懿摩为先)。

名释迦

序曰。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圣种而终莫能委瞿昙释迦前后立号之义。须知言瞿昙者。有四义焉或纯淑。或最胜。此从本德。以为称也。或甘蔗。或日种。此就本缘以为言也。其称释迦者。则有三名。据德建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云舍夷之与直林。然释迦之起。实见于甘蔗王之四子。甘蔗梵语。既为瞿昙。则释迦之称。实自瞿昙出。前瞿昙。后释迦。虽有二称。其实一姓。前人有以日种甘蔗舍夷并列为五氏者。本末纷揉。无所取裁。今故备论后当毋惑。

夫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由出也。印度族姓。则有四流。一曰刹帝利者。王种也。二曰婆罗门者。净行也。三曰吠奢者。商贾也(旧云毗舍)四曰戍陀罗者。众人也(旧云首陀)凡兹四姓。前二是贵。后二是贱(此说出西域记)随时所尚。佛生其中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以标德(大论)昔阿僧祇劫。有菩萨为国王。父母早丧。逊国与弟。从婆罗门瞿昙学道。受瞿昙姓(本经。翻纯熟。应法师。翻最胜。此皆从师德为义)乞食还国。人无识者。谓之小瞿昙。于城外甘蔗园中。以为精舍。贼盗官物。路由园过。捕盗寻迹。执小瞿昙。王令以木贯身射之。大瞿昙见。悲哀棺敛取血泥团之。还置精舍。著左右器。大瞿昙言。是道士若其至诚。愿天神有知。使血化为人。却后十月。左化为男。右化为女。因名瞿昙氏纯淑之姓(十二游经)过去有转轮圣王。名大自在(即第九族弥尸利)子孙相承。八万四千王。最后王。名大茅草。垂老无子。委政大臣。剃发出家。众号王仙诸弟子时行乞食。王仙老不能行。遂以草笼盛悬树上。虑虎狼也。猎人望见。谓是白鸟。乃射杀之。血滴于地。后生甘蔗二本。日炙开剖。一生童男。一生童女。弟子养护。以报诸臣。众谓王种命相师占之。立名善生。号甘蔗王。女名善贤。立为第一妃。又以日炙甘蔗而生。亦名日种(菩萨本行)。

述曰。瞿昙一翻甘蔗。则当据本行。二本甘蔗之缘。一翻泥土。则当取十二游经血泥之事。是知诸经梵语则曰瞿昙。华言则称甘蔗泥土。华梵互出其实一义。

甘蔗王第一妃善贤。生子名长寿。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菩萨本行)。

述曰。弥沙塞云。郁摩王第四子尼楼。本行经尼俱。此翻为别成。祐律师。指懿摩王。是释种之先。第四子庄严。是白净所承。南山。指懿摩。即第十轮王。去菩萨一百世。第四子庄严。即白净所承。其说略同(别承庄严。两译不同。秖是尼俱一人)。

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摈遣四子出国。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不数年间郁为强国(本行经。往灵山建国。城号迦毗罗。其王名别成。远近钦服)父王悔忆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之曰。我子释迦(此云能仁本行经)到雪山边住直树林中。故名为释迦(此云直林长阿含经)近雪山北舍夷林筑城营舍。因名舍夷国(五分律)。

述曰。舍夷者。林名也。既以名国。又以名氏。窃详舍夷。恐翻为直。即前雪山直林之义。妙玄云。舍夷是西方贵姓。此但约义。未见所出。

别成王子拘卢。拘卢子瞿拘卢(菩萨本行)。

懿摩王第四子庄严(即别成)懿摩百轮王最后王。名大善生(案四分律。懿师摩。次第百王。后有王。名大善生。南山释迦谱云大善生。即如来七世祖也)自百轮王后。六世祖乌婆罗王。五世祖泪婆罗王。四世祖尼求罗王。三世祖尼浮罗王。二世祖师子颊王。一世父净饭王。师子颊四子。一净饭王(诸经或云白净)有二子。长悉达太子。次难陀。二白饭王二子。长调达(诸经或云提婆达多)次阿难陀。三斛饭王二子。长摩诃男(或云俱利太子。五比丘之一)次阿那律(或云阿[少/兔]楼驮)四甘露饭王二子。长婆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长阿含经)。

劫初以来。嫡嫡相承。作转轮王。近来二世。但作阎浮提王(大方便经○当知师子颊净饭二世。独王南洲。但铁轮王耳)。

法王正统世系图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刹帝利。子孙嫡承凡三十三世。为善思王)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十三世。后有十族)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族有五转轮王)

·多罗业王(此第二族亦有五转轮王)

·阿波叶王(此第三族有七转轮王)

·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八转轮王)

·迦陵迦王(此第五族有九转轮王)

·瞻婆王(此第六族有四转轮王)

·拘罗婆王(此第七族有三十一转轮王)

·般阇罗王(此第八族有三十二转轮王)

·弥尸利王(此第九族有八万四千转轮王。最后一王名大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弥王)

·懿摩弥王(此第十族有百转轮王。懿摩弥亦名甘蔗王。释种以此王为本始。此王有二妃。第一妃生长子名长寿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名金色王。三名象众王。四名别成王。已上皆第二世)

·拘卢王(第三世)

·瞿拘卢王(第四世。展转至最后百世名善生王)

·善生王(悉达太子七世祖也)

·乌婆罗王(六世祖)

·泪婆罗王(五世祖)

·尼求罗王(四世祖)

·尼浮罗王(三世祖)

·师子颊王(二世祖所生四王)

·净饭王(生二子。一悉达。二难陀)

·白饭王(二子调达。阿难)

·斛饭王(二子。摩诃男。阿那律)

·甘露饭王(二子婆沙跋提。已上名四王。生八子也)。

述曰。楼炭称懿摩百轮王。阿含四分。皆云最后王名大善生。言最后者。第一百也。南山指大善生为七世祖。此依长阿含。乌婆罗等六王至太子。为一百七世可也。而又云。去菩萨一百世者。当是脱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十三世。正嫡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或兄弟迭兴。分为十类。必有亲疏始终之义存焉。然受天明命。统王四洲。其所以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总之。凡八万四千二百十一王。并前民主三十三王。及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万四千二百五十王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