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吴郡志[标点本]

吴郡志卷第四十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考证

勾吴。太伯之奔荆蛮,义而从者千余家,号曰勾吴。《史记注》曰:“勾吴,太吴也。”《史记正义》引宋忠《世本注》:“勾吴,太伯始所居地名也。”许慎注《淮南子》云:“勾吴,吴人语不正,言吴而加以勾。”颜师古曰:“勾,夷俗之发声也。亦犹越谓之于越也。”《史记正义》又云:“去梅里东南六十里,十九世寿梦居之,始号勾吴。”与《史记》太伯时已号勾吴不同。疑《正义》误。太伯旧城,《史记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属今常州无锡。去此东南六十里,十九世孙寿梦居之。二十一代孙光,使子齐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是也。”《世本》又云:“诸樊徙吴安,即今苏州。”二说不同。大抵泰伯之后,吴自梅里凡三徙,而定军腾今之郡城,中间迁徙不出数十里之内也。梅里属吴县,《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所撰,是时或属无锡尔。

太伯,古公长子。韦昭云:“武王革商,追封为侯伯,故曰太伯。”范甯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案:此恐只是伯之旧名,韦说似迂。

仲雍,太伯弟,与其兄同奔吴。《世本》云:“吴熟哉始居蕃离。”宋忠注云:“熟哉,仲雍字也。”案:雍是熟食,故名仲雍,字熟哉。《括地志》云:“仲雍冢,在常熟县西北三里海禺山上。蕃离,今吴余暨县。《世本》所载仲雍名字似凿,然不敢没其说,姑寓于此。余暨,前汉《地理志》云:“萧山,潘水所出,东人海。”应劭曰:“吴王阖庐弟夫概之所邑。”师古曰:“暨音既。”

泰伯三让,今吴县有三让乡。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史记正义》引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国于季历。以太王病,托采药于吴越,不反。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又释云:“太王病而托采药,生不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祀,不祭以礼。三让也。”

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日虞仲。”《左传》云:

“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是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是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

吴王寿梦,书传名称不同。《史记正义》解:“梦,莫公反。当周简王元年。”《左传》云:“吴子乘卒。”杜预云:“寿梦也。”《左传》及《世本》又云:“吴孰姑,寿梦也,世谓孰梦诸也。”《春秋传》:“寿作孰,音相近,姑之言诸也。”《毛诗传》云:“旧读月诸为姑,是以姑为诸。”则知孰姑、寿梦一人耳,又名乘。

吴王阖闾十九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吴败于槜李。《左传》谓阖庐伤将指,卒于陉。《史记》乃谓败之姑苏。姑苏自是夫差败处。《史记正义》谓姑苏、槜李,相去二百里,疑太史公误。又吴王夫差二年,悉兵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此语亦误,当云报槜李耳。

吴王阖庐,《史记》作此庐字,它传记又用此闾字,不能坚知其的。今据所出处,两存之。

三吴之说,世未有定论。《十道四番志》以吴郡及丹阳、吴兴为三吴。又以义兴、吴兴及吴为三吴。《郡国志》谓吴兴、义兴、吴郡为三吴。又云:丹阳亦曰三吴。《元和郡国圃志》亦曰:与吴兴、丹阳为三吴。郦元注《水经》云:(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口西焉吴,东为会稽,后分为三,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按:《晋书》成帝或和三年,苏峻反。吴兴太守虞潭,与庾冰、王舒等起义兵于三吴。时冰为吴郡太守,舒为会稽太守,则是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又孙恩攻陷会稽,刘牢之遣将亘〔桓〕宝率师救三吴。并陶回为吴兴太守,时大饥谷贵,三吴尤甚,回开仓赈之。不待诏,及割府库军资以救乏绝,一境获全。诏会稽、吴郡,依回赈恤。据此,则吴郡与吴兴、会稽三郡为三吴甚明。又《虞谭传》:苏峻反,谭为吴兴太守,诏加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事。又宁康二年,太后诏曰:三吴奥壤,水旱并臻,宜时拯恤。三吴、义兴、晋陵及会稽遭水之县,全除一年租。据此两处,则义兴固在三吴之外。而太后之诏,会稽亦复在三吴之外,岂一时称谓,未有一定之说。抑史又自有详简差互耶?或云:虞谭所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计六郡,而称五郡。谭自为吴兴太守矣,增督五郡,盖丹阳其一也。又以太后诏考之,则会稽决不在三吴之数。亘〔桓〕宝救三吴者,以孙恩既陷会稽,遂逼吴中,故云。今当以《十道四番志》及《郡国志》别说为正。

吴会,世多称吴门为吴会,意谓吴为东南一都会也。自唐以来已然,此殊未稳,今客馆有吴会亭,尤误。天下都会之处多矣,未有以其地名冠于会之一字而称之者。吴本秦会稽郡,后汉分为吴、会稽二郡。后世指二浙之地,通称吴会,谓吴与会稽也。诸葛亮曰:荆州北据汉沔,西通巴蜀,南连吴会。谓北则汉与沔,西则巴与蜀,南则吴与会,皆指两地为说。南连吴、会,通言二浙江南形势,岂谓荆州独连吴门一郡乎?《庄子》释文,浙江注云:浙江,今在余杭郡,后汉以为吴、会分界,今在会稽、钱塘。其云分界,则言两地尤明。褚伯玉,吴郡钱塘人,隐居剡山。齐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此证尤切。六朝时,亦有下吴、会两郡,各造船若干者。如此类甚多。或谓会稽二字,可以单称会乎?按:宋元嘉时,以扬州、浙西属司隶校尉,而以浙东五郡立会州,以隋王诞为刺史,此单称会之证也。

三江,按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矿、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洪、潢、漾,东注太湖。”八川自人大河,去太湖数千里外,中隔大山,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漏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孔安国曰:“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后为北江,而入于海。”此皆未尝详考地理。江汉至五湖,自隔大山。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人于海,何缘入于五湖?淮、汝自从徐州入海,全无交涉。《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以对文言之,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人,未必谓入于震泽也。震泽之源,皆山环之,了无大川。震泽之委,乃多大川。今三江故道,古今变迁,已不可坚定。然《禹贡》之说,谓三江之水无所人,则震泽壅而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亦水之理也。《水经》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人于海。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北江在毗陵北界,东人于海。”据此,则《水经》亦谓中江、北江皆在震泽傍近,但其迹不可考耳。与孔安国谓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为北江以入海,远近绝不同。《史记正义》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云: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又引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人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是也。”言理三江人海,非入震泽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诸溪,从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诸山,有溪并下太湖。太湖东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无通彭蠡湖及太湖处,并阻山陆。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韦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远矣。《郡国志》引《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二早昭曰:“三江,为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水经》亦载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虞氏《志林》云:“江于彭蠡分为三。”又云:“江自太湖出于海,屈曲七百里。”世遂以韦昭为谬,谓钱塘、浦阳,元不与震泽相关也。《水经》谓浦阳一名潘水,在会稽界。而彭蠡乃宫亭湖,去震泽更远。虞氏之说尤荒唐。今松江之旁有小村落,名三江口。郦善长云:“松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至江水分流谓之三江口。”《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皆谓此地。《史记·春申君传》云:“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正义》引《战国策》:“三江之浦,即此是。”案:三江口,异名者三,姑备录之。

五湖,即太湖也。《风俗通》云:“湖都也。”《周官》:“扬州,其浸五湖。”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虞翻又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史记正义》:“越败吴于夫椒。”引杜预曰:“太湖中山也。”又引贺循《会稽记》云:“勾践逆吴,战于五湖中,大败而退。今夫椒山,在太湖中洞庭山西北。”案:此吴越战于五湖,直在笠泽一湖战耳。《史记正义》及顾夷《吴地记》又云:“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菱湖在莫里山东,周回三十余里。西口阔二里,其口南则莫里山。北则徐侯山,西与莫湖连。莫湖在莫里山西及北,北与胥湖连。胥湖在山西南,与莫湖连。各周回五六十里,西连太湖。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长山东湖西口,阔二里。其口东南岸树里山,西北岸长山湖,周回五六十里。贡湖在长山西,其口阔四五里。口东南长山,山南即山阳村。西北连常州无锡县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东北,长七十余里,两湖西亦连太湖。”又解《五宗〔三王〕世家》“五湖之间”云:“五湖谓具区、洮、漏、彭蠡、青草也。”又云:

“游、莫、贡、菱、(胥)为五湖,并太湖东岸,今连太湖。”盖后五湖,当是也。今案《史记正义》及顾夷所记,五湖今并相连,《五宗〔三王〕世家》解又以后五湖之说为是,则五湖为太湖一湖甚明。《越绝书》云:“太湖,阔三万六千顷。”则一湖所占广矣。《史记正义》又引《吴地记》云:笠泽江,松江之别名。又云笠泽,即太湖。则江湖通为笠泽矣。《扬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笠泽,一名洞庭。”《史记》:三苗国,左洞庭,右彭蠡,裴驷注云:“今太湖中包山,有石穴,其深洞无知其极者,名洞庭。”此洞庭非与彭蠡为对者,但通呼洞庭耳。彭蠡,即宫亭湖尔,裴说殊为不审。又《水经》:“孙皓天玺元年,临平湖开。又于湖边得小石,上刻皇帝字。于是改天册为天玺元年。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证,五湖之石瑞也。”以此见古人通名浙西泽薮谓之五湖。又晋杨泉《五湖赋》,止为太湖而作,此一证也。陆龟蒙云:“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或又以太湖、射贵湖、洮湖、【一名长塘湖,在义兴。】上湖与隔湖为五湖,尤缪。

葑门,《绩圃经》谓作封门。取封禺山以为名。封禺,今属吴兴,亦未有据。按《史记正义》《吴世家》“吴东门”解云:“阖闾城无东门。”引《吴俗傅》:越伐吴,伍子胥见梦越车,令从东南人,越王乃回向三江口岸,筑坛祭子胥。乃开渠,自罗城东开门入吴,至今犹名示浦门曰缚【普孚切】鮄【音浮】又《伍子胥傅》:吴东门”解亦云:“东门缚门,谓孵门也。今名葑门。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有缚鲆随涛人,故以名门。”顾野王云:“缚鱼,又名江豚,欲风则涌。”据此,葑门乃有别意。葑、缚音相近云。

洞庭东西两山,在吴松江南,太湖之中。韦苏州谓皮、陆唱和之所。近时苏子美诗云:“笠泽鱼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即吴松江也。今岳州之南听谓洞庭湖者,即郦善长注《水经》云:“洞庭波,乃湖水,非江也。”盖斥此湖尔。比见岳州集古今题咏,刻石宠于岳阳楼上。如苏州皮、陆及子美之诗皆在焉。乃知地志不可不考。

胥山,在太湖口,上有伍子胥庙。舟行自此入太湖,故名胥口。或曰吴王既杀子胥,盛以鸱夷,投诸江。《史记》谓吴人为立祠于江上,号曰胥山。今自吴故城至胥山,四十里之近,杀而投之湖中,容有此理。后世乃以子胥为涛神,谓浙江之涛,子胥所作。又以杭之吴山,为子胥祠,或亦曰胥山。然吴故城去浙江乃三百八十里,不应投弃如许之远。以事理论之,吴之胥山为近。《吴录》又云:“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今胥山去浙江何止百里,《吴录》所指,或指松江耶?今具存其说云。古今庙宇迁移,固不定。而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解言祠江上名曰胥山,谓太史公之说非是。引《吴地记》云,越军于苏州东南三十里三江口,又向下三里临江北岸。立坛杀白马,祭子胥,杯动酒尽,因立庙于此江上,今其侧有浦名上坛浦。至〔晋〕会稽太守麋豹,移庙于吴郭东门外道南。顾夷作《吴地记》时,其庙尚在。案此即始庙,不在胥山,太史公乃云因命日胥山。《正义》又引《吴地记》云:胥山,太湖绕〔逞〕胥湖东岸,山西临胥溯,有古子胥二王庙。张守节按,此庙不于子胥事,太史公误矣。据此,则《史记》所云,尚又〔可〕疑。乾道中,胥山庙久废,乡人复修之。姑据《史记》所说以祠子胥。有周路分者,善书,题其庙额。而盘门内亦有庙飞。王充《论衡》亦论涛神之诬,曰:“儒书言夫差杀子胥,煮之于镂,盛以囊,投之于江。子胥恚恨,临水为涛,溺杀人夫。言吴王杀伍子胥,投之于江实也。言其恚恨,临水为涛者,虚也。街殖子路,汉烹彭越。子胥勇猛不过子略、彭越,然二士不能发怒于鼎镘之中。子胥亦自先入鼎镂,后乃入江。在镬引时其神岂怯,而勇于江水哉?何其怒气前后不相副也。”

城隍庙,其初,春申君也。唐碑具在。按《史记》春申君于〔相〕楚,请封于江东,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越绝书》:“吴伐楚,封春申君于吴。”《吴地记》:“春申君尝造蛇门,拟御越军。”其说不同,宜以《史记》为正。

娄系,在昆山飞东北三里,一村落也,盖昆山旧洽。或云在汉为县,后避钱缪讳,改昆山。案:《吴志》:“张昭拜辅吴将军,封娄侯。”则县之为娄,旧矣。《汉书》云:改于王莽时。

信义,古县名,萧梁时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大同初废,复分信义属昆山。今县西二十里有村曰信义,疑此古县地也。土人或讹为镇义。

韦苏州,唐史不为立传。按:其行事颇逸。按白乐天《吴郡诗石记》云: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刺史。后三十七年,乐天亦佩苏印,实宝历元年。记中目应物为硕人,则在当时已有重名。应物诗清深妍丽,有六朝风致。其自叙乃谓少时以三街郎事玄宗,豪纵不羁。元(玄)宗崩,始折节读书。然观其人,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扫地焚香而坐。而诗格高洁,不似晚节把笔学为文者。岂其自叙之过与?然天实间不闻苏州诗,则其诗晚乃工耳。宋景文阼《唐书·文艺传》,举唐之能文者皆在,至于《苏州集》中,亦足考其履历。乃以为史家轶其行事,故不书。惜哉!《刘禹锡集》又有大和六年,举自代一状。然应物《温泉行》:“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巡幸年。身骑厩马引天仗,直至华清列御前。”又有“出身天宝今几年”之语,则常逮事天资问矣。又《燕李录事》诗云:“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玉墀。”以《编年通载》考之,天宝元年至大和六年,计九十一年。应物于天资间已年十五,不应能至大和间也。说者谓禹锡与白居易同时,视应物辈行迥不同。禹锡所举,或别是一人也。【韩驹、蔡宽夫等《诗话》。】

半夜钟,按唐张继《枫桥》诗云:“姑苏城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在阊门外七里。欧阳文忠公云:“句虽佳,其奈三更非撞钟时。”欧公盖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僧寺,实半夜呜钟,或谓之定夜钟,不足以病继也。《南史》:“丘仲孚,吴兴人,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呜为恨〔限〕。”阮景仲为吴兴守,诗云:“半夜钟声后。”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听钟声。”吴中半夜钟其来久矣。又于鹄《送宫人入道》诗:“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亦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何独于继而疑之。【王直方、石林二《诗话》、《诗眼》、《学林新篇》。】

响大师,昆山惠聚寺石像也。寺创于梁天监中,开山僧乃惠响。今有古石像,在灵山院小洞中。俗人扣之,铿然有声,遂呼响大师。以为山中奇事,甚可笑。响后驻锡扬子江心虾蟆山,于此人灭。山上僧院有碑刻,载昆山创寺本末颇详。

昆山,古上方,有孟郊、张祜留题诗。或云郊随父任昆山尉,因有篇什。按韩文公《郊墓志》云:“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生郊及二季酆、郢而卒。”考此语,是郊时方幼稚,本传亦不言其幼稚。能诗,上方留题,或者疑乃其父庭玢所作,不可知。或又云,郊后长大,问其母身所生之地?母云,父任昆山尉时。郊遂游吴,至昆山乃留题。事无考证,不敢信。《摭言》载白乐天出守苏州,科场将开,方干来求解头,而张祜适至。无何,二人言语喧争于席上,由是二人俱不得解头而去。祜之留题,必是乐天守苏时也。

太和宫,在盘门外。《绩图经》云,唐相毕堿之别业。按:毕堿未尝相,相者,毕诚也。

外冈、青冈、五家冈、蒲冈、涂菘冈、徘徊冈、福山冈,《旧图经》云并在吴县界。今次第考之,上之四冈属昆山,下三冈属常熟。言其地,则与吴县大相辽绝。

织里桥,今讹为吉利桥。

带城桥,今讹为戴城桥。

交让巷,今讹为甘浆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