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目錄

數目部彙考四

四類

曆法典第一百三十二卷

數目部彙考四

四類          小學紺珠

《四大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道大,天大。

地大王亦大

四太:《列子》《太易》未見。氣太初氣之始,太始形。

之始,《太素》質之始。

四宮:「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白虎北宮。」

《元武 》二十八舍一百六十八星,四宮二百八座,一千一百三十六星。

四方中星,日中星鳥。春分。南方朱鳥,七宿之鶉火。

昏中 。「日永,星火。《夏至》,東方蒼龍七宿之大火,昏中 。宵中,星虛。秋分,北方元武七宿之虛星,昏中。」

「日短星昴」 冬至,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昏中。

孔氏《正義》云:「四方中星,總謂二十八宿,或以象言,鳥也,或以次言,火也,或以星言,虛昴也。」

四渾儀,宋《至道儀》。〈在刻漏所韓顯符〉《皇祐儀》:〈在天文院舒易簡〉

《熙寧儀》:〈「在《太史局》」 沈括。〉《元祐儀》:〈在合臺蘇頌〉

四表《月令正義》:二十八宿之外,上下東西各萬五。

千里是為「四遊之極」 ,謂之《四表》。

四、稽《鶡冠子》天地人命

四聲:平開宮、上平商、下平上發徵、去收羽。

入閉角。沈約撰《四聲譜》,周顒注《四聲切韻 》:「欲知宮,舌居中,喉音一曰:脣音季夏土宮 。欲知商,開口張齒頭正齒,秋金商 。欲知角,舌縮卻牙音,春木角 。欲知徵,舌拄齒舌音,夏火徵 。欲知羽,撮口聚喉音,脣重脣輕,冬水羽 。」 以上三十六字,母演三百八十四聲。唐權德輿三歲知變四聲。沈存中曰:「又有半徵半商,如來日二」 字是也。梵學又有折、攝二聲,字母有四十二。

「四清聲:黃鐘、大呂,太蔟、夾鐘。」朱文公曰:

半律《通典》謂之「子聲」 ,後人失之,唯存四律,有四清聲,即半聲也。

四量:豆、區、釜、鍾。 《左傳》,晏子曰:「齊舊四量。」

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鍾。注:區,斗六升,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莊子》:「曾子及親仕,三釜而心樂。」

四時四氣:春為青陽,發生,生物。夏為「朱明,長嬴。」

長物:秋為白藏,收成收物。冬為元英,安寧藏物。《爾雅》:「四時和,謂之玉燭 。」 《呂氏春秋》:「春之德風,夏之德暑,秋之德雨,冬之德寒。」

四兆方功義弓, 卜師開龜之四兆占兆。

之《書》也,「方兆」 占四方之事,功兆占立功之事,義兆占行義之事,弓兆有射意,灼兆其兆有四。

卜筮四法《唐志》:「太卜龜五兆易式。」

四通元英青陽朱明白藏, 梁武帝作「鍾。」

律緯制為四器,名為「通。」 又制十二笛以寫通聲。又引古五正、二變之音,旋相為宮,得八十四調。改《九夏》為十二雅,以協陽律陰呂、陽十二管旋相之義。

四刻漏元祐初,蘇頌製浮箭秤,沈箭不息。

《史記注》:馬融、王肅謂「日長晝。漏六十刻,日短晝。」

漏四十刻。《鄭元》曰:「日長五十五刻,日短四十五刻。」

「《易》四變,單拆交重。」 《唐六典》《易》之策四十。

有九,其變有四十八,變而成卦。內卦為貞,朝占用之;外卦為悔,暮占用之 。《儀禮疏》:「三少為重九,三多為交六,兩多一少為單七,兩少一多為拆八。古用木畫地,今用錢。」

四、《占太元》占有四星時數辭

四象陽七之靜,始于《坎》,陽九之動,始于《震》陰;

八之靜始于離,陰六之動始于兌 ,唐《大衍曆卦》議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

《四和周髀》注:「子午卯酉,得東西南北之中三禮。」

《義宗》:「崑崙四方,其氣和暖。」

四始:《詩正義》。《詩緯汎歷樞》云:「大明在亥,水始也。」

「四牡在寅」 ,木始也;「嘉魚在巳」 ,火始也;「鴻鴈在申」 ,金始也。

四序:《北史》「黃帝四序經文:孟序、仲序、叔序。」

季序

晷漏四法薛季宣云:「今之為晷漏者,其法有四:銅。」

壺 香篆,「圭表輥彈。」

四極:八極。《爾雅》:四方:極遠之國。泰:遠:東邠。國西。

邠,《說文》作份。濮鈆南。濮,《山海經》作「獛祝栗北。」

《晉地理志》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八極之廣東西

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

四荒:《爾雅》:「四方昏荒之國,觚竹。」〈北〉北戶。〈南〉西。

王母。〈西。〉日下。〈東〉

「四表」,《堯典》注四:「外嵎夷。東表南交,南表昧谷。」

《西表》。《幽都》,《北表》。

四方:東震、西兌、南離、北坎。 《詩》:四國四方。

「之國也。」 並中央為五方。

《四方爾雅》:「丹穴南,空桐北,大平東,太蒙西。」

四維:東南巽,東北艮,西南坤,西北乾。

四嶽《左傳》注。「岱東在兗州華西在雍州。衡南。」

在《荊州恒》北,在冀州。

四瀆:江出岷山茂州,河出崑崙西域,淮出桐。

柏,唐州。濟,沇水。出王屋,東流為濟河。《南漢志》作「源 。」 《爾雅》:「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四海:東海徐揚神勾芒,西海西域神蓐收,南

海交廣神祝融。北海青滄神顓頊。《爾雅》:九夷:「東 八狄,北七戎,西六蠻,南 北至於幽陵。」

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水》。

《大戴禮·五帝德》:「高陽乘龍而至四海 。」 《山海經》:禹使大章步東極至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南極盡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𢘆山 。《王制》:「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

四列:《鄭康成》:「四列導岍,陰列西傾,次陰列嶓。」

「冢次陽列,岷山正陽列」 ,在茂州汶山縣。

四裔幽州。《史記》:「幽陵北裔。共工窮奇,崇山南裔。」

在今澧州。驩兜、渾敦、三危西裔,在燉煌。三苗、饕餮、羽山東裔,在今海州朐山縣。鯀檮、杌出《舜典》。《左傳東都賦》:「瞰四裔而抗陵。」

四塞四衛,《明堂位》:四塞,夷服,鎮服藩服,在四方為。

蔽塞 《周禮巾車》:「四衛」 ,四方諸侯守衛者,蠻服以內。

四郊《周禮司會注》:「郊,四郊。去國百里。野甸稍也。」

甸去國二百里,稍三百里,縣四百里,都五百里。《毛詩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

四齊《漢·五行志》注:「膠東、膠西、濟南齊。」

四京《肅宗》元年停「四京中京京兆東京河南。」

北京太原西京鳳翔

四輔,同,華,岐,鳳翔府。蒲,河中府。〈唐開元〉《澶》。

開德府:鄭、許。潁昌府:「拱。」〈宋《崇寧》〉

四鎮:《周禮大司樂》注:「山之重大者,揚州、會稽、 青。」

州,沂山。幽州:醫無閭。冀州:霍山。《唐·禮志》:沂

山東沂州,會稽南越州吳,山西隴州《醫》無。

閭北營州

《四關》,秦四塞,東函谷、陝州,南武關商州,西散。

關。鳳翔府北。蕭關,原州。《史記》正義:「在四關中,故曰關中 。」 《後漢?光武紀》注:「長安四塞之國 。」 張儀曰:「秦地履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四國詩》:「周公東征,四國是皇。」注:「管、蔡、商、奄。」

《皇矣》維彼,四國,箋密阮徂共。

四履《通典》:「後漢四履之盛,東樂浪,西燉煌,南。」

日南,北鴈門,西南永昌。建安十八年復禹。

貢九州:「冀,雍,荊,益,豫,徐,兗,青,揚。」

四鎮:唐、龜茲、于闐,一曰毗沙、焉耆、疏勒。

《會要》:咸亨曰:「焉耆、長壽曰碎葉。」

四京:宋東京,開封府;汴,西京,河南府;洛,南京。

應天府,宋北京大名府。魏。

四河:汴河。黃河。惠民河。廣濟河。

河南四鎮元魏、「碻磝、滑臺、洛陽、虎牢。」

四總管并揚、益、荊、隋天下,唯有四總管。

以晉、秦、蜀三王及《韋世康》為之。

《四苑》宋《玉津》《瓊林》《瑞聖》《宜春》。

洛陽四關,《文選注。洛陽記》:「東成皋,南伊闕,西」

函谷北孟津

《四翟蠻》、南閩、南夷、東貉。〈東北〉 《周禮》:「司隸帥。」

四翟之隸

四正:《管子》君臣父子。《坊記》:「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四德:《左傳》富辰云:「庸勳親親,暱近尊賢。」

四行《孔叢子》:「事君忠,事親孝,交友信,處鄉。」

順班昭《女誡》:「女有四行:婦德,婦言,婦容。」

婦功冠義,將責四者之行于人。「為人子孝,為人弟弟,為人臣忠,為人少順。」

《四禮》文中子弟凝正,家以四禮冠、昏、喪、祭。

《白虎通》婦事夫有四禮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

「總而朝」 ,君臣之道也 ;「惻隱之恩」 ,父子之道也;「會計有無」 ,兄弟之道也;「閨閫之內」 ,朋友之道也。

四教:婦德,貞順婦言,辭令,婦容,婉娩婦功。

絲麻 。《周禮》:九嬪「掌婦學之法。」 《禮記昏義》:「古者婦人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後漢論》:「九嬪掌教四德 。」 班昭《女誡》曰:「女有四行: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干寶《晉紀》論「聞四教于古。」

《四科容悅》: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

「正身 」 ,《孟子章指》,凡此四科,優劣之差。

四戚:《周書》:「政有四戚:內姓外婚,朋友同里。」

四隱《呂氏春秋》「交友故舊邑里門郭。」

四民:士、農、工、商。 《齊語》管子曰:「四民者勿。」

使雜處 。《漢食貨志》:「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四不名:《說苑》:伊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

《諸兄》,先王之臣,盛德之士。

四擇劉敞《弟子記》:「君子有四擇,擇術然後學之。」

「擇師」 然後「傳之」 ,「擇交」 然後「親之 」 ,「擇君」 然後「事之。」

四常道。《禮記大傳》注:「四者人道之常。」親親,尊尊。

長長男女有別

四名天人、神人,至人聖人。 《莊子》注:凡此。

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四制:《禮記》:「喪有四制,恩禮節權。」

《四行》:事親孝,事君忠,交友信,居鄉悌 呂。

氏《春秋》尹文曰:「有此四行,可謂士乎。」

《鄉約四事藍田呂氏》,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

俗相交患難相恤

「四德」:《易》:乾、文:言:「元善」之長,春仁亨嘉之會,夏禮。

「利義」 之和,秋義;貞事之幹,冬智。

《太元經》:「罔北,冬直東,春蒙南,夏酋西,秋。」

冥北

四端,《孟子》:「人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

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四維《管子》「禮、義、廉、恥。」

四教:《論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堯四時欽明文思。」 《堯典》「欽」之一字,此書

中開卷第一義

四《勿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四無」,《論語》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史記》作「無。」

四教文中子弟凝御家以四教:勤、儉、恭、恕。

四重:重言,有法、重行、有德、重貌、有威、重好。

有觀 楊子《法言》,「取四重,去四輕,則可謂之人。」

師術有四。《荀子》:「尊嚴而」,「憚耆艾而」,「信誦說而。」

「《不陵》不犯」 ,知微而論。

四、教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

節而施之謂「孫」 ,相觀而善之謂「摩。」 《學記》《大學》之法,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四益》張魏公浚戒子「無益之言,勿聽無益之事。」

勿為「無益之文,勿觀無益之友,勿親。」

四德張魏公《四德銘》「忠則順天,孝則生福,勤。」

則業進,儉則心逸 。《大戴禮》:孔子曰:「參乎中。」 夫四德者,孝德之始,弟德之序,信德之厚,忠

德之正

養生四印。《黃魯直詩》:「忍默平直。」

四可邵康節先生《四可吟》,可勉者行,可信者言。

可委者命可記者天

《曲禮四箴》:「敖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

「樂不可極 。」 張文定公方平以《曲禮》四句為四箴。

四持:《崔鶠德符》四持:「銘持。容持。忍持、默持。」

四《易》楊子:「君子之道有四易,簡而易,行要而易。」

守炳而易見,法而易言。

《四經文子》:德、仁、義、《禮》

謙四益《漢藝文志》:「《易》一謙而四益。天道虧盈而益。」

《謙》「地道變盈」 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

道惡盈而好謙

君子四時《左傳》:子產曰:「朝以聽政,晝以訪問。」

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國語》,公父文伯母曰:「士朝而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

四氣:《素問·四氣調神論》:「春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夏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冬》: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四關,《文子》《淮南子》:「四關心口耳目。」

四佐:《周禮》:「心有四佐,脾、腎、肝、肺。」

四無妄:邵康節先生《四無妄吟》:「耳無妄聽,目無。」

《妄顧》「口無妄言,心無妄慮。」

四代尚齒。《祭義》:「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

《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

考證升階四等:《儀禮燕禮疏》:「升階之法,有四等連步。」

栗階。亦名散等。歷階。越階,《漢禮》云「五武成。」

步步六尺《國語》注云。「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四事》呂成公曰:「為學自四事起,飲食衣服、居。」

處言語

四術四教:《詩》《書》《禮》、樂, 《王制》「樂正崇四術。」

立四教: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四術。《詩》《書》、禮、樂四教,春、夏、秋、冬。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書》《禮》者聲,聲亦陰也 。《文王世子》「春誦夏絃,秋學禮,冬讀書。」

四經邵子《皇極經世》《易》《書》《詩》《春秋》。

「四象」,太陽一。〈九〉少陰二,〈八〉《少陽》三。〈七〉太陰:

《四》。〈六。〉 兩儀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二畫者四:乾老陽,震坎艮少陽,坤老陰,巽離兌少陰。

七少陽單八,少陰爻拆不變九老陽重六。

老陰爻交變 。《繫辭》:「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本義》云:「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太少。乾兌艮坤,生於二太,為天之四象。離震巽坎,生於二少,為地之四象。」

四營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歸奇於扐。」 《繫辭》:「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易,變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易》之策數,萬物備焉,而經營之者不出於四。其初,左右手數之以四。其次得三少三多及一少一多,亦止於四。其終,即三少三多之餘,以四除之,得九與六,積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一少一多之餘,以四除之,得七與八,亦積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二篇之策,皆四之所成也。是故八卦為四者二,六十四卦為四四者四,故曰「四營而成易。」 此言揲蓍之法也。三揲之餘,然後畫卦。以小變言之,每一揲具五小變,以三揲合十五小變為十有八變而畫一爻。以大變言之,每一揲為一大變,合十八揲為十八大變而畫一卦。八卦與六十四卦,皆十八之所成也。是故上經三十卦,反對為十八卦;下經三十四卦,反對亦為十八卦;故曰:「有十八變而成卦」 ,此言求卦之法也。

《易》聖人之道四:「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 《繫辭》。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讀《易》之法畫於此。

《易學啟蒙》四篇。朱文公本。《圖書原卦畫明蓍》

策考變占

四始:《關雎》之亂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

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四《詩藝文志》:「詩分為四支:魯詩申公,齊詩轅固。」

《韓詩韓嬰毛詩》毛萇

雅樂四曲,《魏杜夔傳》,「舊雅樂四曲:《鹿鳴》《騶虞》。」

伐檀文王

魯四代樂:《象箾》《南籥》文王《大武》、武王《韶》《濩》《湯》;

大夏:禹,韶、箾舜 。《左傳》:「吳公子札來聘,請觀。」

周樂注「魯用四代樂。」 《正義》云:「不得用《雲門》《大咸》。」

《禹歌》四章《尚書太傳》注:「四章皆歌禹之功大化。」

《大訓》,《六府》,《九原》。

四繫:杜預《春秋左傳序》:「以事繫日,以日繫月。」

以月繫時以時繫年

四譜:鄧明世《春秋四譜》,國譜、年譜、地譜、人

四《易》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

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 》。張行成云:「《易》有四體一、用三;伏羲《先天》,體也;《連山》天《易》,《歸藏》地《易》《周易》、人易,用也 。」 鄭東卿云:「《易》百有餘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圖》,揚雄《太元》、關子明《洞極》、魏伯陽《參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而已。」 四家之學,皆兆于先天圖。

四子:《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朱文公曰:「四。」

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先讀《大學》,次及論《孟》,而後會其歸於《中庸》。

《四體書》:衛恆「《四體書勢》,古文、篆、隸、草。」

四部晉荀勗分四部:甲「《六藝小學》,乙《諸子兵書》。」

術數丙:《史記舊事》。丁:「詩賦圖讚、《汲冢書》。」

四類經甲。史乙子丙。集丁 《唐志》分為四

類,《四庫書》本有正、有副。元行沖上群書四類:康節先生《勸學》曰:「二十歲之後,三十歲之前,朝經暮史,晝子夜集。」

四子: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真經》《文子》,《通元》。

真經《列子沖虛真經 》,唐崇元學習老莊文列曰「道舉。」

《兵書》四種,《權謀》十三家,《形勢》十一家,《陰陽》十

《六家技巧》十三家。家三門。《漢志》兵書五十三,《李靖問對》。《太公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刑法四書。《唐志》律令格式四賦。揚雄作《四賦》。《甘泉》《河東》《校獵》《長楊》。

「帝書」有四。《後漢書注》、「《漢制度》。策書。制書。詔書。」

誡敕

群臣書四品。《後漢書》注漢雜事章奏表駮。

《經世四象》太陽日,暑性目元皇。

太陰月寒情耳,會帝少陽星。

晝形《鼻運》王,少陰辰夜體。

口「世霸少剛,石雷木色歲。」

《易》少柔,土露草,聲月書太。

剛火風飛氣日《詩》「太柔水。」

雨走味辰春秋

四範制詔、志策、 文中子續書天子之義

列乎範者四

四名《文中子續詩》有四名,《化政頌歎》。

《宗寺四書》,「《宋玉牒》。《僊源積慶圖》《宗藩慶系錄》。」

《宗枝屬籍》

《四類年表》《官閥》《政跡》《凡例》 汪藻修《元符》

以來《日曆》,為四類求之。

四科《元儒文史》: 「宋泰始六年,初置總明。」

「觀四科,科置學士各十人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魏文帝《典論論文》。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四庫:《景龍文館記》。「經庫馬懷素,史庫沈佺期。」

子庫:武平,一《集》庫:薛稷。

《歌詩四章》:「《日重光》,《月重輪》,星重輝,《海重潤》。」

《古今注》:「漢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詩,贊太子之。」

四子講《德論》,微斯文,學《虛儀》夫子浮遊先生。

《陳丘子 》,漢王褒既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

樂職宣布之詩,又作傳,名曰《四子講德》。

《四論》:范文正公為《四論》以獻:「帝王好尚、 選任賢。」

能近名推委臣下

《四代學記》注「虞、夏、殷、周」

四王禹湯文武。 《左傳》。四王之王也。注:

四聖:顓頊、帝嚳、堯、舜。 《史記自序》:「維昔黃」

「帝法天則地」 ,四聖遵序,各成法度。

四人《迪哲》,《無逸》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周文》。

《四代文中子除四代之法》北朝魏周齊南朝陳。 四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

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孔子四友《孔叢子》:「孔子曰:『吾有四友,顏回胥附』。」

端木賜奔輳,顓孫師先後,仲由禦侮。

四先生:謝良佐顯道、游酢定夫、呂大臨與叔。

楊時中立

《四子家語》:「回之信,賜之敏,由之勇,師之莊。」

「燧人四佐,明由必育。」「成博隕丘」, 《論語》摘。

「《輔》《象》」 、「燧人出天」 ,「四佐出洛。」

《四史》黃帝四史官,沮、誦、蒼頡、隸首、孔甲。

少皞氏四敘《左傳》蔡墨云:「重為句芒木」正該為

蓐收金正修及熙為元冥水正。漢張衡云:「四敘三正。」

四岳:羲和,四子四伯,羲仲春,羲叔夏,和仲秋。

和叔冬 《堯典》注:「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

地四時之官 。四岳,即羲和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 。《周語》:四伯,謂四岳也。《漢食貨志》:「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 。」 朱文公說:「四岳一人,總四岳諸侯之事 。」 馬融云:「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時。」

四士:《管子》:「舜四士,禹為司空,契為司徒皋陶。」

「為李后稷,為田疇 」 ,《呂氏春秋》:「四士之節,石戶之農。」 「北人無擇」 ,「卞隨務光。」

「四俊」,《淮南子》皋陶、稷、契、史皇、蒼頡。

文王四友。又曰:「四臣、四佐、四鄰。」 《尚書大傳》閎夭

太公望《左傳釋文》曰:太顛 南宮适散宜生詩。疏附先後,奔奏禦侮 。《孔叢子》,文王胥附奔輳。先後禦侮,謂之四鄰 。率下親上曰疏附,相道前後曰先後,喻德宣譽曰奔奏,武臣折衝曰禦侮。《周書》:「維四人佐 。」 《左傳注》:文王有四臣。

四子:〈成王〉又曰:四聖四輔。《後漢書》,周公在前召公。

在後,畢公在左,史佚在右 。《大戴禮》:「周公立於前謂之道,太公立於左謂之充,召公立於右謂之弼,史佚立於後謂之承。」

《四賢》鄭裨諶、《世叔游》《吉行人子羽》《東里子》。

產 ,《論語》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注:「更此四賢而成,故鮮有敗事。」

齊四臣。〈威王〉檀子守南城,盻子守高唐,黔夫守。

徐州徐音舒種,首備盜賊 。《史記》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

考證《四豪》又曰:「四賢,齊孟嘗君田文,魏信陵君公子。」

無忌。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賈誼。

曰:「四賢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游俠傳序》:「游談者以四豪為稱首。」

輔政四人。元帝初,四人同心輔政。蕭望之前將軍。

周堪光祿大夫《劉更生》宗正金敞侍中。

四長:荀淑,當塗;長季和、韓韶。嬴長仲黃、陳寔。

太丘長仲弓、鍾皓、林慮長季明,皆潁川人 。《循吏傳》序:「潁川四長,並以仁信篤誠,使人不欺。」

《四皓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 漢》。

《書》「避秦入商雒山。」

四子,《高士傳》,逢萌,子康。徐房,平原,李曇,子雲。

王遵君公 不仕亂世,相與為友,時人號「四子。」

《四賢》蜀司馬相如、王褒、嚴君平、揚子雲。

元魏常景以「四賢皆有高才而無重位」 ,託意讚之。

《魏四友》:〈文帝〉司馬懿、陳群、朱鑠、吳質號「太子。」

四友

《吳四友》:〈太子登〉《諸葛恪》「左輔瑾」之子,張休右弼「昭。」

之子。顧譚輔,正雍之子。陳表翼,正武之子,皆為中庶子 。宋褚炫、劉俁、謝胐、江斆 ,晉王衍《四友》,王澄、王敦、庾敳、胡毋輔之 一。

云:「王敦、謝鯤,庾敳,阮修,宋謝靈運與族弟惠連。」

何長瑜、荀雍、羊璿之時謂「四友。」

《四英》又曰:「四相」,蜀漢諸葛亮、蔣琬、費褘、董

《四子》諸葛孔明曰:「昔初交州平」,〈崔〉屢聞得失後交。

元直。〈徐庶。〉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董和〉「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胡濟〉數有諫止,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四賢」,宋王華、劉湛、王曇首、殷景仁俱為

侍中,《文帝》曰:「四賢,一時之秀。」 黃門侍郎謝弘微與華等,號曰「五臣。」

「四儒」崔浩,張偉,劉芳,邢子才, 《顏氏家訓》。

四儒以才博擅名

四夔:崔造,韓會,盧東美,張正則 《自謂王》。

佐才號「四夔 」 ,摭言「四夔」 :何長師,李華,盧東美,韓衢。

《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四士》:包融,賀知章,張旭,張若虛,號吳中。

四士

四友:杜審言,必簡李嶠,巨山,崔融,安成,蘇。

《味道》為《文章四友》。

四公:房、魏、姚、《宋 文粹》《劉軻書言貞觀》,則

「房」 「魏」 言「開」 ,元則姚宋。

「四賢」宋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 景祐。

中。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一不肖,高若訥也 。熙寧間,邵康節先生《四賢吟》:彥國之言鋪陳富弼,晦叔之言簡當呂公著 ,君實之言優游司馬光

伯淳之言條暢程顥

四真:嘉祐中富弼真宰相,歐陽修真學士包。

《拯真中丞胡翼》之真先生瑗。

四俊:苗延嗣,呂太一。員:嘉靜,崔訓之,張。

嘉貞所薦,皆位清要,當時語曰:「令君四俊。」

《九華四俊》,張喬許棠,張蠙周繇。

「四真」,韓文公詩:「四真,《莊子》南華真人、文子通元。」

真人,列子,沖虛真人,《庚桑子》洞靈真人。

「四御史」,天聖末,曹修古、郭勸、楊偕、段少連。

四、先生《陳襄述古》《陳烈季慈周希孟公闢》

鄭穆閎中,閩人號為「四先生。」 劉彝執中與四人為友,鄉人號「五先生。」

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 皆游。

蘇軾之門,陳無己云:「蘇公之門,有客四人。」 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則長公之客也;張文潛,則少公之客也。《張文潛詩》云:「長公波濤萬頃陂,少公巉秀千尋麓。黃郎蕭蕭日下鶴,陳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麗舒桃李,晁論崢嶸走珠玉。」

《四友》:韓維持國,司馬光君實,呂公著晦叔。

王安石介甫

馮元、孫質、陸參、夏侯圭。

《四賢》:杜衍清謹而守規矩,范仲淹恢廓自信而

《不疑》。韓琦純正而質直,富弼明敏而果銳。

歐陽修《上書》云:「此四人者,可謂公正之賢也。」

龍首四人:呂蒙正、聖功、李迪、復古、王曾、孝先。

宋庠公序《石揚休》詩:「皇朝四十三,龍首身到。」

皇扉止四人

四將章穎士《四將傳》:劉錡、岳飛、李顯忠、魏

四人傑《東坡范文正公集序》「韓范富 歐陽。」

制策人三等四人:「吳育、蘇軾、范百祿、孔文。」

四先生舒璘元質,沈煥叔晦,楊簡敬仲、袁

燮和叔

「四賢」:程正叔,黃魯直,尹彥明焞,譙天授定。

涪州四賢樓在北巖 。宋元憲、景文、連庶、庠、「安州四賢堂。」

《四絕》「李華《為元德秀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

額號《四絕碑》,宋文同詩、《楚辭》草書畫。

《四友》:莊子四人相與為友:子祀、子輿、子犁。

子來

四子:王倪、齧缺、被衣、許由。 《莊子》:堯見四。

《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龍逢》,《比干》宮之。」

奇屈原《陸贄奏議》,「四子既去,四君亦危 。」 龍逢比干,韓非陳蕃 。劉蕡《對策》,四子商

君:「白起,吳起、大夫種 」 ,《戰國策》:「四子成功。」

而不去

「四士子胥、輔果、穆生鄒陽。」 《文選》阮元瑜。

四生:程元、仇璋、董常、薛收、 文中子太原。

府君曰:「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經》益明,對問之作,四生之力也。」

遂四族,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 《左傳》

《莊十七年》注:「四族,遂之彊宗。」

四公族大夫:荀家惇惠,荀禬文敏,欒黶「果敢。」

韓無忌鎮靖 。《晉語》:「悼公使四人為公族大夫。」

四卿知趙、韓、魏。 《史記世家》:「四卿分范中。」

行故地

羊舌四族:《左傳》「銅鞮。伯華赤、叔向肸、叔魚鮒。」

叔虎《世本》:「季夙」

四姓:樊、郭、陰、馬。 漢明帝為四姓小侯之

吳四姓,《世說》:「張、文、朱、武。陸忠、顧、厚。」

會稽四族:「孔、魏、虞、謝。」 《世說》:「會稽孔、沈、魏。」

顗虞球、虞存、謝奉,並四族之雋。

後魏四姓:「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義。」

太原王瓊孝文重門族四姓衣冠所推。

唐四姓:「滎陽、鄭、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

《國史補》皆為鼎甲太原王亦四姓之匹 。甲姓,乙姓、丙姓、丁姓柳芳論得入者,謂之四姓。

黃帝四妃。皇甫謐《世紀》:「西陵氏,累祖方雷氏女。」

節彤魚氏嫫母

帝嚳四子。《大戴禮帝繫》:「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

天下 有邰氏,姜原生后稷;有娀氏,簡狄生契。

「《陳鐸氏》生帝堯」 ,《陬訾氏》生帝摯。

四王《楚元王惠人》《河間獻王智人》《東平王蒼》。

仁人,東海王彊。義人,《文中子》注云:「言四王善終,有惠、智、仁、義。」

荊四子《國語》:「荊子熊嚴,生子四人,伯、霜、中、雪。」

叔熊季紃

四王:沛王輔,濟南王康,東平王蒼,中山王。

焉。肅宗詔《四王讚》皆勿名。

四世宗正劉辟疆,德向慶忌, 敘傳奕世。

宗正子政博學,「三世成名德向歆。」

楊氏四公:楊震,字伯起,震子;秉,字叔節,秉子。

賜字伯獻,賜子彪,字文先,相繼為三公,四世太尉,德業相繼 。《贊》曰:「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 孔融曰:「楊公四世清德。」

四龍李修四子亮、叔、訓、秀, 號「四龍」,皆為

牧守 房諶四子:豫、坦、邃、熙 號「四龍。」

四聰諸葛誕、鄧颺等更相題表,以夏侯元等為「四。」

「聰誕輩」 為「八達。」

四裴裴康兄黎,弟楷、綽,並有盛名,謂「四裴。」

四李杜:後漢李固、杜喬、李雲、杜眾、李膺。

《杜密》《唐李白杜甫》

四皓。徐伯珍兄弟四人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 四黃:李晃,仲黃䒩季黃勁少黃叡幼黃。以

友悌著名,時謂「四黃。」

四括:「李平伯括。《機仲》括。隱叔括。《保季》括。」

《北史》:「兄弟以儒素著名,時謂四括,並仕晉。」

《四使北齊》李渾弟繪、緯俱聘,陳子湛為使。

副 ,趙郡人士目為「四使之門。」

「四崔崔邠鄯郾鄲。」 《舊唐書贊》「四崔濟濟。」

《四代掌誥卓異記》張「嘉貞延賞,弘靖次宗。」

四代掌綸誥

「四子秉節」《卓異記》:李晟四子:愿、憲、愬聽。

皆秉麾節

四洪:洪朋龜父,芻駒父,炎玉父,羽鴻父。

黃庭堅四甥

《四韓》「韓綜仲文,絳子華,維持國,縝玉汝。」

億八世以《高陽里》目之。三子位公府,綜知制誥。

《四賢良》:錢易、希白,子彥遠子高、明逸子飛。

彥遠子勰穆父

四世絲綸胡宿宗,愈交修世將 交修裒。

大為四世絲綸集

《四謝》謝懋岐舉廉世充 同榜登第,號「臨。」

江四謝

穆氏四子:贊、質、員、賞、 穆寧四子,皆以「守。」

「道行誼顯。」 崔祐甫為穆氏四子《講藝記》:「兄弟皆和粹,世人以珍味目之,『贊』」 為「酪」 ,「質」 為「酥」 ,「員」 為「醍醐」 ,「賞」 為「乳腐。」

四呂呂大忠,進伯大防,微仲大鈞和叔大

臨與叔

《四后光獻》,曹后《宣仁》,《高后欽聖》,《向后昭慈》。

孟后 《張宣公》曰:「家法之美,無如宋四后,以賢聖之德,為宗社之福。」

《四貴》秦范雎曰「四貴:穰侯、魏冉、華陽君、芊、戎、宣。」

《太后之異父同母弟》《涇陽君》《高陵君》《昭王同母弟》。

宋蕭道成袁粲褚淵劉秉更《日入直決》。

事號為四貴

東魏孫騰、《司馬子如》、高岳、高隆之《鄴中》

謂之四貴

隋廣平王雄、高熲、虞慶則、蘇威稱為「四。」

四伯:晉江泉穀伯史疇,笨伯張嶷,猾伯羊。

《聃瑣伯》,擬古之「四凶。」

四《王漢韓彭英盧》

「四輔四鄰,前疑後丞。左輔右弼。」《書益稷》。

帝曰「欽四鄰 。」 《史記》云:「敬四輔臣。」 注:《尚書大傳》:「四鄰、疑丞、輔、弼 。」 《孔叢子》謂之四近。《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漢平帝時,四輔:太師、太傅、太保、少傅。

四監《月令》,主山林川澤之官。

《四選》:尚書左選「舊審官,東院尚書右選。」「舊審官。」

西院侍郎左選舊流內銓侍郎右選。「舊三班院。」 宋元豐五年,吏部分選有四

四將軍《續漢志》:「比公者四大將軍、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衛將軍 。《南齊志》「四軍、前、後、左、右。」

命秩有四:職事官、散官、勳官、爵號、唐陸。

《宣公奏議》:「命秩載於《甲令》者,其秩有四。然掌務受俸,唯職事一官,其勳、散、爵號三者,止於服色資蔭。」

《百官志》,「辨貴賤,敘勞能,有品有爵,有勳,有階。」

四廂「捧日,天武,龍衛、神衛。」

《四順》: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管子》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四位文武威德。《管子》曰:「四位者主之所。」

四統《荀子》:「君道善生」,「養人善班」,「治人善顯。」設

人善藩飾人

《四善》唐考功德義有聞,清謹明著,公平可稱。

恪勤匪懈

四齊,「其治法,其佐賢,其民愿,其俗美」, 《荀》

《子王霸篇》:「四者齊。」 注:「齊。謂無所闕。」

四禁《唐志》中書舍人:「漏洩稽緩,違失忘誤。」

《四條》仁惠公直,明敏廉謹。 紹興中舉薦。

四條

《四事》: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涖事

以《勤真文忠公四事》守潭州,以勵其僚。

《四達夫》家,眾寡,六畜,車輦,稼穡,耕耨,旗鼓。

兵革 《周禮遂大夫》以四達,戒其功事。注:「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

君子道四。《論語》: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行已恭。」

《事上》敬,養民惠,使民義。

四式:「挍能記功」,「任賢敘常」, 唐元稹《對策》。

設四式以任人

四術。忠愛無私。用賢簡能。 《文選》注。《尸子》。

曰治國有四術

四、《代服》〈魯〉明堂位:「虞韍、夏山、殷火、周《龍章》。」

四代路:《明堂位》:「虞鸞車,夏鉤車,殷大路,周。」

乘路

四代禮樂,《論語》「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

冕樂則韶舞

四載。〈禹〉《書注》。「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史記》作。

毳,昌芮反。《漢書》作「橇」,音蕝,《尸子》作「蕝。」《說文》:澤行乘。� 山乘樏力追反,《史記》作「橋」,一作「𣞶」,《漢書》作「梮」,《說文》作「欙。」

《四代旌旗》:〈魯〉虞旂,「夏綏」,當為緌。殷大白,周。

大赤 明堂位注:「虞緌夏旂。」

四代樂器:「拊,搏玉磬,揩擊大琴,大瑟。」

「中琴小瑟」 ,出《明堂位》。

四夷樂《周禮》:「鞮鞻氏掌四夷之樂。」注:「東方韎南。」

方任:西方侏離,北方禁 。《毛詩傳》:「東夷曰昧。」

南夷曰南,西夷曰「侏離」 ,北方曰《禁白虎》。

通,南夷曰「兜」 ,西夷曰「禁」 ,北方曰「昧」 ,東夷曰

離 ,班固《東都賦》「禁」 作「仱」 ,「昧」 作「侏。」

四、金錞和鐲節,鐃止鐸通。 《周禮鼓人》:

「四代尊」,明堂位「魯」;「四代尊」,泰虞山罍夏著殷。

犧象周

四類:日月星辰。 《周禮小宗伯》注:「兆日於。」

「東郊:兆《月與風師》於西郊,兆《司中、司命》於南郊,兆《雨師》」 於北郊。

「四望日月星海」 大宗伯鄭司農注

四時祭:《王制》:「春礿,夏禘,秋嘗,冬烝,夏殷。」

祭名。《祭統》:祭有四時祭義:春禘、秋嘗夏。《殷禮》。《爾雅》:「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 《詩正義》:「周公制禮,改夏為禴,禘為大祭。」

《四代明堂唐·陳子昂上言》:「黃帝合宮,有虞總期。」

堯衢室,夏世室 。《漢書注》:「應劭曰:『黃帝合宮,虞總章,殷陽館,周明堂 』。」 《考工記:匠人》:夏

世室,殷重屋,周明堂 隋宇文愷引《帝命驗注》:「唐虞天府,夏世室,殷重屋,周明堂。」

四代學虞,上庠,下庠。夏東序西序,殷右學左。

學。周東膠虞庠 ,《王制》注:「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 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虞庠,亦小學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西郊,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其立鄉學亦如之。《鄉射禮注》:「周立四代之學於國,而又以虞庠」 為「鄉學 。」 四代虞夏商周。

四學 《大戴禮保傅篇》注:「東序,瞽宗,虞庠四。」

郊之學 :《祭義》:「天子設四學。」 注:「周四郊之虞庠。」

魯四代學:米廩虞庠序,夏序瞽宗殷學頖。

宮。周學 。《明堂位》:「魯立四代之學。」 《文王世子注》:「魯之學有米廩,東序瞽宗。」

「四學」:宋文帝四學:儒學雷次宗,元學何尚之。

史學何承天文學謝元

笏四等。《玉藻》:「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

《魚須文竹》。〈須音班。〉 士竹本象《荀子》:「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 《唐志》:後周百官始執笏。象笏上圓下方,竹木上挫下方。

四冠,司馬彪云:「漢帝有四冠,一緇布,二進賢,三武。」

弁四通天冠

章服四等。唐貞觀四年,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

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

龍朔二年,八品、九品衣碧。上元元年,紫金玉。

帶緋,金帶,綠,銀帶、青鍮石帶。永徽二年,給魚袋,以防召命之詐。衣紫者,魚袋飾以金,衣緋者飾以銀,謂之「章服。」 隋大業六年,詔從駕者文武官皆戎衣,五品以上紫袍,六品以下緋、綠。

《四朝通典》:「周制,天子有四朝,外朝、中朝、內朝。」

《詢事之朝六典》唐至正至「御承天門聽政」 ,古

之外朝 。朔朢坐太極殿視朝,古之「中朝。」 「常日兩儀殿聽朝、視事」 ,古之「內朝。」

四軍:《孫子》「黃帝四軍,處山,處水土,處斥澤。」

處平陸。《晉志》。「左右前後。」 《左傳》中上。

下新

四時田:春蒐,振旅,夏苗茇舍,秋獮,治兵,冬

狩大閱 ,《周禮大司馬》,《爾雅》《公羊傳》:「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 《穀梁傳》:「春曰田,夏曰苗。」

秋曰蒐冬曰狩

四弓《公羊》注:「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嬰弓。」

士盧弓,唐四弓長角梢格。

四,《弩夾庾》。〈利攻守〉《唐,大》〈利車戰野戰〉

四箭唐四箭、竹、木兵弩。

《四科》「漢德行,志節經明行修明曉法律剛。」

毅、明、勇,為辟士四科 ,孝、悌、能從政。黃瓊奏增為四科。

四行質樸敦厚,遜讓,有義行。《漢官儀》云:節。

儉 ,《光祿勳舉四行》。

《擇人》四法。〈唐四事〉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辯正,書

《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 。四事可取,則先德行,「德均以材,材均以勞。」

四品樂《後漢蔡邕志》:「漢樂四品:《大予》樂,《周頌》《雅》。」

樂黃門鼓吹短簫鐃歌

太常四院《唐百官志》:「天府御衣、樂縣、神廚。」

銅匭四。〈武后〉青曰延恩,丹曰招諫,白曰「申冤。」

黑曰通元

四廟:〈宋〉僖、順、翼、宣四祖, 曾氏曰堯、舜、禹。

皆立二昭二穆,與始祖之廟而五。商人祀湯與契,及昭穆之廟而六;周人祀后稷,文武,及親廟而七。晉定七廟,而虛太祖之室。隋但立高曾祖禰四廟。唐初因其制,貞觀立七廟,天寶祠九室。梁以來皆立四廟。宋興,采張昭、任徹之議,追尊四祖而立其

廟用近制也。《五代會要周本紀》:《禮記大傳》曰:「武王追王大王、王季、文王,以后稷為大祖。」 此追尊四廟之明文。自漢魏迄周、隋,追諡不過四世。唐武德元年,立四廟於長安。

四軍《慶曆兵錄序》:「凡軍有四:禁兵、廂兵、役兵。」

民兵《兵志》:「兵額有四:禁兵、廂兵、鄉兵。」

蕃兵

四注:《儀禮注東霤》,天子諸侯皆四注四向,流水為

殿屋

四縣王宮,縣四面縣,漢安世《房中歌》,《高張》《四縣樂》。

「充宮庭。」 注:樂四縣也。天子宮縣四面,象宮室四面有牆 。諸侯軒縣三面,其形曲。《春秋傳》曰:「請曲縣,去南面,辟王也。」 卿大夫判縣二面,左右之合,又空北面 。士特縣一面,縣於東方,或於階間,去判縣之西南 。《周禮》小胥正樂縣之位,謂鐘磬之屬,縣於筍簴者,半為堵,全為肆。《春秋傳》:「歌鐘二肆。」 漢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鐘磬二八,在一簴謂之「堵」 ,磬一堵謂之「肆。」

大饗,四金再作。升歌《清廟》,下管象,仲尼燕。

《居子》曰:「大饗有四焉。」 注:謂饗諸侯來朝者。四者謂云云。

《大閱》四表,百步為一表,為三表,則三百步又五十。

步為一表,則三百五十步 。《周禮大司馬》:「中冬教大閱,虞人萊所田之野為表。」

《四舞》,隋何妥作:八佾四舞,鞞鐸內拂。

《四闕》。尹仁恕曾祖養、祖怦、父慕先,一門四闕。

《四館》《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後魏」於「洛水。」

《橋南作四館處降者》。

四桁:〈晉〉「桁」一作「航」,浮橋也。丹陽竹格朱雀。

驃騎 孝武寧康元年詔除四桁稅。

「四方館。」宋「都亭驛」,以待遼「都亭西驛」,以待西蕃。

阿黎、《于闐》《新羅》、渤海,「懷遠驛以待交阯,同文館以待青唐、高麗。」

四科顯慶五年,詔「四科舉人孝悌力行、經史儒」

術,藻思詞鋒,廉平彊直。

「四書院」:「嵩陽」,河南府,「嶽麓」,「潭州,雎陽,應天府。」

白鹿洞南康軍

四寶「周有砥。」「厄。」《史記》作。�宋有《結綠》,梁有懸。

黎,《史記》作「藜 。」 楚有和璞。《戰國策》,范雎曰:「四寶土之所生。」

唐刀之制有四:儀刀、鄣刀、橫刀、陌刀。

四侯:「管城侯毛元銳,即墨侯,石虛中,好畤侯。」

褚知白《松滋侯》,《易》元光 《文房四譜》,《文嵩四侯傳》。

四器:圭、璋、璧琮。 《考工記玉人》注:《聘禮》曰。

凡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圭璋特達,瑞也;璧琮有加,往德也。

四寶:「隨侯珠,劍寶,斬蛇劍,玉寶璧,受命寶,和」

氏璧,周康寶鼎,汾上所獲,《漢郊祀志》:「神爵元年,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 魏文帝書:「四寶:晉之垂棘,魯之璵璠,宋之結綠,楚之和璞。」

四、《飲清醫於己反漿酏以支反酒正辨》

四飲之物

四籩:朝事饋食,加籩羞籩。《周禮》:「籩人掌。」

四籩之實

四豆:朝事饋食,加豆、羞豆。《醢人》「掌四豆。」

之實:「天子豆二十六,諸公十六,諸侯十二。」

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禮器》。

四醢《唐志》:「掌醢鹿兔羊魚。」

四代俎:《明堂位》:「虞梡、夏嶡、殷椇、周房俎。」

四膏:《庖人》:「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牛, 夏行。」

腒鱐,膳膏臊豕一云:「犬。秋行犢麛,膳膏腥雞;冬行鱻羽,膳膏羶羊。」 張衡《東京賦》:「升獻六禽,時膳四膏。」 《內則》注:「此八物,四時肥美,為其大盛,煎以休廢之膏,節其氣也。」

四飯。王者平旦食少陽之始。晝食太陽之始。

晡食少陰之始,暮食太陰之始,凡四飯,諸

侯三飯,卿大夫再飯。《白虎通》:天子食時舉樂。《論語》:「亞飯,干三飯,繚四飯」 ,缺以樂侑食之官,魯之樂官,蓋凡三飯也。

四鹽散鹽煮海成之盬。鹽引池化之形鹽掘

地出之飴鹽,於戎取之出《周禮·鹽人》。後周四鹽引池而化,《周官》所謂「盬鹽」 也。煮海煮井而成,《周官》所謂「散鹽也。」 國史志鹽有二:

四代黍稷器,「虞兩敦」,音對。「夏四璉,殷六瑚。」

周八簋《明堂位》《魯特牲饋食禮》設兩敦黍稷,《少牢饋食禮》「上佐食取四敦黍稷。」

四膳《文選七命》云。「四膳異肴。」注「《禮記》曰。孟春食麥。」

《羊》孟夏食菽。雞孟秋食麻。犬孟冬食黍。彘。

四酎四重釀。《楚辭大招》:四酎并熟。注。舊注以為:

四器俱熟。《月令》「春釀。孟夏乃成。」 漢亦以春釀。八月。

乃成

四豆:膮、炙、胾醢。 《特牲饋食禮》:「佐食羞庶。」

「羞四豆,設于左。」 注云:

「四人𦿉」,《少牢禮》:「四人𦿉,上佐食、下佐食;賓長二人 四鬴,萬民之食人,四鬴上,三鬴中,二鬴下。」

《周禮廩人》注:「謂一月食米也。」 六斗四升曰鬴。

四簋:黍、稷、稻、粱。 《詩權輿》:「每食四簋。」注:《禮》:

食之盛祭,統以「四簋黍。」

四種米:《詩》:「彼疏斯粺。」箋云:「疏謂糲米也。米之率糲。」

十粺,九鑿,八侍御七。《正義》云:「《九章》粟米之法云:『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二十七鑿,二十四,侍御,二十一』。」 言粟五升為糲米,三升以下,則米漸細,故數益少。四種之米,皆以三約之。

四戒:《戰國策魯君言》:「酒、味色。高臺、陂池。」

後魏封軌《四戒》:「務德慎言,遠佞防姦。」

四字,勤謹和緩。 張文孝公「觀守官」四字。

王介甫守常州,呂正獻公告以《四言莊守》。

精密 。朱文公《答呂伯恭書》曰:「四字謹書坐隅,弘大平粹。」

《四失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多寡。易。」

四患,荀悅《申鑒》:「先屏四患,偽私放奢。」

四惡:《論語》:屏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戒視成。

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 ;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四輕法》言去四輕則可謂之人,言輕則招憂行。

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

四慎《曾子》曰:「察此四者。慎終如始。官怠於宦成。」

「《病加於少愈 》,禍生於懈惰。」 「孝衰於妻子。」

四姦:《左傳》富辰曰:「聾昧頑嚚。」

《四知》:漢楊震畏《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四靈禮運》:「麟金鳳火,龜水龍木。」

四種,黍、稷、菽、麥、稻 四種,兗州無菽。

四穀秬秠穈芑。 《詩》生民「誕降嘉種。」《箋》云:

《后稷》以天為己,下此四穀。

四駿:《漢西域傳》:「四駿馬,蒲梢龍文,魚目汗。」

「四獸:朱鳥、元武,青龍,白虎。」 《曲禮》注以此。

「四獸為軍陳」 ,象天也。

四瑞《唐志》:「景星慶雲為大瑞,名物六十有四, 白。」

狼、赤兔為上瑞,名物三十有八 ;蒼、烏、朱鴈為中瑞,名物三十有二 ;嘉禾、芝、草、木連理為下瑞,名物十四。

馬四種良:戎田駑 《詩駉》注:「諸侯六閑馬。」

四種

龜四體:「春占後左,夏占前左,秋占前右,冬」

占後右 《中庸》。「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注謂龜之四足。

「四擾」《周禮》:「幽州其畜宜四擾。」按注:「馬牛羊豕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