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卷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经部一 易类

《子夏易传》十一卷

旧本题卜子夏撰,实后人辗转依托,非其原书。然唐、宋以来,流传已久,今仍录冠易类之首。凡托名之书,仍从其所托之时代,《汉书·艺文志》例也。

谨案:唐徐坚《初学记》以太宗御制升列历代之前,盖尊尊之大义。焦竑《国史经籍志》,朱彝尊《经义考》并踵前规。臣等编摩《四库》,初亦恭录《御定易经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弁冕诸经。仰蒙指示,命冠于国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时代不淆。圣度谦冲,酌中立宪,实为千古之大公。谨恪遵彝训,仍托始于《子夏易传》。并发凡于此,著《四库》之通例焉。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

汉郑玄撰。原本散佚,此本乃宋末王应麟采诸书所引,裒合而成。

谨案:前代佚书而后人重编者,如有所窜改,则从重编之时代。如全辑旧文者,则仍从原书之时代。故此书虽宋人所辑,而列于汉代之中。后皆仿此。

《新本郑氏周易》三卷

汉郑玄撰,国朝惠栋编,因王应麟之本,采摭未备,又不注其所出,因重为补正,凡增入九十二条。又据郑氏《周礼》《礼记》注,作十二月爻辰及爻辰直二十八宿图,以阐明汉学。

《陆氏易解》一卷

吴陆绩撰。原本散佚,明姚士粦采陆氏《经典释文》、李氏《周易集解》及绩《京氏易传注》辑为此本,凡一百五十条。

《周易注》十卷

魏王弼注。其《系辞》以下,则韩康伯注也。汉氏《易》学皆明象数,至弼始黜象数而言义理,足以纠谶纬之失,而语涉老、庄,亦开后来玄虚之渐。

《周易正义》十卷

唐孔颖达撰。颖达诸经正义,皆元元本本,引据详明,惟《周易》罕征典籍。盖所疏者,王、韩之注;而王、韩皆扫弃旧闻,自标新解,故不能以汉儒古义与之证明,非其考订之疏也。

《周易集解》十七卷

唐李鼎祚撰。凡采《子夏易传》以下三十五家之说。鼎祚自序称:“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盖发明汉学者也。

《周易口诀义》六卷

唐史徵撰。大旨与李鼎祚书相类,而与李书互有详略,且多李书所未载。世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录出,为罕观之秘笈。

《周易举正》三卷

旧本题唐郭京撰。自序称:“得晋王弼、韩康伯手写《周易》真本,刊正今本讹脱一百三十五条。”朱子《本义》亦采用其说。然《唐书·艺文志》不著录,至北宋始出,晁公武等多疑其依托。

《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

宋刘牧撰。其说出于陈抟与邵子先天之学,异派同源,惟以九数为《河图》,十数为《洛书》,与邵子异。宋人《易》数以此书为首。其“遗论九事”,皆奇偶阴阳之说,先儒之所未言者也。

《周易口义》十二卷

宋倪天隐述其师胡瑗之说,故曰“口义”。大旨主阐明义理,程子之《易源》从此出。

《温公易说》六卷

宋司马光撰。其书宋代有两本,皆已散佚,此本为《永乐大典》所载,即《朱子语录》所谓“北方互市之完本”也。大旨在阐明人事,不主空虚玄妙之说。

《横渠易说》二卷

宋张载撰。文颇简略,盖无可发挥新义者,即不横生枝节,强为敷衍,犹有先儒笃实之遗。间有引用《老》《庄》语者,盖借以旁证,非祖其虚无之谈。

《东坡易传》九卷

宋苏轼撰。其大体近于王弼,然弼说惟畅玄风,轼说多切人事,实不相同。朱子作《杂学辨》,尝摘驳其中十九条,然不害其全书也。

《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其门人杨时校正。经文用王弼之本,惟解《上下经》彖象及文言亦与弼同。大旨黜数而崇理,与邵子各明一义。

《易学辨惑》一卷

宋邵伯温撰。伯温,邵子之子也。以同时郑夬诡称得邵子之传,所作说《易》诸书,支离破碎,多乖经义,因作此书以辨其诬。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

《了翁易说》一卷

宋陈瓘撰。瓘之学出于邵氏,又常质于刘安世。故其说,理数兼推。陈振孙《书录解题》颇病其词旨深晦,然晁公武《读书志》则称其数之多验云。

《吴园易解》九卷

宋张根撰。不主汉儒象数之说,亦不主宋代河洛之学,诠释经文,颇为简切。末附《泰卦论》一篇,深著满盈之戒,盖作于徽宗之世,有为而发也。

《周易新讲义》十卷

宋耿南仲撰。南仲当钦宗之时,力主割地,为史传所讥。然是书因象诠理,随事示戒,乃颇有可取。自序谓“《易》主于无咎,无咎在于善补过”,而大旨归于无拂天道。

《紫岩易传》十卷

宋张浚撰。其说发挥《易》理,颇为醇正明白。惟末卷《杂论》,以九数为《河图》,主刘牧之说,与朱、蔡异,然亦无关宏旨也。

《读易详说》十卷

宋李光撰。旧本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书中于卦爻之辞,皆引证史事,以君臣立论,或不免有所牵合。然意存法戒,究胜空谈,援古事以证爻象,始自郑玄;若全经皆证以史,则光书其始也。

《易小传》六卷

宋沈该撰。其书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以变体拟议变动之意。其占则全用《左传》所载筮例。在南宋人《易》说之中,为独存古法。

《汉上易集传》十一卷,《卦图》三卷,《丛说》一卷

宋朱震撰。其书以数为宗,阐陈、邵河洛先天之学,而兼采汉以来卦变、互体、伏卦、反卦诸说。颇为芜杂。然得失互陈,存之亦可资参考。

《周易窥余》十五卷

宋郑刚中撰。其书以《伊川易传》主理,《汉上易传》主数,参取两家,发所未尽,故名曰“窥余”。大旨兼采汉学,而增以新义,不甚拘守成说,然往往惬当于理。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

《易璇玑》三卷

宋吴沆撰。自序谓: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讲人事之修,下卷备传疏之失。凡论二十七篇。其曰“璇玑”者,取《易略例》,处“璇玑以观大运”语也。

《易变体义》十二卷

宋都絜撰。其书专明变体,即《左传》所载诸占、某卦之某卦者是也。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

《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

宋林栗撰。其说每卦必兼言互体约象复卦。尝与朱子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不合,至于互劾。故讲学家最恶其书,几于不传。然《易》道广大,各明一义,不必定执门户之见也。

《易原》八卷

宋程大昌撰。其书推阐数学,故谓之《易原》。于京、焦卦气,马、郑爻辰,以及邵子、张行成诸说,皆一一掊击,务申己说,未免失之好辨。而根据《系辞》,于《易》义亦有所发明,非尽凿空立异。旧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

《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编》一卷

宋程迥撰。旧本传写,混二书为一。今考《宋史》厘正。前卷论占法,后卷杂说《易》义及占验。其说用邵子加一倍法,据《系辞》《说卦》,发明其义,用逆数以尚占知来。

《原本周易本义》十二卷

宋朱熹撰。坊刻此书,皆改从《程传》之次第。此本以《经》为二卷,《十翼》为十卷,犹朱子之原本也。

《别本周易本义》四卷 谨案:《总目》此部不存。

明成矩撰。割裂朱子《易本义》,以附《程传》之后,始元董楷,而明永乐《大全》因之。后场屋专用《本义》,而《大全》以官本不敢改。矩因刊为是本,以调停其间,相沿日久,今亦姑与原本存焉。

《郭氏传家易说》十一卷

宋郭雍撰,以述其父忠孝“兼山易解”之旨,故名曰“传家”。自序谓:《易》之为书,其道其词,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大旨以观象为主,然剖析义理,犹守程门之规范,盖其父忠孝,即程子之门人也。

《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

宋李衡删定。初,熙宁中,蜀人房审权病《易》说多岐,摘取专明人事者,由郑玄迄王安石凡一百家,共为一百卷,名《周易义海》。衡病其芜杂重复,乃删掇精要,以成此书,故名曰“撮要”。

《南轩易说》三卷

宋张栻撰。原本十一卷。此本出自曹溶家,《上下经》全佚,惟存系辞。然《系辞传》托始于“天一地二”一章,亦非完本。盖元人刊本,以程子《易传》缺《系辞》,割栻书补之,后又佚其前半也。

《復斋易说》六卷

宋赵彦肃撰。其说推寻卦画,即象数以求其理。朱子《语录》,颇病其取义太密;然研索于《易》中,究胜支离于易外也。

《杨氏易传》二十卷

宋杨简撰。简为陆九渊之弟子,故其说《易》,略象数而谈心性,多入于禅。录存其书,见以佛理诂《易》,自斯人始,著经学别派之由也。

《周易玩词》十六卷

宋项安世撰。前有自述,称其学以伊川《易传》为宗。然立说颇与伊川异,盖伊川务阐义理,安世则兼言象数以补所遗,故与尺寸步趋者殊焉。

《赵氏易说》四卷

宋赵善誉撰。旧本二卷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厘为四卷。其书推画卦命名之意,以贯通六爻之旨。于诸卦取义相似者,参互以尽其变,往往具有精理。

《诚斋易传》二十卷

宋杨万里撰。其书大旨本程氏,而参引史传以证之,则与李光之书相同。讲学家如吴澄、陈栎、胡一桂等,皆不满之。盖门户之见,不足据也。

《大易粹言》十卷

宋方闻一编。《宋史·艺文志》作曾穜者误也。是书采二程子、张子、杨时、游酢、郭忠孝、郭雍七家之说,皆程氏之宗派,知其以洛学为主矣。

《易图说》三卷

宋吴仁杰撰。其说以六十四正卦,伏羲所作;卦外六爻及六十四复卦,文王所作。又谓《序卦》为伏羲作,《杂卦》为文王作;今之爻辞,当为《系辞传》;《系辞传》,当为《说卦传》。皆故为异说。宋人旧帙,姑存备一解云尔。

《古周易》一卷

宋吕祖谦编。自王弼以后,《周易》皆以传附经。吕大防以下诸家互有考定,而小有异同。祖谦乃以《上下经》《十翼》各为一篇,复古本之旧。朱子《本义》,即用此本也。

《易传灯》四卷

是书世无传本,诸家书目皆不著录,《永乐大典》收之,题曰“宋徐总幹撰”,亦不著其名。惟据原序,知为吕祖谦之门人耳。其以释氏“传灯”命名,颇为乖剌;参以五行家言,亦为驳杂。然其“八卦总论”十六篇,参互以求,颇能得《易》之类例。

《易裨传》二卷

宋林至撰。上卷凡三篇,一曰法象,一曰极数,一曰观变。下卷题曰外篇。

《厚斋易学》五十二卷

宋冯椅撰。旧本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从其自序,厘为《辑注》四卷、《辑传》三十卷、《外传》十八卷。《辑注》惟解彖象;《辑传》则以彖象为经,而《十翼》为传;《外传》则以《十翼》为经。各附先儒之说,而断以己意。

《童溪易传》三十卷

宋王宗传撰。其说力排象数,而不免涉于虚无。大旨与杨简相类,二人同时,未知孰倡孰和也。

《周易总义》二十卷

宋易祓撰。祓本苏师旦之党人,不足道。然其说《易》,兼该理数,折中众论。每卦先括为总论,复于六爻之下,详为诠释,于经义乃颇有发明。

《西溪易说》十二卷

宋李过撰。其书首为序说一卷,次诠释经文,而不及《系辞》以下。胡一桂讥其于经文多所窜乱,冯椅则称其多所发明,盖瑕瑜不掩之书也。

《丙子学易编》一卷

宋李心传撰。书成于嘉定丙子,因以为名。所取惟王弼、张子、程子、郭雍、朱子五家之说,而以其父舜臣之说证之,亦间附以己意。原本十五卷,岁久散佚,此本乃宋末俞琰所节抄,略存梗概而已。

《易通》六卷

宋赵以夫撰,或以为莆田黄绩所代作。赵汝腾至见弹章,莫能详也。大旨以不易、变易二义参互,以明人事动静之准。

《周易经传训解》二卷

宋蔡渊撰。原本四卷,今佚其二卷,惟存《上经》《下经》。其经文以大象置卦辞下,以彖传置大象后,以小象置爻辞后,皆低一字,以别卦爻。与旧本小异。其训释则明义理者居多。

《易象意言》一卷

宋蔡渊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渊,元定之子,而从学于朱子。故此书阐发名理,多从师说;兼言数学,则本其家传。其兼用互体,则取裁古义,与讲学家持论又殊。

《周易要义》十卷

宋魏了翁撰,其《九经要义》之一也。即孔颖达《周易正义》,删繁举要,以便循览,体例颇为简当。

《东谷易翼传》二卷

宋郑汝谐撰。所谓“翼传”者,翼伊川《易传》也。然于程子之说,亦时有异同,盖纠正其失,补苴其阙,亦所以羽翼之,可谓无朋党之私矣。

《文公易说》二十三卷

宋朱鉴编。鉴为朱子之长孙,是书裒辑朱子平日论《易》之语,见于《语录》《文集》者,共为一编,以发明《本义》之旨。

《易学启蒙小传》一卷

宋税与权撰。朱子作《易学启蒙》,多发明邵子《先天图》义,至于后天之易,则以为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与权研求邵子之说,知易有不易之八卦为干,有互易之五十六卦为用,反复观之,《上下经》皆十八卦,羲、文之《易》似异而同。因作此书,以补朱子之所遗。

《周易辑闻》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

宋赵汝楳撰。《周易辑闻》,但解上、下经,多所发挥,惟窜乱经文,是其一失。《易雅》,总释名义,凡十八篇,如《尔雅》之释诗,故名曰“雅”。《筮宗》凡三篇,其中推阐大衍之数,颇为明皙。

《周易详解》十六卷

宋李杞撰。以《易》为有用之学,故名“用易”。自序甚明。焦竑《经籍志》作“周易详解”者,误也。原本二十卷,久已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编为十六卷。其书多证以史事,与李光、杨万里书同,惟颇参以老、庄之说,不免驳杂。

《淙山读周易记》二十一卷

宋方实孙撰。其说多主爻象,不涉虚无。其《易卦变合图》,补朱子《启蒙》所未备。

《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

宋董楷撰。以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合为一书。又博采程、朱之说,附录其下,使互相发明。惟割裂《本义》,以附《程传》,自楷此书始。旧传始于胡广等修《周易大全》者,非也。

《易学启蒙通释》二卷

宋胡方平撰。是书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义,所采诸说,蔡渊等六家,皆朱子之门人。蔡模即渊之子,徐几、翁咏,又皆渊之门人。所谓一家之学也。

《三易备遗》十卷

宋朱元升撰。首为《河图》《洛书》一卷,祖刘牧之说。次《连山》三卷,以卦位配《夏时》之节气。次《归藏》三卷,以干支纳音配卦爻。次《周易》三卷,皆发反对互体之旨。

《周易集说》四十卷

宋俞琰撰。琰初裒诸家《易》说,为《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乃掇其精华,以成是书。初惟主程、朱之说,后乃研索经文,浚发新义,自为一家之言。

《读易举要》四卷

宋俞琰撰。琰所著说易之书,凡十一种,今多散佚,此书乃从《永乐大典》录出者也。琰说《易》多主朱子,而此书论刚柔往来,不主朱子卦变之说。其易图多主邵子,而此书论元亨利贞,不主起数于四之说。亦可谓不苟异、不苟同矣。

《易象义》十六卷

宋丁易东撰。是书因象以明义,故曰“象义”。其取象之例,凡十有二,大抵以李鼎祚、朱震二家为宗。而卦变则取朱子,变卦则取都絜、沈该,筮占则取朱子、蔡渊、冯椅,亦不偏主于二家。

《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

宋雷思齐撰。其《易图通变》,以八卦配《河图》,天一至地八,而以五十为虚数,与先儒之说颇异。其《易筮通变》分五篇,亦多自出新意,盖奇偶相生,变化不穷,随意错综,无不可以成理也。

《读易私言》一卷

元许衡撰。是书论六爻之德位,大旨多发明《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其谓各卦画之居六位者,吉凶悔吝,视乎其时,而归于正而得中;又彖传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之义也。

《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

元胡一桂撰。是书以朱子《本义》为宗,取朱子《文集》《语录》之说《易》者附之,谓之“附录”。又纂诸儒之说不悖于《本义》者,谓之“纂注”。盖宋末、元初朱子之学盛行,儒者惟守一先生之言矣。

《易学启蒙翼传》四卷

元胡一桂撰。一桂之父方平尝作《易学启蒙通释》。一桂更推阐辨别之,故曰“翼传”。凡为内篇者三,皆发朱子占筮图书之说;为外篇者一,皆杂论《易》学之支流。

《易纂言》十卷

元吴澄撰。澄于诸经多臆为窜乱,惟此经所改,大抵依据先儒,较为有本。其注释经义,亦词简而理明。

《易纂言外翼》八卷

元吴澄撰。澄所作《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不相统贯;卷首所列卦图,亦粗具梗概,乃复作此书畅明之。凡十二篇,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尚缺其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易原二篇,亦缺其半。然大旨亦可睹矣。

《易源奥义》一卷,《周易原旨》六卷

元宝巴撰。案:“宝巴”原本作“保八”,今改正 。是书原名“易体用”,分为三种,今佚其“周易尚占”三卷,仅存其二,大旨皆祖述程、朱。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三十三卷

元赵采撰。是书节录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之文,益以《语录》诸书,而各以己说附于后。所注惟上、下经,或以程子未注《系辞》以下故也。大旨虽宗宋学,而于象数变互尚颇存古义,所谓“折衷”者,殆在是欤。

《周易衍义》十六卷

元胡震撰,其子广大,《四库总目》作光大,凡两见 。续成之。于经文次序,臆为颠倒,殊嫌乖剌。其杂引史事,亦稍伤泛滥,然持论尚不失为醇正。

《易学滥觞》一卷

元黄泽撰。其说《易》以明象为本,其明象以《序卦》为本,其占法则以《左传》为主。大旨不取王弼之玄虚,亦不取汉儒之附会,故折中以酌其平。其历陈《易》学不能复古者十三事,亦具有根据。

《大易缉说》十卷

元主申子撰。前二卷论数学,于陈、邵诸家之说,概斥其有误;其所取者,自《河图》《洛书》外,惟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周子五人,未免好为高论。然自三卷以下,诠释经文,仍以辞变象占、乘承比应为说,又未尝不平正切实。

《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

元胡炳文撰。大旨以朱子《本义》为宗,而参以众说。原本残缺,惟上、下经仅存。其《十翼》,乃炳文九世孙珙、玠杂采他书所引炳文之说,以补之也。

《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

元熊良辅撰。是书成于延祐复科举之后。元制,程试《易》用程氏、朱氏,而亦兼用古注疏。故是书虽以羽翼《本义》为主,而亦不尽墨守《本义》焉。

《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

元张理撰。其书皆即陈抟、邵子之说,推广成图。朱子所谓“易外别传”者是也。

《学易记》九卷

元李简撰。是书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采《子夏易传》以下六十四家之说,亦间附以己意。诸家之书,今十不存一,其佚文惟赖此书以存。

《周易集传》八卷

元龙仁夫撰。每卦之下,各分象变辞占,虽大旨根据程、朱,而于卦象、爻象反复推阐,颇能自抒心得。故《元史》称其“发前儒所未发”。原书十八卷,今佚十卷,然上、下经,彖、象传皆尚完具,未可以残缺废也。

《读易考原》一卷

元萧汉中撰。是书凡三篇:一论分卦,一论合卦,一论序卦,不敢显攻《序卦传》,而亦不用序卦之说。大旨虽亦出陈、邵,而推衍颇有精理,尚不失为依经立义。

《易精蕴大义》十二卷

元解蒙撰。原本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例于彖爻之下,采辑旧说,末乃发明以己意。虽为程试而作,然荟萃群言,颇有持择,所自注亦皆简明。

《易学变通》六卷

元曾贯撰。原本散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例每篇统论一卦六爻之义,又举他卦辞义之相近者,参互以求异同之故,颇为融贯。其兼取互体,亦能存古义。

《周易会通》十四卷

元董真卿撰。真卿受业于胡一桂,此书即因一桂《纂疏》而广之。然一桂坚持门户,真卿则谓诸家之《易》,途虽殊而归则同,故兼采象数、义理两家,以持其平。即苏轼、林栗之书,朱子所不取者,亦不掩其长,则所见视其师为广矣。

《周易图说》二卷

元钱义方撰。是书凡二十七图,大抵衍陈、邵之绪余。然如谓“《系辞》兼言《河图》《洛书》,乃言其理相通,非据《洛书》以作《易》”;又谓“陈抟因《易》而演《图》,非伏羲据《图》以画卦”。皆笃论也。

《周易爻变义蕴》四卷

元陈应润撰。大旨谓王弼所注,乃老、庄虚渺之谈;陈抟所图,乃《参同契》炉火之术,均非《易》之本旨。又谓:周子《太极图》,别自一家之说,不可以释《易》。皆能不域于门户。所注惟六十四卦,其曰“爻变”,即衍《左传》“某卦之某卦”之古义;其谓一卦可变六十四卦,亦焦、京旧法也。

《周易参义》十二卷

元梁寅撰。其说皆即日用常行之事,以示进退得失之机,颇为平易近人,胜于诸家之 。

《周易文诠》四卷

元赵汸撰。汸于《易》学,不及《春秋》之深邃;然原本宋儒诠释义理,于进退存亡之故,吉凶悔吝之理,推阐颇明。与梁寅书,皆切于人事者也。

《周易传义大全》二十四卷

明永乐中翰林院学士胡广等奉敕撰。其书鲁莽而成,仅割裂董楷、董真卿、胡一桂、胡炳文四家之书,饾饤成编。以其为一代取士之制,故录之以见经学盛衰之由焉。

《易经蒙引》十二卷

明蔡清撰。清笃信朱子之学,故是书体例,以《本义》与经文并书,但每条之首,加一圈以示别。然其立说,乃或与《本义》异同,盖研索者深,故一一明其得失。犹陆游谓朱子尊程子,而说《易》乃与程子《传》异同也。

《读易余言》五卷

明崔铣撰。凡《上下经卦略》二卷,《大象说》《系辞辑说》《卦训》各一卷。大旨以《程传》为主,而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不甚依附《本义》,论多切实。惟点窜《说卦》,而删除《序卦》《文言》,未免勇于改经耳。

《易学启蒙意见》五卷

明韩邦奇撰。凡五篇。前四篇皆推衍邵子、朱子之绪论。末一篇曰七占,凡六爻不变、六爻俱变及一爻变者,皆仍旧法,其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变者,则邦奇所立之新法也。

《易经存疑》十二卷

明林希元撰。是书继蔡清《蒙引》而作,然小有异同。大旨为科举而设,故谓汉学不可行于今。后来坊刻讲章,此其滥觞。然明白笃实,终非后来讲章所及也。

《周易辨录》四卷

明杨爵撰。是书乃嘉靖乙巳,爵以建言下诏狱时所作。注惟六十四卦,经文但载卦辞,然注乃并解六爻、彖传、象传。其说多明人事,颇为剀切。

《易象钞》四卷

明胡居仁撰。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辄抄积之。后二卷则皆与人论《易》之语,及自记所学,并为 栝歌词以举其要。考万历乙酉,御史李颐请以居仁从祀,疏称“所著《易传》已散佚”,此本或后人所裒辑欤。

《周易象旨决录》七卷

明熊过撰。据其自序,盖因蔡清《蒙引》陈义而不及象,故作此书。名“决录”者,犹言“定本”也。其说远溯汉学,虽未必遽追梁、孟,然义必考古,终胜明人幻渺之谈。

《易象钩解》四卷

明陈士元撰。其说谓《易》以卜筮为用,卜筮以象为宗。虽或涉穿凿,然犂然有当者居多。惟谓言象为京房之学,则殊舛误。《京氏易》乃纳甲飞伏之学,非以象为占也。

《周易集注》十六卷

明来知德撰。乃其空山独处,研思二十九年而成。专取《系辞》错综其数之说,以错卦、综卦论《易》象。其注皆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训本卦、本爻正义。颇伤繁碎,而亦自成一家之学。

《读易纪闻》六卷

明张献翼撰。是书但随笔札记,不载经文。其为人荡检逾闲,殆有狂疾,而说《易》乃笃实不支,多得圣人示戒之旨。盖其早年力学,犹未放诞时作也。

《叶八白易传》十六卷

明叶山撰。八白,其字也。惟释六十四卦爻辞,大旨以诚斋《易传》为宗,出入子史,佐以博辨。盖借《易》以言人事,不必尽为经义之所有。然所言亦往往可昭法戒。

《洗心斋读易述》十七卷

明潘士藻撰。每条皆先发己意,而采掇旧说列于后。焦竑序称所采旧说,惟李氏《集解》、房氏《义海》二书。今观所引,房书较多于李书。盖李书主象,汉学之遗;房书主理,宋学之总。士藻所主者,宋学也。

《周易像象管见》九卷

明钱一本撰。一本所著《象抄》六卷,推衍陈抟之学,支离 ,殊无可观。此书作于《象抄》之前,惟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虽间有支蔓,而笃实近理者多。

《周易札记》三卷

明逯中立撰。是书不载经文,但以卦名、篇名为标识。采旧说者十之六,出新义者十之四。大旨以义理为主,而复、姤、中孚诸卦,亦兼用六日七分之说。

《周易易简说》三卷

明高攀龙撰。其诠解《易》义,每条不过数言,故名曰“易简”。亦颇阐明心学。然主于学《易》以检心,非如杨简、王宗传辈,引《易》归心,又引心归禅也。

《易义古象通》八卷

明魏浚撰。前有《明象总论》八篇。大旨谓文周之《易》,即象着理;孔子之《易》,以理明象。因取汉、魏、晋、唐诸儒所论象义,取其近正者录之。故名曰“易义古象通”,言即象以通义也。

《周易像象述》五卷

明吴桂森撰。乃踵其师钱一本《像象管见》而作,故以“述”为名。首列“像象金针”一篇,标举大旨。卷中所注,皆一字一句,推寻义理,颇有新意。

《易用》五卷

明陈祖念撰。祖念,陈第子也,学不逮其父,而此书则胜其父《伏羲图赞》远甚。书中不载经文,但每卦、每章详论其义,务以切于人事为主,故名曰“用”。每卦之末,总论取象之义,多取互体,盖于汉学、宋学,无所偏主云。

《易象正》十六卷

明黄道周撰。于每卦六爻,皆即之卦以观其变。盖即《左传》所载之古法。前列日次一卷,用汉人分爻直日之法。按文王卦序,以推世运。后二卷以《河图》《洛书》自相乘除,推为三十五图。则均《易》外之别传矣。

谨案:此书及《三易洞玑》,皆《皇极经世》之支流。《三易洞玑》,全推衍于《易》外,故入之术数类。此及倪元璐《儿易》,有 于《易》外者,犹有据经立义,发挥于《易》中者。且皆忠节之士,宜因人以重其书。故此二编仍著录于经部,非通例也。

《儿易内仪以》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

明倪元璐撰。名“儿易”者,据元璐自序,盖取孩始之义。其“内仪以”专以大象释经,以六十四卦大象皆有“以”字,故“以”为名也。《外仪》分六目,六目又各分子目,皆以《系辞》中字义名篇,篇各有图,大抵忧时伤乱,借《易》以抒其意,不必尽为经义之所有。

《卦变考略》一卷

明董守谕撰。以朱子《卦变图》与《本义》自相矛盾,因考郎 、京房、蜀才、虞翻诸家之说,推衍成图,以存古义。

《古周易订诂》十六卷

明何楷撰。前六卷以传附经,用王弼本。七卷以下,则仍以《十翼》原文,存田、何之旧。其学虽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词必有据。汉、晋以来之古义,颇藉以见梗概。

《周易玩词困学记》十五卷

明张次仲撰。自序谓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有益于身心者,持论颇为笃实。其铲除诸图,亦具有廓清之力。

《易经通注》九卷

国朝大学士傅以渐等奉敕撰。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世祖章皇帝以永乐《易经大全》繁而可删,华而寡要,因命以渐等刊其舛讹,补其缺漏,勒为是书。以顺治十五年十月告成。

《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

康熙二十二年,大学士牛钮等奉敕编。用宋代经筵讲义之体,发挥要旨,疏通证明,不取庄、老之虚无,亦不取焦、京之术数。惟即辞占象变,敷陈人事,以明法天建极之实功。故御制序文,特揭以经学为治法之义焉。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学士李光地等奉敕撰。自董楷析朱子《周易本义》,附于《程传》,十二篇旧第复淆。是编恭禀圣裁,改从古本,足正千古之讹。大旨虽根据程、朱,而参考群言,务求至当,实不偏主一家,允为说《易》之准绳。

《御纂周易述义》十卷

乾隆二十年,大学士傅恒等奉敕撰。以本“御纂周易折中”而推阐之,故名“述义”。大旨谓《易》因人事以立象,故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其观象多取于互体,尤能发明古义。汉《易》、宋《易》,至是而集其成矣。

《读易大旨》五卷

国朝孙奇逢撰。皆其读《易》有得,录示门人之语。其说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惟以象传通一卦之旨,以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皆切近人事,发明义理。末附“兼山堂问答”,及与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崶即奇逢所从受《易》者也。

《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

国朝王夫之撰。皆随笔札记,以剖析疑义。大旨不信焦、京,亦不信陈、邵,亦不取王弼之清言。惟引据训诂,考求古义,所谓征实之学也。

《易酌》十四卷

国朝刁包撰。大旨以程子《传》、朱子《本义》为主,虽亦兼言象数,然皆陈抟、李之才之学,非汉以来之旧学也。取其持论笃实而已。

《田间易学》十二卷

国朝钱澄之撰。澄之初问《易》于黄道周,故颇详于数学。后乃兼求义理,参取于王弼、孔颖达、程子、朱子之间。其谓《先天》《河》《洛》,皆因《易》而作图,用钱义方之说;谓图中奇偶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用陈应润之说也。

《易学象数论》六卷

国朝黄宗羲撰。宗羲以《易》至焦、京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歧入道家,九流百氏,罔弗依托,因作此以纠其失。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附以所作原象,为内篇;后三卷论太玄、乾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数、皇极数,以及六壬、太乙、遁甲,为外篇。

《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余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

国朝黄宗炎撰。宗炎力辟陈抟之学,故所解惟主义理,然根据经典,不涉空谈。“寻门余论”兼排释氏,未免蔓衍于《易》外,而其他持论多醇正。“图书辨惑”论《先天图》,与陈应润所言合;论《太极图》,与朱彝尊、毛奇龄所考合。亦皆明确也。

《周易筮述》八卷

国朝王宏撰撰。以朱子谓《易》本卜筮之书,因作此编,以明其义。凡十五篇。虽端为揲蓍而作,然辟焦、京之小术,阐羲、文、周、孔之宏旨,立论悉本经义,与方技家所说迥殊,故进之列于《易》类,不以术数论焉。

《仲氏易》三十卷

国朝毛奇龄撰。是书述其兄锡龄之遗说,故以“仲氏”为名。大旨谓《易》兼五义,一曰变易,一曰交易,为先儒之所知;一曰反易,一曰对易,一曰移易,皆先儒之所未知。其言甚辨,然大致有所根据,非纯构虚词。

《推易始末》四卷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因采汉以来诸儒之言卦变者,别加综核,以成是书。其名“推易”,盖本《系辞》刚柔相推之文,即《仲氏易》所谓“移易”也。

《春秋占筮书》三卷

国朝毛奇龄撰。摭《春秋传》所载占筮,以明古人之《易》学。实为《易》作,非为《春秋》作也。

《易小帖》五卷

国朝毛奇龄说《易》之语,其门人记录成书者也。凡一百四十三条,与《仲氏易》互相发明。大抵征引古义,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掊击尤力。

《乔氏易俟》十八卷

国朝乔莱撰。前列诸图,不取陈抟之说。于卦变亦不取虞翻诸家之说,而取来知德之反对。其解经多推求人事,证以史文,盖李光、杨万里之支流也。

《读易日抄》六卷

国朝张烈撰。一以朱子《本义》为宗。因象设事,就事陈理,犹近时《易》说之不枝蔓者。

《周易通论》四卷

国朝李光地撰。一卷、二卷,发明上、下经大旨,三卷、四卷,发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冠以“易本”“易教”二篇,次论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以及占筮挂扐、正变环互,皆一一详悉。其于宋易,可谓融会贯通矣。

《周易观彖》十二卷

国朝李光地撰。是书取《系辞》“观其彖辞,则思过半”之义,实注全经,非止解彖辞。其《语录》《文集》,颇申明先天诸图,此书则惟《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略及斯义,余无一字及之,则亦知非画卦之本矣。经中脱文误字,惟《系辞》“侯之”二字作衍文,余皆不从《程传》《本义》。其说皆自抒心得,亦不甚附合程、朱也。

《周易浅述》八卷

国朝陈梦雷撰。乃康熙甲戌梦雷戍尚阳堡时所作。大旨主《本义》,而参以王弼、孔颖达、苏轼、来知德及永乐《大全》,盖行箧乏书,故所据止此。其说多即象以明人事。末附三十图,则其友杨道声作也。

《易原就正》十二卷

国朝包仪撰。其学从《先天图》入,故自序谓,《皇极经世》为《易》之本旨。然每爻注变卦,犹用古法,诠释简明,亦不缴绕奇偶,排比黑白,与自序实不相应也。

《大易通解》十五卷

国朝魏荔彤撰。其论画卦,谓:《河图》《洛书》,只可云其理相通,不必穿凿附会。谓《先天图》,非生卦之次序。论爻谓:当兼变爻。谓泰、否、损、益四卦,为上下经之枢纽,皆具有理解。惟不取扶阳抑阴之说,则未审姤、复之初爻矣。

《易经衷论》二卷

国朝张英撰。所释惟六十四卦,每卦为论一篇。其立说主于显易,不务艰深,颇能扫众说之纠结。

《易图明辨》十卷

国朝胡渭撰。其一卷辨《河图》《洛书》,二卷辨五行九宫,三卷辨《参同契》《先天图》《太极图》,四卷辨《龙图》《易数钩隐图》,五卷辨《启蒙》《图书》,六卷、七卷辨先天古易,八卷辨后天之学,九卷辨卦变,十卷辨象数流弊。并引据经典,元元本本,于《易》学深为有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

国朝纳喇性德撰。是书取宋陈友文《大易集义》、方闻一《大易粹贯》,案:原本讹“方闻一”为“曾穜”,今考正 。删除重复,刊削繁芜,合为一编。宋儒易说,略具于斯。

《周易传注》七卷,附《周易筮考》一卷

国朝李塨撰。其说以《易》卦本以人事立言,陈抟、刘牧诸图,皆使《易》道入于无用;《参同契》《三易洞玑》之类,皆以异端方技阑入经学;即汉儒卦气直日之类,亦经外别生枝节。故惟以观象为主,第不废互体耳。

《周易札记》二卷

国朝杨名时撰。名时《易》学,多得之其师李光地。是书惟《说卦传》及附论《启蒙》之类,颇推衍《先天》诸图,余皆发挥《易》理者也。

《周易传义合订》十二卷

国朝朱轼撰。凡《程传》《本义》,互有异同者,务折中以归一,使不涉两岐。惟两义并行不悖者,乃兼存其说,附以诸儒之论;或有实胜程、朱者,亦舍程、朱以从之。盖不株守门户之见也。

《周易玩词集解》十卷

国朝查慎行撰。慎行受业于黄宗羲,故于《易》家一切杂学,灼然不惑。其河图说、卦变说、天根月窟考、八卦相错说、辟卦说、中爻互体说、广八卦说,辨证具有根据。诠释经文,亦明切不支。

《惠氏易说》六卷

国朝惠士奇撰。其书杂释卦爻,专明汉学,大抵以象为主,而训诂尤所加意。惟欲矫王弼等空言之弊,采掇未免驳杂,然其精核者,终不可废也。

《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

国朝胡煦撰。原本一百十八卷,稿本浩繁,渐有散佚,其已刻者,亦编次无绪。此本乃其子季堂,以其论《易》之语,分为原图、原卦、原爻、原占者,编为《约存》;以其依经释义者,编为《约注》;而以“篝灯约旨”“易解辨异”“易学须知”,编为《别集》。其持论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

《易笺》八卷

国朝陈法撰。其书以《易》为专明人事,其驳来知德错综之说,最为明皙。其论筮法,亦具有理解。

《楚蒙山房易经解》十六卷

国朝晏斯盛撰,凡《易学初津》二卷,不取图书之说,乃并卦变互体而废之,未免主持稍过。《易翼宗》六卷,诠释经文,附以《十翼》。《易翼说》八卷,诠释《十翼》,又各自为篇,与何楷《古周易订诂》例同,亦嫌繁复。然所解斟酌于言理、言数之间,则颇能持其平。

《周易孔义集说》二十卷

国朝沈起元撰。以孔子《十翼》为主,定众说之是非。前列三图:一曰八卦方位,一曰乾坤生六子,一曰因重。皆据《系辞》《说卦》,其先天诸图,则以为陈、邵之《易》,非孔子之《易》,概从芟薙,持论特确,所解亦多能推验旧诂,引申新义。惟既用王弼散附之本,而又以大象、文言析出自为一传,则自我作古耳。

《易翼述信》十二卷

国朝王又朴撰。其说亦以《十翼》为主。深以朱子所云“不可以孔子之《易》,为文王之《易》者”为非。其所征引,惟李光地之说为多,亦不甚墨守《本义》也。

《周易浅释》四卷

国朝潘思榘撰。大旨即象明理,而即互体卦变以求象,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是亦《易》中之一义,不足尽《易》,而不可谓之非《易》,固可存备一家也。

《周易洗心》九卷

国朝任启运撰。其说多发明图学,谓《论语》之“五十学《易》”,即指《河图》之五十,立论殊为新异。其诠释经文,则观象玩词,时标精理;其考定文句,亦根据先儒。然则启运之讲图学,特好语精微耳,非如张行成等,竟舍经而言数也。

《丰川易说》十卷

国朝王心敬撰。心敬所注诸经,皆好为异论。是书阐发《易》理,乃取诸人事,谓阴阳消长,不过借作影子,特为切实。惟排斥杂学,并《左传》占法而诋之,为主持太过耳。

《周易述》二十三卷

国朝惠栋撰。其书主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自为注而自疏之。凡二十一卷,中阙《下经》一卷,又阙序卦、杂卦传,盖未完之本。末二卷为《易微言》,杂抄经典论易之语,丛冗无绪,亦未及排纂之稿本也。

《易汉学》八卷

国朝惠栋撰。考汉《易》宗派源流,掇拾绪论,以见大凡。凡《孟长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宝附焉;《郑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则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

《易例》二卷

国朝惠栋撰。皆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凡九十类。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所分门目,颇多牵混,盖亦未成之稿。然栋于诸经,精研古义,其所采摭,多专门授受之学。傥因而排纂,犹可见作《易》之大纲,未可以冗杂弃也。

《易象大意存解》一卷

国朝任陈晋撰。多申尚象之旨,不载经文,惟折中诸家之说,明其大意。首论太极、五行、先天、河洛,皆铲除 ;次论彖、论爻、论象;次论六十四卦,多指陈法戒;终以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其文颇略,以所重在六十四卦也。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

国朝程廷祚撰。因桐城方苞《绪论》,以六例编纂诸家之说。一曰正义,二曰辨正,三曰通论,四曰余论,五曰存疑,六曰存异。大抵力排象数,惟以义理为宗。

《周易辨画》四十卷

国朝连斗山撰。大旨谓一卦之义,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故以为名。虽不免或涉穿凿,然逐卦剖析互体,亦时有精理。

《周易图书质疑》二十四卷

国朝赵继序撰。其书以象数言《易》,而不主先天河洛之说。首为古经十二篇,次逐节诠释经义,而不载经文,盖用经传别行之古例。次为图三十有二,为说五。其诂经多从卦变起象,而兼取汉、宋之说,无所偏主。

《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

国朝翟均廉撰。皆考究诸本,辨《周易》篇章字句之同异,校勘颇为精密。

附录

《乾坤凿度》二卷

是书为《永乐大典》所载《易纬》八种之一。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数;下篇论坤有十性,而推及于荡配凌配。又杂引诸纬书之词,佶屈聱牙,颇不易晓。

《周易乾凿度》二卷

是书为《易纬》八种之二。旧本标郑康成注。唐以前说经之家,恒相引用。其太乙行九宫法,即后世《洛书》所从出。在纬书之中,特为醇正。

《易纬稽览图》二卷

是书为《易纬》八种之三。首言卦气起中孚,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又以自坤至复十二卦为消息。余杂卦,主公卿侯大夫,候风雨寒温以为征。应即孟喜、京房之学。至所称轨之数,以及世应游归,乃兼通日家推步之法。唐一行《大衍历议》,即演其术。惟所纪年号至唐元和,疑术家所附益也。

《易纬辨终备》一卷

是书为《易纬》八种之四。一作“辨中备”,传写异文也。今《永乐大典》所载,仅数十言,似非完本。以古来著录,姑存以备考核。

《易纬通卦验》二卷

是书为《易纬》八种之五。《宋史·艺文志》作二卷,《永乐大典》所载合为一篇。今核其文义,定“人主动而得天地之道,则万物之精尽矣”以上为上卷。曰“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以下为下卷。上言稽应之理,下言卦气之征验也。

《易纬乾元序制记》一卷

是书为《易纬》八种之六。唐以前史不著录,陈振孙《书录解题》始载之。然其文乃与诸书所引《是类谋》《坤灵图》《稽览图》之文相同,疑后人割裂纬书,伪题此名也。

《易纬是类谋》一卷

是书为《易纬》八种之七。通体以韵语成文,多言禨祥推验,并及于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义相发明。

《易纬坤灵图》一卷

是书为《易纬》八种之八。残缺不完,仅存论乾、大蓄、无妄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合璧”数语而已。

右易类。共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