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坤舆典第九卷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石部汇考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总序

李时珍曰:石者,气之核,土之骨也。大则为岩岩,细则为砂尘。其精为金、为玉,其毒为礜为。气之凝也,则结而为丹青;气之化也,则液而为矾汞。其变也:或自柔而刚,乳卤成石是也;或自动而静,草木成石是也;飞走含灵之为石,自有情而之无情也;雷震星陨之为石,自无形而成有形也。大块资生,鸿钧炉韝,金石虽若顽物,而造化无穷焉身家攸赖财剂卫养金石虽曰死宝而利用无穷焉。是以禹贡、周官列其土产,农经、轩典详其性功,亦良相、良医之所当注意者也。

云母石释名

李时珍曰:云母以五色立名,详见下文。按《荆南志》云:华容方台山出云母,土人候云所出之处于下掘取,无不大获,有长五六尺,可为屏风者,但掘时忌作声也。据此则此石乃云之根,故得云母之名。而云母之根则阳起石也。《抱朴子》又云:服云母十年,云气常覆其上,服其母以致其子,理自然也。

集解

《别录》曰:云母生大山山谷,齐山,庐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间。二月采之。云华五色具,云英色多青,云珠色多赤,云液色多白,云砂色青黄,磷石色正白。

陶弘景曰:按《仙经》:云母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者,名云母;色黄白多青者名云英;色青白多赤者名云珠;如沐露,乍黄乍白者,名云砂;黄白皛皛者,名云液;皎然纯白明澈者,名磷石。此六种并好服,各有时月。其黯黯纯黑,有文斑斑如铁者,名云胆;色杂黑而强肥者,名地涿。此二种并不可服,鍊之有法,宜精细不尔,入腹大害人。今江东惟用庐山者,为胜青州者,亦好沙土养之,岁月生长。

苏颂曰:今兖州云梦山及江州、淳州、杭越间亦有之,生土石间。作片成层可析,明滑光白者为上。其片有绝大而莹洁者,今人以饰灯笼,亦古扇屏之遗意也。江南生者多青黑,不堪入药,谨按方书用云母,皆以白泽者为贵;惟中山卫叔卿单服法,用云母五色具者。葛洪《抱朴子》云:云母有五种,而人不能别,当举以向日看之,阴地不见杂色也,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砂,宜季夏服之;皛皛纯白者名磷石,四时可服也。古方服五云甚多,然修鍊节度恐非文字可详,不可轻饵也。

杨损之曰:青赤黄紫白者并堪服,白色轻薄通透者为上,黑者不任用,令人淋沥发疮。

修治

雷敩曰:凡使,黄黑者厚而顽,赤色者,经妇人手把者,并不中用。须要光莹如水色者为上,每一斤,用小地胆草、紫背天葵、生甘草、地黄汁各一镒,乾者细剉,湿者取汁了,于瓷埚中安置,下天池水三镒,著火煮七日夜,水火勿令失度,云母自然成碧玉浆在埚底,却以天池水猛投其中,搅之,浮如蜗涎者即去之。如此三度淘净,取沉香一两捣作末,以天池水煎沉香汤二升以末,分为三度,再淘云母浆了,日晒任用。《抱朴子》曰:服五云之法或以桂、葱、水、玉化之为水,或以露于铁器中,以原水熬之为水,或以消石合于筒中,理之为水,或以蜜溲为酪,或以秋露渍之百日,韦囊挺以为粉,或以无颠草樗血合饵之,服至一年,百病除。三年反老成童,五年役使鬼神。胡演曰:鍊粉法,八九月间取云母以矾石拌匀,入瓦罐内,封口。三伏时,则自柔软,去矾。次日取百草头上露水渍之百日。韦囊挺以为粉。

李时珍曰:道书言盐汤煮云母可为粉;又云云母一斤,盐一斗,渍之铜器中,蒸一日,臼中捣成粉;又云云母一斤,白盐一升,同捣细,入重布袋挼之,沃令盐味尽,悬高处,风吹自然成粉。

气味

甘,平,无毒。

甄权曰:有小毒,恶。徐长卿云:忌羊血粉。

徐之才曰:泽泻为之,使畏鮀甲及流水。陶弘景曰:鍊之,用矾则柔烂。亦是相畏也,百草上露乃胜东流水,亦有用五月茅屋溜水者。

独泒滔曰:制汞伏丹砂。

主治

《本经》曰: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别录》曰: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

甄权曰:主下痢肠,澼补肾冷。

发明

韩保升曰:云母属金,故色白,而主肺。

寇宗奭曰:古虽有服鍊法,今人服者至少,谨之至也。惟合云母膏,治一切痈毒疮等。方见和剂局方。唐慎微曰:《明皇杂录》云:开元中,名医纪朋观人颜色谈笑知病浅深,不待诊脉。帝召入,掖庭看一宫人,每日昃则笑歌啼号,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朋视之曰:此必因食饱,而大促力,顿仆于地而然。乃饮云母汤,熟寐而失所苦。问之,乃言太华公主载诞,某当主讴,惧声不能清长,因吃豚蹄羹,饱而歌大曲,唱罢觉胸中甚热,戏于砌台,因坠下,久而方苏,遂病此也。又《经效方》云:青城山丈人观主康道丰,治百病云母粉方:用云母一斤,拆开揉入大瓶内,筑实,上浇水银一两,封固,以十斤顶火锻赤取出,却拌香葱、紫连、翘草二件,合捣如泥,后以夹绢袋盛,于大水盆内摇取粉,馀滓未尽,再添草药重捣取粉。以木盘一面,于灰上印一浅坑,铺纸倾粉在内,候乾焙之,以面糊丸梧子大。遇有病者,服之无不效。知成都府辛谏议,曾患大风,众医不愈,道丰进此服之,神验。

《抱朴子》曰:他物埋之即朽,著火即焦,而五云入猛火中,经时不焦,埋之不腐,故服之者长生,入水不濡,入火不烧,践棘不伤。

李时珍曰:昔人言云母壅尸,亡人不朽,盗发冯贵人冢形貌如生,因共奸之。发晋幽公冢,百尸纵横,及衣服皆如生人,中并有云母,壅之故也。

附方〈旧七新七〉

服云母石,上白云母二十斤,薄擘以露水八斗作汤。分半淘洗,二次又以二斗作汤,纳芒硝十斤木器中,渍二十日取出,绢袋盛悬屋上,勿见风日,令燥。以鹿皮为囊揉之,从旦至午,筛滓复揉得好粉五斗,馀者弃之。以粉一斗纳崖蜜二斤,搅糊入竹筒中,薄削封口,漆固埋北垣南厓下,入地六尺,覆土。春、夏四十日,秋冬三十日,出之。当成水若洞,洞不消更埋三十日。此水能治万病,及劳气,风疼,每以温水一合和服之日三,服十日小便当变黄,二十日腹中寒澼消,三十日龋齿更生,四十日不畏风寒,五十日诸病皆愈,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千金方》〉

痰饮头痛,往来寒热:云母粉二两,鍊过桓山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汤服。取吐忌生葱,生菜。〈《深师方》〉牝疟、多寒:云母烧二日夜,龙骨、蜀漆烧去腥,等分,为散未,发前浆水服半钱。〈《仲景金匮方》〉

小儿下痢赤白,及水痢:云母粉半两,煮白粥调食之。〈《食医心鉴》〉

赤白久痢,积年不愈:饮调云母粉,方寸匕,服二服,立见神效。〈《千金方》〉

妇人带下:水和云母粉,方寸匕,服立见神效。〈《千金方》〉小便淋疾:温水和云母粉,服三钱。〈《千金方》〉

妇人难产,经日不生:云母粉半两,温酒调服,入口即产,不顺者即顺,万不失一。陆氏云:此是何德杨方也,已救三五十人。〈《积德堂方》〉

粉滓面皯:云母粉、杏仁等分,为末,牛黄、乳拌,略蒸。夜涂旦洗。〈《圣济录》〉

风𤺋遍身,百计不愈:锻云母粉清水调服,二钱良。〈《千金方》〉

一切恶疮:云母粉傅之。〈《千金方》〉

火疮败坏:云母粉和生羊髓涂之。〈《圣惠方》〉

金疮出血:云母粉傅之。〈《事林广记》〉

风热汗出:水和云母粉服三钱,不过再服,立愈。〈《千金翼》〉

白石英释名

李时珍曰:徐锴云: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种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莹者。

集解

《别录》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白棱名赤石英,青端赤棱名青石英,黑泽有光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陶弘景曰: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

苏恭曰: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四寸,长五六寸。今通以泽州者为胜。

寇宗奭曰:白石英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若水精。

李时珍曰:泽州有英,鸡食石英性最补,见禽部。

气味

甘、微温、无毒。

《别录》曰:辛。

吴普曰:神农云: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云:无毒。徐之才曰:恶,马目毒公。

主治

《本经》曰:消渴,阴痿不足,欬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

《别录》曰: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耐寒热。

甄权曰:治肺痈吐脓,欬逆上气,疸黄。

王好古曰:实大肠。

五色石英主治

大明曰: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胃中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随脏而治:青治肝,赤治心,黄治脾,白治肺,黑治肾。

发明

陈藏器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李时珍曰:白石英,手太阴,阳明气分药也。治痿痹肺痈枯燥之病。但系石类,止可暂用,不宜久服。

苏颂曰: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饮其黄赤青黑四种,本草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寇宗奭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只令㕮咀,不为细末,岂无意焉。若久服,宜详审。

附方〈旧二新七〉

服石英法:白石英一斤,打成豆大,于砂盆中和,粗砂著水,挼二三千下,洗净又挼,仍安。柳箕中入蒿叶少许,同水热挼至光净,即以绵袋盛,悬门上。每日未梳前,以水或酒吞七粒,用饭二匙压下,小腹一切秽恶。白酒、牛肉,石家所忌者,皆不忌。久则新石推出陈石。石常在小腹内,温暖则气息,调和经脉,通达腰肾,坚强百病。自除石若得力,一斤即止,若不得力,十斤亦须服。此物光滑,既无浮碎著,人肠胃作疮,又无石气,发作诸病也。又法:泽州白石英光净无点,昏者打小豆大,去细者,水淘净,袋盛悬铛内。清水五大升煮汁,一升澄清。平,早服以汁,煮粥更佳,服后饮酒二三杯,可行百步。一袋可煮二十度,如无力,以布裹埋南墙下三尺土内,百日又堪用也。石煮猪肉法:白石英一两,袋盛,水三升,煮四升,猪肉一斤,同葱、椒、盐、豉煮以汁,作羹食。石蒸羊肉法:白石英三两,打作小块,精羊肉一斤,包之荷叶,裹之于一石。米饭中蒸熟,取出去石,切肉和葱、椒作小馄。饨煮熟,每旦空服冷浆水吞百个,后以冷饭压之,百无所忌,永不发动。石煮牛乳法:白石英五两,捣碎,密绢盛以牛乳三升,酒三升,同煎。至四升去石,以瓶收之。每食前,暖服三合,治虚、损、劳、瘦,皮燥阴、痿,脚弱烦疼。石饲牸牛法:白石英三斤,捣筛,取十岁以上生犊牸牛一只,每日和豆与食,经七日即可,收乳:每日热服一升,馀者作粥食,百无所忌。润养脏腑,悦泽肌肉,令人体健。凡服石并忌芥菜、蔓菁、芜荑、葵菜、荠苨,宜食冬瓜、龙葵,压石气。〈孙真人《千金方》〉

风虚冷痹,诸阳不足,及肾虚耳聋,益精保神:白石英三两,坩锅内火锻,酒淬三次,入瓶中密封,勿泄气。每早温服一钟,以少饭压之。一法:磁石火锻,酢淬五次,白石英各五两,绢袋盛,浸一升酒,中五六日。温服将尽,更添酒。〈《千金翼》〉

惊悸善忘,心脏不安,上膈风热,化痰,安神: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为散。每服半钱,食后煎金银汤下。〈《简要济众方》〉

石水腹坚胀满:用白石英十两,搥豆大,瓷瓶盛,好酒二斗浸之,以泥重封。将马粪及糠火烧之,常令小沸。从卯至午住火。次日暖一中盏饮之,日三度。酒尽,可再烧一度。〈《圣惠方》〉

紫石英集解

《别录》曰:紫石英生太山山谷,采无时。

吴普曰:生太山或会稽,欲令如削紫色,达头如樗蒲者。

陶弘景曰:今第一用太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无根。又有青绵石,色亦重黑明澈。又有林邑石,腹里必有一物,如眼。吴兴石四面才有紫色,无光泽。会稽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先时并杂用。今惟采太山最胜。《仙经》:不正用而俗方重之。掌禹锡曰:按《岭表录》云:泷州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质莹澈,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煮水饮之,暖而无毒,比之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

寇宗奭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但色紫而不匀。李时珍曰:按太平御览云:自大岘至太山,皆有紫石英。太山所出甚瑰玮。平氏阳山县所出色深特好。乌程县北垄山所出甚光明,但小黑。东莞县爆山所出旧以贡献。江夏矾山亦出之。永嘉固陶村小山所出芒角甚好,但小薄尔。

脩治

李时珍曰:凡入丸散,用火锻,酢淬七次,碾末,水飞过,晒乾入药。

气味

甘、温、无毒。

《别录》曰:辛。

吴普曰:神农、扁鹊云:味甘平。李当之云:大寒。雷公云:大温。岐伯云:甘、无毒。

徐之才曰:长石为之使。畏扁青,附子,恶鮀甲,黄连,麦笋姜,得伏冬,人参,疗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疗惊悸。李时珍曰:服食皆石英,乍寒乍热者,饮酒良。

主治

《本经》曰:心腹欬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

《别录》曰: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膲,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

甄权曰:养肺气,治惊痫,蚀脓。

发明

王好古曰:紫石英,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甄权曰:虚而惊悸不安者,宜加用之。女子服之,有子。苏颂曰:乳石论,无单服紫石者,惟五石散中用之。张文仲备急方,有镇心单服紫石煮水法。胡治及千金方,则多杂诸药同用。今方治妇人及心病,时有使者。李时珍曰:紫石英手少阴、足厥阴血分药也。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湿以去枯也。心生血,肝藏血,其性煖而补,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别录》言:其补心气。甄权言其养肺者,殊昧气阳血阴荣卫之别。惟本经所言诸證,甚得此理。

附方〈旧二新一〉

虚劳惊悸,补虚止惊,令人能食,紫石英五两,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细细服,或煮粥食,水尽可再煎之。〈《张文仲方》〉

风热瘛疭风引汤:治风热瘛疭,及惊痫瘛疭。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乾姜、大黄、龙齿、牡蛎、甘草、滑石等分,㕮咀,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后温呷,无不效者。〈仲景《金匮方》〉

痈肿毒气,紫石英火烧酢淬为末,生姜、米酢煎傅之,磨之亦得。〈《日华本草》〉

菩萨石集解

寇宗奭曰:嘉州蛾眉山出菩萨石,色莹白,明净若太山狼牙石、上饶水精之类,日中照之有五色,如佛顶圆光,因以名之。

李时珍曰:出峨眉、五台、匡庐岩窦间,其质六棱,或大如枣栗,其色莹洁,映日则光。采,微芒。有小如樱珠则,五色粲然可喜,亦石英之类也。丹炉家锻制作五金三黄匮。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大明曰: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蝎狼犬毒箭等伤,并末傅之。

李时珍曰:明目去翳。

石膏释名

朱震亨曰:火锻,细研,酢调。封丹灶,其固密甚于脂膏。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正与石脂同意。

李时珍曰: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

集解

《别录》曰: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

陶弘景曰: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如棋子,白彻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也。仙经不须此。

苏恭曰: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方解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石膏生于石旁,其方解不因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生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解方。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

大明曰:石膏通亮,理如云母者上。又名方解石。雷敩曰: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则出剡州若山县义情山,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

苏颂曰:石膏,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与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惟以破之,皆作方棱者,为方解石。今石膏中时时有莹彻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或以为石膏。然据本草又似长石或又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彻,类肉之膏肪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尔。阎孝忠曰:南方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汴京相反,乃大误也。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文。又一种坚白全类石膏而敲之成方者,名方解石也。

陈承曰:陶言钱塘山中雨后时自出。今钱塘人凿山取之甚多,捣作齿药货用。浙人呼为寒水石,入药最胜他处者。

寇宗奭曰:石膏分辨不决,未悉厥理。本草只言:生齐山、卢山、蒙山,细理白泽者良。即知他处者非石膏也。朱震亨曰:本草药之命名多有意义,或以色,或以形,或以气,或以质,或以味,或以能,或以时,是也。石膏固济、丹炉。苟非有膏岂能为用。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昔人以方解为石膏,误矣。石膏味甘,而辛。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太阴少阳。彼方解石,止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有膏而可为三经之主治者,焉在哉。

李时珍曰: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刺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带微青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奼,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敩、苏颂、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

修治

雷敩曰:凡使,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筛研用。

李时珍曰: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性寒,火锻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气味

辛、微寒、无毒。

《别录》曰:甘,大寒。

王好古曰: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

徐之才曰:鸡子为之使。恶莽草、巴豆、马目毒公。畏铁。

主治

《本经》曰: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别录》曰: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咽热,亦可作浴汤。

甄权曰: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煎茶去头痛。

大明曰:治天行热狂,头风旋,下乳,揩齿益齿。

李杲曰: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

张元素曰: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发明

成无己曰: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荣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又云: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

张元素曰:石膏性寒,味辛而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也,乃阳明经大寒之药。善治本经头痛、牙痛、止消、渴中暑潮热,然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又阳明经中热发热,恶寒燥热,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自汗,若头痛之药。仲景用白虎汤是也。若无以上诸證勿服之。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證。及脾胃虚劳,形体病證,初得之时,与此證同。医者不识,而误用之,不可胜救也。

李杲曰:石膏,是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證,身热、目痛、鼻乾,不得卧。身以前,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又治三焦、皮肤大热,入手少阳也。凡病脉数不退者,宜用之,胃弱者,不可用。

寇宗奭曰:孙兆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宜用白虎。但四方气候不齐,岁中运气不一,宜两审,其说甚确。李时珍曰: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腑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刺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欬益频,病益甚,遂致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杨士瀛云石膏锻过,最能收疮晕,不致烂肌。按刘跂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奈何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宗室与医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仍石膏汤證也。竟如言而愈。又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故寒水石诸方多附于后,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附方〈旧四新二十五〉

伤寒发狂,踰垣上屋,寒水石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冷服,名鹊石散。〈《本事方》〉

风热心躁,口乾狂言,浑身壮热,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拥起,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大蜜水磨下。〈《集验方》〉

解中诸毒〈方同上〉

乳石发渴:寒水石一块,含之以瘥为度。〈《圣济录》〉男女阴毒: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日乾。每用一丸,炭火锻红烧,研以滚酒,调服饮葱酢汤,投之。得汗愈。〈《蔡氏经验必用方》〉

小儿丹毒:寒水石末一两,和水涂之。〈《集元方》〉

小儿身热:石膏一两,青黛一钱,为末。糕糊丸龙眼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之。〈《普济方》〉

骨蒸劳病:外寒内热,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骨肉日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身凉为度。〈《外台秘要》〉热盛喘嗽: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调下。〈《普济方》〉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人参汤服三钱。〈《保命集》〉

食积痰火,泻肺火,胃火:白石膏火锻出火毒,半斤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下。〈《丹溪方》〉胃火、牙痛,好软石膏一两,火锻,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甚效。〈《保寿堂方》〉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不见物: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水三大盏,煎石膏,竹叶去滓,取二盏,煮粥入糖食。〈《养老方》〉

风邪、眼寒,乃风入头,系败血凝滞不能上下流通,故风寒客之而眼寒也。石膏锻二两,川芎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日二服。〈《宣明方》〉头风涕泪,头痛不已。〈方同上〉

鼻衄、头痛、心烦:石膏、牡蛎一两,为末。每新汲水服二钱,并滴鼻内。〈《普济方》〉

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锻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即除根。〈《笔峰杂兴》〉

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服。〈《明目方》〉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庞安时《伤寒论》〉

小便卒数非淋,令人瘦:石膏半斤,捣碎,水一斗,煮五升,每服五合。〈《肘后方》〉

小儿吐泻,黄色者,伤热也,玉露散用石膏、寒水石各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末。滚汤调服一钱。〈《钱乙小儿方》〉水泻,腹鸣如雷,有火者,石膏火锻,仓米饭,和丸梧子大黄丹为衣,米饮下二十丸,不二服效。〈《李楼奇方》〉乳汁不下:石膏三两,水二升,煮三沸。三日饮尽妙。〈《子母秘录》〉

妇人乳痈,一醉膏用石膏锻红出火毒,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陈日华《经验方》〉油伤火灼痛,不可忍:石膏末傅之良。〈《梅师方》〉

金疮出血:寒水石、沥青等分,为末。乾掺勿经水。〈《积德堂方》〉刀疮伤,湿溃烂不生肌:寒水石锻一两,黄丹二钱,为末洗敷。甚者加龙骨一钱,孩儿茶一钱。〈《积德堂方》〉疮口不敛,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寒水石烧赤,研,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之,名红玉散。〈《和济局方》〉

口疮咽痛,上膈有热:寒水石锻三两,朱砂三钱半,脑子半字,为末。掺之。〈《于三因方》〉

附录玉火石

苏颂曰: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谓之玉火石。彼医用之,其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土人以当石膏用之。

龙石膏

《别录》曰:有名未用无毒,主消渴,益寿。生杜陵,如铁脂中黄。

理石释名

李时珍曰:理石即石膏之顺理而微硬有肌者,故曰理石肌石。

陶弘景曰:《仙经》时呼为长理石,石胆一名立制。今此又名立制,疑必相乱。

集解

《别录》曰: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生汉中山谷及卢山,采无时。

陶弘景曰:汉中属梁州;卢山属青州,今出宁州。俗用亦稀。

苏恭曰:此石夹两石间,如石脉。打用之或在土中,重叠而生。皮正赤,肉白,作针理文全不似石膏。市人或刮削去皮以代寒水石,并以当礜石,并是假伪。今卢山亦无此物,见出襄州西汎水侧。

寇宗奭曰:理石如长石,但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其非顺理而细者,为长石疗体亦不相远。

李时珍曰:理石即石膏中之长文细直如丝而明洁色带微青者。唐人谓石膏为寒水石,长石为石膏,故苏恭言其不似石膏也。此石与软石膏一类,二色亦可通用,详石膏下。

气味

甘、寒、无毒。

《别录》曰:大寒。

徐之才曰:滑石为之,使恶麻黄。

主治

《本经》曰: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别录》曰:除荣卫中,去来大热,结热解烦,毒止消渴,及中风痿痹。

苏恭曰:渍酒服疗癖,令人肥悦。

附录白肌石

《别录》曰:有名未用,味辛,无毒。主强,筋骨,止渴,不饥,阴热不足。一名肌石;一名洞石。生广卷山青石间。李时珍曰:按此即理石也。其形、名、气、味、主疗皆同。

长石集解

《别录》曰:长石,理如马齿,方而润泽,玉色。生长子山谷及太山临淄,采无时。

陶弘景曰:长子县属上党;临淄县属青州。俗方仙经并无用此者。

苏恭曰:此石状同石膏而厚,大纵理而长,文似马齿。今均州辽坂山有之,土人以为理石。苏颂曰:今惟潞州有之,如苏恭所说,按本经理石、长石二物,味效亦别,有云理石似石膏,顺理而细。陶隐居言亦呼为长理石。今灵宝丹用长理石为一物,医家相承用者,乃似石膏。与今潞州所出长石无异,而诸郡无复出理石者,医方亦不见单用,往往呼长石为长理石。

李时珍曰:长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状似软石膏,而块不扁,性坚硬,洁白,有粗理起齿棱击之则片片横碎,光莹如云母、白石英,亦有墙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块尔,烧之亦不粉烂而易散。方解。烧之亦然,但烢声为异尔。昔人以此为石膏,又以为方解,今人以此为寒水石,皆误矣。但与方解乃一类二种,故亦名方石。气味功力相同,通用无妨。唐宋诸方所用石膏多是此石。昔医亦以取效,则亦可与石膏通用。但不可解肌发汗耳。

气味

辛、苦、寒,无毒。

主治

《本经》曰:身热,胃中结气,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瞖眇,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别录》曰:止消渴,下气,除胁肋肺间邪气。

方解石释名

马志曰:敲破,块块方解。故以为名。

集解

《别录》曰:方解石,生方山采无时。

陶弘景曰:本经长石一名方石,疗体相似,疑即此也。苏恭曰:此物大体与石膏相似,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甚大者方尺,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今人以为石膏用,疗风去热虽同,而解肌发汗不及也。

马志曰:今沙州大乌山出者佳。

苏颂曰:方解石,本草言生方山。陶隐居疑与长石为一物。苏恭云:疗热不减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头风不及石膏也。其肌理形段刚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为言,岂得功力顿异,如雌黄。雄黄亦有端然独处者,亦有附石生者,不闻别有名号,功力相异也。李时珍曰:方解石与硬石膏相似,皆光洁如白石英。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为硬石膏;块块方棱者,为方解石。盖一类二种,亦可通用。唐宋诸方皆以此为石膏,今人又以为寒水石,虽俱不是,而其性寒治热之功大抵不相远。惟解肌发汗不能如硬石膏为异尔。

气味

苦、辛、大寒、无毒。

徐之才曰:恶巴豆。

主治

《别录》曰:胸中留热,结气黄疸,通血脉,去蛊毒。

滑石释名

寇宗奭曰:滑石今谓之画石,因其软滑可写画也。李时珍曰:滑石,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腻,故以名之。表画家用刷纸代粉,最白腻膋,乃脂膏也,因以名县脱乃肉无骨也。此物最滑腻。无硬者为良,故有诸名。

集解

《别录》曰:滑石生赭阳山谷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采无时。

陶弘景曰:滑石色正白。仙经用之为泥。今出湘州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赭阳属南阳,掖县属青州,东莱卷县属司州荥阳。又有冷石小青黄并冷利,能熨油污衣物。

苏恭曰:此石所在皆有。岭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出掖县者理粗质青,有黑点,惟可为器,不可入药;齐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而滑腻则胜。

陈藏器曰:始安掖县所出二石,形质既异,所用又殊。始安者,软滑而白,宜入药。东莱者,硬涩而青,乃作器石也。

雷敩曰:凡使,有多般: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画石上有白腻文者真也。乌滑石似画石,上有青白腻文,入用亦妙。绿滑石,性寒有毒,不入药用。黄滑石,似金,颗颗圆,画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杀人。冷滑石,青苍色,画石上作白腻文,亦勿用之。

苏颂曰: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凡二种。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城志云:膋成县出膋石即滑石也。土人以为烧器烹鱼食是也。莱濠州出者理粗质青有黑点亦谓之斑石。二种皆可作器,甚精好。初出软柔,彼人就穴中制作,用力殊少也。本草所载土地皆是北方。而今医家所用白色者,自南方来,或云沂州所出,甚白佳,与本草所云太山之阴相合,而彼土不取为药。今濠州所供青滑石云,性寒无毒,主心气,涩滞与本经大同小异。又张勃吴录《地理志》及《太康地记》云:郁林州布山县马湖马岭山皆有虺,甚毒,杀人。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著疮中,并以切齿立苏,一名切齿石。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痱疮,或云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尔。

李时珍曰:滑石广之桂林各巴及猺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白黑二种功皆相似。山东蓬莱县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故医方有桂府滑石与桂林者同称也。今人亦以刻图书不甚坚牢,滑石之根为不灰木,滑石中有光明黄子,为石脑芝。

修治

雷敩曰:凡用白滑石,先以刀刮净研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去牡丹皮取滑石以东流水淘过晒,乾用。

气味

甘、寒、无毒。

《别录》曰:大寒。

徐之才曰:石韦为之,使恶曾青,制雄黄。

主治

《本经》曰: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

《别录》曰: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朱震亨曰: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为要药。

李时珍曰: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血出诸疮肿毒。

发明

苏颂曰:古方治淋沥多单使滑石,又与石韦同捣末,饮服刀圭更验,又主石淋取十二分研粉,作两服水调下,烦热定即停后服。

甄权曰:滑石疗五淋,主产难,服其末。又末与丹参、蜜猪脂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弹丸大,临产倍服,令胎滑,易生。除烦热心燥。

张元素曰:滑石,气温,味甘,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上气,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王好古曰:入足太阳,经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阿胶同为滑剂,以利水道,葱、豉生姜同煎,去滓,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故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李时珍曰: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益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下中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和刘,河间之用益原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

附方〈旧六新一十三〉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太白散,六一散。解中暑、伤寒、疫痢、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惊恐悲怒、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兼解两感伤寒,百药酒食邪热毒治五劳七伤,一切虚损内伤,阴痿惊悸,健忘,痫瘛,烦满,短气,痰嗽,肌肉疼痛,腹胀闷痛,淋閟涩痛,服滑石淋疗身热,呕吐,泄泻,肠癖下痢。赤白,除烦热,胸中积聚寒热,止渴,消蓄水。妇人产后损液血虚,阴虚热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痈牙疮,齿疳。此药大养脾胃之气,通九窍六腑,去留结益,精气,壮筋骨,和气通经脉,消水谷,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魄,强志轻身,驻颜益寿,耐劳役饥渴,乃神验之仙药也。白滑石水飞过六两,粉,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实热用新汲水下解,利用葱、豉汤下;通乳用猪肉面汤调下;催生用香油浆下;凡难产或死胎不下皆由风热燥涩结滞紧敛,不能舒缓故也。此药力至则结滞顿开而瘥矣。〈刘河间《伤寒直格》〉

膈上烦热,多渴,利九窍:滑石二两,捣水三大盏,煎,二盏去滓,入粳米煮粥食。〈《圣惠方》〉

女劳黄疸,日晡发热,恶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额黑:滑石、石膏等分,研末。大麦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大利愈,腹满者难治。〈《千金方》〉

伤寒衄血:滑石末,饭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立止。汤晦叔云:鼻衄乃当汗不汗所致,其血紫黑时不以多少不可止之。且服温和药,调其荣,卫待血鲜,时急服此药止之也。〈《本事方》〉

乳食发动,烦热烦渴:滑石粉半两,水一盏,绞白汁顿服。〈《圣惠方》〉

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末二钱,以温水服,仍以细面半盏,押定。〈《寇氏衍义》〉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用滑石粉一两,水调服。〈《广利方》〉

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车前汁和涂脐之四旁,方四寸,乾即易之,冬月水和。〈《杨氏产乳》〉

妇人转脬,因过忍小便而致。滑石末葱汤服二钱。〈《圣惠方》〉

妊娠子淋,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脐下二寸。〈《外台秘要》〉伏暑水泄:白龙丸滑石火锻过一两,硫黄四钱,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用淡姜汤,随大小服。〈《普济方》〉伏暑吐泄,或吐或泄或疟,小便赤烦,渴玉液散:用桂府滑石,烧四两,藿香一钱,丁香一钱,为末,米汤服二钱。〈《普济方》〉

霍乱及疟。〈方同上〉

痘疮狂乱,循衣摸床,大热,引饮用益,原散:加朱砂二钱,冰片三分,麝香一分,每灯草汤下二三服。〈《王氏痘疹方》〉风毒热疮,遍身出黄水:桂府滑石末傅之,次日愈。先以虎杖、豌豆、甘草等分,煎汤,洗后乃搽。〈《普济方》〉阴下湿汗:滑石一两,石膏锻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集简方》〉

脚指缝烂。〈方同上〉

杖疮肿痛:滑石、赤石脂、大黄等分,为末。茶汤洗净,贴。〈《赵氏经验方》〉

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乃因中热,毒气结于下焦,用滑石、白矾各一两,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减半,不住饮之。〈《夏子益奇病方》〉

不灰木石集解

苏颂曰:不灰木出上党,今泽潞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白如烂木,烧之不然,以此得名。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之,采无时。

陈藏器曰:要烧成灰,但研破以牛乳煮了,黄牛粪烧之即成灰。

李时珍曰:不灰木有木石二种。石类者,其体坚重或以纸裹蘸石脑油然灯彻夜不成灰,人多用作小刀靶。《开山图》云:徐无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山,在今顺天府玉田县东北。庚辛玉册云:不灰木阴石也。生西南蛮夷中,𥟖州茂州者,好形如针,文全若木,烧之无烟,此皆言石者也。伏琛齐地记云:东武城有胜火木,其木经野,火烧之不灭,谓之不灰木。杨慎《丹铅录》云:《太平寰宇记》云:不灰木俗多为铤子,烧之成炭,而不灰出胶州,其叶如蒲草。今人束以为燎,谓之万年火把,此皆言木者也。时珍常得此火把,乃草叶束成而中夹松脂之类,一夜仅烧一二寸尔。

附录松石

苏颂曰:今处州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人多取傍山亭及琢为枕,虽不入药与不灰相类,故附之。

气味

甘,大寒,无毒。

独孤滔曰:煮汞,结草砂,锻三黄,匮五金。

主治

开宝曰:热痱疮,和枣叶,石灰为粉,傅之。

李时珍曰:除烦热阳厥。

发明

李时珍曰:不灰木性寒,而同诸热药,治阴毒。刘河间宣明方,治阳绝心腹痞痛,金针丸中亦用服之。盖寒热并用,所以调停阴阳也。

附方〈新四〉

肺热欬嗽,卧时盛者。不灰木一两半,太阴元精石二两,甘草炙半两,贝母一两半,天南星白矾水煮过半两,为末。每服半钱,姜汤下。〈《圣济录》〉

咽喉肿痛,五心烦热。不灰木以牛粪烧赤四两,太阴元精石锻赤四两,真珠一钱,为末,糯米粥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以生地黄汁、粟米泔研化服,日二次。〈《圣济录》〉霍乱烦满,气逆腹胀,手足厥冷。不灰木、阳起石锻、阿魏半两,巴豆去心,杏仁去皮,各二十五个,为末,粟饭丸樱桃大,穿一孔。每服一丸,灯上烧,烟尽,研末,姜汤下,以利为度。〈《圣济录》〉

阴毒腹痛,回阳丹:用不灰木锻、牡蛎锻、高良姜炒、川乌头炮、白芍药各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每用一钱,男用女唾调涂外肾,女用男唾调涂乳上,得汗即愈。〈《玉机微义》〉

五色石脂释名

李时珍曰: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粘,固济炉鼎甚良,盖兼体用而名也。

集解

《别录》曰: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阳山谷中。又曰:青石脂。生齐区山及海涯;黄石脂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黑石脂生颍川阳城;白石脂生太山之阴;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又太山之阴,并采无时。

吴普曰:五色石脂一名五色符。青符生南山或海涯;黄符生嵩山色如豚脑雁雏;黑符生洛西山空地;白符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赤符生少室或太山,色绛滑如脂。

陶弘景曰:今俗惟用赤石、白石二脂。好者出吴郡亦出武陵建平义阳。义阳出县界东八十里,状如豚脑,赤者鲜红可爱,随采复生,馀三色石脂无正用,但黑石脂入画用尔。

苏恭曰:义阳即申州所出,乃桃花石,非石脂也。白石脂今出慈阴诸山胜于馀处者;赤石脂今出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又慈州吕乡县宜州诸山亦有,并色理鲜腻为佳。二脂太山不闻有之,旧出苏州、馀杭山,今不收采。

陈承曰:今苏州见贡赤白二石脂,但入药不甚佳,惟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

苏颂曰:白石脂、赤石脂,今惟潞州出之,潞与慈州相近也。

寇宗奭曰:赤白石脂,四方皆有,以理腻粘舌缀唇者为上。

修治

雷敩曰:凡使赤脂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乾用。李时珍曰:亦有火锻水飞者。

气味

五种石脂并甘平。

大明曰:并温,无毒,畏黄芩、大黄、官桂。

主治

《本经》曰: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大明曰:治泄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涩精淋沥、除烦、疗惊悸,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治疮疖痔,漏排脓。

青石脂气味

酸,平,无毒。

吴普曰:青符神农云:甘。雷公云:酸,无毒。桐君云:辛,无毒。李当之云:大寒。

主治

《别录》曰:养肝胆,气明目,疗黄疸,泄痢肠澼,女子带下,百病及疽痔恶疮。久服补髓益气,不饥,延年。

黄石脂气味

苦,平,无毒。

吴普曰:黄符雷公云苦。李当之云小寒。

徐之才曰: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黄连、甘草。雷敩曰:服之忌卵味。

主治

《别录》曰: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久服轻身延年。

黑石脂

《别录》曰:一名石墨,一名石涅。

李时珍曰:此乃石脂之黑者,亦可为墨,其性粘,舌与石炭,不同南人。谓之画眉石,许氏说文云:黛画眉石也。

气味

咸,平,无毒。

吴普曰:黑符桐君云:甘,无毒。

主治

《别录》曰: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澼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

白石脂气味

甘,酸,平,无毒。

吴普曰:白符一名随岐伯。雷公云:酸,无毒。桐君云:甘,无毒。扁鹊云:辛。李当之云:小寒。

甄权曰:甘辛。

李杲曰:温。

徐之才曰:得厚朴米汁,饮止便脓,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

苏颂曰:畏黄连、甘草、飞廉、马目、毒公。

主治

《别录》曰:养肺气,厚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澼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带,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延年。甄权曰:涩大肠。

附方〈旧四新二〉

小儿水痢,形之不胜。汤药白石脂半两,研粉,和白粥,空肚食之。〈《子母秘录》〉

小儿滑泄,白龙丸:白石脂、白龙骨等分,为末,水丸黍米大,每量大小,木瓜紫苏汤下。〈《全幼心鉴》〉

久泄久痢:白石脂、乾姜等分,研,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之,并手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斗门方》〉儿脐汁出,赤肿:白石脂,末,熬温扑之。日三度,勿揭动。〈韦宙《独行方》〉

儿脐血出,多啼,方同上。〈《寇氏衍义》〉

粉滓而皯:白石脂六两,白敛十二两,为末,鸡子白和夜涂旦洗。〈《圣济录》〉

赤石脂气味

甘,酸,辛,大温,无毒。

吴普曰:赤符神农、雷公俱云:甘。黄帝、扁鹊云:无毒。李当之云:小寒。

徐之才曰:畏芫花,恶大黄、松脂。

苏颂曰:古人亦单服食,云发则心痛,饮热酒不解,用绵裹葱豉煮水饮之。

主治

《别录》曰: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痔疮,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

甄权曰:补五脏虚乏。

李时珍曰: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发明

陶弘景曰:五色石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分条具载。今俗惟用赤白二脂,下痢耳。

张元素曰:赤白石脂俱甘酸,阳中之阴固脱。

李杲曰: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王好古曰:涩可去脱,石脂为收敛之剂,赤入丙,白入庚。

李时珍曰:五石脂皆手足阳明药也。其味甘,其气温,其体重,其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下者,肠澼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主疗大抵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但云各随五色补五脏。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尔。赤白二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乾,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乾姜而润肠胃也。

附方〈旧五新七〉

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斗门方》〉

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乾姜各一两,胡椒半两,为末,酢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五七十丸。有人病此,热药服至一斗二升不效,或教服此,终四剂而息。〈《寇氏衍义》〉

赤白下痢:赤石脂末,饮服一钱。〈《普济方》〉

冷痢腹痛,下白冻如鱼脑桃花丸:赤石脂锻,乾姜炮等分;为末,蒸饼和丸量大小服,日三服。〈《和剂局方》〉老人气痢,虚冷:赤石脂五两,水飞、白面六两,水煮熟,入葱酱作臛,空心食三四次即愈。〈《养老方》〉

伤寒下痢,便脓血不止,桃花汤主之,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乾姜一两,粳米半升,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七,合纳末方寸匕。日三服,愈乃止。〈《仲景方》〉痢后脱肛:赤石脂、伏龙肝为末,傅之,一加白矾。〈《钱氏小儿方》〉

反胃吐食,绝好:赤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姜汤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勿令破以津吞之,后乃服药。〈《圣惠方》〉

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原因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弱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用此遂愈。〈《千金翼方》〉

心痛彻背:赤石脂、乾姜、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乌头炮一分,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张仲景《金匮方》〉

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普济方》〉

小便不禁:赤石脂锻、牡蛎锻各三两,盐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盐汤下十五丸。〈《普济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