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御录宗镜大纲[标点本]

御录宗镜大纲卷二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宋永明延寿 著

清世宗胤禛 辑

第十四祖龙树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国人多修福业。不会佛理。众问佛性大小。师曰。若说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即为说法。对大众而现异相。身如月轮。当于座上。唯闻说法。不覩其形。彼众有一长者名曰提婆。谓诸众曰。识此瑞否。彼众曰。非其大圣。谁能识也。尔时。提婆心根宿淨。亦见其相。默然契会。乃告众曰。师现佛性之义非师身者。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也。语未讫。师即现本身。座上说偈曰。身现满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辩非声色。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初第十七祖僧迦难提因至其舍。忽见一子。手执铜镜而至师所。尊者曰。子几岁耶。子曰。我当百岁。是时尊者见答百岁。复问曰。汝当无知。看甚幼小。答吾百岁。非其理也。子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尊者曰。子善机耶。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时尊者敬之。深知是圣。又徵问曰。汝执此镜。意况如何。尔时童子以偈答曰。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俱相似。父母见子奇异。遂捨出家。尊者即领游化至一古寺而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于彼殿上有铜铃。被风摇响。尊者问曰。彼风鸣耶。彼铃鸣耶。彼铜鸣耶。子曰。我心鸣耳。非风铜铃。尊者曰。非风铜铃。我心谁耳。子曰。二俱寂静。非三昧耶。尊者曰。善哉。真比丘。善会诸佛理。善说诸法要。善识真实义。又告曰。我今将此正法眼藏付嘱于汝。汝受吾偈。当行化之。偈曰。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伽耶舍多后付鸠摩罗多。传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此土初祖菩提达摩多罗。述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让大师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汝今此心。即是佛故。达摩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三界唯心。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随时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马大师问曰。如何用意。合禅定无相三昧。师曰。汝若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如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马大师又问曰。和尚云见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覩。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马大师曰。有成坏否。师曰。若契此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

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实相法身。佛经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随世界应处立名。如随色摩尼珠。触青即青。触黄即黄。宝本色如指不自触。刀不自割。镜不自照。随像所现之处。各各不同。得名优劣不同。此心与虚空齐寿。若入三昧门。无不是三昧。若入无相门。总是无相。随立之处。尽得宗门。语言啼笑。屈伸俯仰。各从性海所发。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实相佛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熖。又云法性功勳。随其心淨。即佛土淨。诸念若生。随念得果。应物而现。谓之如来。随应而去。故无所求。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行。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闻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故云独一无伴。迷时迷于悟。悟时悟于迷。迷还自迷。悟还自悟。无有一法不从心生。无有一法不从心灭。是以迷悟总在一心。

南岳思大和尚云。若言学者。先须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时尽通。闻说淨不生淨念。即是本自淨。闻说空不取空。譬如鸟飞于空。若住于空。必有堕落之患。无住是本自性体。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离定无别慧。离慧无别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无有定。即慧之时无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如灯光。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即灯是光。即光是灯。离灯无别光。离光无别灯。即灯是光体。即光是灯用。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

真觉大师云。夫心性灵通。动静之原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原不状。鉴之则乃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著。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神秀和尚云。一切非情。以是心等现故。染淨随心有转变。故无有馀性。要依缘故。谓缘等之法。皆无自性。空有不俱。即有情正有时。非情必空故。他即自故。何以故。他无性。以自作故。即有情修证。是非情修证也。经云。其身周普等真法界。既等法界。非情门空。全是佛故。又非情正有时。有情必空。故自即他故。何以故。自无性以他作故。即非情无修无证。是有情无修无证也。

智达禅师心境颂云。境立心便有。心无境不生。若将心繫境。心境两俱盲。境心各自住。心境性恒清。悟境心无起。迷心境共行。若迷心作境。心境乱纵横。悟境心元淨。知心境本清。知心无境性。了境心无形。境虚心寂寂。心照境泠泠。

长沙和尚偈云。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刹。悟时刹海是真心。身界二尘元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又学人问。尽法界众生识心。最初从何而有。偈答云。性地生心王。心为万法师。心灭心师灭。方得契如如。

牛头下佛窟和尚云。虽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坏凡夫。谓别有殊胜在心外者。即堕魔网。我今自观身心实相作佛。即是见十方佛同行同证处。问。佛身无漏。戒定熏修。五阴不缚不脱。不敢有疑。且如大品经云。众生不善五阴之身。亦不缚不脱。甚令人惊疑。答。若向众生五阴外。别有诸佛解脱。无有是处。只了众生自性。从本已来。无有一法可得。谁缚谁脱。何得更有缚脱之异。问。经云众生与佛平等。无有缚脱。何得六道众生沉沦。不得解脱。答。众生不了色心清淨。妄想颠倒。不得解脱。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实无缚脱。

佛窟下云居和尚心境不二篇云。世出世间。俱不越自一念妄心而有。一念纔起。万像分剂。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心境。何得有念可见。既有所见之念。又有能见之心。将知念即是境。见即是心。所见之念便成色蕴。能见之心便成四蕴。经云。五蕴是世间。一念具五蕴。一一蕴中皆具五蕴。故得一不碍多。多不碍一。所以心境交通。互为宾主。若谛了一念之体。即恒沙世界。常现自心。由迷一念。即境智胡越。

先曹山和尚云。佛心墙壁瓦砾是者。亦唤作性地。亦称体全功。亦云无情解说法。若知有。这里得无辩处。十方国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砾。虚空与非空。有情无情。草木丛林通为一身。唤作得记。亦云一字法门。亦云总持法门。亦云一尘一念。亦唤作同辙。若是性地不知有。诸佛千般喻不得。万种况不成。千圣万圣尽从这里出。从来不变异。故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显宗论云。我此禅门一乘妙旨。以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念想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能见。真如无念念者。即念真如实相。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常求无念。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西天诸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

显正论云。问。欲显何义。名为显正。答。欲显明一切众生本原清淨无生心体。即是诸佛之正性也。所以者何。一切万法。心为其本。然其心性都无所依。体自圆融。不碍万法。虽应现万法。而性自常真。无住无依。不可取捨。

胜天王经云。清淨心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当知此心。即是最胜清淨第一义谛。一切诸佛证知所归。问曰。定以何法为心体。答曰。不应求心之定体。何以故。心非所缘。无无相故。亦云非能所绝相待故。体不可染。性常淨故。非合非散。自性离故。不碍缘起。性虚融故。不可说示。名字空故。诸法虚淨。缘相离故。灵照不竭。用无尽故。果报不同。作业异故。因果宛然。不断绝故。亦非真实。业性如幻故。又不断绝。现施为故。亦不可取。毕竟空故。诸法平等。一相如故。境智无差。离分别故。万法即空。性无生故。是以一切分别。不离自心。一切诸境。不离名相。若了万法。不了自心分别。无由能绝。

乃至楞伽经云。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彼心者。即取相所得心也。一乘者。即离相清淨无生心也。此心悉能包含运载一切诸法。故名一乘。

法苑珠林云。夫壅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扬其汤者。未若扑其火。何者。源出于水。源未杜而水不穷。火沸于汤。火未扑而汤讵息。故有杜源之客。不壅流而自乾。扑火之人。不扬汤而自止。故知心为源。境为流。不察本心源。但随诸法转。意如火。事如汤。不制自意地。唯从境界流。斯皆失本迷源。随流徇末。若能顿明意地。直了心源。不求脱于诸尘。不繫缚于一法。可谓究末遇本。寻流得源矣。遂乃无功而自办。无作而自成。显此一心万法如镜。

般若灯论序云。始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虽动而恒寂。物非有故。虽起而无生。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达观之士。得其会归。而忘其所寄。于是分别戏论不待遣而自除。无得观门弗假修而已入。荡荡焉。不出不在。无住无依者也。

缘生论云。元是一心。积为三界。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

陀罗尼三昧法门偈云。是法法中高。犹如须弥山。是法法中海。众源所共归。是法法中明。犹如星中月。是法法中灯。能破无边闇。是法法中地。荷载徧十方。是法法中母。出生诸佛种。

法界观序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覩。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令一切众生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而证法界也。乃至于佛身一毛端。则徧一切含一切也。世界尔。众生尔。尘尘尔。念念尔。法法尔。无有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云。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所以曰归心。故得一心之旨。永传而不穷。八识之灯。恒然而无尽。

复礼法师云。观业义者。夫业因心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云。夫学道之法。必须先识根原。求道由心。又须识心之体性。分明无惑。功业可成。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心无形相。内外不居。境起心生。境忘心灭。色大心广。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门。知心无缚。即入解脱法门。知心无相。即入无相法门。觉心无心。即入真如法门。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门。

澄观和尚华严疏云。上来诸门。乃至无尽不离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心体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广。观心起行即华严。觉心性相即是佛。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学之者。多弃内而外求。习禅之者。好忘缘而内照。并为偏执。俱滞二边。既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昔曾莹两面镜。鑑一盏灯。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无尽。见夫心境互照。本智双入。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如来。心佛重重。而本觉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则心境两亡。照之不可穷。则理智交彻。心境既尔。境境相望。心心互研。万化纷纶。皆一致也。唯证相应。名佛华严矣。释云。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则心中见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见佛。是唯心如来。

如上所引祖教。委细披陈。可以永断纤疑。圆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宝印当心。诸佛常现目前。法界不离言下。是以从初标宗。于一心演出无量名义。无量名义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无智。非智不理故。智外无理。亦摄智从理。离体无用。摄用归体。体性自离。故体即非体。即一切法如虚空性。空性亦空。毕竟寂灭。今还摄无量义海。总归一句。乃至无句。究竟指归。言思绝矣。

问。如上解释引证。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语。

答。我若自语。一切茫然。罔措津涯。岂有申问之处。设祖佛之教。皆是随他意语。曲顺时机。是以世尊言。三世诸佛所说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又经云。先佛已说。后佛随顺。若能如是了达。则知佛语是自语。自语是佛语。故本师云。一切外道经书。皆是佛说。非外道说。又云。释迦如来语。提婆达多语。无二无别。若于此不信不明。皆成二见。常萦分别凡圣之想。恒生取捨自他之情。欲绍吾宗。无有是处。此是祕要之门。难信之法。转深转细。难解难知。悉抱疑情。尽居惑地。

今宗镜所录。皆是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随闻一法。尽合圆宗。实可以断深疑成大信。

如清凉记云。谓闻空莫疑断。是即事之空。非断灭故。闻有莫疑常。非定性有。从缘有故。闻双是莫疑两分。但双照二谛。无二体故。闻双非莫疑无据。以是遮过。令不著故。又闻空莫疑有。是即有之空故。闻有莫疑空。是即空之有故。闻双是莫疑双非。是即非有无为有无故。闻双非莫疑双是。是即有无方是非有无故。是知。谛了一心。羣疑顿断。则有不能有。空不能空。凡不能凡。圣不能圣。岂世间言语是非之所惑哉。

所以前后广引者。只为此心深奥故。难信祕密故难知。乃至菩萨大智。尚须佛力所加。岂况浅劣而能知者。是以虽前引后证。文广义繁。则语语内而利益根机。闻闻中而惊新耳目。勿厌重说。起上慢心。所以本师云。行住坐卧。常说妙法。又云。我于得道夜及涅槃夜。是二夜中间。常说般若。是以机多生熟。信有浅深。前闻熏而未坚。后闻熏而方入。

如大智度论云。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须后摇。又云。复次是般若波罗密相。甚深难解难知。佛知众生心根有利钝。钝根者少智。为其重说。若利根者。一说二说便悟。不须种种说。如是等种种因缘故。经中重说无咎。

问。如上所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融通一切。此心为复能含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为复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答。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者。若云心含一切法。即是横。若云心生一切法。即是纵。若云自生。心不生心。若云他生。既不得自。云何有他。若云共生。自他既无。将何为共。若云无因生。有因尚不生。况无因乎。

问。心非四性者。教中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工画师。无不从心造。则是自生。又云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是他生。又云所谓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则是共生。又云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则无因生。既属教文。云何成过。

答。诸佛随缘差别。俯为羣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理。皆是四悉方便。权施空拳诳小儿。诱度于一切。

问。既非纵横。不堕四性。则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否。

答。是则成二。

问。如是则一切不立。俱非耶。

答。非亦成二。如文殊言。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问。既无二相。宗一是否。

答。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

问。如何得契斯旨。

答。境智俱亡。云何说契。

问。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

答。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亡迹。

问。如何得形迹俱亡。

答。本无朕迹。云何欲亡。

问。如是则如人饮水。冷煖自知。当大悟时。方合斯旨。

答。我此门中。亦无迷悟。合与不合之道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苦说数千般。此事万种况不成。千圣定不得。大地载不起。虚空包不容。非大器人。无由担荷。若未亲到。徒劳神思。直饶说玄之又玄。妙中更妙。若以方便于称扬门中。助他信入。一期傍讚即不无。若于自己分上观照之时。特地说玄说妙。起一念殊胜不可思议之解。皆落魔界。

所以圆觉经云。虚伪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

此宗镜中。是一切凡圣大捨身命之处。不入此宗。皆非究竟。

问。毕竟如何。

答。亦无毕竟。

问。前云不入此宗皆非究竟。此又云何称无毕竟。

答。前对增上慢人。未得为得。认虚妄为真实。执颠倒作圆常。为破情尘。权称究竟。今论见性。岂言虚实耶。

问。以此通明之后。如何履践。

答。教谁履践。

问。莫不成断灭否。

答。尚不得常住。云何断灭。

问。乞最后一言。

答。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问。此录括畧微细。理事圆明。于慕道人得何资益。

答。若第一义中。无利无功德。就世俗门内。似有于称扬。总有二途能裨初学。一者为未信人。令成正信。摄归一念。不外驰求。二者为己信人。助成观力。理行坚固。疾证菩提。步步而不滞宝所功程。念念而流入萨婆若海。似乘广大之辇立至宝坊。如驾坚牢之船坐登觉岸。

问。集此宗镜。有何功德。

答。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但有见闻。深获善利。如一尘落嵩岳之岗陇。已带陵云。滴露入沧海之波澜。便同广润。可谓直绍菩提之种。全生诸佛之家。何况信解受持。正念观察。为人敷演。传布施行。约善利门。无法比喻。功德无尽。非种智而不可称量。利乐何穷。过太虚而莫知边际。以满空珍宝供养恒沙如来。化十方众生尽证辟支佛果。未若弘宣斯旨。开演此宗。以兹校量。莫能俦比。可谓下佛种子于众生身田之中。抽正法芽向烦恼欲泥之内。然后七觉华发。菩提果成。展转相生。至无尽际。

如华严探玄记云。于遗法中见闻信向此无尽法。成金刚种子。当必得此圆融普法。

又法华见宝塔品云。若接须弥掷置他方。亦未为难。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故知竭海移山。非无为之力。任使蹑虚履水。皆有漏之通。曷若开诸佛心。演如来藏。绍菩提种。入一乘门。能託圣胎成真佛子。何以故。谓得本故。如从源出水。因乳得酥。

如鸯崛魔罗经云。复次文殊师利。如知乳有酥故方便鑽求。而不鑽水以无酥故。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复次。文殊师利。如知山有金故凿山求金。而不凿树以无金故。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当得成佛道。复次。文殊师利。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如穷劫鑽水终不得酥。故知入宗镜中。见如来性。菩提道果。应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风之火。若背宗镜。不识自心。设福智齐修。终不成就。如求乳鑽水。离山凿金。任历三祇。岂有得理。如宗镜所录前后之文。皆是诸佛五眼所观。五语所说。无一言而不谛。非一义而不圆。可俟后贤。决定信入。

如月上经偈云。假动须弥山倒地。修罗住处皆悉灭。大海枯涸月天坠。如来终不出妄言。以兹诚实。可徧传持。功德无边。言思罔及。

所以唯识论偈云。作此唯识论。非我思量处。诸佛妙境界。福德施羣生。斯论大旨。非情识知解之所思量。乃是大觉不思议绝妙境界。以此弘扬不思议无尽之福。悉用普施一切法界无量含生。同入此宗。齐登佛地。

华严疏主藏法师发愿偈云。誓愿见闻修习此圆融无碍普贤法。乃至失命终不离。尽未来际愿相应。以此善根等此性普润无尽众生界。一念多劫修普行。尽成无上佛菩提。

御录宗镜大纲卷二十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