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幼科发挥

卷之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急惊风证

脐风发搐者难治。

初生月内。非脐风证。发搐者。此胎惊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银磨水送下。

或用全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朱砂末三分和匀。猪乳调服。

常发者。名胎痫。不可治也。如变蒸发热甚。发搐者。只用导赤散泻青丸主之。效。

疮疹未出发搐者。此吉兆也。宜用导赤散煎调朱砂服之。效。或将靥发搐者。凶兆也。

气攻心。宜急解救之。用真牛黄脑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匀。猪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每一丸。灯草煎汤化下。

丹瘤发搐。视其先后何如。先发丹后发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里也。先发搐后发丹。

此名惊丹可治。此胎毒自内而外也。宜用大连翘饮主之。

连翘(一钱) 瞿麦(一钱) 滑石(一钱) 车前子(一钱) 大力子(一钱炒) 赤芍(一钱)木二钱) 荆芥穗(一钱) 蝉蜕(一钱) 上为细末。再加大黄。灯心水煎。

虫疥浸淫疮入腹。发搐。难治。急用雄黄解毒丸。升麻煎汤下。疮再发。儿搐止者吉。

发搐。视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时。痰盛气促。连声不止。而不能治。发搐者。宜葶苈丸。

苏叶煎汤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如久嗽不止者难治。宜用小阿胶散。服五分至一钱。煎去渣灌下。如发搐后变嗽者。此风邪入肺也。宜人参荆芥散再发之。

陈皮(去白) 荆芥穗 桔梗 半夏 桂枝 细辛 木通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上各等分。水煎姜引。

泄痢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钱氏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为末。山药粉糊丸。米饮水调之。

疟疾发搐。疟作热时发搐者。此宜截去其疟。疟止搐亦止矣。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日服。以截其疟。发过服辰砂五苓散。以定其搐。神效。如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宜平疟养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吾婿也。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发时切牙呻唤。大便黄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口。得乳即止。疟后汗出心下跳。腹中鸣。

退后顶上有小热。其父母爱惜之心。疟退搐退。则喜而称愈。疟搐俱发。则忧惧不胜。其母又不禁口。病未十日成疳矣。面色 白。囟陷发疏。儿渐羸瘦,请予治之。予曰。此儿先受暑湿。暑则为疟。湿则为痰。又伤饮食。助其暑湿之邪。暑则伤心。湿则伤脾。暑生热。湿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疟曰食疟。疳曰食疳。当从虚治。且大哭手撤。皆肝胆之病。

子时属胆。切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唤者。肾病也。肾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阴风木也。心跳者。少阴君火也。水火相搏。则内作搐。

故大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内热作渴也。儿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发之时。邪气拂郁。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气外泄也。故治疟之法。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养正为主。此儿汗泄于外。便泄于内。心下跳。腹中鸣。皆火盛证也。肝胆从火治。此其法也。退后顶热。儿顶出颠。亦厥阴肝经之脉也。予制一方两治之。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药。于补脾消疟方中。加止搐之药。调理五日。疟搐俱止。儿亦渐肥。而疳瘦除矣。附其方于下。其平疳止搐加减于当归龙荟丸。用归身人参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钱。青皮芦荟木香各七分。胆草酒洗栀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个。一本有黄芩陈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时竹叶煎汤下。治疟补脾。加味参苓白术散。人参黄 蜜炙归身九肋鳖甲使君子白芍药酒炒各一钱。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浓桂泽泻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陈皮七分。一本有干蟾莲肉共碾末。山药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时服。炒米汤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药生地黄柴胡升麻麦门冬木通黄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叶七分。灯草水煎服。

急惊风变证

急惊风变成痫者。此心病也。心主惊。惊久成痫。盖由惊风既平之后。父母玩忽。不以。使急痰停聚。迷其心窍。或一月一发。或半年一发。或一年一发。发过如常。近年可治。

久则不可治矣。宜服如神断痫丸治之。

黄连(五钱) 白茯苓(三钱) 石菖蒲(三钱) 胆星(一钱) 珍珠(一钱) 铁花粉(一钱)朱砂(飞三钱) 甘遂(五分) 上为细末。粟米粉煮糊。入 猪心血三枚同杵匀。为丸如弹子大。每一丸。取 心一枚。切开两片。入药在内。线扎定。水煮熟。分三服。本汤送下。

一儿三岁。病惊风后。未服豁痰安神之药。自后成痫。每发之时。面色青黑。两目连札如嚼物。涎出于口。昏眩仆地。当欲发之状。即以手探其口中。以吐其涎。如此调理。至七岁不作矣。

一儿四岁。病惊已绝。予用针刺其涌泉一穴而醒。自此惊已不发。予谓其父曰。此惊虽。未服豁痰之药。若不早治。恐发痫也。父母不信。未及半年。儿似痰迷。饮食便溺。皆不知也。时复昏倒。果然成痫病。其父来诉曰。不信先生之言。诚有今日之病。愿乞医治。不敢忘报。予乃问其子。尔病发时。能自知乎。子曰。欲昏则发。乃作钱氏安神丸加胆草服之。教其父曰。尔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如此调治。一月而安。

急惊风成瘫者。肝主风。风淫末疾。故惊风之后。有手足瘫痪而不能举者。此血虚不能养筋故也。宜地黄丸加当归牛膝川独活肉桂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岁。病惊风后。右手大指次指。屈而不能伸。医用羌活防风天麻全蝎僵蚕蝉诸风药治之。病益甚。予叹曰。彼庸医也。不知手足不随。血虚也。伸而不能屈者。筋弛长也。屈而不能伸者。筋短缩也。皆血虚不能养筋之证也。手大指者。太阴肺经之所主。手次指者。阳明大肠之所主。肺与大肠皆属燥金。此血燥之象也。一切风药助风生燥。故血转虚而病转盛。口授一方。用黄 人参天麦门冬生熟地黄当归各等分。官桂减半为引经。横行手指之端。共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一丸。食后汤化下。

一小儿惊风后。右手僵硬。五指拳曲。不能举物。兼口角流涎。语言謇涩。予曰。此脾有湿痰。脾不足而肝木乘之。不可治也。

急惊风类证

天钓似痫

天钓者。壮热惊悸。眼目翻腾。手足指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

如祟之状。故宜和解风热。

钩藤散

主之。

钩藤(一两五钱) 白茯苓(一两五钱) 防风(二钱) 朱砂(飞二钱) 大黄(酒湿纸煨二钱五煎服。此泻青丸变化加减也。

急惊风类证

病似天钓

病项背强直。腰身反张。摇头掣 。噤口不语。发热腹痛。镇日不醒。其状可畏受病与天钓不同。中风自汗。不可再汗。汗多则发 。中湿宜微汗。不可大汗。大汗过则发。有刚柔二 。无汗曰刚 。宜麻黄葛根汤。有汗曰柔 。宜桂枝葛根汤。二 并宜人参败毒散加防风主之。

麻黄葛根汤

麻黄(去节一两五钱) 赤芍药(一两五钱) 葛根(一两半) 葱白(二茎) 豉(半合) 上锉散。每服二字煎服。

桂枝葛根汤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二钱七分半) 葛根(一两半)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 上锉散。每服三字。煎服。

急惊风类证

内钓似痫

内钓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血者是也。此寒气壅结。只宜没药 木香 沉香 舶上茴香(炒) 钩藤(各等分) 乳香 全蝎(减半) 上为末。取大蒜研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钩藤汤化下。

急惊风类证

盘肠似内钓

盘肠气痛干啼。额上有汗。是小肠为冷气所搏也。宜金铃子散主之。

金铃子(二钱) 舶上茴香(盐拌炒) 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调酒服

当归散

治寒邪入肾经。小腹急痛。面青手足冷者。

归身 木香 肉桂 人参 炙甘草 加破故纸(炒) 小茴香(炒) 上各等分为末。姜枣汤调服。枣为丸亦可。

或问。天钓内钓。病 盘肠。属何脏。何以辨之。曰。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故天钓在上。生于风热。宜发之。内钓在下。生于寒。宜温之。二钓者。皆足厥阴肝病也。足厥阴之脉。外则与督脉同行。循脊而上。入于颠之顶。所以病则目上翻。背后仰。如角弓之反张也。内则循阴器。而入于小腹。所以病则小腹切痛。为囊肿也。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故二钓皆有搐掣似惊。但天钓或哭或笑。内钓则多啼为异耳。 病属足太阳膀胱经。上起两目。上头循项而下。行于背。循腰而下。于是与厥阴之脉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张之证。亦相似也。但天钓有搐掣。而 病无搐掣也。盘肠痛属手太阳小肠经。内行于小腹。与厥阴之脉内行者不同。所以小腹忽痛也。但内钓有螈 。而盘肠痛无螈 。可辨也

急惊风类证

客忤似痫

客忤者。口中吐青黄白沫。水谷鲜杂。面色变异。喘息腹痛。反侧螈 。状似惊痫。但眼不上窜耳。治法宜辟邪正气。散惊安神。苏合丸至圣保命丹主之。

客忤者。谓客气忤犯主气之病也。如五气之邪。自鼻而入。则忤其心肝。五味之邪。自入。则忤其脾胃。有所惊恐。则忤其神。有所拂逆。则忤其意。当博求之。故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详见育婴家秘。

一儿半岁。忽日惨然不乐。昏睡不乳。予曰。形色无病。将谓外感风寒。则无外感之证。将谓内伤乳食。则无内伤乳食之证。此儿莫非有所思。思则伤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母悟云。有一小 相伴者。吾使他往。今三日矣。乳母亦云。自小 去后。便不欣喜。不吃乳。父急命呼之归。儿见其童嘻笑。父曰。非翁之妙术。不能知也。

一儿一岁。啼哭不止。予审察之。非病也。其父母曰。无病何以啼哭异常。予问其乳母。此儿平日戏玩者何物。乳母曰。马鞭子。即以取至。儿见大笑。击人而哭止。

一儿九月。吐乳便黄。身有微热。予曰。此伤热乳也。吐作腥气。今已成积。母曰。未物。予密语其父曰。必伤交奶得之。父问何谓交奶。予曰。父母交感之后。以乳哺儿。此淫火之邪。忤脾胃正气也。不治之必成癖矣。何以致。曰。淫火者。肝火也。病则发搐。癖者脾病也。积不消则为癖。父问何以治之。曰泻肝补脾。乃以泻火胃苓丸服之。

急惊风类证

中恶似痫

中恶小儿之危恶也。其病有二。如中恶毒之气者。病自外至。其证眩仆。四肢厥冷。两手握拳。不能喘息。先用

霹雳散。

踯躅花(一分半) 雄黄(三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用灯心三寸长。蘸药少许。插入鼻孔。得嚏即醒。苏合丸灌之。或摄生饮。

南星(煨一钱半) 半夏(洗一钱半) 木香(一钱半) 生苍术(一钱) 生甘草(一钱) 石菖蒲(一钱) 上锉入生姜。用水煎服。尽一剂以平为期。

如内生中恶毒之物。病自内生。其证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欲死。宜急攻之。雄黄解毒丸主之。

急惊风类证

白虎证似痫

白虎证乃流年白虎岁前九位之神。儿触犯之。则不精爽。而目视不转。手如数物。

宜服至圣保命丹。取太阳真土。伏龙肝杵碎。煎汤送下。取龙虎相制之义。

或问。客忤中恶白虎三证。何气使然。曰。皆客气也。客气不正之气也。儿之所禀。谓气。为之忤者。谓之客气。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儿之主气强者。虽有客气。不能忤也。主气弱者。稍有所忤。则成病矣。客忤者病之总名也。中恶则客忤之重者。白虎则客忤之轻者。治法皆以辟邪养正。安神和胃为主。苏合香丸治三病之圣药也。

急惊风类证

虫病似痫

虫病乃蛔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噤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强直。宜急攻之。雄黄解毒丸。苦楝根皮煎汤下。

急惊风类证

马脾风似痫

马脾风者。肺胀也。上气喘急。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喘喝声嗄。痰涎壅塞。其证危恶。宜急攻之。牛黄散主之。

黑白牵牛头末(一两) 大黄(二两) 槟榔(五钱) 木香(三钱) 轻粉(少许) 上为末和匀。每服用冷水。或浆水调服。

或问何以谓之马脾风。曰。午属马。为少阴君火。心主热。脾主虚。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胀而喘。谓之马脾风也。

一儿四岁。忽作喘。气逆痰壅。鼻孔开张。予曰。此马脾风也。如胸高肩耸。汗出发润不可治。须急治之。以葶苈丸。去防己。加大黄。除肺之热。合小陷胸汤。除肺之痰。碾为细末。竹沥调服而愈。

慢惊有三因

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露睛。此无阳也。宜未发而治之。调元汤合小建中汤主之。如见上证。虽有神丹。不可治也。或问。吐泻何以生风。而不可治者何也。曰。五行之理。气有余则乘其所胜。不足则所胜乘之。吐泻损脾。脾者土也。风者肝木所生也。脾土不足。则肝木乘之。木胜土也。其病不可治。人身之中。以谷为本。吐多则水谷不入。泻多则水谷不藏。吐则伤气。泄则伤血。水谷已绝。血气又败。

如之何不死也。

或问风从风治。何以所立之方。不用风药。何也。曰。内经云。肝苦急。以甘缓之。以之。以辛散之。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调元汤。参 甘草之甘。甘可以缓肝之急。

为治风之圣药也。而又可以补脾。芍药桂枝。苦辛为从。可以建中。二方合而用之治慢惊风者。此东垣老人之秘传也。

因得惊风。医用利惊之药太多。致伤脾胃。元气益虚。变为慢惊者。此外风未退。中虚又生。风虚相搏。正去邪存。大命随倾。此慢惊风证。尤慎于始也。

一儿五岁。病痢。医用药治之。痢转甚。其脾胃中气下陷也。予用参苓白术散调之。十止。予辞归。有惑者谓其父曰。无积不成痢。富家之子。多有肉积。吾有阿魏。尝用治痢有效。父惑而听之。乃以阿魏作丸。如小豆大。连服三丸。其子昏睡。适予又至。以服阿魏丸告。予惊曰。阿魏虽去肉积。大损元气。令郎脾胃已弱。岂可服之。父曰。病安而喜睡未醒也。予谓乳母叫之。则目露睛。气已绝矣。

有儿脾胃素弱。一日病泻。以理中丸服之。泻未止。口内生疮。谓儿前药性热助火。复药投之。身微热。睡则扬睛。予见之曰。此儿发慢惊风。脾胃本虚。泻则益虚。口中生疮者。脾虚热也。误服冷药。则中气益损。昏睡不乳。虚损之极也。当急作调元汤。加倍人参服之。调理半月而愈。

一女子五个月内发搐。予以泻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转甚。予思痰壅气郁。乃发搐丸散颇粗。与痰粘滞于咽喉之间。致气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叶煎作汤。取绵纸滤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其父叹曰。医之贵于变通也如是夫。

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儿斜视。彼曰看娘。儿口开张。彼曰寻娘乳吃。予叹曰。误矣。睹子转睛。谓之看娘。急口开张。谓之寻乳。皆死证也。其夜儿果死。

肝主风。急惊风。搐搦振掉。肝之本经气动所生也。当急治之。得心热则发。宜泻青丸导赤散煎汤送下而愈。初发搐昏睡不醒。或掐人中。或掐大陵。或灸中冲。待其醒而药之。

或用白僵蚕猪牙皂角细辛川芎藜芦等分为末。吹鼻中。嚏者可治。不嚏者不可治。

如顽涎壅塞者。用僵蚕末吐之。或礞石滚痰丸吐之。家传三黄五色丸下之。

小儿发搐。如法治之。搐止者吉也。如时发时止。昏睡不醒。不乳者死。

儿一岁发搐不止。口鼻气出温者。此真搐也。不可治。搐后易醒。口鼻气出热者。此假。可治。钱氏云。气温则内生。谓肝之真脏病见者。故曰真。气热者。病自外生者也。故曰先翁治一儿。盈月后发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

祖训治急惊风。只用泻青丸导赤散。

旧县张月山长子。病急惊风。十七日不醒。待请予到。舌色黑矣。予尝见父念玉函经。

舌黑洗不红。药洗分明见吉凶。全问曰。用何药洗之。父曰。薄荷汤。乃根据法急取薄荷汤洗之。舌变红色。予曰。可治也。用泻青丸二钱。煎汤服之。一饮而尽。口燥渴已止矣。其夜搐止热退而安。此子不遇予几死。

汪元津幼子。七月间因伤食病疟。七日发搐。予见之。肝风虽甚。脾未至困。当泻其肝补其脾可也。乃以泻肝散。三服而搐止。后用调元汤。以补其脾。琥珀抱龙丸。以平其肝。

喜睡。二目不能开。予思喜睡者。非脾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属肝。而胞属脾。合目不开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儿目欲开欲合可知也。只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与嬉戏者。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凡十日而安。

胡凤崖有子痘疮后伤食疳。饥瘦发穗。有医童一册见之曰。不是疳证。乃血虚也。其家。始效。则生一病。如痫非痫。昼则安静。夜则梦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我怕。如人捕之状。询其病原。此儿性不食药。一册来喂药。必将针火以恐吓之。而得斯疾也。盖胃为戊土。肾为癸水。合而化为火。肾主恐。恐则伤肾。此因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肾无化原。亦从而虚也。肾藏志。肾虚则神志不宁。而生惊恐也。寤则神栖于心。寐则神栖于肾。脾志往来出入之门户也。必以补脾为主。安神次之。补脾肥儿丸。安神钱氏安神丸。调理半年而安。

天钓内钓。足厥阴肝经之脉起足大指。而上环阴器。左交右。右交左。上入小腹。下会。循脊膂过而上至于颠。如风伤肝则发天钓。其状眼上翻。头顶向后。仰身反折。浑如角弓之状。钱氏云。肝有风甚。则角弓反张者是也。天钓属木宜发散。泻青丸中去大黄加天麻全蝎僵蚕钩藤。

内钓者。肝受寒。则小腹痛。大叫哭。目直视。但不搐耳。宜急温其内。当归茱萸汤。

及木香丸。

当归茱萸汤

当归 吴茱萸(炮焙干) 小茴香(炒) 甘草 木香

木香丸

方见惊风类证。

小儿肠痛。亦在小腹腰屈。空啼无泪。此名盘肠痛。证似内钓。但不直视也。金锭子散。见类证主之。

疝此厥阴肝经痛也。与肾无干。皆寒所致。有肿而不痛者名 。痛而不肿者名疝。有肿又痛。名 疝。茱萸内消丸主之。

本县大尹梁公子病疝。右边睾丸。肿大如鸡卵。长约五寸。上络脐傍。下抵阴囊。直直。大小便不通。急召全。全立方。用当归川芎木香青皮去瓤山栀仁山楂子小茴香川楝子泽泻。二剂而安。

卵肿。小儿性急多哭者有之。予曾治小儿。立方用香附子川芎木香青皮山栀子麦芽等分。作丸服之。

又小儿肠痛。予用诸证辨疑内一方。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入盐一捻煎。神效。

肝之窍在目。目赤痛者。肝热也。宜泻青丸加黄连。作丸服之。

目中白膜遮睛者。肝虚也。宜泻青丸。去大黄栀子。加干菊花木贼蝉蜕。作丸服之。

经曰。肝有热者。则小便先赤。导赤散加栀子条芩胆草甘草梢主之。

本府三守小姐。溺出如青水。着肉处溃烂成疮。夫人忧之。守问全云。莫非女之脏腑坏答云。膀胱受五脏之液以藏之。是为溺也。各随本藏之色。青者。肝之色也。着处成疮。

肝火盛也。火之所灼则溃烂矣。全独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黄柏为丸。调理五日而安。

夫人大喜。命小姐出而拜之。

治阴臭神效方

当归 胆草 山栀子 木通 车前子 泽泻 甘草梢 条芩 水煎服。

肝有病。则大便难。泻青丸木通散主之。

钱氏云肝热者。手循衣领及乱捻物。或切牙。

一小儿五十日。昼夜啼哭不止。予用泻青丸五厘。竹叶煎汤。入砂糖少许调服。立止。

咳嗽不止。作搐者。此肺衰而肝木侮之也。当先补肺。阿胶散。后泻肝。泻青丸。搐止治。不止者不治。水寡乎畏也。钱氏所谓三补肺而咳嗽不除。三泻肝而肝搐不止者是也。

蕲水举人蔡沙江。有子病咳久不止。请予治。予往。见其连声不止。咳时面青。右手常动。谓沙江曰。令郎不可治也。沙江问何故。曰。嗽者肺病也。肺属金。面青者。肝之色也。肝属木。手摆者。肝风欲发之状也。木来侮金。寡乎畏也。维今十月。金病木生之时。四时之序。将来者进。成功者退。木生而进。金病而退。发搐不可治也。甲乙日剧。果甲乙日搐而死。

黄州府甘秀才女。惊后右手大指。屈而不能伸。医用全蝎僵蚕治之不效。问予求治法。肝。筋赖血养。故曰掌得血而能屈也。血燥则筋枯。屈而不能伸也。手大指。手太阴之脉所出也。金本性燥。复用风药以治之。燥益甚矣。刘宗浓云。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乃授一方。用人参固本丸加黄芩黄柏知母。作丸服之。

百日内儿搐最恶。谓之胎惊。钱氏论详。

惊风后余证

搐后成瘫痪者。左氏谓风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热则筋弛而长。长则软弱。手足伸而屈矣。肝寒则筋缩而短。短则拘挛。手足屈而不能伸矣。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拘挛者。加附子肉桂。软弱者。加黄柏知母当归牛膝续断蜜丸服之。

惊风后喑不能言。宜六味地黄丸。加巴戟远志石菖蒲。

本县一尹吴。子生四个月。病惊风。搐过则昏迷不醒。发搐则醒。眼邪视。右手搐搦。

请予。予曰。此真搐不可治。乃辞退。

心经主病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食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

实则导赤散泻心汤。虚则二安神丸服之。

导赤散

治心热。及小便赤夜啼。

生地黄 木通 甘草梢(炙) 各等分锉。加竹叶。水煎。食前服。加黄芩名火府散。

泻心汤

治惊热神效。

黄连(去须一钱) 为细末。每服一字至五分。临卧温水调服。

钱氏安神丸

治邪热惊啼。心疳面黄。颊赤壮热。

麦门冬 马牙硝 白茯苓 山药 寒水石( 飞) 甘草(各五钱) 朱砂(一两飞) 脑子(一字)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半丸。砂糖水化下。无时。

东垣安神丸 经云。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身补其血之不足。朱砂约浮游之火。以安甘草(五钱半) 黄连(六钱酒炒) 当归身(二钱半) 生地黄(一钱半) 朱砂(五钱水飞为末) 上为末。蒸饼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温水送下。

心经兼证

诸热惊悸不安多啼。此心脏本病也。宜导赤散加朱砂主之。甚者凉惊丸。三黄泻心丸。

兼见肝证。则发热而搐。宜木通散主之。

兼见脾证。则嗜卧梦中切牙多惊。宜钱氏安神丸主之。

兼见肺证。则发热作搐而喘。宜清宁散主之。

兼见肾证为惊痫。发则忽然卧仆。切牙搐搦。手足逆冷。发过即醒。精神恍惚。

盖心藏神。惊则伤神。肾藏志。恐则伤志。小儿神志怯弱。有所惊恐。则神志失守。而矣。如书传所谓请僧寄名。僧为摩顶诵咒。儿被吓而成痫。后见穿皂衣人即发是也。亦有惊久成痫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终身之患。

一小儿惊后成痫。予制一方。天水散一料。研为细末。分作三剂。二两三钱。入真青黛碾匀。名清魂散。寅卯时煎竹叶汤调服一钱。以平肝火。一剂二两三钱。入朱砂末水飞五钱。名安神散。巳午时煎灯草汤调服。以镇其神。一剂二两三钱。入真轻粉二钱研匀。名定魂散。申酉时煎淡姜汤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一小儿十岁。久得痫疾。予视两目浑白。无有睛光。语言謇涩。举动痴迷。乃语其父曰。不可治矣。后请医治之。竟无功。

惊久成痫。乃痰迷心窍之病。最为难治。或分五痫。以牛马狗猪羊名之者。未见其方。

拘也。钱氏五痫丸。祖训未用。予亦不敢轻用也。儿有者。当先观其状貌。而后治之可也。

如伶俐聪明者可治之。若成痴呆。言语错乱。不必治之。如强治之。终无成功。间有聪明伶俐。治之无效。非真痫也。此宜琥珀抱龙丸主之。或辛香者。不如抱龙丸犹稳。

蕲水周维峰。有子病痫。予见神气昏滞。语言含糊。状类痴呆。告其父曰。不能治也。

黄州府万鲁庵。有子病痫。予见容貌俊伟。性格聪明。告其父曰。可治。乃与琥珀抱龙丸方。使自制服之。

本县汪前川儿惊病。一月之间。尝发二三次。予曰。不治必成痫也。求治于予。乃立一用枳实黄连半夏白茯苓各等分。折半。朱砂飞又折半。同前碾末。神曲糊丸。芡实大。朱砂衣。每服一丸。用 猪心一个。劈开入药在内。线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猪心。和药食之。以汤送下。后竟不发。名曰断痫丸。

心所生病

经曰。诸痛痒疮疾。皆属心火。

心所生病

诸疮

发挥云。心火者。君火也。君务德而不为毒。为痒痛疮疡者。乃命门相火之所为也儿诸疮。皆胎毒也。命门者。右肾也。虽云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父母命门之中。原有伏火。胚胎之始。儿则受之。既生之后。其火必发为痈疽丹疹癣一切恶疮。名曰胎毒者。是也。古人立法。于儿初生之时。有拭口法。有黄连甘草朱密法。无非以解毒而设也。后人因之。合上三法。取脐带合药。名曰育婴延龄解毒丹。方备载在前幼疾条内。

东垣之治红丝瘤。丹溪之治小便淋。皆有解毒之法。见格致余论。请博求。

予立一方。以丹溪三补丸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为末。雪水丸。麻子大砂雄黄各二分之一。水飞为衣。淡豆豉汤送下。初生二腊内服之良。天行痘疹之岁。尤宜服小儿初生。有育婴延龄解毒丹。服之能解其胎毒。其有发疮疡者。有溯源解毒汤。乳母丹瘤。此胎毒之最酷者。即红丝瘤也。名龙缠火带也。乃小儿之恶疾。二岁以上儿可治周岁者难治。百无一二也。发处肿硬一块。其色甚赤。手不可近。如火炙流铜。往下ht 走。

自头上起至心即死。自足下起至肾即死。古方治法。无可取者。唯家传蜞针法砭法。出其恶气。以泄其火毒。十治六七。诚良法也。经云血食者决之是也。切不可用寒冷之药敷之。使火毒郁而不得泄。入腹为腹胀。为腹痛。为喘。为惊狂。为搐搦者。必死。宜用通圣散全料。锉细入酒中浸湿晒干炒。碾为极细末。蜜水调服。外以通圣散加金银花藤叶煎汤浴之。此水渍法。亦火郁则发之也。先发惊后发丹者。可治。通圣散主之。或用导赤散加连翘玄参防风荆芥穗泻青丸。先发丹后发惊者不治。

疥癣。干者可治。胡麻丸主之。若浸淫溃烂。内无完肤。日夜啼哭者。不可治。切不可用砒硫粉汞为药搽之。使毒瓦斯乘虚入腹。发搐发喘者皆死。

胡麻丸

胡麻仁(炒) 苦参 甘菊花 大力子(炒) 石菖蒲 何首乌 威灵仙 蔓荆子 乌梢蛇(酒。竹叶汤下。此祖传十三方也。

治小儿疮疥。宜调乳母。溯源解毒汤主之。

人参 归身 赤芍药 川芎 黄连(酒炒) 连翘 木通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水煎服。以少许喂儿佳。一本有竹沥。

小儿生下。遍身虫疥干痒。喜人摩拍。予制一方。用乌蛇酒浸焙干取肉一钱。苦参酒浸二钱。胡麻仁(炒) 白蒺藜(炒去刺) 各一钱五分共为末。用浸蛇与苦参酒糊为丸。甘草汤下愈。

一儿五岁。每至春时。则遍身生脓胞疮。此胎毒也。予戒用搽药。恐粉砒硫之毒。乘虚入腹。以胡麻服之而愈。更灸风池血海曲池三里。自此再不发矣。

儿疮入腹。腹胀。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先用雄黄解毒丸治之。

鸡冠雄黄(飞二钱) 真郁金 庄大黄(各二钱) 巴豆霜(一钱) 一本无大黄 上共碾匀。水糊丸。小豆大。每服一二丸。茶清下。 此祖传十三方也。

黄州李四守。生子五个月。遍身湿疥。一旦尽干。召全问之。全曰。疮出惊止无忧也。

连更数医不能治。

小儿生痈毒者。不可轻针。恐伤筋骨。慎之。

一子盈月后。血盆中发一痈。请外科胡长官针之。断其骨。竟不可救。

小儿颈下或耳前后有结核者。此热也。切不可作瘰 治之。内服蟹螯。外施针灸及烂药。必杀儿也。戒之。予家传消结神应丸。乃新立。真神方也。

黄芩(酒炒) 黄连(炒) 山栀仁 生贝母 海昆布(酒炒) 海藻(洗) 桔梗 麦 (炒各一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酒下。

蕲水朱震三子。结喉上生一核如李。问予求治。予谓病原式云。结核者。热也。又考本结喉之药。立一方与之。遂买药制成。碾末。温汤调服。效。病此者服之。无不应验。乃名之曰神应丹。

团风帅碧泉。致仕在家。唯一公子。项下生一结核。惑于医作 治。用药破烂。转加肿大。此任脉所过之路。元气受伤。致成疳证。医无识其证者。及请予往。势不可为矣。

王思泉一女四岁。耳后侧有结核。问予。予曰。非 疮。乃痰核也。不必治。亦不为害他医所惑作 治之。用斑蝥内消之药过多。脾胃受伤。致成疳痨而死。哀哉。马刀多生于耳前后。肿硬赤痛。俗名 腮。用散毒散敷之。神效。

主方用生绿豆。碾为细末。酽醋调如膏。敷之再换。神效。

又方。治结核用五倍子研为细末。醋调服之皆效。此皆家传之方也。

肥疮脓血堆久不愈。用熟皮灶上烟胶松香共研。清油调搽。如虫多不绝。用水银铅制入钟内。指揉唾调搽上。虫尽毙矣。

软疖不愈。只用紫金丹水磨搽之。脓尽干而自效也。又苦参研末敷之。

耳前后。或鼻下。或眉间。生疮赤烂。用炉甘石海螵蛸研末。入轻粉三分之一。和匀敷脚背上生疮。痒痛不常。久不愈。俗呼牛颈癣。用鸡子黄熬油搽之。

舌上生疮。此心脾二经有热也。用柏连散搽之。

生黄柏 生黄连 生地黄(各等分) 白槟榔(减半) 研细末搽之。

满口舌生疮。乳食不得者。宜洗心散服之。

大黄 麻黄 白术 当归 芍药 荆芥穗 甘草 薄荷叶(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更用柏连散搽之。

满口生白雪疮。又名鹅口疮。先翁用朱砂白矾。研末涂口舌效。又用鹅公一只。以糯米于口中喂食尽。取水洗之。

一儿患口舌生疮。医用药服之搽之者。皆芩连知柏类无效。予曰。心热所为。苦入心而反助其热。宜无效。乃作洗心散与之。一服而安。

予外甥。李中庵子也。满口生疮。咽喉唇舌皆是。令人取药。予制一方。用柏连一钱。

朱砂白矾五分。鼠妇焙干三分。共研细。敷之立效。乃奇方也。

儿有重舌重龈者。宜用三棱针。刺去血。内服东垣凉膈散。凡口内诸病。唯针最捷。

舒舌者。心热也。导赤散。弄舌者。脾热也。泻黄散主之。

钱氏云。心主惊。心藏神。儿心气怯弱。或闻大声。见异物异人。未有不动其神也。谓之客忤。

惊后其气不散。郁而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如此而发搐者。钱氏所谓气逆而作搐而发惊者是也。此惊风二字。所以不同。

凡因惊而发搐者。此心火旺而肝木乘之。宜先止其搐。导赤散作汤吞下河间当归龙荟丸安其神。钱氏安神丸主之。有痰涎壅塞者。先降其痰。辰砂膏主之。次止其搐。后安其神。

辰砂膏。下痰甚妙。

辰砂(飞三钱) 硼砂 马牙硝(各钱半) 玄明粉(二钱) 全蝎(去毒) 珍珠(各一钱)麝香治胎惊。乳汁和枣汤下。

先翁治惊风至圣保命丹 方见肝部。此但加蝉蜕(一钱) 使君子(一钱五分)英山县大尹吴清溪子病惊风。诸医作风治之不效。急差人请予。予往见尹曰。非风也。乃因惊得之。风从肝治。惊从心治。不识病原。如何有效。乃取至圣保命丹治之。搐止。次日邑中僚属士夫皆来问之。尹曰。名不虚传。果良医也。彼一见自有主意。不似他人费力。留住数日。浓待而归。

心属火恶热。心热则烦。多夜啼。宜导赤散主之。或日夜啼。皆宜服之。

本县大尹张鼎石公子。生四月无乳。取一名壮妇人乳之。一夜大啼。取医甘大用治之。

初所治者。呼为腹痛。用理中汤不效。又呼为伤食。用益黄散。又不效。夜更啼哭。急请予视之。甘语其故。意欲我扶同其言也。心本恶热。药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增益其病也。乃请公子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烦一也。尹曰。伤食乎。腹痛乎。余曰。腹痛则面多青。伤食则面多 白。今面多赤。心烦证的也。大用趋出。予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进一服。次早往问。大用自内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叹之。彼喜其药不中病也。不知病退矣。余入问。尹曰。昨夜哭犹甚也。予告之曰。公子病安矣。公子贵体违和。

四日夜未乳。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尹喜曰。怪哉乳母来后。再不复啼矣。病果退矣。

心热。有喜面合卧者。有喜仰卧者。宜导赤散。三黄泻心丸主之。

儿性执拗。凡平日亲爱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昏睡不食。

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谓客忤成病也。平日未亲爱之人。未见之物。不可使之见。见则惊。惊则伤心。凡未见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则恐。恐则伤肾。令儿成痫。此皆客忤病也。今之为父母者。则称所畏者以止之。如长老止夜啼之故事。为医者因儿不服药。则持针抟灸以迫之。令儿生病。

楚府典仪胡西序渤。三溪翁之伯子也。幼多疾。托予调养。至丁酉七月七夕周岁。三溪。请予作乞巧会。日没后。哭不止。予视之无疾。复即席。初更哭犹甚。母促再视。果无疾。曰。无疾何以黄昏哭。一更不止。予思外候无证。但见儿左右顾盼其当值之人。如有所失者。口不能言。但啼哭。此拗哭也。猛询问。其当值曰。此儿今日所戏者。是玉印子也。已收拾矣。急命取与之。儿笑而哭止。三溪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善哉。添酒欢醉而归。

心所生病

诸汗

汗者心之液也。唯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

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者。昼夜出不止。此血气俱热。荣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主之。其方用黄 以补其当归生地黄以补其荣。芩连柏以泻其血气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泻其皮毛之热。此治诸汗之神方也。

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

钱氏止汗散 败蒲扇。烧存性。研末。入煎药内。假物象形之理也。

本县江兰峰。其子七岁。头面出汗如流。用人参当归二味。同 猪心煮汤服之安。

心所生病

诸热

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不可不调理也。

肝热者。目中青。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主之。

有身热。口中气热。湿风温证者。谓之风热。亦肝热也。宜生犀散脱甲散主之。

心热者。目中赤。视其睡。口中气温。合面睡。或仰睡。上窜切牙。宜导赤散黄连安神丸主之。

有一向热不已。亦心热也。甚则发惊痫。宜黄连安神丸主之。

如目中热。心虚也。宜钱氏安神丸主之。

脾热者。目中黄。弄舌。泻黄散茵陈五苓散主之。

有但温而不热。亦谓之温热。亦脾热也。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肺热者。目中混白。手掐眉目面鼻。甘桔汤木通散主之。

有时间发热。过后却退。次日根据时发热。谓之潮热。此亦肺热。宜地骨皮散主之。

肾热者。目无精光。畏明。脊骨重。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地黄丸主之。

心所生病

热有表里

表热者。多因伤风寒之故。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头面。面有惨色。不渴。清便自调者。此热在表也。宜发散。惺惺散。败毒散。升阳散。火汤。十神汤。选而用之。

里热者。喜露顶面而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饮冷水。儿小不能言。吮乳不休者是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在里也。宜解利之。凉惊丸。三黄丸。四顺清凉饮。凉膈散。钱氏抱龙丸。牛黄凉膈丸。黄芩汤。选而用之。

有表里俱热者。宜通圣散。柴芩汤。人参白虎汤。选用。

心所生病

热有虚实

虚热者。多在大病之后。或温热。兼潮热。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调之。竹叶汤调元汤地骨皮散主之。

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卧。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饮水。大小便秘。宜泻之。神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胆导法。

或问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良工不能废其绳墨也。今治虚热。乃用温药者。亦有说乎。

。说见内经。实热者。邪火也。可以水制。可以实折。故以寒治热者。逆治法也。虚热者。

真火也。水不能制。寒不能折。唯甘温之剂。可以胜之。故以温治虚热者。从治法也。逆之从之。不离乎正。

按钱氏书中。有潮热发搐似惊者。附会之说也。盖热则生风。诸热不退。皆能发搐。不特潮热也。其以十二时分五脏者固是。愚窃有疑焉。人身之气。昼则行阳二十五度。故昼则发热。夜则明了者。此热在气分。宜小柴胡汤白虎汤主之。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故夜则发热。昼则明了者。此热在血分。宜四物合桂枝汤主之。如昼夜发热者。此气血俱虚也。宜如前法。

分表里虚实治之。如日晡潮热。乃胃中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气汤。三黄枳术丸主之。

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生犀散

治风热。

地骨皮 赤芍药 北柴胡 干姜(各一两) 甘草(半两) 生犀角(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脱甲散

治夹惊伤寒。烦躁口渴。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甘草炙 知母(各三钱) 白茯苓(二钱五分) 人参 川芎(各钱) 麻黄(连根节二钱) 热甚。加升麻葛根。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连须葱白煎服。

黄连安神丸

治心热。

朱砂(飞四钱) 黄连(五钱) 甘草(五分) 上为末。饼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灯草汤下。

木通散

治心肺热。

生地黄 木通 荆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炙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锉细。入生姜水煎服。

地骨皮散

治夜热及潮热虚热。病后余热。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人参 地骨皮(初采者) 半夏 赤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量人大小加减。入生姜水煎。

升阳散火汤

治诸热在表者。宜发散之。乃火郁则发之也。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人参 白芍药(各五分) 防风(二钱五分) 柴胡(八分) 甘草(炙二分) 甘草(生二分) 上用水煎。

牛黄凉膈丸

治上焦壅热。口干咽痛。燥烦涎潮。

马牙硝 寒水石 石膏(各二两) 甘草(微炙一两) 胆星(三钱) 紫石英(五钱飞) 牛黄脑子 麝香 上为末。炼蜜丸。每一两分二十四丸。每一丸薄荷汤化下。

神芎丸

治一切诸热。实者服之。虚者禁用。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水丸。随大小加减。温水下。

黄芩汤

治心肺蕴热。口疮痛。淋浊不利。

泽泄 栀子仁 黄芩 麦门冬 木通 生地黄 甘草 黄连(各等分) 上锉入生姜一片竹叶汤治虚热。

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炙) 粳米 上锉。除粳米外。先煎众药成。

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柴苓汤

小柴胡合五苓散 通圣散 大金花丸 败毒散 凉膈散 河间凉膈散。用硝磺。东垣凉膈散。去硝磺。加桔梗。 四顺清凉饮十神汤 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陈)一儿生下。便有目赤口疮之症。自是头常热。山根青筋横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热其治在肝。小儿者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肝为乙木旺于春。乃少阳发生之气。经云。春气者病在头。故头常热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余。不治。恐发惊风。乃用泻青丸去大黄加黄芩为末。炼蜜为丸服之。自此头凉。青筋泯没。亦少病矣。

一儿发热。至日晡尤甚。其医作疟治。不效。又作潮热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虚有宿。谓疟疾则寒热有发有止。谓潮热则发有时。如水之潮过即退。次日根据时复发。此儿身常温热。至申酉时则甚。故知是宿食发热也。彼曰。有所据乎。曰。出仲景伤寒正理论阳明病证云。潮热者。实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儿惊风后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予曰。

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张公子。于初三日发热。初五日热益甚。目上直视。口多妄言。众医作风治。无效。时代巡在府。所属州县官各举其医。皆莫治。吾县大尹云阁朱公以全荐。张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诊其外证。禀曰。公子病势将退。但肺热未除耳。公曰。

何如。全曰。三关黄润。两目精明。此病当愈。惟正面载阳。喘气上息。此肺虚热也。公喜曰。予正忧其气喘。汝谓无妨。当用何药。全曰。小阿胶散。众医嗾而阻之。公不听。竟服一剂。其夕喘止热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谓众医曰。汝等作风治误矣。昨听汝等之言。则无此效。早请汝来。此儿不受苦也。众惭而退。二十九日。赐金驰驿而归。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