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自卑与超越

第二章 心灵和身体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精神?争论不止停留在非黑即白的观点上。我们认为精神和身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人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并进一步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

1 心灵和身体的联系与冲突

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精神?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也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根本分歧所在,哲学家们为各自的观点提出了数以千计的论据,但仍旧没有说服对方,达成一致。个体心理学也许能就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帮助,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身体和心灵的动态关系。等待治疗的病人既有心灵也有身体,如果我们依据错误的理论进行治疗,我们便无法使病人痊愈。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身体和心灵的相互作用规律,确保我们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争论不止停留在非黑即白的观点上。我们认为精神和身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人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并进一步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即一个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人的活动组成的,但是如果没有思想的控制,仅凭肉体根本无法完成这些活动。一株长在地里的植物,只能停留在固定的地方,无法移动,即使我们吃惊地发现植物也有感觉,但是对它们的身体而言是没有作用的。例如植物能想:“有人来了,他就要踩到我身体上了”,但是结果却无法改变,因为植物无法利用思想控制自己的身体随意移动,计划要去的方向。

然而,动物都能预见并计划自己行动的方向,这也说明了人类是有精神的。

精神和身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当然,你想好了,要不你不会这么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精神的精髓在于通过预知指导自己行动的方向,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能理解精神是如何控制身体的了——精神为身体设定行动的目标。不断往复的运动是没有作用的,必须设立一个固定的目标。精神先设定一个生活目标,然后依靠身体完成,精神主导身体,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精神。比如,我们想去月球,但必须借助能承载身体的科技工具才能完成这个目标。

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善于活动。这主要体现在活动方式多(从人手的动作中就可看出),对环境的改造大。因此,我们可以预料:人类的精神将越来越强大,预见未来的能力也将高速发展,人类奋斗的目标性也将越来越明确,以改进他们在整个情境中所处的地位。

我们还发现在为了完成目标而做的动作中有一个能包含一切的单一动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所有的动作和表现都必须互相协调一致结合成一个整体。

肉体和心灵也努力要成为整体,在生命形成之初二者就开始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比如,当皮肤受伤时,整个身体都忙着让其复原,不只是身体,精神也给予很大的帮助。运动和卫生的知识已经证实,皮肤是在身体和心灵共同作用下才得以恢复的。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肉体和精神都在进行互相合作,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犹如发动机,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带领身体进入安全舒适的地位。在身体的每一项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精神的意义。人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都能表现出精神所赋予的意义。总之,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个人各种表情、动作代表的意义,找到它们的最终目的,并以此与其他人的目标相比较。

很多时候,目的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在我们为了到达最后的目标努力时,精神必须将目标变得更加清晰、细化,它需要计算出最优化的特定方向和路线,确保我们顺利抵达。当然,也有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如果没有开始设定的固定的目标,那根本就不会有后续动作产生。如果精神所选择的方向实际是错的,但精神并没有察觉到,误以为是最优方案了,那行动必定会出现错误,无法抵达安全的目标。我们都在寻找安全的目标,可是有些人认错了安全目标所在的方向,结果误入歧途。

我们看到一种表现或病征,如果无法判断背后的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当成简单的动作来看。比如偷窃这种行为,偷窃就是把别人的财物通过非法手段据为已有。这个动作的目的在于偷窃者想更富有,以获得安全感。因此,偷窃动作的起因是感到自己贫乏。下面我们进一步对偷窃者进行分析,他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他为什么感觉匮乏;然后,我们要看他是否可以用正当的方法来改变环境,达到富有并获得安全感的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2 情感影响发展

我们称人类对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即精神指导肉体的结果。我们的活动受到精神的激发,身体的发展也受着精神的指引。很难发现我们有哪一项表现是没有精神参与的。但这不是说精神的作用重于身体,如果要解决问题,必须要身体的加入。所以,精神负责控制方向的工作,保护肉体不受到灾害、疾病、意外等带来的损伤。精神预见发展方向主要依靠思考和识别,此外,精神还赋予人类活动以意义及目标。精神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肉体进行行动,却不受制于肉体,人类的活动主要取决于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与生活方式不是互相对立的,当目标确立后,感知会配合目标自动进行调整。这一点已超出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感知的发生也无法用化学方法进行解释。我们更关注心理上的目标,但是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比如我们在研究焦虑时,关注的是焦虑的目的和结果而不是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影响。

所以,焦虑并不是由于压抑和出生时的难产所引起的。我们知道,习惯于得到母亲关怀、保护的孩子也会出现焦虑,这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已经成为了他们引起母亲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方式。经验告诉我们:愤怒是一种控制一个人或一种局势的有效方式之一。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来源于遗传,但是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我们发现在每个人身上,感知都是朝着人生目标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并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而调整。无论是快乐、勇敢、失落,感知总是和生活方式相一致。它们的表现方式和我们所预料的也几乎一样。如果一个人通过极大的痛苦获得优越感,那么,他并不会因为其目标的达到而感到快乐。只要我们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感知也是可以随着需要被我们任意指使的。让一个广场焦虑症患者独自一个人在家或者让他派遣别人去做事时,他的焦虑感就会消失。所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都抗拒他们感到丧失控制力的情形。

情绪的心智模式如同生活方式一样固定。比如,胆怯的人永远胆怯,尽管他们会在弱小的人面前表现得盛气凌人,在有别人保护的情况下表现得勇敢无畏,但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有恐惧感。他也可能在门上安三个锁,并且用防盗器和狼狗来保护自己,但却说自己很勇敢。虽然不会有人认为他是胆小鬼,但是他过于小心翼翼的性格已经暴露了他的懦弱。

性和爱情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心中有了性的目标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感情。此时,他只有这一个已认定的目标,为了抵达目标,他必须放弃其他有妨碍性的人和事,这样,他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和性功能。如果他没有产生这些感情和性功能,比如出现阳痿、早泄、性冷淡等症状,表明他没有放弃那些和目标不一致的、有妨碍性的人和事。这些现象都是不正确的优越感和人生态度所导致的。在这类病例中,我们常发现,这些人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自己却不愿付出,缺乏社会兴趣,性格懦弱,人生态度也不正确。

我有一个病人,他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但他因有深深的负罪感而痛苦难忍。他的父亲和哥哥都非常看重诚实的品质。在他七岁那年,他向老师撒谎说他的作业是自己做的,但实际上是他哥哥替他写的。事后他很痛苦,常常感到有负罪感。三年后,他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而老师却一笑而过。他又去向父亲说明了这件事,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夸奖了他的诚实,并以他为荣。虽然得到了父亲的原谅,这个孩子却依旧沮丧、自责,久久无法释怀。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因为犯了一个小错误却如此自责,只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诚实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对道德的高标准要求使得他在品质方面优于别人。因为他的哥哥在学习成绩和社会活动方面都优于他,所以他想通过这个方式来获取优越感。

在后来的生活中,他又因各种不良习惯而自责。他经常手淫,而且在学习中的欺骗行为也一直存在。每次面临考试时,他的负罪感就会更加深。他的压力与日俱增,与哥哥的差距越来越远。当他想追上哥哥又无法做到时,他就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离开学校后,他想去工作,但由于深受负罪感的折磨,他整天要祈求上帝的原谅,这甚至占用了他大部分的工作时间。

后来,他发展到了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的地步。医生们都对他束手无策。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病情大有好转,他可以离开医院了。在离开时,医院告诉他,以后一旦有病情发作要及时来医院复诊。之后,他开始学习艺术史。在某次考试前的一个周日,他跑到教堂,面对所有的人,大声哭喊道:“我是罪孽最深重的人!”就这样,他再次以诚实的良心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在医院又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家里。有一天,他竟然全身赤裸着去餐厅。不过他的确拥有健美的身体。

他的负罪感可以让他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更诚实,可以让他获得优越感。但是他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却走到了人生的歪路上,他排斥考试和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害怕失败的懦弱性格的人,他的任何一种病症都是有意让自己避免有可能失败的情况。他在教堂跪地忏悔的行为和裸露着进入餐厅的行为都是想要不顾一切地获得优越感。他人生的态度和心智模式致使他做出这些行为,而他的感知又和他的目的是相配合的。

如前所述,人们在四岁到五岁之间就建立起了精神和身体的整体联系。个人会利用遗传来的身体及精神结合对环境的印象,不断修正发展,以适应个人对优越感的追求。在六岁之前,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形,他对于生命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方式及情绪的基调都已经固定。这些在以后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他必须得先抛弃童年早期形成的观念认知。就像曾经一个人的表现和他以前的生活态度认知相适应一样,改变自己的想法后,他的新的想法和新的行为也会和他的新认知高度一致。

个人的行为很重要。它能表现出个人打算从环境中获得哪一种印象及准备如何运用他的经验。因此,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个人的行为举止就能了解这个人。行为举止是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的。

在个体心理学的定义上,我们可以再添加一些内容,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认知思维之间为什么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如果身体无法协调一致,不能适应环境,人的精神就会有负担。因此,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精神上的发展更为困难,他们想要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他们有身体行动不便的困扰,他们就没有过多的精力分给其他人了。这也导致了他们成年后的冷漠性格,且缺乏合作能力。

身体的缺陷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但这些障碍不是不能克服的。如果一个有身体缺陷的人思想上积极,并主动克服困难,那么他也会获得成功。事实上,有些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最终所取得的成就远大于健全的孩子。例如,一个视力不好的孩子因为有缺陷而感到压力很大,他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看世界。他对视觉世界的关注远大于健全人,结果,他对视觉世界的经验也比健全人更多,反而更具有欣赏力。

很多画家和诗人就曾患过眼疾。但他们克服了身体的障碍,使自己的视力远高于健全人。在有些左撇子身上也能看到这种补偿现象,他们在家里或学校里常常被训练用他们的右手,但实际上他们更习惯于用左手。用左手画画、写字和做手工都比右手要灵活很多。但是他们的头脑会刻意训练右手,通过头脑的不断训练,不灵巧的右手同样会变得像左手一样灵活。现实中有很多左撇子具有绘画、工艺方面的才能,因为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积极的训练,最终将劣势转化为了优势。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如果他们努力地争取克服困难,他们自然会训练提升自己,使自己获得克服缺陷的能力。

反之,如果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不如别人上,那么他们就不会真正地有所进步。如果将注意力只放在自身的缺陷上,也不会真正克服。缺陷是不会自己改变的,笨拙的右手是不会自动变得灵巧的。一个人如果想要全神贯注地克服他的困难,必须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对社会或他人的兴趣,然后为了努力实现目标,而积极地消除缺陷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

我对患有肾管缺陷家族的研究,可以作为遗传性缺陷被转变运用的例子。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很多患有夜间遗尿症。他们的身体缺陷可以从肾脏、膀胱或脊柱分裂中看出来。此外,从腰部的胎记或痕迹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可能有这一缺陷。但是这并不是身体器官的缺陷造成的患病。比如,有些孩子晚上会尿床,白天却不会小便失禁。有时候,当环境或父母改变时,病症也会消失。如果患病的孩子智商没有问题,他不再总以这个缺陷为借口去达到一些目的,那么遗尿症是可以克服的。

但是,大多数患有夜间遗尿症的孩子是因为曾经受到过刺激,不愿意克服疾病,也不想改变。富有经验的母亲能给他们提供正确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改掉这个毛病。但是如果母亲的经验不足,用了错误的方式指引,如常常过分强调关于尿的问题,孩子就会感到这一点是受到人们重视的,反而不想改掉他的问题,也不想接受相应的训练。

据一位德国社会学家的研究发现:有大量罪犯是来自于以压抑犯罪为职业的家庭,比如法官、警察、狱警的家庭。调查发现,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同样,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排尿问题时,孩子就会认为这是表现自己的好方法,通过此方法证明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尿床的事情还可以说明我们是如何利用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尿床的孩子常常梦见自己起床上厕所了。于是他们在梦中理所当然地尿床了。患夜间遗尿症的孩子想通过尿床来吸引别人的注意,让别人听从他,像白天一样注意到他。有时候,这种方法也是用来对抗父母的手段。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夜间遗尿症都是一种有创意的表现,他们通过膀胱而不是嘴巴来表达他们的想法。身体的缺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表现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受压力所迫。他们可能以往一直被关怀备至,如今被父母忽略了,或是家里有另一个孩子出生,他认为父母对他的关爱减少了。所以,他想用尿床来告诉父母:“我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具有不同身体缺陷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他们也许会利用哭闹与别人建立联系,这时,他们就会不停地哭闹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些孩子会梦游、做噩梦、跌下床、或者说口渴吵着要水喝。这些孩子的心理动机都是相同的。这些病症的选择一部分取决于自身的身体情况,另一部分取决于对环境的认知。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实际上,精神不仅能影响到某种特殊病症的发展,还能影响整个身体的发育。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绝对正确性,但是已有一些可以证明的例子。比如一个胆小的孩子,他的胆小会体现在身体的发育上。他不敢想象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自己能有多么强大,所以他不注重自己身体的锻炼,也就没有强健的肌肉。其他更勇敢的孩子非常乐于锻炼,在体格健身方面也强于胆小的人,胆小的人由于兴趣的缺乏而远远落后于他人。

可见,身体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到精神的影响,而且还能反映出精神方面的不足。我们常常感到精神引起的身体不适,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补偿这个身体缺陷的正确方法。比如,在四五岁之前,人的内分泌腺会受到精神的影响。有缺陷的腺体虽然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强迫性的影响,但外在环境和人脑对环境产生的认知却会影响腺体的发展。

还有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现象可以证明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它能短暂影响身体的表现,不是形成固定的特质。实际上,我们的情绪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比如某种姿势、表情、动作等。当一个人的脸色变红或变白时,说明他的血液循环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肢体语言,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不同的情绪状态。

当一个人感到害怕时,他会有很多反应,比如全身发抖、毛发竖立、心跳加速、冒冷汗、呼吸急促、声音嘶哑、浑身颤抖、动作僵硬等。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比如引起恶心、食欲不振等。情绪的变化有时还会影响到膀胱或者性器官的功能。有些人在遇到考试时会出现性亢奋,有些人在犯罪之后常常会去找女人发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性和焦虑有必然的关联,但是也有心理学家主张它们没有联系。他们的观点是依据各自的主观经验得出的,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没有关系。

不同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这与人们的遗传有关。在特定的情境下,同一家族的人们会表现出类似的身体反应。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的反应来观察精神如何利用情绪激起身体的特定反应。情绪和它在身体上的表现表明:心灵是如何应对它所评判的有利或有害的情境的。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生气时,他很想克服这种情绪,而他的解决方式可能是指责、谩骂、诋毁他人。另外,生气还会使我们的身体受到影响,有人会在生气时感到胃疼、脸红;有人在极度愤怒时甚至会产生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或癫痫性痉挛。

人类的活动主要取决于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精神对身体影响的具体方法,因而也无法完全理解它们的作用方式。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当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就会开始产生反应,如拍桌子、咬嘴唇、撕纸等。当人们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咬铅笔、咬指甲等行为。当遇见陌生人时,脸红耳赤、无地自容、肌肉颤抖,也是因为精神紧张。在非自主神经的作用下,这种紧张就会传遍全身。所以一旦有情绪出现,就会导致全身处于紧张的状态。但是,这种紧张并不会像我们说的案例中这么明显,我们提到的只是由于神经紧张引起的明显的身体反应。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在表达情绪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会配合做出反应,这是精神和身体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重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它们都是我们所关心的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证据得出: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产生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你就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预见他以后的发展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在他的体格中表现出来。勇敢的人肌肉比较强壮,体态也比较优美,他们的脸部表情也都与众不同,这些都导致他们的整个外形异于常人,甚至连他们的骨骼构造也不同于其他人。

我们已经证实精神能够影响大脑。病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由于左半球受损丧失了阅读和写作能力,能通过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补偿这些能力。中风的患者常常有这种情况,他们的大脑严重受损,恢复几乎不可能,但是大脑的其他部分却能通过训练补偿缺失的功能,从而使大脑的功能再度恢复。这启发我们个体心理学可以应用于教育方面。如果精神能够影响大脑,大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我们就能找出发展和改进这个工具的方法。

当精神将目标的方向定位错误时,精神对大脑就不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发现有许多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孩子,在长大后,智力和理解力的开发程度不够,他们成年后总是缺乏创造力。从他们的举止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在四五岁时对生活的认知,以及他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所以,我们要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障碍,然后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展。

3 身型、性格与心智

很多学者曾指出:精神和身体表现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但是,还没有谁能找二者之间的确定关系。例如,克雷奇默(kretschmer)曾指出:如果我们能从人的身体结构判断出一个人是和某一类型的精神特征相对应,那我们就能把人类分成多种类型。比如圆脸、短鼻子的人多是胖人,就像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中的描述一样:

“我愿我的四周围绕着胖子,他们有圆圆的肩膀,能吃能睡。”

(《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克雷奇默认为人的体型与性格有关,但是没有指出具体的关系。根据我们的经验,胖人很少有身体上的缺陷,他们的身体符合我们对身体的看法。他们勇敢、自信、强壮。如果发生争斗,他们也会拼尽全力。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敌人,也没有必要把生活当做是充满敌意般的战争。心理学中有一派称他们为外向性格的人,可是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我们认为他们外向,是因为他们没有因为身体而感受到苦恼。

克雷奇默认为另一种相反的类型是神经质的人。他们一般拥有瘦高的体型、长长的鼻子、尖尖的脑袋。这种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受到刺激时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凯撒大帝》中对这种人也有描述:

“看卡修斯那副面黄肌瘦的模样,他心思很重,是个危险的人。”

(《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这种人可能因为承受身体的缺陷的压力,过于关注自我,所以变得自卑、胆小、内向。他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如果没有得到,就会变得多疑。就像克雷奇默所说,人们有许多混合的类型,既具有外向者的特质又具有内向者的特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即使一个外向者如果整天受到打击,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个自卑、内向的人。

如果我们的经验丰富,我们便能从一个人的各种表现中推断出他的合作能力。我们一直在寻找此种表现的特质。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也感受到了为自己设立正确目标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在每次历史重大变革之前,人们的思想已经意识到了变革的需要,并努力使之成功,但仅凭本能来决定,很容易产生失误。同样地,人们本能地认为那些长相丑陋、身体有严重缺陷的人具有不好的性格,认为和他们合作会有困难。其实这种本能思想并不正确。人们常常对具有身体缺陷的人还没有完全了解,就已经断定了不会与他们有很好的合作了。目前还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种错误的做法,他们的缺陷常常被我们过分夸大,并成为大家排斥歧视的对象。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以上的观点。在一个人四五岁之间,精神和身体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联系,他的心智模式和对人生的态度基本已经形成。他的行为模式、情绪基调和身体特征也相应形成。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比如失败者的共同点是欠缺合作能力。我们再来给个体心理学下一个定义,即个体心理学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合作能力的缺失程度。精神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模式会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也会和人生态度相一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出现了问题,与自身的利益不一致,只摆脱这种情绪是没有用的,必须从人生态度上进行改变,因为这种情绪也是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的表现。

个体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和治疗方面的新启示。我们不能只对某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欠缺之处进行治疗。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态度进行解读,了解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看法等,从中找出他的错误看法。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该做的事情。用针扎小孩,看他们能跳多高,以及用手去挠他,看他笑得有多响一类的做法很常见,实际上,这些做法只能表明一个人当下的特定的反应和行为,不能说明他整个的心理状态。

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是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其他课题的研究则是生理学和生物学上的问题。对那些研究刺激与反应、精神创伤和感情经历以及遗传学上的原因的人来说,这种说法最适合不过了。然而,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本身。我们试图了解人们的世界观,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人们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目标,以及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模式。说到底,我们了解一个人根本在于看他的合作能力的高低。

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