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起信论裂网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乙)三解释分二。初立科。二正解。(丙)今初】

云何解释分。此有三种。所谓显示实义故。对治邪执故。分别修行正道相故。

显示实义以除疑。对治邪执以去执。即是起信。分别修行正道相。即是绍佛种也。

【(丙)二正解三。初显示实义。二对治邪执。三分别修行正道相。(丁)初中三。初总标二门。次各释二门。三结示不离。(戊)今初】

此中显示实义者。依于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此二种门。各摄一切法。以此展转不相离故。

一心。即指众生现前介尔心也。言二种门者。非是前后左右名为二也。秖是随缘不变。即此生灭心名真如门。不变随缘。即此真如心名生灭门。正所谓是舍唯有一门。亦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但迷之则生死始。则真如举体而为生灭。悟之则轮回息。则生灭当体便是真如。故约迷悟而明二种门也。又对迷说悟。即生灭门。迷悟平等。乃真如门。言此二门各摄一切法者。谓约真如门。则摄百界千如五位百法。一一无非真如。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约生灭门。亦摄百界千如五位百法。一一无非生灭。以六凡诸法。是迷染因缘所成。四圣诸法。是悟净因缘所成。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生灭因缘而显示故。言以此展转不相离者。谓离一心真如。则无生灭可得。如离于方。别无迷悟。亦如离于湿性。别无冰水。离一心生灭。亦无真如可得。如离迷悟。别无有方。亦如离于冰水。别无湿性也。问。何故依于一心。示二门耶。答。一切诸法。法尔有此二门。所以诸佛说法。常依二谛。心真如门。即真谛。心生灭门。即俗谛。虽云二谛。唯是一法。所以二谛圆融。不可思议。故各摄一切法。展转不相离也。又全性起逆顺两修。名生灭门。全逆顺两修不改一性。名真如门。又全理成事。名生灭门。全事即理。名真如门。又分别事理。名生灭门。泯绝事理。名真如门。又即权而实。名真如门。即实而权。名生灭门。又分别权实。名生灭门。权实不二。名真如门。又为实施权。依真如门说生灭门。开权显实。指生灭门即真如门。又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生灭门。理则非权非实。名真如门。又随智说。则生灭即真如门。随情说。则真如即生灭门。随情智说。则依于一心。有二种门也。既二门即是二谛。且七种二谛。如何相摄。答。若实有为俗。实有灭为真。俗即生灭门中执相应染所摄。真则与而言之。是生灭门中相似觉摄。夺而言之。秖是不断相应染摄。以是分别法执所取境故。若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俗亦执相应染所摄。真乃真如门中空义少分所摄。若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俗同前摄。真乃生灭门中本觉义摄。亦摄真如门中少分空义。若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俗同前摄。真即真如门摄。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俗即生灭门中不觉义摄。亦摄相似觉义。真即生灭门中本觉义摄。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俗同前摄。真即真如门摄。若幻有幻有即空。不有不空皆名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俗即心生灭门。真即心真如门。方是此论之本旨也。问。五种三谛。如何相摄。答。幻有为俗。同前执相应染所摄。即空不空为真。点此不空名中道者。空即真如门中空义少分。中即生灭门中本觉义耳。若一切法趣空不空。点此不空名中道者。空即真如门中空义。中即真如门中不空义也。若分幻有幻有即空之俗以为真俗两谛。指不有不空之真名中谛者。俗是执相应染所摄。真是相似觉摄。中是本觉摄也。若一切法趣中者。俗与真仍同前摄。中乃真如门中不空义摄也。若圆妙三谛者。真即真如门中空义。俗即全摄生灭门中觉不觉义。中即真如门中不空义也。一心二门展转不相离故。所以一心三谛。圆融不可思议。须知理中本具三谛。但以理融事。则无事而非理。故束三为二。事中亦具三谛。但以事显理。则无理而非事。故束三为一也。

【(戊)次各释二门二。初释心真如门。二释心生灭门。(己)初中二。初正释此心真如相。二即示大乘体。(庚)初又二。初正诠法体。二明随顺悟入。(辛)初又二。初借言诠法。二显法离言。(壬)今初】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故。

心。即指众生现前介尔之心。真。谓其性不妄。以非肉团。亦非缘影。非有内外中间过现未来分剂方隅等妄相故。如。谓其性不异。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无别异故。葢真如不变随缘。举体而为众生现前介尔之心。此心随缘不变。仍即真如法界全体。故云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从来无二。强名为一。诸法本源。强名法界。绝待无外。强名曰大。一相无相。无差别相。强名总相。可轨可持。强名为法。无所不通。强名为门。譬如大海。举体成沤。研此一沤。别无自体。唯揽大海湿性为体。只此一沤湿性。便是大海全体湿性更非有二性。更非有别相故。又如日光举体入隙。研此隙光。别无自体。唯缆日轮光明为体。只此一隙明性。便是日轮全体明性。更非有二性。更非有别相故。以心本性下。释成此义。谓以众生现前介尔心之本性。前无始。故不生。后无终。故不灭。譬如虚空。非是暂有。非可暂无。而亦不同虚空对色所显之相。故不得已强名之为不生不灭相也。此中应有问曰。经中每言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今现见一切诸法。种种生灭差别。岂非即是心之生灭。胡云不生不灭相耶。故今释曰。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譬如瞖目。妄见空华。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譬如瞖病既除。则无空华起灭相也。是故心之真如。即是诸法真如。诸法真如。即心真如。心既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所以诸法亦即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乃至不可破坏也。是则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假实国土。究竟唯一净心为体。一心之外。更无余法。故不得已。说名为真如也。

【(壬)二显法离言】

从本已来。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唯假非实。但随妄念。无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非其体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此明心真如性。即是一切法真如性。言语道断。故不可言说。心行处灭。故不可分别。且如世间诸物。尚且唤火不热。唤水不湿。故亦不可言说。念火不烧。念水不浸。故亦不可分别。况复真如第一义谛。离过绝非。唯是自觉圣智之所冥证。如何而可言说及分别耶。以一切言说。唯是假名。非有实义。但随妄念之所强立。毕竟无所有故。此中应有问曰。既云不可言说。则真如二字。独非言耶。既云不可分别。则真如不生灭相。独非相耶。故今释曰。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而已。如唯识论云。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文)即是言说中极。以言遣言之旨也。又恐迷者闻此遣言。谬计有法可遣。故云。非其体性有少可遣。仍恐迷者闻说无遣。谬计有法可立。故云。非其体性有少可立。夫非少可遣。则非顽空。非少可立。则非幻有。由非幻有。故成真实空义。由非顽空。故成真实不空义也。梁本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大佛顶经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生灭去来。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无可遣义。又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即是无可立义。初正诠法体竟。

【(辛)二明随顺悟入】

问曰。若如是者。众生云何随顺悟入。答曰。若知虽说一切法。而无能说所说。虽念一切法。而无能念所念。尔时随顺。妄念都尽。名为悟入。

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性。亦是一切说之实性。亦是一切念之实性。故原不在一切法一切说一切念外。但以不变随缘。举体而为能说所说能念所念。随缘不变。举凡能说所说能念所念。皆是真如。性恒平等。无别异故。众生不知。于真如平等法中。妄计能所说念以为实有。则是违逆真如。然终不出真如性外。亦可名为理即随顺。若即此妄念。闻大乘法。能知无性。是为名字随顺。若令此知念念相续以成思慧。是为观行随顺。若令此知任运轨熟以成修慧。是为相似随顺。若由此知助发妙观察智解证真如。是为妄念都尽。即是分证随顺。转名为悟入也。问。妄念都尽。应是究竟位相。何名分证。答。真见道时。一切分别不现行故。所证真如无分剂故。亦得名都尽也。此后所有增进。幷是无漏智品。名为真修。不同有漏闻思修慧。名为缘修。是故不复名妄念也。问。真修增进。固不名妄念矣。出观之时。仍有微细无明妄念现行。那名都尽。答。出观偶起微细妄念。即不名为随顺。所谓唯圣罔念作狂也。名字能知妄念无性。亦即名为随顺。所谓唯狂克念作圣也。以要言之。理即纯逆。究竟纯顺。名字以上。等觉以下。皆悉逆顺相杂。譬如初夜白月。至十四夜。明虽渐增。黑相未尽。但分证已得无漏。永不退转。譬如哉生明月。光照大地。亦得名为妄念都尽也。初正释此心真如相竟。

【(庚)二即示大乘体二。初略标释。二广释成。(辛)今初】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建立。有二种别。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故。

真如离言说相。仍依言说建立者。望下生灭门故。强于无名相体。借此假名说之。令人因假名指。得见实体月也。然真如尚非是一。安有二别。特以徧计本无。依他如幻。故名为真实。空圆成本具。复名真实不空。由空徧计依他。方显圆成不空。譬如了蛇非有。达绳非实。方显麻体不空。由见圆成不空。方信徧依非有。譬如见麻四微。则知蛇固本无。绳亦非实也。只此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本无实我实法。亦无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别幻相。故云究竟远离不实之相。由此显示心性全妄即真。真常独露。故云显实体也。既显实体。则知此心本性。法尔具足无边功德。所谓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一切德相。一切业用同真如体。无分别故。故得尘尘华藏。念念毗卢。互徧互融。亦无所在。以空与不空。唯是一心真如体故。此真如体。即是大乘体也。

【(辛)二广释成二。初释空义。二释不空义。(壬)今初】

复次真实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亦)一(亦)异相。非非一(非)异相。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触(证)。故立为空。据实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

此申明真实空者。但表真如体上。本无染妄。故以空字遮其妄有。非指此空以为真如体也。现前介尔心性。从本已来。觅之了不可得。如何得与染法相应。如何得有差别法相。何处可容虚妄分别。是故有无四相。一异四相。无不皆空。乃至一切妄分别心。总不能触证此心性也。然虽云妄分别心所不能触。只此忘分别心。便自觅之了不可得。乃至一切染法。本不可得。一切差别。本不可得。岂俟以空遣之。然后空耶。若遣妄存空。空仍是妄。今言空者。但遮妄念以明本空。非指此空为真如也。

【(壬)二释不空义】

言真实不空者。由妄念空无故。即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圆满。故名不空。亦无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离念者之所证故。

此申明真实不空者。但能了达妄念本空。即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圆满。故以不空表之。不同妄念所计不空相也。若以妄念所计不空为真如相。则同余宗所计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为真如。其谬甚矣。文中常恒是常德。不变是我德。净法是净德。圆满是乐德。四德不可思议。故唯离念者之所证也。初释真如门竟。

【(巳)二释心生灭门二。初正释此心生灭因缘相。二显示大乘体相用。(庚)初中二。初明染净生灭。二明染净熏习。(辛)初中三。初正释心生灭。二明生灭因缘。三辨生灭之相。(壬)初又三。初标名列义。二依义各释。三总辨同异。(癸)今初】

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复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如来藏者。即是真如。真如不变随缘。举体而成生灭。今不言依真如有生灭心转。乃言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者。葢以真如目此心之体。如指水之湿性。以如来藏目此心之相。如指湿性之水也。真如既不生灭。故如来藏亦不生灭。真如举体随缘。故依第八如来藏而有前七识生灭心转。此前七识。幷依第八识起。幷揽真如为体。如依水起波。波亦以湿为体也。第八识与前七识。展转相依。互为因果。如水与波。故名和合。能熏所熏相别故非一。同以真如为体故非异。由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所以复受阿赖耶名。(阿赖耶。此翻藏。)由其体即真如。故能摄一切法。由其受熏持种。故能生一切法也。问。赖耶体即真如。赖耶能摄一切法者。真如举体成赖耶。真如亦应生一切法。答。其理实然。但约不变随缘。名如来藏。亦名赖耶。故可云生一切法。若约随缘不变。乃名真如。但可云摄一切法。皆不生灭。不可云生一切法也。问。真如既不得云生一切法。赖耶亦不得云摄一切法。答。赖耶全揽真如为体。非是真如少分。故能摄一切法也。摄一切法。即是理具三千。生一切法。即是事造三千。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由有事造。方显理具。若不摄一切法。安能生一切法。若非生一切法。安显摄一切法。又真如与赖耶。不一不异。由不异故。幷云摄一切法。由不一故。真如不云生一切法也。又真如不变随缘。不唯举体作如来藏。阿赖耶识。亦即举体作诸转识及一切法。譬如湿性。不唯举体作水。亦即举体作波。是故一一转识及一切法。随缘不变。皆是真如全体。非是真如少分。当知一一转识及一切法。据实道理。无不各各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今但明赖耶能摄能生者。姑就生灭门中异相言之。若约同相。则幷是真如全体。幷具真如大用也。又前七转识。相虽生灭。体即真如。本不生灭。如来藏体虽不生灭。既随因缘。相亦生灭。今但以生灭心指七转识。不生灭指如来藏者。姑就生灭门中非一之义言之。若约非异之义言者。七识生灭。即是藏识生灭。藏识不生灭。即是七识亦不生灭。故楞伽经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即七识不生灭义。又云。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即藏识生灭义也。言复有二种义者。谓此藏识中。无始已来。法尔本具无漏智德种子。能生无漏诸法。名为觉义。法尔本具有漏无明种子。能生有漏诸法。名不觉义也。问。下文释觉义云。谓心第一义性。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说为本觉。何得以无漏种子释之。答。真如不变随缘。举体而为无漏有漏若种若现。故下文云。如是无漏无明种种幻用。皆同真相。夫无明种现。尚同真相。况无漏种现。岂不即是第一义性。岂不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耶。良由无漏种子。本自有之。故名本觉四智心品。初起现行。故名始觉。佛果所成四智心品。即同无漏种子。全体真如。无增无减。平等平等。故云始觉即本觉也。幸舍旧执而痛思之。

【(癸)二依义各释二。初释觉义。二释不觉义。(子)初中三。初总立本始两觉。二别辨本始两觉。三总显四种大义。(丑)今初】

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为本觉。然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

心者。即指众生现前介尔心也。第一义性者。指无漏种子。无始成就。不改名性也。离一切妄念相者。谓此无漏种子。虽复依附本识。而非本识所能缘也。等虚空界无所不徧者。谓此无漏种子。性顺真如。非有方隅形相可局也。法界一相者。谓此无漏种子。既顺真如。即与真如法界同一不思议相也。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者。谓智与真如。平等平等。只此如如及如如智。乃是一切如来之所同证。总名为法身也。依此法身说为本觉者。谓虽似新成。实是旧佛也。以待始觉立为本觉者。谓虽是旧佛。不妨新成也。然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者。谓种子举体而为现行。现行不改无始种子。如水成冰。冰还成水。非别有新水也。应有问曰。既云无别觉起。何得名为始觉。故今答曰。依本觉有不觉。如水成冰。依不觉说有始觉。如冰始泮而为水也。更依下文。以喻明之。如来藏即真如。譬如东西定方。非迷非悟。能为迷悟依也。既有此东西定方。即应有此知东知西之知。是定方中所具本觉义也。从来未曾知故。名之为迷。是定方中所具不觉义也。由不觉故。谓东为西。谓西为东。是定方中所起转识妄想相也。定方或随迷缘。或随悟缘。决无不随缘时。故有觉与不觉二义。名生灭门。迷亦此方。悟亦此方。决定不从缘变。名真如门。迷则迷此真如以成生灭。而对迷说悟。故悟亦须属生灭门。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悟则悟此生灭即是真如。而真无迷悟。故迷亦幷归真如门。所谓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即菩提相。不可复得也。唯识亦明诸法种子。唯世俗有。非真胜义。即同依方故有迷悟两法。又明真如即是识之实性。非离色心之外别有真如。即同依迷悟故而辨于方。除却迷悟两心之外。又岂别有方可得哉。呜呼。马鸣护法。决无二旨明矣。

【(丑)二别辨始本两觉二。初辨始觉义。二辨本觉义。(寅)初中三。初总标浅深。二详示浅深。三明浅深无性。(卯)今初】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猡论藏识所有觉义。即是五别境中慧心所耳。此慧心所。亦全揽真如为体。故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如外道凡夫诸人我见。凡外二乘诸法我见。即题染慧。如一切世间所有聪明善巧。即无记慧。如一切世间所有正见。即有漏善慧。如三乘所有生空智品。即无漏慧。亦名为共般若。如大乘所有法空智品。亦无漏慧。复名不共般若。如诸佛所有四智心品。即不思议慧。亦名无上菩提。又加行无分别智。即是有漏闻思修慧。根本无分别智。即是实慧。后得无分别智。即是权慧。又因中照理名道慧。照事名道种慧。果上照理名一切智。照事名一切种智。又或照真名一切智。照俗名道种智。照中名一切种智。如此种种异名。种种开合。皆是一慧心所。皆是此中所谓觉义。或但取无漏。乃名觉耳。唯有诸佛四智菩提。方能觉尽心之本源。名究竟觉。降此皆非究竟觉也。

【(卯)二详示浅深】

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

不觉。即是无明。无明。即根本烦恼中之痴心所也。此痴心所。亦全揽真如为体。故亦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若与第七识相应之法我痴。名为根本无明。即下文所谓不如实知真法一故者也。此之现行。平等性智现在前时方伏。此之种子。直至将成佛时。金刚喻定方断。断此即名为佛。若与第七识相应之人我痴。名为恒行不共无明。须至三乘证无学时方断。若与第六识相应之法我痴。则有二种。一是分别法痴。登初地时顿断。一是俱生法痴。于十地中分分渐断。至成佛时乃尽。若与第六识相应之人我痴。亦有二种。一是分别我痴。三乘初见道时顿断。一是俱生我痴。三乘修道位中分分渐断。证无学时方尽。若与前五识相应之俱生痴。随第六识而为有无。乃至佛果。方始断尽。是则由此痴故。有六凡法界。由转此痴为无痴故。有四圣法界。岂非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耶。今言凡夫人前念不觉者。且约第六识相应之。或分别痴。或俱生痴言之。以第七识痴必恒行不待言故。起于烦恼者。谓起前六识相应之贪嗔等惑也。后念制伏令不更生者即是。或以世间正见。或以有漏闻思二慧为对治也。此虽名觉者。以是善慧故也。即是不觉者。以其未是无漏故也。

如二乘人。及初业菩萨。觉有念无念。体相别异。以舍粗分别故。名相似觉。

二乘人。通指有学无学言之。初业菩萨。于共十地中。即指八人见地已上言之。于三贤十圣中。即指初发心住已上言之。由其已断分别我痴。已证生空所显真如。故能觉于出观之有念。入观之无念。其体相有别异也。弃舍见思二惑。名为舍粗分别。但得生空无漏。未得法空无漏。故仅名相似觉也。

如法身菩萨。觉念无念。皆无有相。舍中品分别故。名随分觉。

顿断分别法执。舍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得中道佛性。故名法身菩萨。既证真如法身。则知真如之体。本非生死之有念。亦非涅槃之无念。但以不变随缘。则真如举体为念无念。随缘不变。则念无念皆即真如。何有二相。从此渐断俱生法执。故云舍中品分别也。已得法空无漏。但未穷源。是故名随分觉。犹所云分证即佛也。

若超过菩萨地。究竟道满足。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始名为觉。远离觉相。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根本性。常住现前。是为如来。名究竟觉。

超过菩萨地者。等觉后心。入于金刚喻定也。法空无漏妙观察智。名究竟道。从初证法身后。分分增进。至此满足。令异熟识中有漏种子。舍无不尽。转成庵摩罗识。即与大圆镜智忽得相应。故云一念相应觉心初起也。始名为觉者。释成究竟始觉义也。远离觉相者。释成即是本觉无别觉起义也。微细分别究竟永尽者。无间道中。舍异熟识种也。心根本性常住现前者。解脱道中。证本具法身也。如者。本觉真如之性。来者。始觉合本之修。始本合一。故为如来。始本两忘。故名究竟觉也。

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

夫真如佛性不变随缘。举体而为一切妄念。如水成冰。则一切妄念随缘不变。全体即是真如佛性。如冰即揽水成相。岂别有自相哉。由诸凡夫。不达妄念无相。故虽能制烦恼。仍名不觉。由二乘人及初业菩萨。亦不达妄念无相。妄计有念无念体相别异。故虽证得生空无漏。仅可名相似觉。若以实理夺之。犹名不觉。直至证法身已。方能觉念无念皆无有相。方可名随分觉。是故经说。若有众生始从凡地。即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也。须知一切众生。虽复妄计妄念有相。而妄念实本无相。是谓理即证得如来智慧。故圆觉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若知妄念无相。便是名字证得。若能观妄念无相。便是观行证得。若观至六根清净。便是相似证得。若观至法身相应。便是分真证得。若观至究竟满足。便是究竟证得。此则从始至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不同三乘诸委曲相也。此中前四段文。是约权示渐。后一段文。是约实示顿。渐则如征庸历试。方登宝位。顿则如太子投胎。便成帝胤也。二详示浅深竟。

【(卯)三明浅深无性】

又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心尚无有。何况有初。

前云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已随拂云远离觉相矣。犹恐迷者随言取义。谓有始觉初相可得。不知心本无相。云何有初。葢心之一字。但是名言。真外无妄。故妄心无相。妄外无真。故真心无相。譬如演若歇狂。本头如故。岂可于其头上。别觅一初歇之相耶。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

无明妄念。有即非有。由不觉故。非有似有。故相续而未离也。一瞖在目。空华乱坠。不见己头。狂怖妄出。然所治之无明。毕竟求不可得。则能治之始觉。又岂有初相可得哉。

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

由迷一心。而有妄念。由有妄念。妄见心相生住异灭。但当推求现前一念心相。毕竟了不可得。则计有心相之妄念自息。妄念既息。则知心相尚不可得。云何得有生住异灭之相。葢若谓生住异灭果有相者。为生在前耶。住异灭在前耶。生在后耶。住异灭在后耶。抑生住异灭皆同时耶。若谓生在前者。为有心故生。为无心故生。若有心故生。则有二心。若无心故生。心则有始。又所生心。果有何相。故生在前。不相应也。若住异灭在前者。必须有生。方得有住异灭。前既无生。云何有住异灭。故住异灭在前。不相应也。若谓生在后者。前既无生。云何后忽有生。又由灭故。方说有生。前既无生。则无可灭。前既无灭。后岂有生。故生在后。不相应也。若住异灭在后者。前必无灭。前既无灭。亦无有生。前既无生。云何得有后住异灭。故住异灭在后。不相应也。若谓生住异灭皆同时者。生与灭违。住与异违。尤为不相应也。如此推责。则知生住异灭。但有名字。何尝有自性耶。

如是知已。则知始觉不可得。以不异本觉故。

本觉离一切妄念相。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无生无住无异无灭。今推始觉。亦无生住异灭可得。则与本觉何异。是则约随俗说。故有凡夫不觉。三乘相似觉。法身随分觉。如来究竟觉之不同。而真如觉性。何曾有此浅深差别之可得哉。初辨始觉义竟。

【(寅)二辨本觉义二。初标二相。次释二相。(卯)今初】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差别相。一净智相。二不思议用相。

本觉既平等法身。离一切妄念相。云何得有二差别相。特以随染分别。说有始觉。由始觉故。方显本觉相用。故无生而说生也。

【(卯)次释二相二。初释净智相。二释不思议用相。(辰)初中二。初示相。二释成。(巳)今出】

净智相者。谓依法熏习。如实修行。功德满足。破和合识。灭转识相。显现法身清净智故。

净智相。即四智相应心品也。依法熏习者。具如下文所明妄熏真熏体熏用熏也。如实修行者。随顺法性而修诸行也。功德满足者。超过菩萨究竟地也。破和合识者。舍异熟名。转成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不复为所熏也。灭转识相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无增无减。不复为能熏也。显现法身清净智故者。所证真如为法身。能证菩提为清净智。智与真如。平等平等。无能所也。

【(巳)二释成】

一切心识相。即是无明相。与本觉非一非异。非是可坏。非不可坏。

一切心识相者。通指八个心王兼摄相应诸心所也。即是无明相者。由无始来曾未悟故。俗故相有别也。与本觉非一非异者。真如举体而为本觉无明。本觉是无漏性。无明是有漏性。故非一。同揽真如为体。故非异也。非是可坏者。无明之性。即真如故。与本觉非异故。非不可坏者。无明之相违真如故。与本觉非一故。

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波因风动。非水性动。若风止时。波动即灭。非水性灭。

此举喻以释成也。海水。喻如来藏心。波。喻前七转识。风。喻无明心所。水之动相。即名为风。风原不在水外。喻心之不觉。即名无明。无明心所恒与心王相应。不在心王外也。然水有可动之性。即喻无明种子。藏在第八识中。波有动转之相。即喻无明现行。但与前七识相应也。藏识常住。转识生灭。如水与波非一。藏识亦揽真如为体。转识亦揽真如为体。如水与波非异。以其同一湿性故也。波因风动。则举水体皆动。喻不唯七识生灭。即藏识亦生灭也。非水性动。则波之湿性。亦不曾动。喻不唯藏识性无生灭。即转识亦性无生灭也。若风止时者。喻无明转而为明也。波动即灭者。喻和合识与转识相俱灭。不为所熏能熏也。非水性灭者。喻八识转成四智相应心品。同于真如常住不灭也。

众生亦尔。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如是三事。皆无形相。非一非异。然性净心。是动识本。无明灭时。动识随灭。智性不坏。

此更以法合也。自性清净心。即指现前介尔心性。体即真如。本来清净。非成佛而始净也。因无明风动者。无始已来从未悟故。法尔有八种识。第八识中。法尔有无明种子。如水含动性。前七识现行。法尔与无明相应。如波有动相也。起识波浪者。如海水举体作波也。如是三事皆无形相者。譬如指波所依名水。指水所起名波。指波之动名风。水外别无波动形相。波外别无水动形相。动外别无波水形相。说有三事。故非一。同依湿性。故非异。众生亦尔。藏识之外。别无转识无明形相。转识之外。别无藏识无明形相。无明之外。亦别无藏识转识形相。说有第八前七心所三事。故非一。同一真如净心。故非异也。然性净心是动识本者。如水之湿性。是水波本也。无明灭时动识随灭者。合风灭时。波动随灭。不唯前七能熏相灭。即第八受熏和合相亦灭也。智性不坏者。合前非水性灭。不唯大圆镜智之性不坏。即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性。亦不坏也。初释净智相竟。

【(辰)二释不思议用相】

不思议用相者。依于净智。能起一切胜妙境界。常无断绝。谓如来身。具足无量增上功德。随众生根。示现成就无量利益。

依于净智能起一切胜妙境界等者。唯识论云。此四心品。虽皆徧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成所作智相应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文)是知前净智相。及从镜智所起。最极圆净常徧色身。即是自受用身功德。此中依于净智所起身土境界。随众生根。成就利益。即是他受用报胜劣等应种种功德。此二功德。皆由本觉随染分别。流转生死。然后翻染成净。依法熏习。如实修行之所证得。故前文云。生二种差别相。犹唯识名所生得也。虽所生得。然不名之为始觉相。仍名本觉相者。犹唯识云。此四种性皆本有也。大佛顶经亦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良以本具无漏种子。原是真如全体。原具真如相用。未尝稍减。今佛果无漏现行。亦秖是真如全体相用。未尝稍增故也。二别辨本始两觉竟。

【(丑)三总显四种大义】

复次觉相有四种大义。清净如虚空明镜。

前明阿赖耶识。有其觉义。又明依不觉说始觉。待始觉立本觉。而始本究竟不异。故今直明觉相四种大义也。本无垢染。故名清净。本无形相方隅分剂可得。故如虚空。本来寂照。故如明镜。葢但言如虚空。则无以显其照用。但言如明镜。则无以显其体相。故必合言如虚空明镜。乃可稍譬于觉相也。

一真实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心净界相及觉相。皆不可得故。

此即真如门中依言说建立之真实空也。谓阿赖耶中无始无漏种子。全揽真如为体。真如非一切心。非一切心所现境界。亦非觉相。一切皆空。故此无漏种子。亦非一切心境界相及与觉相。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譬如明镜。本无纤尘也。

二真实不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法圆满成就无能坏性。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于中现。不出不入。不灭不坏。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知体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为因熏习一切众生心故。

此即真如门中依言说建立之真实不空也。谓阿赖耶中无始无漏种子。即全揽一切法圆满成就无能坏性之真如为体。是故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于无漏种子中现。无漏种外。别无一切境界。故不出。一切境界之内。别无无漏种子。故不入。由不出故不灭。境即真如。无可灭故。由不入。故不坏。真如即境。无可坏故。又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故不出不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不灭不坏。又随缘不变。故不出不入。不变随缘。故不灭不坏。又如虚空含育万物。明镜影现众形。幷不出不入。不灭不坏也。是故无漏种子。当体即是常住一心。虽此常住一心。举体而无一切染法。如水成冰。然此一切染法。本无自性。云何能染此无漏种。如冰不能改其本然之湿性也。只此无漏种子。便是菩提智体。本来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以其在缠。故名为因。因即种子之异名也。此无漏因亦名佛性。佛性雄猛。无能沮坏。虽在一切众生阿赖耶识心中。力能熏习。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也。此上二种大义。即大乘体。

三真实不空离障大义。如虚空明镜。谓烦恼所知二障永断。和合识灭。本性清净。常安住故。

此即本觉随染分别所生净智相也。虽由始觉所显。不异在缠本觉。即是大乘相也。离烦恼所知二障。即显真如门中真实空义。本性清净安住。即显真如门中真实不空。为显不空之相。故建立空。是故但名真实不空离障大义。此如无云之太空。磨莹之古镜也。

四真实不空示现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依离障法。随所应化。现如来等种种色声。令彼修行诸善根故。

此即本觉随染分别所生不思议用相也。随所应化。即意轮观机。现种种色。即身轮示化。现种种声。即口轮说法。此如太空之含育万物。明镜之顿写千容也。问。阿赖耶识中觉义。由其全揽真如为体。故得具此四种大义。其不觉义。亦全揽真如为体。亦得具此四种大义否。答。具。以不觉相不可得故。一切法皆不可得。即真实空大义。以不觉相既不可得。即一切法圆满成就无能坏性。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于不觉中现。不出不入。不灭不坏。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一切净法所不能净。不觉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为因熏习一切众生心故。即真实不空大义。以达此不觉之性。即是真实不空体故。二障永断。本性常住。即是离障大义。以此不觉之性离二障故。随所应化。现如来等种种色声。令修善根。即示现大义也。问。既言真如举体作一微尘。则随拈一一微尘。亦各具此四种大义否。答。具。以微尘相若无方分。则非微尘。以无形故。若有方分。则可分析。定非实有。推此微尘。既无相故。则一切法。亦皆无相。即真实空大义。微尘之相既不可得。即一切法圆满成就无能坏性。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于微尘中现。不出不入。不灭不坏。乃至微尘。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为因熏习一切众生心故。即真实不空大义。以达此一微尘性。即是真实不空体故。二障永断。本性常住。即是离障大义。以此一微尘性。离二障故。随所应化。现身说法。令修善根。所谓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即示现大义也。华严经云。一微尘中具足大千经卷。如一微尘。一切微尘亦复如是。此之谓也。思之。初释觉义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