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孝经集传

孝經集傳卷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

順天下者,順其心而已。天下之心順,則天下皆順矣。因心而立教謂之德,得其本則曰至德;因心而成治則曰[1]道,得其本則曰要道。道德之本皆生於天,因天所命,以誘其民,非有強於民也。夫子見世之立教者不反其本,將以天治之,故發端於此焉。

曾子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本者,性也;教者,道也。本立則道生,道生則教立。先王以孝治天下,本諸身而徵諸民,禮樂教化於是出焉。周禮:「至德以爲道本,敏德以爲行本,孝德以知逆惡。」雖有三德,其本一也。

「復坐,吾語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教本於孝,孝根於敬。敬身以敬親,敬親以敬天,仁義立而道德從之。不敢毁傷,敬之至也。爲天子不毁傷天下,爲諸侯、大夫不毁傷家國,爲士庶不毁傷其身。持之以嚴,守之以順,存之以敬,行之以敏,無怨於天下而求之於身,然後其身見愛敬於天下。身見愛敬於天下,則天下亦愛敬其親矣。故立教者終始於此也。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始于事親,道在於家;中于事君,道在天下;終于立身,道在百世。爲人子而道不著於家,爲人臣而道不著於天下,身殁而道不著於百世,則是未嘗有身也。未嘗有身,則是未嘗有親也。天子之事天,亦猶是矣。詩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詩經周頌我將)保身之與保天下,其義一也。

「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德修則道立,道立則名成,君子之修德不爲名也。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尚書商書咸有一德)君子一不敬而墜七世之廟,毁傷一人而毁及百世之宗。詩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詩經大雅文王)君子敬身如敬天。周家三世,皆有孝德,乃命于天。武王數紂之罪曰:「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尚書周書泰誓中)其道正反,故君子修德,敬身之爲貴也。

右經第一章

孝經舊本凡十八章一千七百七十三字,所以埏埴五經,綱紀萬象也。石臺本皆依劉向所校、河間獻王得於顔芝者,獨標題差殊耳。近儒皆疑四孝俱有引詩,而庶人獨否,似有闕文。又「聿修」之義,大雅所告天子,「無忝」之詠,小宛以朂庶民,欲移大雅以發天子之端,推「無忝」以起庶民之例,於説亦通。然於首章文義未終,於過節發端多礙,小宛之賦雖通於庶人,「有慶」之義反疏於侯國。又考匡衡論政治疏中稱「聿修厥德」,孝經引爲首篇,則自[2]匡衡而上,韓嬰、疏廣皆然,不必劉向矣。凡孝經之義不爲庶人而發,其自舜、文而下,獨推周公,以愛敬爲道德之原,豫順爲禮樂之實,雖曾子論孝十章,未有能闡其意者。蓋曾子之微言授於子思,而中庸之精義發于孟子,游、夏之徒微分敬養,以弘禮樂之施,曲臺諸儒兼採質文,以收道德之委。至其精義,備在孝經,舜、文復起,無所復易也。劉炫繆以閨門之語,溷於聖經;朱子誤以聖人之訓,自分經傳,必拘五孝以發五詩,則厥失維均,去古愈遠矣。

大傳第一

凡傳皆以釋經,必有旁引出入之言。孝經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語,不得自分經傳,而游、夏諸儒所記,曾子、孟子所傳,實爲此經羽翼,故復備採之,以溯淵源云。

子曰:「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爲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禮記哀公問)

不敢毁傷,厚其本也,有子曰「君子務本」(論語學而),大學曰「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然則毁傷何謂也?曰:暴棄之謂也。孟子曰:「言非禮義,謂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孟子離婁上)暴棄其身,則暴棄其親,膚髪雖存,有甚於毁傷者矣。詩曰:「各敬爾儀,天命不又。」(詩經小雅小宛)

子曰:「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禮記哀公問)

言動不過,百姓敬恭。百姓之於君子,亦猶之膚髪也。君子以天下爲身體,百姓爲膚髪。怨惡生於下,則毁傷著於上;和睦無怨,則百體用康。周書曰:「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尚書周書康誥)又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尚書周書康誥)是之謂也。

子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爲君子也,是爲成其親之名也已。」(禮記哀公問)

親之愛子,不爲其身之名也,而子毁其名,則親傷其身。幽、厲之于文、武,有餘恫者矣。書曰:「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續乃命于天。」(尚書周書盤庚)是先王之仁也。

子曰:「古之爲政,愛人爲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禮記哀公問)

易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易傳系辭上)不安土,則不敦仁;不樂天,則不知命。不敦仁,不知命,不有人旤,則有天刑。詩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詩經周頌敬之)所以教成身者也。

哀公問曰:「敢問何爲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禮記哀公問)

物者,天之所生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身體、髪膚、家國、天下,皆物也,其本則皆性也。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三德六行修於身,三事六府修於外,不過乎物,不遠乎身,皆親也,則皆天也。天子事天,士庶事親,其本於誠敬,純一不已,則一也。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享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夀。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中庸)夫舜而有過物乎哉?舜亦成物而已。成物則成親,成親則成天,成天則成身,故如舜而後爲成身者也。

哀公曰:「敢問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爲而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禮記哀公問)

天道者何?誠之謂也。誠以成己,誠以成物。誠者,敬也。不敬則無終始,無終始則無物,無物則無親,無親則無天。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詩經大雅烝民)中庸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敬以成始,敬以成終,日月東西起而相從。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如文王,則所謂純孝者也。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喻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其身,敢不敬乎?」(禮記祭義)

曾子之告公明儀,亦猶夫子之告子游也。五者不遂,毁傷其身,五者而遂,亦毁傷其身,則曾子奚取之乎?曰:吾取其敬者而已。祭而受福,戰而必克,遜言危行,吾未見夫忠君勇戰而死者矣。死而無所毁傷,則猶之成身者也。曰:其道存焉爾。

曾子曰:「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疆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禮記祭義)

七德者,皆敬也。慎行其身,不遺惡名,非惡其聲而然也。國人稱願「有子如此」,非要譽而爲之也。遠刑而近名,遠名而近刑,君子則皆不爲也。君子慎行而已,慎行則近於道矣。然則曾晳未爲不道也,而曾子自謂諭親未能,何也?曰:曾子,揚親者也。曾子以言行遜其親,先意承志,則有所未逮也。詩曰「教誨爾子,式榖似之」(詩經小雅小宛),曾子之謂也。

曾子曰:「君子旤之爲患,辱之爲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立身行道,何疑之有?疑而後思,思而後有終。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詩經大雅下武)

曾子曰:「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君子尊所聞,則高明矣;行所知,則廣大矣。高明廣大無它,在加之意而已矣。」(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加意無它,曰:敬慎而已。君子之言如吹箎,其出之益細,則聞之益遠;行如集木,其處上愈高,則視下滋懼矣。毁傷之言,曾子殁身焉。曾子豈有近於刑名者乎?曰:吾之所知所聞,不過如此而已。

曾子曰:「人言不善而不違,近於説其言;説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説其言;不説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身於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殆於不善,則亦幾殆矣。以是立身,猶未至於行道也,而道本諸身,恒必由之。書曰「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尚書周書盤庚),是曾子所謂終身守此惮惮也。

曾子曰:「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馮。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居易俟命,不興險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爲父母(憂也)。險途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不敢忘其親也。」(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是猶未至於行道也,然不如是,不足以行道。君子不外道而求身,不外身而求道。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又曰:「孰不爲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爲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故如是則可謂知本者矣。詩曰:「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詩經小雅雨無正)敬親之與敬天,其致一也。

樂正子春曰:「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爲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以父母之遺體行殆。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禮記祭義)

是亦未至於行道也,然至於是而道不行者鮮矣。爲天子者,以天下全歸於天;爲諸侯者,以社稷全歸其祖;爲卿士者,以祿位全歸其君。一言一行,不忘其親,久而後成親,成親而後成天,成天而後成道。詩曰「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宻」(詩經周頌旻天佑成命),是之謂也。

曾子曰:「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吾聞諸夫子,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夫如是,則可謂不毁傷者矣。不毁傷其身,以不毁傷萬物,不毁傷天下。虞書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尚書虞書舜典)商書曰:「暨鳥獸魚鼈咸若。」(尚書商書伊訓)盡人盡物之性,參赞天地,則亦庶乎此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孟子公孫丑上)故曰「天子者,天之孝子也」。孝子事親,仁人事天,不過乎物,則亦曰時而已。時者,天地所爲大順也。詩曰:「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詩經小雅楚茨)

右傳十四則

* * *

[1] 則曰,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谓之」。

[2] 自,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是」。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天子者,立天之心。立天之心,則以天視其親,以天下視其身。以天視親,以天下視身,則惡慢之端無由而至也。故愛敬者,禮樂之本,中和之所由立也。惡人以惡其親,慢人以慢其親,則雖庶人不爲也。夏書曰:「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圗。予臨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爲人上者,柰何不敬?」(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敬者,愛之實也。愛敬盡於事親,而惡慢消於天下。惡慢不生,中和乃致,不言德教而德教盡於是。詩曰「惠于宗公,神罔是怨。神罔是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詩經大雅思齊),是之謂也。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頼之。』」

易曰:「來章有慶譽,吉。」(易經豐卦)慶、譽,皆孝也,皆福也。天子以孝事天,天以福報天子,兆民百姓則[1]其膚髪[2]也,又何不利之有?賈生曰:「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歩中采齊,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3]遠庖厨,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禮,徹以樂。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减其饍,是天子不得爲非也。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道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潔亷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而強記,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記而舉無過事。殷、周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訐也[4],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故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5]人之族也。故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刈草菅。然豈胡亥之性惡哉?其所習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盡在是矣。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蚤諭教與選左右。夫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絫數譯而不能相通。臣故曰:『選左右、蚤諭教最急。』夫教得則左右正,左右正則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書曰:『一人有慶,兆民頼之。』」(尚書周書吕刑)(新書卷五保傅)記曰:「一有[6]元良,萬邦以貞。」(禮記文王世子第八)賈生之言未及於教孝也,然於愛敬之義則近矣。

右經第二章

大傳第二

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禮記祭義)

商書曰「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伊訓),此愛敬之始教也。記曰「致愛則存,致慤則著。著存不忘乎心」(禮記祭義),此愛敬之本事也。聖人而以性教天下,則舍愛敬何以矣?愛敬者,禮樂之所從出也。以禮樂導民,民有不知其源;以愛敬導民,民乃不沿其流。故愛敬者,德教之本也。舍愛敬而談德教,是覇主之術,非明王之務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它,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

仁義者,德教之目也;德教者,敬愛之目也。語其目,則有仁、義、禮、智、慈、惠、忠、信、恭、儉;語其本,則曰愛敬而已。天有五行,著於星辰,而日月爲之本。日是生敬,月是生愛,敬愛者,天地所爲日月也。治天下而不以愛敬,猶舍日月而行於晝夜也。然則孩提之童,有稍長而不知愛敬者,何也?曰:其習也,非性也。其所養之者非道也。賈生曰:「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耳素成[7]。謹[8]爲子孫婚嫁,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無淫暴不善。故曰:『鳯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以其母。嗚呼!戒之哉!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胎教之道。青史之記[9]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之七月而就蔞室。太師持銅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龜而御堂下,諸官皆以其職御於門内。此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某律』,太宰曰『滋味上某』,太卜曰『命云某』。然後爲王太子懸弧者:東方之弧以梧,梧者,東方之草,春木也;其牲以雞,雞者,東方之牲也。南方之弧以柳,柳者,南方之草,夏木也;其牲以狗,狗者,南方之牲也。中央之弧以桑,桑者,中央之木也;其牲以牛,牛者,中央之牲也。西方之弧以棘,棘者,西方之草,秋木也;其牲以羊,羊者,西方之牲也。北方之弧以棗,棗者,北方之草,冬木也;其牲以彘,彘者,北方之牲也。五弧五分矢,四方皆三射。四弧具餘各二分矢,懸諸國四通門之左。中央之弧亦餘二矢,懸諸社稷門之左。然後卜王太子名,上毋取於天,下毋取於地,中毋取於名山通谷,毋悖於鄉俗,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此所以養息之道也。周后妃妊成王,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成王有知,而前有與計後有與慮也。」(新書卷十胎教)若是則可謂豫,爲愛敬之至矣。故曰:知所以爲人子而後知所以爲人父也,知所以爲人弟而後知所以爲人兄也,知所以爲人臣而後知所以爲人君也。射者,各射己之鵠,亦本於此也。故不知教之義者,則亦不可以立性矣。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君子必自反也,曰我必不仁,自反而仁矣。其横逆猶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曰我必無禮也,自反而有禮矣。其横逆猶是也,曰我必不忠。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離婁下)夫舜非敬愛其親,不惡慢天下,而能使天下愛敬之如此乎?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將歸己。視天下悦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爲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爲父子者定。」(孟子離婁上)

古之以孝德而王天下者莫舜若也,舜之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自愛敬而外,舜亦無所事也,曰「以吾之愛敬,萃萬國之懽心」,若此而已。

修政之記曰:「帝舜曰:『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爲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爲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爲愛焉。是以見愛親於天下之民,而見貴信於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新書卷九修正語上)

愛者,敬之情也;敬者,愛之志也。非志無情,非敬無愛,故以一敬而教忠、教順、教仁、教讓,是文王之學之所從出也。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熈敬止。」(詩經大雅文王)子曰:「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父,止於慈;爲人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大學)文王之五止,則自敬始也。文王爲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之外,問内竪曰:「今日安否?」内竪曰:「安。」文王乃喜。日中至,如之。日莫至,亦如之。有不安節,内竪以告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後復初。食上,必在寒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原。」應:「諾。」然後退。(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卑服、田功,懐保小民,惠鮮鰥寡,亦猶此志也。文王以其敬而爲人君,故見爲仁焉;以其敬而爲人父,故見爲慈焉;以其敬而接國人,故見爲信焉。故文王者,得大舜之志者也。然則孝經之稱周公,不稱大舜,何也?曰:舜,君道也,天道也;周公,臣道也,子道也,弟道也。周公於臣弟益二[10]焉,故尊舜而親周公。然則舜之饗宗廟,保子孫,何也?曰:郊廟異義,國、天下異制,以聖人視之,法於天下,垂於後世與!郊,父傳子者,蓋未有以異也。故文王者得大舜之志,周公者得大舜之事也。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天子。」(禮記表記)

然則天子親耕粢盛亦自舜始與?曰:郊禘之義皆不自舜始也,耕藉、視學,蓋亦猶是矣。凡惡慢之生,皆生於無事,有事而後愛敬生。愛敬之始事,爲天子耕藉田、王后織玄紞,夫婦有事以致孝於天地、宗廟,及其終事,諸侯大夫合愛合敬以薦助天子,於是有朝聘、燕享、貴貴、老老、長長、幼幼之務。故言愛敬之典者,必始於耕藉,中於齒胄,終於養老。詩曰「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是孝經之行事與春秋俱始也。

昔者天子爲藉田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爲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爲醴酪粢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禮記祭義)

天子耕其藉田,三推一墢,諸侯而下,以次加等,庶人終之。自是天子不賤五榖,不多取田賦,不惡慢胼胝之士,謂是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之手澤力食存焉耳。

昔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嵗時,齊戒沐浴而躬朝之,犧牷祭牲必於是取之。君召牛,納而視之,擇毛而卜之,吉,然後養之。君皮弁素積,朔月、月半廵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禮記祭義)

天子、諸侯皆躬視牲廵,擇卜吉。自是天子不濫取禽獸,知萬物嘉惡登耗,不惡慢川虞林麓之士,謂是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之歆享孳育存焉耳。

昔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爲之,築官,仞有三尺,棘墻而外閉之。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卜三宫夫人、世婦之吉者,入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嵗單,世婦卒蠶,奉繭以告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副褘受之,少牢以禮之。及良日,夫人繅,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繅。遂朱綠玄黄之,以爲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禮記祭義)

王后、夫人皆躬蠶桑、紝織、紘綖,以供祭服。自是天子知杼軸艱難,女紅勞勩,不敢惡慢韋布麻枲之士,謂是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之服物章采存焉耳。

卜郊,受命於祖廟,作龜於禰宫,尊祖親考之義也。卜之日,王立於澤,親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郊之祭也,喪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國門,敬之至也。(禮記郊特牲)

天子以天事其親,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恐有踰等,以惡慢其上。天子又推天親之意,以敬禮其諸侯、大夫,曰是皆天之所生,親之所命者,因之以爲燕享勞與。故自庶人而上,亦皆有享帝享親之意,是分天子之慶譽者也。

祭之日,君牽牲,穆答君,卿大夫序從。既入廟門,麗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鸞刀以刲,取膟膋,乃退;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禮記祭義)

天子致愛其親,則致敬於物,親射牲,袒割。詩曰:「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詩經周頌我將)又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夫以爲牛羊,則何貴之有以。」(詩經周頌絲衣)謂是天子所躬射、袒割、廵禮而致之,則是其愛敬也至矣。詩曰:「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詩經小雅信南山)是非獨卿大夫之事也。蓋自是天子而下,庶民而上,無有惡慢及於禽獸者。

天子廵狩,諸侯待于竟,天子先見百年者。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禮記祭義)

天子愛親,則愛其近於親者;敬親,則敬其近於親者。耄悼不刑,七十而上有過則微矣,雖多忘則亦聞知矣,且其子姓多在也。天子而有惡慢,不使老者見之,蓋自是諸侯、卿大夫無有惡慢及於煢寡者。

天子設四學,當入學而太子齒。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立於舞位。(禮記祭義)

天子謂不逮養其親也,而養三老五更,曰使天下皆養其親,則是天子之養其親也。天子既養其老,則太子必齒其胄,齒胄者,更老之始也。詩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非父,靡依非母」(詩經小雅小弁),是之謂也。

凡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瞽亦如之。凡父母在,子雖老不坐。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禮記王制)

國老、庶老皆老也。文王善養,天下皆歸之,謂其有敬愛之實焉。武王數紂之罪,曰力行無度、播棄黎老,謂其有惡慢之實焉。惡慢及於一人,則怨恫起於百姓。微子曰:「乃罔畏畏,咈其耉長。」(尚書商書微子)殷、周之間治亂之所由分也,可不慎乎?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者也。(禮記祭義)

天子而致力於事親,則舍養老何舉乎?天子負扆而立,先朝之公卿則多耄年者矣,其大夫士則多耆艾者也。而天子以惡慢獨聞,將敬其所敬,而愛其所愛,則先世之臣無有存者入廟,愾然何以事其親?大雅之終篇曰:「嗚呼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詩經大雅召旻)

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爲惇史。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後乞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禮記内則)

乞言之禮微,謂不敢以煩長者也,不敢以煩長者,而猶且乞之,敬之至也。覇者之乞言,猶曰毋使吾君得罪於群臣百姓,而况於王者乎?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詩經大雅召旻)板之詩曰:「匪我言耄,爾用憂謔。」(詩經大雅板)周書曰:「法人維重老,重老維寳。」(逸周書卷四大匡解)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於犬馬盡然,而况人乎?」(禮記内則)

養老之於養親,一也。中庸曰:「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夫父母所敬愛,敬愛之。其不可敬愛,如之何?曰:不敢惡慢焉已矣。曾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其旤。」(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又曰:「父母殁,將爲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爲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禮記内則)孝子之愛敬亦貽親以令也,焉有不令而貽其親者乎?詩曰:「媚兹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詩經大雅下武)

右傳十六則

* * *

[1] 則,康熙本作「則」,四庫本作「皆」。

[2] 膚髪,康熙本作「膚髪」,四庫本作「髪膚」。

[3] 故,底本原作「胡」,據新書,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4] 「固非貴辭讓也,所尚告訐也」十一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按新書有。

[5] 夷,康熙本挖空作「□」,四庫本仍作「夷」。

[6] 有,康熙本、四庫本皆作「人」。按禮記「一有元良,萬國以貞」,尚書「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7] 「素成」二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按新書有。

[8] 謹,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故君子」。按新書爲「謹」。

[9] 青史之記,康熙本同,四庫本作「青史記之」。按新書爲「青史氏之記」。

[10] 益二,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兼盡」。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蓋諸侯之孝也。」

諸侯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於天,故天子之於天,諸侯之於天子,其事之皆如子之事親也。周頌曰「來見辟王,曰求厥章」(詩經周頌載見),言其制度出於天子,非諸侯所得自與也。夫以天子不敢惡慢於人,以諸侯而驕溢,則旤適随之矣。諸侯之有耕藉、蠶桑、泮宫、庠序、宗廟、社稷、人民,道皆侔於天子,其稍殺者,謹節之耳。諸侯而不謹節,猶支庶子之僭濫於父祖也。商頌曰「不僭不濫,不敢怠遑」(詩經商頌殷武),是則庶乎可言愛敬[1]者矣。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甚矣!諸侯之危也。爲人子而負驕寵,又遠於膝下,則其危也不亦宜乎?故臨淵履薄者,諸侯之學無以異於曾氏之學也。曾子曰:「殺六畜不當,及其親,吾信之矣;使民不以時,失國,吾信之矣。」(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殺六畜不當,及親,則是世無可殺者也;使民不以時,失國,則是世無可使者也。刀鋸不敢加於六畜,鞭朴[2]不敢加於徒役,則是無以國也。無以國而猶得保和之業,謂是天子之所宥也。商頌曰「歳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非懈」(詩經商頌殷武),是之謂也。

右經第三章

大傳第三

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天子五年一廵守。嵗二月,東廵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量,禮樂、制度、衣服以正之。山川神祗有不舉者爲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爲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爲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爲畔,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五月,南廵守,至於南嶽,如東廵守之禮。八月,西廵守,至於西嶽,如南廵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廵守,至於北嶽,如西廵守之禮。歸假於祖廟,用特。(禮記王制)

不敬、不孝、不順,天子所以致諸侯之討也。天子五年一廵守,諸侯將修其文以蓋其實,或善事天子之左右,内交于鄰國,則天子如之何?曰:其文之弊不勝其質之著也。其君有驕志者,則必有驕色;有溢志者,必有溢態。驕志溢態達於面目,見於其左右近習,著於田疇城郭,雖十襲之,固莫掩也。且其權度、衡量[3]、貢賦、章物先告之矣,而又有旱乾、水溢、勤民、不勤民之務著於謡謌、别於訟獄,其社稷宗廟實載以白於天子,故諸侯莫之掩也。且使其可以文著,則亦與爲文焉耳。文質之間,天子所自反也。頌曰「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詩經周頌烈文),康誥曰「徃盡乃心,無康好逸豫」(尚書周書康誥),是則天子所自爲愛敬也。天子自爲愛敬而諸侯敢於驕溢,未之有也。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諸侯將出,宜于社,造于禰。(禮記王制)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乃命國家五官而後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徧,過是非禮也。凡告用牲、幣,反亦如之。諸侯相見,必告於禰,朝服而出視朝。命祝史告於五廟、所過山川。亦命國家五官,道而出。反必親告于祖禰,乃命祝史告至於前所告者,而後聽朝而入。」(禮記曾子問)

諸侯無故不出疆,謂有宗廟社稷之世守存焉。朝于天子,與諸侯相見,則既有辭矣。觀魚、觀社、會婦人,則何以命之?爲祝史者不已難乎?然則魯之祝史無有執者,何也?曰:終春秋之世,兩如京師,皆非正朝也。而諸侯盟會[4],嵗或四五,所過山川,亦曰予知之矣。愛其所愛,敬其所敬。愛非其所親,敬非其所尊,天子不得而慶,讓之也。春秋書公至自外者,五十有九,始于唐,中於戚,終於黄池;傷於桓,危於成,衰於昭。其未至也,未嘗不汲汲之;其至也,未嘗不幾喜之,謂其出而無可告於天子,反而不可告於祖禰也。且使其五官疲焉,不知所從事,則亦爲天子失柄者之過矣。

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爲鬯。未賜圭瓚,則資鬯於天子。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宫。(禮記王制)

頖宫之禮有以異於辟雍乎?曰:其釋奠於先老、老師[5],齒胄、弦誦,合語、合樂,養老、養幼,一也,而憲、乞異典矣。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詩經魯頌泮水),又曰「無小無大,從公于邁」(詩經魯頌泮水),是頖宫慈而辟雍嚴也。諸侯之於天子,亦猶母之於父也。將命以柷、以鼗何也?柷,終也;鼗,始也。分天子之養敬,爲四海之終始,或曰柷從重節制之義也,鼗從輕鼓舞之意[6]也。

天子諸侯無事,則嵗三田:一爲乾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禮記王制)

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凡所以[7]防人之驕危也。一嵗三田,以習戎事。軍、賔、吉、凶,四禮合舉,則在於田也,田以殺而禦殺。自四學而外,三田爲大。訊馘之告於學,則辟頖同義也。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其事則天子之事,其用則宗廟、社稷、山川之用,其人民則猶先君之人民也,而諸侯無創焉。夫稱南面而常若子姓者,其惟諸侯乎?孟子曰:「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遺老失賢,掊克在位,雖成犧牲、潔粢盛,無以辭於水旱,而獨以水旱咎之社稷,何也?曰:是猶子之事親也,無所改於怨怒而遠其居室,變其飲食,是亦一道也,則甚矣爲諸侯之危也。以社稷事君,又以社稷事天,非極其愛敬而能保有此乎?孟子曰:「諸侯之寳三:土地、人民、政事。寳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盡心下)土地、人民、政事,則天子先君之遺也,珠玉則非天子先君之遺也,雖遺之,而愛敬之義不在也。故曰「君子之所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離婁下),是亦天子之志也。詩曰「維其有章矣,是以有慶矣」(詩經小雅裳裳者華),是亦孝子之事也。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孟子公孫丑上)貴德尊士,謂不惡慢於人者也,不惡慢於人而後能尊賢,而後能使能。孝經之義未至於[8]官人也,以謂不愛不敬,雖官人而有惡慢者存焉,非仁人而能愛敬如此乎?孟子曰:「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愛之質也;義者,敬之質也。重仁義而輕富貴,則愛敬之心殷;重富貴而輕仁義,則弑逆之旤著矣。然則富貴不離其身,何謂也?曰:身者,父母之身也。諸侯之富貴,則其父母之仁也。以父母之仁,仁父母之身,於諸侯奚有焉?故不驕不溢,君子之所貴也。

子曰:「貧而好樂,富而好禮。衆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詩云:『民之貪亂,寧爲荼毒。』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禮記坊記)

天下之畔亂,則皆富貴之過也。見夫茹蔬躡蹻而與簒弑者,凡幾哉!富貴而後驕溢,驕溢而後壊坊。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故和順者,國家之福也。書曰:「和恒四方民,居師。」(尚書周書洛誥)和恒則愛敬,愛敬而時雍之化可冀也。

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禮記坊記)

爲諸侯而僭天子,爲大夫而僭諸侯,惡慢長而愛敬衰。易曰:「履霜,堅冰至。」(易經坤卦)子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蚤辨也。」(易傳坤卦文言)蚤辨之,非大順而能之乎?易初爲元士,二爲大夫,三爲諸侯。日大昕爲大夫,食時爲諸侯,日中爲天子。古之仁人孝子則必有辨於此者矣。

子曰:「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於位而寡於欲,讓於賢,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聽天命。詩云:『莫莫葛藟,施於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禮記表記)

舜、禹、文王、周公則可以爲孝矣。如舜、禹、文王、周公之孝,則可爲諸侯師矣。皇矣之詩曰:「維此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増其式廓。」夫上帝之選子甚於天子諸侯之選子也,而謂諸侯可以不學者已乎?

右傳八則

* * *

[1] 愛敬,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敬愛」。

[2] 鞭朴,康熙本作「鞭朴」,四庫本作「鞭扑」。「鞭朴」亦作「鞭扑」,指用作刑具鞭子與棍棒,亦指用鞭子與棍棒抽打。

[3] 權度、衡量,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權衡、量度」。

[4] 盟會,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會盟」。

[5] 先師,底本原作「老師」,從康熙本、四庫本改。按禮記文王世子載「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6] 意,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義」。

[7] 「以」字,底本原無,從康熙本、四庫本補。

[8] 「於」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服者,言行之先見者也。未聽其言,未察其行,見其服而其志可知也。仁人孝子,一舉足不忘父母,一發言不忘父母,由父母而師先王。故有父之親,有君之尊,有師之嚴,雖不言法而法見焉。孟子曰:「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夫非先王之車服、言行而敢於服之不疑,非桀、紂而敢如此乎?詩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説。」(詩經曹風蜉蝣)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二[1]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言而後世法之曰法,行而天下由之曰道。孟子曰「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孟子離婁下),夫豈有它,曰孝而已。孝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終日行亦不在悔之中也。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論語爲政),無它,慎之也。詩曰「豈弟君子,干禄豈弟」(詩經大雅旱麓),蓋其慎也。易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易傳系辭上)

「詩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卿大夫之事天子,亦猶之事其親也,而尊嚴倍之矣。諸侯處優,而卿大夫處劇。公侯之得失,邦國之治不治,天子不責於諸侯,而責於卿大夫。故卿大夫之愛敬合於天下,而後致於天子。非仲山甫則未可語此也。

右經第四章

大傳第四

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中庸)

甚矣!仁人孝子之多所不敢也。行孝而不敢言孝,則不敢言人之不孝者;行仁而不敢言仁,則不敢言人之不仁者。然則君子皆無所敢乎?曰:敢於爲仁孝而已。身爲之而口不復言之,故少過於己而寡怨於人。然則伯夷、叔齊之言行不及泰伯、仲雍與?曰:其仁孝則一也。天下之於夷、齊,何惡之有?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斁。庶幾夙夜,以永終譽」(詩經周頌振鷺),夷、齊之謂也。夫夷、齊而有不顧之言行者乎?雖無宗廟,不毁其身。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惟君子能之。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所不能者愧人。是故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耻,以行其言。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君子耻服其服而無其容,耻有其容而無其辭,耻有其辭而無其德,耻有其德而無其行。」(禮記表記)

夫是則有耻矣,可以言孝乎?有耻而不可言孝,則是孝者負耻也。子貢曰:「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2],常以皓皓,是以眉夀,是曾参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曾子壹至於此乎?天下有道,則卿大夫之選也。

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子曰:「爲上可望而知也,爲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於臣,臣不惑於其君。伊誥曰:『惟尹躬及湯,咸有一德。』」(禮記緇衣)

夫是則有恒矣,可以言孝乎?有恒而不可言孝,則是孝無恒也。易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傳家人卦)仁人孝子不過乎物,則是有恒之物也。子貢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顔淵之行也。在貧如客,使其臣如藉,不遷怒,不探怨,不録舊罪,是冉雍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顔、冉之行壹,至於此乎!天下有道,則卿大夫之選也。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淑慎爾止,不諐于儀。』」(禮記緇衣)

夫是則淑慎矣,可以言孝乎?而見夫孝不淑慎者乎?人臣而爲王者之言,傳之百世,行之四方,禮樂以成,兵戎以興,上下相危,則旤亂難平。詩曰:「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詩經大雅烝民)子貢曰:「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卜商則亦從事於此矣,使之執筆,故其德可頌也。夫謂孝子之言倡游者乎?

子曰:「苟有車,必見其軾;苟有衣,必見其敝;人苟或言之,必聞其聲;苟或行之,必見其成。」(禮記緇衣)

夫是,則庶乎旡妄矣。旡妄可以言孝乎?而見夫孝子多妄者乎?虞書曰:「敷奏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尚書虞書舜典)言、功、車服相稽而生,所謂法也。子貢曰:「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3]。子言之『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訊,欲給則豫』,是言偃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此五君子者,聖門所謂孝子也,一未遇明主也。

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詩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禮記緇衣)

夫是,則庶乎成信矣,成信可以言孝乎?夫道至於成信而止矣。子言之「畏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乎父而恭乎兄,好從善而斆徃,蓋趙文子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亡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陳則進,不陳則退,蓋隨武子之行也。其爲人之淵泉也,多聞而難誕也,不内辭,足以殁世,國有道,其言足以生,國無道,其黙足以成,蓋桐提伯華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是三君子者,則嘗爲卿士大夫矣。孝經之義未至於退黙也,而隨會、伯華皆有之,蓋猶之不毁傷之志也,是聖人之所貴也。

曾子曰:「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行無求數有名,事無求數有成,身言之,後人揚之,身行之,後人秉之,君子終身守此憚憚。君子不絶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4]。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慾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5]。」(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有此四守者,以守其宗廟,則保家之令主也。使己無微過,則易使人無微過,則難身免於患,而後可以圖國家之憂。子言之「外寛而内直,自設於隠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存,亡汲汲,蓋蘧伯玉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蘧伯玉未至於爲治也,然亦可以爲孝矣。

曾子曰:「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必思復之,復之必思無悔,亦可謂慎矣。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復宜其類,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内合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之言信於家,則行信於國。家國之言行,各以類合。易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易傳家人卦)詩曰「其類維何,室家之壼。君子萬年,永錫祚胤」(詩經大雅既醉),是衛武公之行也。衛武公爲周卿士,九十矣,而猶以言行自抑。子貢曰:「獨居思仁,公言言義,三復白圭,是南宫縚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子信其仁,以爲異姓[6],則謂南宫縚錫類者乎?

曾子曰:「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君子好人之爲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爲不善,而弗疾也。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説人之過,成人之美。義則有常,善則有隣。苟有德焉,不求盈於人。君子不絶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徃者不慎,去之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謟,寛而不縦,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君子不如是,則其言行有擇,有擇則有過,有過則怨惡莫之免也。夫其爲道已多矣!爲忠莫如恕,爲知莫如慎,能恕以慎,又何多救[7]之有乎?子貢曰:「高柴執親之喪,夫子以爲難能也。開蟄不殺,則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則仁也,湯敬以恕,故曰躋。」(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夫有日躋之君子以爲公卿,不亦可乎?

曾子曰:「君子亂言弗殖,神言弗致也。衆信弗主,靈言弗與,人言不信不和,不唱流言,不拆辭,不陳人以所能。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博學而無行,進給而不讓,好直而徑,儉而好僿[8]者,君子弗與也。夸而無耻,彊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弗與也。亟達而無守,好名而無體,忿怒而爲惡,足恭而口聖,而無常位,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君子弗與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夫是,則君子多所弗與者矣。多所弗與而免於怨惡者,何也?多與則多累,多累則多旤。言行滿於天下,尤悔亦滿於天下。君子有擇於人,而後無擇於身。詩曰「薄汚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詩經周南葛覃),蓋言擇也;「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詩經周南芣苢),言無擇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夫非仲山甫、衛武公而能如此乎?如仲山甫、衛武公之爲卿士,則可與言孝者矣。

右傳十則

* * *

[1] 二,康熙本、四庫本皆作「三」。通行本孝經一般作「三」。以黄道周孝經集傳分章作傳,因文爲「二」,專言「言」「行」二者,亦不爲不可也,故保留底本原貌。

[2] 「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康熙本作「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接夫人也」,四庫本作「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接夫人也」。按大戴禮記同底本。

[3] 忘,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妄」。按大戴禮記爲「忘」。

[4] 「勿」字後,康熙本、四庫本皆有「也」。按大戴禮記有。

[5] 「戰」字後,康熙本、四庫本皆有「也」。按大戴禮記有。

[6] 以爲異姓,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妻以兄子」。

[7] 救,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求」。

[8] 僿,康熙本作「」,四庫本作「倥」。按大戴禮記同康熙本,阮元云「宋以前本作『僿』也」。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父則天也,母則地也,君則日也,受氣於天,受形於地,取精於日,此三者,人之所由生也。地亦受氣於天,日亦取精於天,此二者,人之所原始反本也。故事君事母皆資於父,履地就日皆資於天。二資者,學問所由始也。子曰:「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禮記表記)母親而不尊,君尊而不親。以父教愛,而親母之愛及於天下;以父教敬,而尊君之敬及於天下。故父者,人之師也,教愛、教敬、教忠、教順,皆於父焉取之。因父以及師,因師以及長,愛敬忠順不出於家,而行著於天下。周公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蓋言學也。孝不待學,而非學則無以孝;無以孝,亦無以教也。記曰:「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夙興夜寐」,蓋言學也,非學爲從政而已也。

右經第五章

大傳第五

記曰:「爲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游稱其信也。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禮記曲禮上)

凡昏、冠之禮,皆始於士。故資愛資敬,則士其始也。爲士者,其荘矣,而有油油之心焉。守親之業,拜君之賜,六行之中,無取於義,故獨以慈、弟、仁、信聞。

國君下齊牛,式宗廟。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左必式。步路馬,必中道。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禮記曲禮上)

大夫、士有同禮者,而士加謹矣。故大夫禮毖於卿,士毖於大夫。然則乘路馬,何禮也?謂五路之御也,御必皆士矣。朝服載鞭,不敢授綏,如其君在也。如其君在,則如其父在也。蹴芻齒馬之有誅,何也?不敗君事者也。敗君事者,雖貴而猶誅之,况路馬乎?然且士未之敢也。士必有其父,士必有其兄,士必有其大夫、卿。魯人之謡曰「洫洫乎!湫乎!攸乎!深慮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是南蒯氏之行也。

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操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立則磬折垂珮。主珮倚則臣佩垂,主珮垂則臣佩委。(禮記曲禮下)

執器者,不皆士也,而士從此知學矣,是猶之跪屨掬袂之禮也,然而已進矣。晏子曰:「堂上之禮,君行一,則臣行二。」(韓詩外傳卷四)凡敬,皆倍也,不倍不順,是晏平仲之行也。

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侍於君子,不顧問而對,非禮也。(禮記曲禮下)

士之始選於澤宫,皆射也,而曰不能,何也?負薪之憂、肩臂之疾也。疾可以見於君,而不可以先長者。父母之憂,則君亦憂之,故辭非飾也,所以廣孝也。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修其法而審行之。(禮記曲禮下)

謂有先君、卿大夫之治焉,謂有宗老、家相之事焉,是猶之負劍辟咡之禮也,然而已進矣。然則禮失之俗,如之何?曰:變則不正,正則不變,變而正之,是滕世子之行也。

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於宗後;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於國,惟興之日,從新國之法。(禮記曲禮下)

若是者,何不忘親也?不忘先也。不保祿位,不守祭祀,而猶有保祿位、守祭祀之思焉。道興而猶未忘廢也,道廢而猶未忘興也。詩曰「無逝我梁,無發我笱」(詩經小雅小弁),亦資敬之意也。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爲父作諡。(禮記曲禮下)

已孤則愛篤,已貴則敬篤也。己之名命於親,父之名易於君。士而可以顯親,雖韋布猶之顯親也;士而不可以顯親,雖鍾鼎無以殉死者。然則上祀追王,何也?曰:是王者之禮也。王者繼嗣,不得用開創者[1]之禮,故有身爲王者不禰其父者矣,而况於士乎,而况於暴貴者乎!然則身爲王者不禰其父,禮乎?曰:己過於禮也,然有禮意存焉。

君子將營宫室,宗廟爲先,廐庫爲次,居室爲後。凡家造,祭器爲先,犧賦爲次,養器爲後。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爲祭服。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爲宫室,不斬於丘木。(禮記曲禮下)

國君去其國,止之曰:「柰何去社稷也?」大夫曰:「柰何去宗廟也?」士曰:「柰何去墳墓也?」國君死社稷,大夫死衆,士死制。故爲國君愛敬其社稷,爲大夫愛敬其宗廟,爲士愛敬其墳墓,則灾害不生而旤亂不作矣。然則士值危國,如之何?曰:忠順不失,未至於死亡也。未至於死亡,何失忠順之有?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孟子離婁下)士患失其忠順,不患失其祿位。士患失其祿位,則不足以爲士矣。

大夫、士去國,祭器不踰竟,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大夫、士[2]去國,踰竟,爲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素,乘髦馬,不蚤鬋,不祭食,不説人以無罪,婦人不當御,三月而後復[3]。(禮記曲禮下)

若是乎喪祿位、失祭祀之重也,故保祿位、守祭祀,亦聖人之所貴也。孟子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爲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孟子滕文公下)是亦父母之所弔也。

天子,視不上於祫,不下於帯;國君,綏視;大夫,衡視;士,視五歩。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傾則奸。(禮記曲禮下)

單襄公曰:「目以處義,足以步目。」(新書卷十禮容語下)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故視者,精神之治也。愛敬存於中,則奸傲去於面矣。黄目,彛之貴者也,使衡而綏,照於五歩之内,故以坐則知起,問則知對,酬則知酢也,是士爲公尸,神而明之之道也。

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禮記曲禮下)

固者不足以語禮,故亦謂之瞽也。士與大夫肄,則譲於大夫;與卿肄,則譲於卿。愛敬之發,猶近於不學慮者也,而何異慮之有乎?

凡士相見,贄,冬用雉,夏用腒。左脰奉之以价請見。主人凡三辭見,三辭贄,不獲,乃見之。既見,賔交拜,送贄出。賔再燕見,主人三還贄,曰:「既得見矣。」不獲,乃受之。士見於大夫,終辭其贄。於其入也,一拜其辱也,賔退,送,再拜。若常爲臣者,則禮辭其贄,曰:「某也辭,不得命,不敢固辭。」賔入,奠贄,再拜,主答一拜,賔出。凡三還贄,賔受而去之。下大夫相見以鴈,上大夫相見以羔。其見於君也,不還贄,以彌蹙爲度。(儀禮士相見禮)

士相見之受贄,爲還拜也。見大夫之不受贄,謂不還拜也。受贄而不還拜,唯君而已。士以君事其大夫,則己過然,猶不失爲忠順也。周霄問於孟子曰:「士出疆必載贄,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爲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爲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墻相従,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矣。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徃者,與鑽穴隙之類也。」(孟子滕文公下)體父母之意,以道稱仕,其惟儒者乎?

子貢問士。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爲士矣。」「敢問其次?」子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論語子路)

孝弟其猶有恥辱與?其行己未篤與?愛其身,不辱其父兄。守其宫庭,不出四方,得其始端,而遺其中,終是王祥、劉殷之行也。曰:王、劉之才及於四方矣,而訾之,何也?曰:是猶未免於耻辱也。潁考叔之挾輈,不如曹劌[4]之反地也[5]。故遠於恥辱之難也。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

殺草木六畜非其時,孝子不爲也。食非仁人之粟,孝子不爲也。仁義之於孝弟,非兩也。以孝弟而爲仁義,猶不惡慢之於愛敬也。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曾子曰:「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耻之士也。若由富貴興道者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羸驕也。有耻之士,富不以道,則耻之;貴不以道,則耻之。貧賤不以道則非吾耻也,執仁與義而行之未篤故也。夫婦會於墻隂,明日或揚其言矣,胡爲其莫之聞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甚矣,曾子之言似夫子也!興道之士,柔行似仁,強言似義,多聞似博,歛機似約,深息似静,鈎[6]名似正,與時好惡似忠似順,然其意不過以爲富貴也,而人主以爲興道。使去其富貴而反於貧賤,則一無耻之士而已。無耻之士不足與於仁義,则不足與於禮樂,而曰「以才興道」,吾不信也。

子言之:「儒有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孝子不絶人,亦不自絶也;不求仕,亦不逃名。仁義之粟則受之,言行可以自見則見矣。惡慢人而食其食,則孝子不爲也。夫子之稱子羽也,曰:「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苟利於民,亷於事上,以佐其下,獨富獨貴則必不爲也,是澹臺滅明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

子言之:「儒有居處齊難,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7]正;道塗不争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隂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爲也。其備豫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養其親,則敬其身;敬其身,則愛其死。故道有不死於其名,臣有不死於其君。君以道死,則死之;不以道死,則不死也。中道而立,當門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是晏平仲之行也。

子言之:「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爲楷;適弗逄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謟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8]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危其身以伸其志,孝子亦豈爲之乎?立行之士,不諧於時,固其所也。匹夫納溝,哲人所傷,以身之危易百姓之病,孝子猶且爲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是曾子之志也。

子言之:「儒有内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若此則可謂敬愛者矣。孝子事親,就養無方;忠臣事君,就養無方。以無方之賢,就無方之養,卿大夫之爲也。士爲之則已上,然且有爲之者,雖或比黨而危之,不疑也。是祁傒[9]、羊舌肸之行也。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亦卿大夫之選也。

子言之:「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翹之,又不急爲也;不臨深而爲高,不加少而爲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若此則可謂忠順者矣。以此之爲而猶爲祭祀祿位者乎?儒行所言自立者五:強學力行,一也;見死不更,二也;戴仁抱義,三也;雖危竟伸,四也;推賢忘報,五也。而陳伏靜正者,猶爲特獨。故聖人所言忠順,非世之所謂忠順者也。世之所爲忠順者,猶資愛於其保姆也。

子言之:「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寛,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礪亷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爲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不臣不事[10],可以爲士,亦可以爲孝子乎?士有尊於諸侯,士有貴於卿大夫,立身行道,則其自與也。曾子曰:「宫中雍雍,外焉肅肅;朋友切切,兄弟怡怡;遠者以貌,近者以情。立其所能,遠其所不能。無失所守,亦可以終身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孟子曰:「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夫孝子之於天下,何不備之有?孝子而必資祿以爲祭,資位以爲祀,則卿大夫而下無孝子也。子言之:「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内,貧而樂,卑而尊,是老萊子之行也。易行以俟命,居下位不援其上,觀於四方,不忘其親,苟思其親,不盡其樂,以不能學爲終身之憂,是介山之推之行也。」(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故如介山之推,則可以語學者矣。

右傳二十則

* * *

[1] 「者」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2] 大夫、士,崇禎本、康熙本皆作「大夫」,據禮記曲禮下,從四庫本改。

[3] 後復,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復服」。按禮記同四庫本。

[4] 曹劌,康熙本、四庫本皆作「曹沫」。按曹劌與曹沫爲同一人。

[5] 「也」字,康熙本有,四庫本無。

[6] 鈎,康熙本作「同」,四庫本作「釣」。

[7] 中,崇禎本、康熙本皆作「忠」,據禮記儒行,從四庫本改。

[8] 信,原作「伸」,據禮記儒行,從康熙本、四庫本改。

[9] 傒,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奚」。按左傳爲「祁奚」。

[10] 事,康熙本同,四庫本作「仕」。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君子資於天地,得其尊親;小人資於天地,得其樂利。小人資其力,君子資其志。君子致其禮,小人致其事。其要於敬養,不敢毁傷,則一也。然則君子不言養,小人不言敬,何也?顯親揚名則養也,謹身節用則敬也。君子之有廟祀,小人之有畆澮,大小殊致,有身則一。愛敬忠順與爲謹節,何以異乎?謹節則不傷,不傷則不毁,不傷不毁,則言行皆滿於天下。言行皆滿於天下,則皆可配於天地矣。然則夫子與[1]庶人微其詞,何也?曰:庶人明於人,非明人者也;則於人,非則人者也。至德要道不之總也,故此之。此之者,微之也,謂夫士君子而尚庶人之事者也。庶人之於卿士,猶諸侯之於天子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顯親,孝之終也。謹身以事親,則有始;立身以事親,則有終。孝有終始,則道著於天下,行立於百世。不愛其身,而惡慢乘之[2],小則毁傷其身,大則毁傷天下。曾子曰:「旤患由生,自纎纎也,君子夙絶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夙絶之如何?曰:敬而已矣,君子未有不敬而免於患者也。

右經第六章

大傳第六

子云:「小人皆能養其親,不敬何以辨?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書云:『辟不辟,忝厥祖。』」(禮記坊記)

子不乘父,父不乘祖,所以著辨也。子不忝父,父不忝祖,所以終始也。不能立身,不能率祖,而曰能養,小人之義也。故「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詩經大雅文王)者,始孝之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詩經小雅小宛)者,終孝之事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禮記祭義)

尊仁安義,何勞之有?言夫爲仁義而不備物者也。不備物,則備力。父母有憂之,然而無患。人之患富貴有甚於患筋力者也。曾子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使,正直者邇於刑,弗違則殆於罪。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汙,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夫其父之志也,夫亦其子之志也夫。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論語爲政)

大祀之尚明水也,大享之尚太羮也,兩者非以爲養也。君子之敬父母,尊於天地,明於日月,道塞而反於隴畎[3],亦猶有郊社之意焉。馬之喣沫,雖報不享,又何倣焉?曾子曰:「烹熟羶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論語爲政)

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禮記祭義)然則敬者無儼恪與?曰:敬之有儼恪,自享祀始也。養從愛始者也。孝經之道有三:曰嚴,曰順,曰敬。嚴從父也,順從母也。孝養之義,從母者也。然則是獨從愛乎?曰:愛至而敬亦至,敬至而色亦至矣。參、損、游、夏皆孝也,用之不同。曾、卜致敬,言、閔致和,和者,敬之通也。

曾子曰:「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養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久爲難;久可能也,卒爲難。卒事慎行,則可謂能終也。」(禮記祭義)

若是,則曾子自爲能養也。曾子擇孝取下焉而猶以爲難,則是庶人之孝未爲降也。孟子曰:「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将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将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孟子離婁上)故敬之降爲養,養之下無降焉。保祿祀而下,則亦無降也。故孝子之詩至於苞栩而衰矣。周書曰「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牛車[4],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尚書周書酒誥),則洵矣,其庶人之義也。

子言之:「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不[5]盡也。」(禮記祭義)

身生於父,成於君,始於祖,本於天地。知其所由生,則知其所由成;知其所由成,則知其所由立。政教禮樂亦由此爲養[6]也。天子竭力以行禮樂,諸侯竭力以行政教,其明報不同,而發情、致敬、竭力從事則一也。詩曰「我孔熯矣,式禮莫愆」(詩經小雅楚茨),又曰「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詩經魯頌泮水),故謂小孝用力。用力之不及致敬者,亦有未盡也。子路見於夫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手足胼胝,面目黧黒。藝五榖以事其親而無孝子之名者,何也?」子曰:「意者,身未敬耶?色不順耶?辭不遜耶?古人有言曰『衣與!食與!』何以無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耶?坐,吾語女。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君子愛以事親,敬以友賢,何爲無孝子之名乎?」(韓詩外傳卷九)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詩經大雅既醉)曾子則嘗從事於此也。夫事親、信友、獲上、治民,君子亦嘗置力於此也。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夫惟進之何功,退之何守,故君子有二觀焉。君子進則益上之譽,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是君子之功守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故祿養者,非君子之得已也,猶不得於道而得於畎畆之義也。君子動靜以爲立身,進退以爲終始,有不功之功,不利之利。曾子言之:「徃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待者,年也。吾嘗仕,齊禄不過鍾釡,欣欣而喜,非爲貴也;親殁之後,南游於椘,榱題三圍,轉轂百乘,北鄉涕泣,非爲賤也。」(韓詩外傳卷七)君子有後名,不若昕夕之養,故顯名揚親亦非君子之得已也,以爲不得已而不敢自己,是終始之義也。

曾子曰:「人之生也,百嵗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君子思其不復者而先施焉。親戚既殁,雖欲孝,誰爲孝?年既耆艾,雖欲弟,誰爲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慎始思終,其是之謂與?」(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甚矣!曾子之仁也。不及孝而思孝,不及弟而思弟,人之性也。耄耋而思立身,毁敗而思行道,則亦晩矣。君子慎始而慮終,孩提立孝,老死而不倦。詩曰:「我日斯邁,而月斯征。」(詩經小雅小宛)昔者子夏食於曾子曰:「是不已費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有三樂,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何爲三樂?」曰:「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親可養,有君可諭,有友可助,此三樂也。」「何爲三費?」曰:「少而學之,長而忘之,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與之交,而中絶之,此三費也。」(韓詩外傳卷九)夫孩提行孝,老而不就,立身耆艾,而猶有咎,其爲費也,不亦多乎?詩曰「天生蒸民,其命靡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言性習之中變,而仁孝之不易也。

曾子曰:「先憂事者後樂事,先樂事者後憂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戰戰惟恐不能乂;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内,戰戰惟恐失損之;大夫士日旦思其官職,戰戰惟恐不勝;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惟恐刑罰之至也。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故臨深履薄,天子庶人之所共學也。愛敬之心,不勝惡慢,始事而勤,終事而怠,自謂無所毁傷,而毁傷者驟至矣。丹書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夫爲人子,行孝而至無終始,非以欲勝義而然乎?勝義滅仁,禍患乃成。孟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孟子離婁下)若夫君子所患則無矣。非仁無爲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大小。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資仁者也。詩云「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數世之仁也。國風曰「我躬不閲,皇恤我後」,終身之仁也。(禮記表記)

夫世豈有仁而終身者乎?亦豈有不仁而終其身者乎?以敬成孝,以孝成仁,能終其身,則能及於百世矣,亦何長短大小之有?丹書曰:「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師尚父曰:『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孟子謂是尚父之言未是也。不仁而可以得天下,則是不孝而可以奉宗祀也。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夫能行愛敬終始其身,則可謂仁者矣。豊芑之詩,何多譲焉?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禮記表記)

若是,則可謂有終始者矣。仲山甫之稱爲仁,何也?謂有終始[7]也。令儀令色,小心翼翼,文王之事也;不畏疆[8]禦,不侮矜寡,成湯之智也;以保其身,王躬是保,舜、禹之義也。有是三者,以率民彛,以正物則,性立而教,著於天下,則非獨立身而已也。孟子曰:「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暴也。」(孟子離婁上)又曰:「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孟子公孫丑上)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則亦命也。以爲朝夕,不放於日月,則君子有所不可也。

大學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五孝雖殊,敬身一也。敬身則敬親,敬親則敬天,敬天則成親,成親則成身,成身而其身大於天下矣。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身厚則萬物皆厚,身治則萬物皆治,身毁則萬物皆毁,身傷則萬物皆傷矣。虞書曰「敬修其可願」(尚書虞書大禹謨),又曰「慎厥身,修思永」(尚書虞書皋陶謨),夫非愛敬終始而能如此乎!

右傳十二則

* * *

[1] 與,康熙本同,四庫本作「於」。

[2] 「不愛其身,而惡慢乘之」,底本作「敬愛其身,而惡慢終事」,康熙本作「敬愛其身,而惡慢終之」,據上下文義,從四庫本改。

[3] 畎,康熙本、四庫本皆作「畝」。

[4] 牛車,康熙本同,四庫本作「車牛」。按尚書同四庫本。

[5] 不,康熙本、四庫本皆作「弗」。按禮記爲「弗」。

[6] 養,康熙本同,四庫本作「義」。

[7] 終始,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始終」。

[8] 疆,康熙本同,四庫本作「強」。疆,古同「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