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楞严经如说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六卷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此耳根法门。广陈功德。表殊胜圆通也。观世音者。观世音声。圆悟圆应之号。于音言观者。以观智照之也。见六根互用之义。所师之佛。亦名观世音者。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闻字。指击钟所验。不生不灭之闻性。思者。非思善思恶之思。是用百不思之正思。专注闻性。究此根从何所来。令彼颠倒闻机。脱粘内伏。为拔根之利器。除结之先锋。下入流至现前。皆仗此思而得深入。修者。非造作功行之修。但达诸法如幻。了无根本。不生取着。则诸微细尘垢。自然销落。觉性现前。是名正修。入者。已到之谓。三摩地者。即前大陀罗尼门。谓拔此一根。便得入大罗尼门矣。问初卷已斥思惟是妄。何故此中复用此思。答前所以斥者。以阿难认此思惟为真。不肯放舍。是认贼为子。故须斥破。欲其识贼而求真子也。今复用此思者。是知其为贼。而借贼以杀贼。转祸为功也。且二十四圣所修。门虽不同。要其用心观察。皆用此思。若无此思。无下手处。故即二十四圣下手功夫。皆在观音一门显发。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叙入观始终也。初于闻中者。即指闻性中也。谓我初以闻性为所观之境。终以闻性为所入之门。流字。即欲流之流。入字。即逆字。顺则因明立所。入则自然亡所。亡所功夫。只是如幻而已。昧如幻而流逸奔尘。便是立所。识如幻而息机归寂。便是亡所。所入。即流也。寂。即亡所也。以能入之根逆流。故所入之尘得寂。不唯动相不生。即静相亦不生。此将闻性与尘分开。不令织妄相成。所谓即明而妙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此根如幻也。渐增。即如幻三昧。更加精明耳。闻。即闻机。所闻。即动静二相。由前根尘交结。故将颠倒闻机。反闻自性。不与尘交。今外尘虽脱。闻机虽伏。未得尽净。故次尽内根。所谓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此觉如幻也。尽闻境界。可谓本觉湛然矣。但住此觉相。犹是法执。今不住此智。则觉与所觉俱空矣。所谓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此空如幻也。空觉。即觉所觉空也。此境已断见行法执。然未至极圆之地。犹有空相在。从此修到极圆满处。并能空与所空者。一切灭尽矣。所谓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无功夫。言初入流亡所。尘空矣。尚有根在。根即是所。根空矣。有空根之智在。智即是所。智空矣。有空智之空在。空即是所。皆不离生灭业识。至于空所空灭。则生灭尽灭矣。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大寂灭海。自然现前。寂非对动之寂。灭非对生之灭。乃不动之寂。无生之灭。即如来藏性。真如实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名大寂灭海。此理现则。前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下面一切胜用。皆从此发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不为界内有缚。是超越世间。不为界外空缚。是超越出世间。十方圆明。乃寂照含空之意。十方不止大千。亦可作十法界。二乘所不能。故曰殊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证自心时。即与佛生合也。慈能下化。故曰慈力。六道众生下。应有本妙觉心四字。不重标耳。悲仰皆属众生。悲者。悲己沉沦。仰者。仰佛救度。众生悲。菩萨与之同悲。众生仰。菩萨与之同仰。三十二应。申同慈力。十四无畏。申同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万法虚妄。唯是一心。声尘本空。闻性常住。于常住中。一切声尘。及于万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门。始于闻中熏习。终于闻中修证。随缘应用。本体如如。不动不摇。不失不坏。此三昧者。名如幻闻禀闻修。金刚三昧。乃三十二应之本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出世四圣。凡菩萨希成佛身胜解者。因行已极。所起证悟之智也。问等觉菩萨。假初住现佛说法何也。答闻法得解。似不求人。复假胜身。弥增内慧。况观音上合诸佛。其证非浅。岂初住能局哉。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号独觉。乐独善寂。求自然慧。故曰寂静妙明。多生受佛小教熏习。当历七生。方证无学。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令近佛。下同。禀佛之教。观缘悟道。曰缘觉。知迷胜性。由十二缘。一切断之。胜性现矣。故曰缘断胜性。胜性。则因缘无生之性也。亦化城涅槃耳。断四谛惑。证生空理。名得四谛空。断俱生惑。证灭谛理。名修道入灭。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天道。欲心欲身二欲字。是乐字解。谓乐心明悟。身清净。以有欲尘。则障塞悟门。心不明了。身亦秽浊。故乐不犯欲尘。梵天。色界天主。说法。如说出欲论是也。解脱。离欲生梵也。帝释。欲界天主。横有三十二天。帝释主之。说法。如说十善法也。欲天全属散善。菩萨随顺而成就生天之乐。下同。自在天。即欲顶修欲界定者。大自在天。即色顶修无漏定者。游行十方者。六欲四洲之十方也。飞行虚空。能至他界。如法华言能过五百万亿国。推寻供佛也。天大将军者。帝释上将。统领鬼神。救护者。摧魔护生也。四天王者。为帝释分统四洲。世界。须弥四面。一切国土也。四天太子。即那吒之类。能驱鬼神。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人道。自金轮至粟散。皆人王。粟散者。邦国人主。散于天下。如粟之多。具十德为长者。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引沦不仕。名居士。或谈道论德。为人师范。或著书立言。垂教后世。爱治国土。如立纲常。正风化。剖断邦邑。如片言折狱一语解纷。三台辅相。州牧县长。皆号宰官。婆罗门。此云净行。四姓之一。数术。和合占相推步之类。摄卫者。调护身寿。即名医辈也。诸位皆由五戒五常所致。心有广狭。报分君臣。仁覆一家。为一家长。仁覆一国。为一国长。乐为人主。乃有德怀仁。不忍世乱。发愿世世为有道主。以理邦国。菩萨现身。与说生贵之因。及帝王德业。如修十善为轮王因是也。若平人妄志帝。王岂亦成就之乎。余仿此。比丘戒二百五十。尼倍之。比丘所持。常律而已。尼禁加切也。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五戒。近事佛法者。天子公卿等。掌外政。王后妃嫔等。掌内政。所以修治国家。女主。即后妃也。国夫人。邦君之妻。命妇因夫荣受锡命者。大家。内贵所师。若汉惠姬之类。各有仁孝温良之德而致。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八部杂类。天即欲界初天。天报唯乐。何以求出。以耽欲沉迷。报谢复苦也。前天欲求得。此天欲求度。现龙身者。如龙树化五百龙众。俱受具戒之类。药叉。此云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一在虚空。一在天。乾闼婆。此云寻香阴。帝释乐神。阿修罗。此云非天。无天行故。紧那罗。形似人而头有角。名为疑神。帝释丝竹乐神。摩呼罗伽。大𧎔神。如迦毗尊者。为𧎔受三归。听讫。现老人身。素服而去。药叉等七趣。皆具神通福德威权。各有苦恼。均名恶趣。故欲脱去之也。经云。诸天尝自思。我等当得人身。生释迦如来法中。受比丘戒。上言脱去。未委乐生何所。今曰乐人。盖乐生人道。而欲修之也。诸非人者。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无形。如空散销沉等。有想。如鬼神精灵等。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本金石等。六凡不举地狱者。方沉幽昏。未能闻法。别以施无畏力拔之。凡说法。一说超胜善法。令修之即超出彼类。二说本行业。令断之不入彼类。天断求有之心。龙断嗔。药义断杀。乾闼婆断戏。修罗断诤。紧那罗断謟。摩呼罗断痴。杂行断邪见。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心如海。诸身如海之印纹。缘至而现。来无所从。缘尽而没。去无所止。无碍无滞。称妙净之应。依无作为。起大神用。名无作妙力。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十四无畏。本前闻熏等三昧。故曰复。独言方世六凡。不兼四圣者。上善不与恶难也。无畏者。遭难怖畏。蒙救得脱也。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观菩萨音声者。众苦逼急。急称菩萨名号。即此一声。称性而发。全体现前。则苦不期脱而自脱。八难此为总。下七为别。自。犹独也。凡人听音。只观其音。今不独观音。复观其能观音者。如是旋倒闻机。反观自性。则了无诸妄。唯是一真。觅乐尚不可得。有何苦恼。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以此神力。加被众生。故众生闻菩萨圣号之音。而一心观之。专注不舍。皆于苦恼而得解脱。观者。持念之谓。而有二义。但以事观。专持名号。解脱世间苦恼。而获安稳。兼以理观。反闻自性。解脱三界苦恼。而得涅槃。此与法华不同。彼属菩萨观。此属众生观也。众生脱苦。有因有缘。众生自肯为因。菩萨大悲为缘。因缘合处。即能脱苦。菩萨同一大悲。充周法界。恒与众生作增上缘。众生但能一念相应。直下离苦。今有称名不蒙解脱者。未得一念相应耳。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闻听属水。见业交。则见猛火。闻业交。则见波涛。今知见旋倒。则无见业。观听旋复。则无闻业。故水火不能烧溺也。于听言观。犹音言观也。本由四大分湛。今既旋复一元。则了无尘相。故水火不能害。问旋见旋听者。菩萨何与众生。而能令脱水火之难。答自利余力。加以悲愿。威神不可思议。然须称名念切。改过迁善。菩萨方寻声而拔济之。下同。妄想生灭。能杀法身。能害慧命。既能断灭。真性无伤。故令众生。鬼不能害。杀害为其有身。熏妄闻以成真闻。形销同声。无尘可对。了无可触矣。故如割水而水不痕。吹。光而光不动。反闻功极。发明本耀。明能破暗。鬼神幽气。亦何能侵。罗刹。可畏鬼。鸠槃茶。厌魅鬼。毗舍遮。啖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尘累相萦。如禁系。六根质碍。如枷锁。根尘两销。则内无所累。外无所缚。音灭。脱声尘也。圆闻。证根性也。内外融通。同为一体。故遍一切处生慈力。无复恶心相向。以上八难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贪欲。以尘之顺。忿恨。以尘之违。愚痴。以尘之蔽。离尘无对。违顺两忘。销尘旋明。身心朗彻。则三毒永祛矣。阿颠迦。此云无善心。痴最重者。十业悉坏法身。淫瞋痴为甚。举三以该余。八难畏其现是苦果。三毒畏其必成苦因。故并求出离。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此令众生得二求无畏也。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无动无坏。能遍十方供微尘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供佛足福。承法足慧。具男子德。故能以福慧之男。应其求也。圆故明照。通故含界。明照则大圆智之质。含界则空如来藏之体。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承顺即坤仪柔德。受领即闺门能事。故能以柔顺之女。应其求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令众生称名无畏也。此方众生。耳根利。所以观音化胜诸圣。行位虽齐。对机异耳。总彼恒沙。但敌观音一人。持名二福正等。已密拣圆通矣。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现众多容。诵一一咒。摄化众生。圆应所求。理出于无为。神应于不测。名不思议。无作妙德。前亦现形应求。此独名不思议者。前则略显。此复深明。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生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明一身多身不思议也。初获。即初于闻中所得。妙妙闻心者。初亡根尘。心固已妙。继而境智双亡。能所俱寂。故云妙妙。由是心精遗闻。六根不隔。一觉圆融。应现无滞。首总六用。臂表提接。目表照了。各依本数。至八万四千。表依根智用。泛应尘劳也。烁迦罗。云坚固。母陀罗。云印。清净宝目。即金刚正眼。慈护善根。威救恶性。定护散乱。慧救迷沦。一体之中。万法咸备。继二十四圣示现者。明彼各现一端。圆会于此也。问八万四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施。答此以有思惟心。测度圆通境界也。身含十虚。毛端现刹。空刹不啻首臂。犹人八万四千毛孔耳。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明各身各形不思议也。众生机器不同。故对机现形亦不同。众生习气不同。故对机说咒亦不同。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此明过化不思议也。由我得清净本根。于六尘境。毫无贪着。悉能舍施。故所游世界。亦无悭吝。能舍所珍。求我哀受。而为施作佛事。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明供养不思议也。我得佛心者。初获如来藏心也。证于究竟者。毕获如来藏心也。始终得此如来藏心。无量佛法宝藏。悉现在前矣。故能运出家珍广作佛事。既以种种法宝供佛。复以种种财法无畏等施众生。以菩萨观法界众生。全是佛体故。妻子长寿。是世间乐。三昧涅槃。是出世乐。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此结圆通也。从耳根一门深入。彼六知根。应拔圆脱。故上同诸佛。下合众生。随缘设施。无不自在也。入法性流。而得三摩提。结因心也。成就菩提。结果觉也。世尊下。兼明得记得名。皆由此门也。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我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诸圣各述圆通。华屋诸门悉启。佛复以瑞应之。是诸圣以言显。如来以相显。启众生开悟也。五体同放宝光。以显浑身是大光明藏也。诸佛交会灌顶。以显十方如来。同证顶法也。并灌菩萨阿罗汉。印其修证无优劣也。林木演音。交光相罗。以显根尘既销。无情有情。皆成佛道。非若织妄相成。世界相涉也。大众普获金刚三昧。以显首楞严王。即是金刚宝觉。平等法界也。十方国土。合成一界。以显宝明空觉。自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复隔越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以显法界皆离众苦。常得妙乐也。真实圆通其妙如此。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此敕文殊选择圆通也。无差别。是说所修之门。亦各平等。诸圣散在十方。根随方利。各有多生熟习。顺其种性。各有多分烦恼。对治所宜。皆妙修门。实无差别也。当根。对此方之机耳。对机。则易成就矣。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此明从真起妄。故有返妄归真。由返妄归真路有迟速。故须选根也。妙觉性海。本来澄清圆满。而圆澄觉性。本来自妙。不假作为。亦无方所。良由元明性体。忽起照用。遂落方所。所既妄立。而照用之本性遂亡。此即依本觉而成业识也。既迷性觉。而成业识。遂迷性空。而成顽空。由是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复立无情有情二种世界。以取一分浮虚乱想。凝结而无知者。成器界。一分浮虚妄想。凝结而有知者。成根身。此即依无明业识。生起相见二分也。殊不知虚空生乎大觉性中。不异一沤之发大海。空尚如此。况有漏微尘国土。悉依虚空建立者。渺小可知矣。若了沤灭。则空亦本无。况从虚空所生三有。而独存耶。若得归元。觉性固无有二。但欲入此无二觉性。则方便有多门。圣人全证此性。则法法圆融。事事无碍。或憎或爱。或苦或乐。皆是入理之门。不须拣择。初发心人。欲入三昧而得圆根。则定有迟速。故必用选根也。迟速者。谓闻法有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觉海二句。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也。元明二句。即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迷妄八句。即引起尘劳。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也。沤灭二句。即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也。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有。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此拣六尘。尘乃无情之物。于心最疏。又具障蔽染污二义。疏则难转。蔽则难圆。染则难通。故并拣去。拣非拣圣。乃拣法也。亦非拣法。乃拣机也。云何获圆通。就阿难及此方大众之机言耳。若诸圣各依彼法。毕获圆通。佛谓其无优劣矣。沙陀因观不净。析色明空。妙色密圆。今拣色尘由妄想结成。尘质留碍。初心之人。纵见精了了。不能通彻。如何不明彻法而取圆通。陈那悟四谛空声。妙音密圆。今拣音声不离诸杂语言。即是名句味耳。一非含一切者。理圆言偏。一言非能遍该一切理也。问此与观音耳根何异。答声是佛语。根乃自心。认尘则着他语言。观根则了己心性。香严因香入鼻。观香无生。尘气倏灭。妙香密圆。今拣香之一法。合有离无。觉既不恒。未为圆观。药王药上因尝众味。了味无生。由味觉明。登菩萨位。今拣味性本无。待根方觉。无根无味。故非圆通。䟦陀忽悟水因。得无所有。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今拣此触因所触身而得显。无所则不显矣。性非常定。故不圆通。迦叶观尘变坏。修于灭尽。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今拣虽称妙法。乃是内尘凭伏。此修岂非能所。故非圆通。法尘非外五尘之实质。乃五尘影子。意中独缘。故曰内尘。必有所者。缘一境。必舍一境。能所皆局。不能遍涉。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此拣五根。根能旋反。转之即性。胜彼尘识。然圆缺不齐。故并拣去。律陀因修乐见照明三昧。旋见循元。由斯得证。今拣见性虽能照了。而前方全明。后方全暗。明前之二维。不明后之二维。故曰亏一半。槃陀调出入息。反息循空。因是得道。今拣鼻息虽通出入。而不相交。支分既离。岂成圆观。钵提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还味旋知。我无学果。今拣之何故。舌有说法尝味二种之用。论说法。则无碍辩才。所谓入无端也。犹与圆通相近。若非能入无端。祗论尝味。境合方觉。境灭知亡。何谓圆通。毕陵观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纯觉遗身。获无学果。今拣身与触尘。皆合而知。离则不知。非圆觉观。所触。指触尘。各非圆觉。以涯量不冥会也。涯量。犹云边际。会知也。各有边际。不能冥中有知。如耳之于声也。须菩提旷劫空寂。空性圆明。入宝明海。同佛知见。今拣意知杂乱。难于制伏。于湛了性。终不能见。圆通乃无分别之胜果。乱想不脱。岂能得此果哉。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鼻想本权机。祗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此拣六识。经首破六处识心。是生死根本。不可依之错乱修习。诸圣自陈。仍备此六门者。圣性无不通也。若初心用此。成声闻魔外者极多。故须拣。舍利弗旷劫清净。见觉明圆。光极知见。今拣眼识。杂在三合之内。穷其本性。无相可得。自体不常。如何圆遍。识见。即眼识也。眼色和合。识生其中。故云杂三和。和合则有。不合则无。故曰无定。普贤用心闻。能知沙界外事。得大自在。今拣此由修法界行大因所生。非耳识自妙。初心即能成此果也。孙陀罗心常散动。观鼻端白。息久发明。明圆灭漏。今拣本为对治散乱。权假摄住其心。真心无住。若心果有住。则成心所住之处。偏局一处。不圆通矣。富楼那助佛转轮。说法无上。降伏魔怨。销灭诸漏。今拣说法。不离音声文字而能开悟。须由旷劫辩才之力。先世成熟。方得如此。非一时舌识所能。所说名句。非无漏法。岂成圆通。优波离持戒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今拣持戒之法。不过检束此身。觉海元明。本非身量。将何所束耶。既有所束。便非周遍。目连修定。旋湛意识。心光发宣。得大神用。今拣神通乃宿因所得。意识。乃法尘上分别性也。此念缘物则有。离物则无。故非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此拣七大。前五同尘。第六同识。第七同根。但加广大之相。持地平心地。见尘无性。不相触摩。悟无生忍。今拣地性坚碍。平填尚属有为。不成圣心。故非圆通。遇佛平心。已归空性。此拣就初心说耳。月光作水观。身水香水。性合真空。得无生忍。今拣此观。未离想念。难契如如。盖如如离念不动之法。离觉观法。火头观多淫心。成智慧火。生大宝𦦨。今拣闻说欲火而生厌离。是厌有也。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方为真离。厌离。非真离也。初心不皆多欲。非一定方便。琉璃光观心身世界。皆妄缘风力所转。于动见不动。即证实相。今拣动与寂对。对即非真。岂同圆观。入流亡所。问反闻法门。亦从动静而入。答彼渐脱动静二尘。取无动静之闻性为入门。此取有动寂之风性为入门。所以不同。虚空藏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得无生忍。今拣虚空本以冥顽为相。与菩提觉性相反。就昏钝而取明灵之果。固难应矣。弥勒修唯识观。识性圆明。入圆成实。得无生忍。今拣识性。念念生灭。理非常住。若但亡境。不亡其心。还成虚妄。岂是圆通。大势至念佛三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无生忍。今拣诸行迁流。皆堕无常。念性生灭。正无常也。如何以无常因。获常住果。二十四法。或偏而不圆。或碍而非通。或滞而不明。或顽而非觉。或生灭而非常。或虚妄而非真。或深不该浅。不宜初心。或浅不通深。难臻奥域。正显耳根闻性诸过皆离众德咸备。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此下独选耳根为圆通也。如来设教随方不同。此方耳根偏利。皆由闻性遍达无量。故佛对此方机宜。以音声作佛事。逗彼闻根之利。是则合音与闻。乃为此方清净教体。然声教但为弄引。闻性实为妙心。故领悟虽双托音闻。而修定宜单取闻性。离苦下。赞自利利他之德也。离苦者。离生死苦。得解脱者。得人法二种解脱。言从闻性而得离系自在者。唯观音为能也。举沙劫。则时为极长。举尘刹。则处为极广。得大自在方者。叹三十二应。随缘说法也。无畏施众生者。叹十四无畏。寻声救苦也。三十二应。随类说法。曰妙音。三途八难。齐观并救。曰观世音。本根清净而无染着。曰梵音。遍赴其求而不失时。曰海潮音。具此四音。故救世间在苦难。者悉得安宁。复令出世者。得常住之果也。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非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显耳根功德之胜也。俱击俱闻。显其圆也。迥异五根。显其通也。寤寐恒一。显其常也。以闻性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而有。无有前后。同时周遍。静居。非多事扰心之时。若当扰时。则闻虽常圆。殊不觉知。欲其于静中。验取耳根之利。目非观障外者。如隔纸膜不见外边。隔皮肤不见五脏也。如器中之食。炉中之香。若以物盖。则口鼻不能取。故云口鼻亦复然。意根虽通。而散乱不常。若耳根者。即隔垣听之。亦遐迩俱闻。然则耳根之用。不问障与不障。合与不合。念与不念。而闻性常通。异于五根。音声有动静。在闻性中或有或无。颠倒者以寂然无声。惑为无闻。然非闻性实无。以此闻性。不随声生声灭。即在梦想中。犹闻舂捣声。其为觉观。出于思议之外。胜余根矣。三种真实。是凡夫现具。不待证而后有。若就此更修。是顺风行船。何难之有。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此明耳根最便初心也。言此方之机。耳根明利。必须语言。方得明了。故对此方偏利之根。广宣一切经论。而经论所诠无非发明圆湛妙性。当借声论而反闻自性。若因指而见月。众生不达如来本意。反迷自己本有闻性。循声逐响。不顾本闻。何异执指为月哉。不独世俗之声。循之必至流转。纵能强记十方如来十二部经。尚不免落于邪思。溺于淫舍。岂非随彼声尘。不能自反。而被沦溺耶。随所。即循声。沦溺。即流转。若知循声流转。则知旋流必获无妄矣。阿难下。专嘱当机必依此门而修也。言我今日选根。皆是承佛威力。即前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可见如幻实三昧之本名。以此三昧。能出生诸佛。故称佛母。从闻思修。思此修此而已。五卷解结以来。俱是发明此义。此卷专指耳根。而以观世音作一榜样。金刚王。与初卷首楞严王相应。俱是究竟坚固之意。不出如幻三昧耳。汝闻下。出其循声流转之过。言汝记持佛法。已为极多。然唯乐多闻。不除欲漏。故所蓄愈多。而爱根愈深。无益于道。徒增过误。不免摩登之难。将闻二句。激其反闻也。言汝将此闻机。以记持佛之佛。何不旋此闻机。而自闻其闻性乎。上闻。能闻之智。下闻。所闻之理。自闻闻。只是反照本性。非真注于耳根也。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此正宗如幻工夫也。闻无自体。但因与声相应。而有卷叶之名。是不但尘如幻。而根亦如幻矣。认为真。则相织不解。达幻无性。则闻根归元。不与声粘。此时能所俱脱。前文见非是见。指本体到极真处。故见之名不存。此指工夫到极真处。故闻之名亦不立。若此一根既脱。则六根应时圆脱矣。有翳。故有空华。有根。故有三界。目翳除。则华亡而净眼现。闻根复。则尘销而觉圆净。净眼发现。则眼前诸境不能碍。净觉发光。则世间诸境不能碍。觉圆净。应前觉海性澄圆。光通达。应前圆澄觉元妙。寂照。番前所立照性亡。含虚空。应前空生大觉中。及沤灭空本无。却来以下。应前况复诸三有。此常寂光。通达世界。即虚空虽大。如大海一沤。况依虚空所立器界根身耶。果能到此境界。却来反观世间诸事。真如在梦。以在迷时。未曾证此如幻境界。认以为实觉。而后知为梦也。摩登伽以邪咒方。摄人淫席。亦是在梦。安能以梦事而系汝身。由汝见闻未除幻翳。故为空华所眩。为彼流转耳。

如其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此言一根解而六根拔也。首六句。举喻以明六根幻成。六根五句。法合上喻。六根。合诸男女。一精明。合一机。一处休复。合息机归寂。六用不成。合诸幻无性。一精明。即识精明元。那陀微细识也。六根为能依。一精明为所依。由一精明而揽尘成结。各各不同。遂分为六。在眼名见。在耳名听等。故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和合。即前黏字。与脱字相反。休即息机也。复即归寂然也。尘垢。即前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是业识中微细无明也。六解之后。闻所闻尽。已证人空。若从此进。顿空法执则尘垢应念皆销。而识精转为圆融清净宝觉。若尘垢有余而未尽。尚居学位。未得毕功。明相精纯。到至极处。即是如来所证圆成极果是则法门既妙。成佛无难。当选此一根为入门之路也。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此复广举所证发其欣慕之心普劝进修也。言反闻之功。效验之速如此。汝等当旋汝颠倒闻机。不循外而循内。果能反汝闻如来秘密之闻。而闻自己本有之闻性。得此性为因地心。可成无上觉道。故圆通之门虽有多种。若真实圆通。可当此方之机。治多闻之病者。唯此一门。以此一门。是微尘佛。到菩提家。一条大路。入涅槃海。一重大门。所以过去诸佛。由此而入。现在菩萨。亦由此入。有许多榜样在前。故未来学人。当依此法门而入也。不唯诸佛菩萨从此门入。即我亦从此门而入。岂特观音为然哉。阿难前问将谁立因。求无上觉。故确指闻性明其不误也。问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何故亦拣之耶。答念佛虽被浅深之根。亦须从耳根流入阿弥陀佛名号。然后意根念念不忘。是则念佛法门。亦必因于耳根。故即念佛亦拣之也。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此报复尊敕也。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牒前所问二十四圣。谁当其根也。以救诸末劫。牒前兼我灭度后。此界众生也。求出世间人。牒前入菩萨乘也。成就涅槃心。牒前成无上道也。观世音为最。言唯观音反闻一门为第一也。自余二十四圣所入之门。皆是佛之威神加被。偶触一事而舍尘劳。非是通长可修。浅深同说之法。极欲其专修也。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此顶礼求加也。谓此耳根一门。即前所说三如来藏。即前所说无漏业。即前所说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也。愿佛以神力加被未来进修者。皆从此门直入。不令一念生疑。将此法门。为最初方便。则易成就。故堪以此法教阿难。并度末劫沉沦也。但用此一门。不用余门者。依此一门进修。可超二十四圣之圆通。以真实心唯此一事。更无他法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叙悟也。五卷云身心皎然。是知身心结解次第。尚未知何门得入。今已确知从耳门入。更无疑惑。故身心了然也。菩提涅槃。皆指极果。故喻之如家。耳根。喻如道路。久为穷子。逃逝他乡。即欲归家。路头不识。今日指出一条还家道路。若使直往向前。决不复遭枝岐矣。前曰路。曰门。至此则曰家者。谓了悟耳根。是到菩提家之路。入菩提家之门也。最初方便至此方结。普会下。大众获益。皆得本心者。即初信所得因心也。远尘离垢者。即所断之惑也。获法眼净者。即彻证圆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即十住初心也。发菩提心者。即初入信心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请安立道场为末世摄心之轨则也。心迹圆明者。先悟不生灭心。是大佛顶。首楞严王。心圆明也。又悟耳根是入不生灭之门路。迹圆明也。悲旷劫之沉迷。欣今日之顿悟。因久迷而忽悟。故悲欣交集也。欲益未来者。自疾既除。复愍他疾也。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者。已悟成佛法门。决定从耳根入。而无疑也。常闻下。引佛言以自励。自未度而思度人者。为菩萨。自度已毕。而专于度生者。为如来。诸佛菩萨。皆以度生为事。而我所急者。愿学菩萨也。世尊下。言我遇佛说法。已知修行之路。从闻中入。但恐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而邪师说法。岐路复多。令修进者。心无适从。欲摄其心入三摩提。云何令彼安立入道之场地。则邪说不得倾动。于菩提心。方得无退屈乎。此后渐说向戒律上去矣。世尊悬知末法之中。邪师炽盛。非拨律仪。疑误众生。故于此经始终以戒为本。阿难示堕发端。至是阿难已得开悟。特为未来众生。代请安立道场。世尊苦口叮咛。首揭戒为决定明诲。曰我灭度后。多诸魔民云云。重重结以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如老人遗嘱。既沉痛。又斩截。使人泪堕。使人心寒。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获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律藏也。大小乘戒之通称小乘禀法为戒。但制其身。大乘摄心为戒。并净其本。能摄心。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三者圆明。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三决定者。决定戒为最先。决定定依戒生。决定慧依定生也。律中宣明是义。故曰所谓。下杀盗淫妄。是戒中四决定明诲。各不相混。问何故下文但说四戒。而不说定慧。答前文忘前尘。尽内根等。皆是发挥定慧。但未曾说戒。故特明之耳。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淫心不除。定慧必不可得。纵发定慧。只是邪定邪慧。修力深者为上。修力浅者为中下。暂生魔宫。终当备历三涂。诸经戒首不杀。此以断淫为第一。清净明诲者。真修必先离欲。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观阿难起教。示遭邪染。而厥初发心。先厌欲浊。至于三渐次中。一一首惩。然后身心妙圆获大安隐。十信初心。由欲爱干枯。圆慧性而阶等妙。诸世间人。由心不流逸。澄莹生明。渐乎六天。概可思矣。机者。淫心所自发。断性不无。则欲之圆影犹在触机即发矣。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大力鬼。如岳渎诸神。鬼帅等。为大力部从。未免血食。易坠难升。行人入之。谓之堕落。自谓得无上道。认己是而不知其非。食肉得菩提路。如言酒肉不碍菩提之类。律开三净。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加自死鸟残。合称五净。乃小乘权宜。若真慈真脱皆在所断矣。西域五天。通称婆罗门国。神力所化。本无命根。末季现前无佛。所化无由。乃食众生肉矣。心开者。禅定得力。然食肉障深。似而非实。身分者。指裘毳等。亦彼身之一分。服之即与成缘。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若御云。后食地肥。㗖香稻。即与地为缘。其体坚重。不离地矣。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魔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等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心不偷者。利欲念不起也。厌尘方可出尘。贪世岂能越世。不但取人之财。即假设形仪。邀人恭敬利养。皆偷也。偷心回邪。故堕邪类。妖言恐人。令人改心易志。敬如神明。倾财奉之。贩。卖也。裨。助也。裨助偷心。贩卖佛法也。称造业为佛法。非法说法也。非具戒为小乘。法说非法也。盗者取他依报。资于己身。今损己正报。以供上圣。故能翻破无始盗业。又一切难舍。无过己身。难舍能舍。则余贪爱决能弃舍。故曰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苟能舍身而心不决舍。则徒增业苦。无益于道。佛宿世诟比丘可食马麦。证果后毗兰邑食之。示宿债必酬也。恶言尚酬。况逋负有不酬者哉。不畜施人。视毁如赞。利害二途。身心俱舍也。身与众共。舍之至也。行能至此。其心不偷可知。阿含称所蓄物。可以资身进道。萨婆多许百物各蓄一。是方便说。皆不了义。观此行。令人惭愧堕泪。可见末法祖师。立为丛林。亦因时慈悲。曲就利生。非得已也。处此者。每愧不能取证。不萌一毫利养志。仅免罪戾。或遇人引斯经为难。实言末法未能。不可巧言无碍。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四果十地。未得谓得。名大妄语。贪其供养。求己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己齐圣。名见魔。皆大妄也。颠迦。即阐提。此云信不具。多罗。此云岸形。树名也。刀断其本。永不发生。以妄语断佛种。如刀断木也。示现同形同事。令易信受。或作四句。是顺行事。如是四句。是逆行事。称赞二句。通上顺逆。赞佛弘法。令人得入正定。虽现形同事。终不自言圣迹。泄漏密机于初学人前。唯命终时。略露消息。泄则不住。住则不泄。四威仪。行住坐卧也。果招纡曲。三途报也。以妄语求正觉。犹以自口噬自脐。莫能及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六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