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天工开物译注

18.珠 玉 第 十 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18-1 宋子曰,玉蕴山辉,珠涵水媚,此理诚然乎哉?抑意逆之说也?大凡天地生物,光明者昏浊之反,滋润者枯涩之仇,贵在此则贱在彼矣。合浦、于阗〔1〕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岂中国辉山媚水者萃在人身,而天地菁华止有此数哉?

【注释】

〔1〕合浦:今广西合浦,自古产珠。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自古产玉。

【译文】

宋子说,据说藏玉之山闪光,含珠之水明媚,这种说法果真有道理吗,还是一种臆测之说?大凡自然界生成之物,有光亮的也有暗浊的,有滋润的也有干涩的,两相对立,贵在此而贱在彼。合浦和于阗行程相距二万里,珍珠雄踞于此间,美玉耸立于彼处,但都很快便贩运至各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宫廷里争光夺彩。珠宝玉器使中华无尽宝藏贬低身价,而被推于首位。难道中国的宝物只是佩戴在人身上的珠玉,而天地间的精华就只有这些吗?

18-2 珠

18-2-1 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1〕。其云蛇腹、龙颔、鲛皮有珠者〔2〕,妄也。凡中国珠必产雷、廉二池。三代以前,淮、扬〔3〕亦南国地,得珠稍近《禹贡》“淮夷珠”〔4〕,或后互市之便,非必责其土产也。金采蒲西路〔5〕,元采杨村直沽口〔6〕,皆传记相承妄,何尝得珠?至云忽吕古江出珠〔7〕,则夷地,非中国也。

【注释】

〔1〕珍珠:生活在浅海底的瓣鳃纲珍珠贝科珠母贝pteria margaritifera,受侵入壳体内的外界物刺激而分泌成的圆球状光亮固体颗粒,呈半透明银白色、黄白、粉红或淡蓝色,质硬而滑,含碳酸钙(90%以上)及少量有机物,古代供装饰或入药。

〔2〕宋人陆佃《埤雅》(1096)云:“龙珠在颔,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鲛珠在皮。”此说欠妥。

〔3〕涂本作“杨”,今改扬。

〔4〕指《尚书·禹贡》载“淮夷珠”。按中国除南海珠母贝产珠外,内陆江河淡水中珠蚌科的珠蚌unio margaritifera也产珠。

〔5〕涂本及诸本均作“蒲里路”,查《金史·地理志》作蒲西路(今黑龙江省境内),从《金史》校改。蒲西路:今黑龙江克东乌裕河南岸,金代采珠区。

〔6〕杨村直沽口:今天津市大沽口,元代采珠区。

〔7〕《元史》卷九十四《食货志》载至元十一年(1274)于宋阿江、阿爷苦江、忽吕古江(今东北境内)采珠。

【译文】

珍珠必定产于蚌腹之中,感受月光成胎,经历多年才成宝物。所谓蛇腹、龙颔(下巴)、鲛皮(鲨鱼皮)含有珠,那是妄说。中国珍珠必定产于雷州(今广东海康)、廉州(今广西合浦)两处的珠池。夏、商、周三代以前的淮安、扬州地区(今苏北),对中原而言也算是南方地区,所得到的珠较接近于《禹贡》所载的“淮水地区产的蚌珠”,也可能是互市交换而得,不一定是当地土产。金代(1115—1226)珍珠采于蒲西路、元代(1280—1368)采自杨村直沽口,都是沿袭了错误记载,这些地方何尝得珠?至于说忽吕古江出珠,那是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了。

18-2-2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寿以不永。蚌乃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

【译文】

蚌孕育珍珠是从无到有。水族中其余形体小的,多被吞食掉,故寿命不长。但蚌则周身包以坚壳,无隙可入,即使被吞入腹内,也保持完整而消化不了,故独得百年、千年之寿而成无价之宝。蚌孕育珠在深水底,每逢月圆当空,蚌就开壳仰照,取月精以成珍珠。当中秋明月时,老蚌特别高兴,如果通宵无云,就随月东升西落的方向转动其身而来照取月光。有些海滨无珠,是因潮汐震撼,使蚌无安身静存之地。

18-2-3 凡廉州池自乌泥、独揽沙至于青莺,可百八十里。雷州池自对乐岛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里。蛋户〔1〕采珠,每岁必以三月,时杀牲〔2〕祭海神,极其虔诚。蛋户生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蛟龙〔3〕所在,则不敢侵犯。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图18-1)。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

图18-1 掷草垫防漩涡、没水采珠

【注释】

〔1〕蛋户:系过去对闽、广沿海水上居民的蔑称。

〔2〕涂本及诸本均作“牲杀”,误,今理校为“杀牲”。

〔3〕蛟龙:指鲨鱼、鳄鱼之类,海中并无蛟龙。

【译文】

廉州(合浦)的珠池从乌泥、独揽沙以至青莺,约有一百八十里,雷州(海康)的珠池从对乐岛到斜对面的石城境内,约有一百五十里。沿海的水上居民每年必于三月采珠,到时杀牲畜祭海神极其虔诚。他们生吃海味,入水能审视水中的一切,知蛟龙所在,便避开不去侵犯。采珠船的形状比其余船宽阔而呈圆形,船上装有很多草垫。船经漩涡时则投以草垫,可安全通过。船上以长绳系住潜水人的腰部,持采珠篮沉入水中。

18-2-4 凡没人以锡造弯〔1〕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宋朝李招讨〔2〕设法以铁为构,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3〕,绳系舶两旁,乘风扬帆而兜取之(图18-2)。然亦有漂溺之患。今蛋户两法并用之。

图18-2 扬帆采珠、竹笆沉底

【注释】

〔1〕涂本作“湾”,今改为弯。

〔2〕李招讨:指李重诲(946—1013),金城人,宋太宗时任郑州马步都指挥使,累官至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见《宋史》卷二八○本传。

〔3〕薮内清氏认为此处所述水下引网的采珠法,与1911年起美国伊利诺斯州(illinois)用以捕鱼、采珠的方法相同。但插图说明为“竹笆沉底”,正文则称“以铁为构”(以铁作成耙状框架),疑此处“铁”字或为“竹”字之误,暂不改动,供读者思考。

【译文】

采珠人潜水带上锡制的弯管,管的末端开口对准其口鼻以便呼吸,另用软皮带子包在耳颈之间。最深可潜至四、五百尺,拾蚌放入篮中。呼吸困难时则摇绳,船上人急速拉上,命运不好的或许就要葬身于鱼腹。潜水人出水时,立刻以煮热了的毛毯盖在其身上,慢了就会冷死。宋朝的招讨官李某设法以铁作成耙状框架,架的后部用木柱接口,两边挂上石坠,框架四周套上麻绳网袋,再用绳将其系在船头两边,乘风扬帆兜取珍珠贝。但这种装置有漂失和沉溺的危险,现在水上居民则两种方法并用。

18-2-5 凡珠在蚌,如玉在璞。初不识其贵贱,剖取而识之。自五分至一寸五分径〔1〕者为大品。小平似覆釜,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此名珰珠,其值一颗千金矣。古来“明月”、“夜光”即此便是。白昼晴明,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夜光”乃其美号,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珰珠相仿。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次则螺蚵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幼珠如粱粟,常珠如豌豆。琕而碎者曰玑。自夜光至于碎玑,譬均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隶也。

【注释】

〔1〕涂本作“经”,今改为“径”方通。

【译文】

珠在蚌中,如玉在璞石中一样。蚌刚采出时尚不知其有无价值,待剖破后才知道是否有珠。直径从五分至一寸五分的是大珠,还有一种珍珠略呈扁圆,像倒放的锅,一边光彩略像镀金的,叫珰珠,一颗价值千金。这就是古来所谓“明月珠”、“夜光珠”。这种珠白天晴天时在屋檐下可看到一线闪烁不定的光。“夜光珠”是其美称,并非真有夜间放光的珍珠。其次是走珠,放在平底盘中滚动不停,价亦与珰珠相仿。传说死人口中含一颗,则尸体不腐烂,故帝王之家要用重金购买它。再次还有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其次还有螺蚵珠、官珠、雨珠、税珠、葱符珠。小的珠如小米粒大,通常的珠如豌豆。破碎的次珠叫玑珠,从夜光珠直到碎玑珠,好比人从王公到奴隶一样,分为不少等级。

18-2-6 凡珠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所谓“珠徙珠还”〔1〕,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我朝弘治中,一采得二万八千两,万历中一采止得三千两,不偿所费〔2〕。

【注释】

〔1〕珠徙珠还:或曰合浦珠还。《后汉书·孟尝传》载合浦产珠,因官吏滥采,使珠蚌外迁,后孟尝就任太守,革除弊政,外迁的珠蚌又返回合浦。

〔2〕《明史》卷八二《食货志》载,明制广东珠池一般是数十年一采。弘治十二年(1499)岁歉、珠老,得最多,费银万余两获珠二万八千两。及万历年(1533—1618)又采,只得珠五千一百两。

【译文】

珍珠的产生有一定限度,如果采取过于频繁,珠的生长就会来不及供应。只有经过几十年不采,使蚌能安其身繁殖后代,才能更多地孕育出珠。所谓“珠徙珠还”之说,是不通情理的杜撰,并不是真有受清官感召,使迁移的珠又返还的事。本朝(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有一年采珠二万八千两,万历年间(1533—1619)有一年只采得三千两,得不偿失。

18-3 宝

18-3-1 凡宝石〔1〕皆出井中,西番诸域最盛。中国惟出云南金齿卫与丽江两处。凡宝石自大至小,皆有石床包其外,如玉之有璞〔2〕。金银必积土其上,蕴结乃成。而宝则不然,从井底直透上空,取日精月华之气而就,故生质有光明。如玉产峻湍,珠孕水底,其义一也。

【注释】

〔1〕宝石:凡硬度大、色泽美,不受大气及化学药品作用而变化的稀贵矿石,统称宝石。在地壳各部分都可形成。

〔2〕璞:蕴藏有玉的石头。

【译文】

宝石都产于井下,中国西部新疆地区各地出产最多,中原只出于云南金齿卫(今保山)与丽江两处。宝石不论大小都有石床包在外面,如玉之有璞。金银都是聚集在地下经长期蕴结而成。而宝石则不然,从井底直透天空,取日精月华之气而形成,因此生来就发光。像玉产于湍流水中、珠孕于水底一样,道理是相同的。

18-3-2 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但其中宝气〔1〕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故采宝之人或结十数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众人共得其半也。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带叉口袋两条,及泉近宝石,随手疾拾入袋宝井内不容蛇虫(图18-3)。腰带一巨铃,宝气逼不得过,则急摇其铃。井上人引絚提上。其人即无恙,然已昏矇(图18-4)。止与白滚汤入口解散,三日之内不得进食粮,然后调理平复。其袋内石大者如碗,中者如拳,小者如豆,总不晓其中何等色。付与琢工错解开,然后知其为何等色也。

图18-3 下井采宝

图18-4 宝气饱闷

【注释】

〔1〕宝气:指井下缺氧气体,人久吸后会窒息以致死。

【译文】

产宝石的井虽然极深,却没有水,这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但井中的宝气像雾那样弥漫其中,人久吸其气,多数会致死。故采宝者经常十几个人结伴取宝,入井者得一半宝石,井上众人得另一半。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上带两个口袋,下井得到宝石后就赶紧拾起装入袋中宝石井中不藏蛇、虫。腰间还悬一巨铃,当宝气逼得受不了时,急忙摇铃,由井上人用绳拉出来,即使没有危险,但已昏迷不醒。这时只能用白开水灌入口内解救,三日之内不得吃粮食,然后再调理恢复。袋内的宝石,大者如碗,中者如拳,小者如豆,总不能马上晓得里面是何等货色。需要交给琢工用锉刀锉开后,才知道是什么成色。

18-3-3 属红黄种类者,为猫精〔1〕、靺羯芽〔2〕、星汉砂〔3〕、琥珀〔4〕、木难〔5〕、酒黄〔6〕、喇子〔7〕。猫精黄而微带红。琥珀最贵者名瑿音依,此值黄金五倍价,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木难纯黄色,喇子纯红。前代何妄人,于松树注茯苓,又注琥珀〔8〕,可笑也。

【注释】

〔1〕猫精:猫精石,即金绿宝石chysoberyl,黄绿色正交晶系,成分是铝酸铍beal₂o₄。

〔2〕靺羯(mò hè)芽:靺羯石,章鸿钊(1878—1951)《石雅》(1921)卷二释为红玛瑙cornelian,红色隐晶质,又名红玉髓,成分为二氧化硅sio₂。靺羯乃隋唐时东北地区女真族别名,其地产此石,故得此名。

〔3〕星汉砂:不详何物,待考。本书两个英译本分别释为砂金石aventurine及金宝石gold stone,钟本作蛋白石opal。因作者将此石列为黄红色宝石,故不可能是蛋白石。

〔4〕琥珀:地质时代松科植物树脂久埋地下后石化的产物。琥珀amber为非晶质有机物,多产于煤层中,呈黄、红至褐等色,摩擦可生静电。

〔5〕木难:又名莫难,绿宝石beryl中之黄色者,六方晶系,成分为硅酸铍铝al₂besio₁₈或beo·al₂o₃·6sio₂。

〔6〕酒黄:黄色透明的黄玉topaz,正交晶系柱状结晶,天然氟硅酸铝,属硅氧矿物,成分为al₂sio₄f₂。

〔7〕喇子:红宝石ruby,红色透明三方晶系的柱状结晶,成分是三氧化二铝al₂o₃(含铬)。

〔8〕查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木部·松》条引葛洪(248—363)《神仙传》云:“老松余气结为茯苓,千年松脂化为琥珀。”时珍对此半信半疑,于《纲目》卷三十七《琥珀》条曰:“松脂千年作茯苓,茯苓千年作琥珀,大抵皆是神异之说,未可深凭。”但卷三十四《松》条又云:“松脂则为[松]树之津液精华也,在土不腐,流脂日久变为琥珀。”时珍之论可谓远见卓识,不可斥为“可笑妄人”。然葛洪等云松脂变茯苓、茯苓变琥珀之说显然不妥。

【译文】

属于红、黄色种类的宝石叫猫精、靺羯芽、星汉砂、琥珀、木难、酒黄、喇子。猫精石黄色而微带红。琥珀最贵重的叫瑿音依,价钱比黄金贵五倍,红色而略微带黑,但白天看是黑色,灯光下看则甚红。木难为纯黄色,喇子是纯红色。前代不知有哪位妄人,在谈到松树时加注说可变成茯苓,又加注说可变成琥珀,这是可笑的。

18-3-4 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1〕、珇绿〔2〕、鸦鹘石〔3〕、空青〔4〕之类空青既取内质,其膜升打为曾青。至玫瑰〔5〕一种,如黄豆、绿豆大者,则红、碧、青、黄数色皆具。宝石有玫瑰,如珠之有玑也。星汉砂以上,犹有煮海金丹〔6〕。此等皆西番产,其间气出,滇中井所无。时人伪造者,唯琥珀易假。高者煮化硫黄,低者以殷红汁料煮入牛羊明角,映照红赤隐然,今亦〔7〕最易辨认琥珀磨之有浆。至引草〔8〕,原惑人之说,凡物借人气能引拾轻芥也。自来《本草》〔9〕陋妄,删去勿使灾木。

【注释】

〔1〕瑟瑟珠:又称甸子,即蓝宝石sapphire,蓝色的刚玉,三方晶系透明晶体矿物,成分为ai₂o₃。

〔2〕珇绿:即祖母绿,纯绿宝石或绿柱石emerald,六方晶系,含铬呈鲜绿色,有玻璃光泽,成分为be₃al₂[si₆o₁₈]。

〔3〕鸦鹘(gu)石:含钛的另一种蓝宝石sapphire,成分与瑟瑟同。

〔4〕空青:绿青,属孔雀石malachite的一种宝石,绿色,成分为cuco₃·cu (oh) ₂。

〔5〕涂本作“枚瑰”,今改为“玫瑰”。玫瑰:玫瑰石,像黄豆、绿豆大的各种颜色的次等宝石。

〔6〕煮海金丹:比星汉砂高一等的黄红色宝石。

〔7〕涂本作“易”,今改为“亦”。

〔8〕指《本草纲目》卷三十七《木部·琥珀》条引陶弘景(432—536)称琥珀以手心摩热拾芥的是真品,时珍称琥珀拾芥乃草芥,即禾草。按琥珀摩擦后生静电确可吸拾草芥,非欺人之谈。

〔9〕从上下文观之,此处《本草》即指《本草纲目》。作者多处受益于此书,但常将其正确见解误斥为妄说。

【译文】

属于青绿色种类的宝石,有瑟瑟珠、珇绿、鸦鹘石、空青等。空青取自矿石内核,外层打成粉末即为曾青。有一种玫瑰石,像黄豆、绿豆那样大,有红、绿、青、黄等几种颜色。宝石中有次等的玫瑰石,就像珍珠中有次等的玑珠那样。比星汉砂高一等的还有煮海金丹。这些都是西部新疆地区出产的,偶然也有随着井中宝气出现的,云南中部矿井没有这类宝石。现在有人伪造宝石,只有琥珀最易作假。高明的则煮化硫黄,低劣的以黑红色汁液煮透明的牛羊角胶,映照之下,隐约可见红色,但是现在也极易辨认出来琥珀研磨时有浆。至于讲琥珀能吸引小草,本为欺人之谈。凡物只有借人气才能吸引轻微草芥。《本草》从来就鄙陋虚妄,这些说法应当删去,以免糟蹋雕版木料。

18-4 玉

18-4-1 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1〕汉时西国名,后代或名别失八里〔2〕,或统服赤斤蒙古〔3〕,定名未详葱岭〔4〕。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5〕也。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图18-5),一曰绿玉河(图18-6)。后晋人高居诲作《于阗行程记》〔6〕,载有乌玉河〔7〕,此节则妄也。

图18-5 白玉河

图18-6 绿玉河

【注释】

〔1〕于阗:今新疆西南部的和田,汉、唐至宋、明称于阗,元代称斡端(khotan),自古产玉。

〔2〕别失八里:今新疆东北部乌鲁木齐市附近,元代于此地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按别失(besh)为“五”,八里(balik)为“城”,故别失八里意为“五城”,这里并非于阗。确切地说,于阗所在的新疆,明代称亦力把里。

〔3〕赤斤蒙古:明代于今甘肃玉门一带设赤斤蒙古卫,亦非于阗所属。确如作者所自称,他没有弄清地名及地点。

〔4〕葱岭:今新疆昆仑山东部产玉地区,于阗便在这一地区。

〔5〕西安附近的蓝田一带古曾产玉,新疆境内并无蓝田之地名。

〔6〕原文为“晋人张匡邺作《西域行程记》”,误。查《新五代史·于阗传》,载五代时后晋供奉官张匡邺、判官高居诲于天福三年(938)使于阗。高居诲作《于阗国行程记》言三河产玉事。此书非张匡邺作,且作者亦非晋人。《本草纲目》卷八《玉》条误为“晋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作《行程记》。”《天工开物》引《纲目》,亦误信,为免再以讹转讹,此处作了校改。

〔7〕十世纪时在新疆旅行的高居诲,在《于阗行程记》中载产玉之河有白玉河(今玉龙喀什河)、乌玉河(今喀拉喀什河)及绿玉河,属正确记载。这些河均为塔里木河支流,发源于昆仑山。《明史》卷三三二称于阗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再西有乌玉河,均产玉。

【译文】

贩运到中原内地的玉,贵重的都出在于阗汉代时西域的一个地名,后代叫别失八里,或属于赤斤蒙古,具体名称未详的葱岭。所谓蓝田,是出玉的葱岭的另一地名,而后世误以为是西安附近的蓝田。葱岭的河水发源于阿耨山,流到葱岭后分为两条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后晋人高居诲作《于阗行程记》载有乌玉河,这段记载是错误的。

18-4-2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徒,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

【译文】

含玉的石不藏于深土,而是在靠近山间河源处的急流河水中激映而生。但采玉的人并不去原产地采,因为河水流急而无从下手。待夏天涨水时,含玉之石随湍流冲至一百里或二、三百里处,再在河中采玉。玉是感受月之精光而生,所以当地人沿河取石多是在秋天明月之夜,守在河处观察。含玉之石堆聚的地方,就显得那里的月光倍加明亮。含玉的璞石随河水而流,免不了要夹杂些浅滩上的乱石,只有采出来经过辨认而后才知何者为玉、何者为石。

18-4-3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1〕。亦力把里〔2〕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3〕夷中不贵此物,更流数百里,途远莫货,则弃而不用。

【注释】

〔1〕实际上乌玉河流向东北,白玉河流向西北,过于阗后向北汇合于于阗河,再流入塔里木河。

〔2〕原文作“亦力把力”,今改为“亦力把里”。亦力把里:《元史》作亦剌八里(ilibalik),《明史》作亦力把里,包括今新疆大部分地区。

〔3〕这些说法得自错误传闻,不足信。

【译文】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里地区有个地方叫望野,附近河水多聚玉。当地的风俗是由妇女赤身下水取玉,据说是由于受妇女的阴气相召,玉就会停而不流,易于捞取。这或可说明当地人不明事理。当地并不贵重此物,如果沿河再过数百里,路途远,卖不出去,便弃而不用。

18-4-4 凡玉唯白与绿两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玕之类。价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1〕。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时,璞中玉软如绵絮〔2〕,推出位时则已硬,入尘见风则愈硬。谓世间琢磨有软玉,则又非也。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3〕,亦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者,治以为杯斝,此已当时重宝也。

【注释】

〔1〕所谓玉,指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虽然多呈白、绿二色,但也不能否定其余呈红、黄、黑、紫等色的美石为玉。

〔2〕天然产的玉有硬玉jadeite、软玉nephrite之分,所谓软玉硬度也在5.0以上,没有软如絮者。

〔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公元前三世纪赵国赵惠王得一块宝玉叫和氏璧,秦昭王闻之,愿以十五座城换取此璧,故称连城之璧,后用价值连城形容贵重物品。璧:古代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孔。

【译文】

玉只有白、绿两种颜色,绿玉在中原地区叫菜玉。所谓赤玉、黄玉之说,都指奇石、琅玕(似玉的美石)之类,虽然价钱不下于玉,但终究不是玉。含玉之石产于山石流水之中,未剖出时璞中之玉软如绵絮,剖露出来后就已变硬,遇到风尘则变得更硬。世间有所谓琢磨软玉的,这又错了。玉藏于璞中,其外层叫玉皮,取来作砚和托座,值不了多少钱。璞中之玉有纵横一尺多而无瑕疵的,古时帝王用以作印玺。所谓价值连城之璧,亦不易得。纵横五、六寸而无瑕的玉,用来加工成酒器,这在当时已经是重宝了。

18-4-5 此外,唯西洋琐里〔1〕有异玉,平时白色,晴日下看映出红色,阴雨时又为青色,此可谓之玉妖〔2〕,尚方有之。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3〕,与葱岭美者无殊异。其他虽有载志,闻见则未经也。凡玉由彼地缠头回其俗,人首一岁裹布一层,老则臃肿之甚,故名缠头回子。其国王亦谨不见发。问其故,则云见发则岁凶荒,可笑之甚,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入嘉峪,而至于甘州与肃州〔4〕。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注释】

〔1〕《明史·外国传》有西洋琐里(sola)之名,在今印度科罗曼德尔(coromandel)海沿岸。

〔2〕玉妖:一种异玉,可能指金刚石diamond,成分为碳c,等轴晶系,呈八面体晶形,纯者无色透明、折光率强,能呈现不同色泽。

〔3〕羊脂玉:新疆产上等白玉,半透明,色如羊脂。

〔4〕从新疆向内地的路线应为:新疆→嘉峪关→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庄浪(今陇东庄浪、华亭一带)→陕西。

【译文】

此外,只有西洋琐里产有异玉,平时白色,晴天在阳光下显出红色,阴雨时又成青色,这可谓之玉妖,宫廷内才有这种玉。朝鲜西北的太尉山有一种千年璞,中间藏有羊脂玉,与葱岭所出的美玉没有什么不同。其余各种玉虽书中有记载,但笔者未曾见闻。玉由葱岭的缠头的回族人其风俗是男人经年在头部裹一层布,故名缠头回人。其上层统治者也是不将头发露在外面,问其原因,则据说一露头发就会年成不好,这种习俗很好笑或者是沿河乘船,或者是骑骆驼,经庄浪卫运入嘉峪关,而到甘肃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内地贩玉的人来到这里从互市而得到玉后,再向东运,一直会集到北京卸货。玉工辨别玉石等级而定价后开始琢磨。良玉虽集中于北京,但琢玉的工巧则首推苏州。

18-4-6 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1〕剖玉,逐忽划断(图18-7)。中国解玉沙出顺天[府]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借以攻玉,永无耗折。既解之后,别施精巧工夫。得镔铁〔2〕刀者,则为利器也镔铁亦出西番哈密卫砺石中,剖之乃得。

图18-7 琢玉

【注释】

〔1〕研磨、琢磨玉的硬沙,一种是石榴石carnet,常用的为铁铝榴石almandite,红色透明,硬度为7,成分为fe₃al₂si₃o₁₂,产于河北邢台。另一种为刚玉corundum,天然结晶氧化铝al₂o₃,有蓝、红、灰白等色,硬度为9,产于河北平山。

〔2〕镔铁:坚硬的精炼钢铁。

【译文】

开始剖玉时,用铁作个圆形转盘,将水与沙放入盆内,用脚踏动圆盘旋转,再添沙剖玉,一点点把玉划断。剖玉所用的沙,在内地出自顺天府玉田(今河北玉田)和真定府邢台(今河北邢台)两地,此沙不是产于河中,而是从泉中流出的细如面粉的细沙,用以磨玉永不耗损。玉石剖开后,再用一种利器镔铁刀施以精巧工艺制成玉器。镔铁也出于新疆哈密的类似磨刀石的岩石中,剖开就能炼取。

18-4-7 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1〕用。又碎不堪者,碾筛和泥涂琴瑟。琴有玉声,以此故也。凡镂刻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蜍〔2〕添画而后锲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晓。凡假玉以砆碔〔3〕充者,如锡之于银,昭然易辨。近则捣舂上料白瓷器,细过微尘,以白蔹〔4〕诸汁调成为器,干燥玉色烨然,此伪最巧云。

【注释】

〔1〕钿(diàn)花:用金银、玉贝等材料制成花案,再镶嵌在漆器、木器上作装饰品。

〔2〕蟾蜍(chán chú):俗名癞蛤蟆,蟾蜍科bufo bufo gargarizans动物耳腺、皮腺的白色分泌物。

〔3〕砆碔(fu wu):似玉的石。

〔4〕白蔹(liàn):葡萄科多年生蔓草植物ampelopsis japonica,根部有黏液。原文作“白敛”,今改为白蔹。

【译文】

琢磨玉器时剩下的碎玉,可取来作钿花。碎不堪用的则碾成粉,过筛后与灰混合来涂琴瑟,由此使琴有玉器的音色。雕刻玉器时,在细微的地方难以下锥刀,就以蟾蜍汁填画在玉上,再以刀刻。这种一物克一物的道理还难弄清。用砆碔冒充假玉,有如以锡充银,很容易辨别。最近有将上料白瓷器捣得极碎,再用白蔹等汁液粘调成器物,干燥后有发光的玉色,这种作伪方法最为巧妙。

18-4-8 凡珠玉、金银胎性相反。金银受日精,必沉埋深土结成。珠玉、宝石受月华,不受寸土掩盖。宝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渊,玉在峻滩,但受空明、水色盖上。珠有螺城,螺母居中,龙神守护,人不敢犯。数应入世用者,螺母推出人取。玉初孕处,亦不可得。玉神推徙入河,然后恣取,与珠宫同神异云〔1〕。

【注释】

〔1〕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松脂变琥珀及琥珀拾芥的精彩论述相比,这里一大段神怪之谈倒是应当删去的。

【译文】

珠玉与金银的生成方式相反。金银受日精,必定埋在深土内形成。而珠玉、宝石则受月华,不要一点泥土掩盖。宝石在井中直透青空,珠在深水里,而玉在险峻湍急的河滩,但都受着明亮的天空或河水覆盖。珠有螺城,螺母在里面,由龙神守护,人不敢犯。那些注定应用于世间的珠,由螺母推出供人取用。在原来孕玉的地方,也无法令人接近。只有由玉神将其推迁到河里,才能任人采取,与珠宫同属神异。

18-5 附:玛瑙、水晶、琉璃

18-5-1 凡玛瑙〔1〕非石非玉,中国产处颇多,种类以十余计。得者多为簪、釦〔2〕音扣结之类,或为棋子,最大者为屏风及桌面。上品者产宁夏外徼羌地砂碛中,然中国即广有,商贩者亦不远涉也。今京师货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3〕、截子玛瑙〔4〕、锦江玛瑙〔5〕,是不一类。而神木、府谷出浆水玛瑙〔6〕、缠丝玛瑙〔7〕,随方货鬻,此其大端云。试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伪者虽易为,然真者值原不甚贵,故不乐售其技也。

【注释】

〔1〕玛瑙:一种隐晶体石英或石髓chalcedony,即各种二氧化硅sio₂的胶溶体,有色层或云状层。玛瑙agate用作次等宝石,有许多种类,实际上它既是石又是玉或介于石玉之间。

〔2〕原文作“结”,按(gou)为钩之异体字,与原注“音扣”相违。疑此为“釦(kou)结”,釦又为扣之异体字,则实为“扣结”,即纽扣。

〔3〕夹胎玛瑙:正视莹白、侧视血红色的一物二色的玛瑙。

〔4〕截子玛瑙:黑白相间的玛瑙。

〔5〕锦江玛瑙:有锦花的红玛瑙。原文作“锦红玛瑙”,查作者所引《本草纲目》卷八《玛瑙》条,则作“绵江马瑙”,故从《纲目》校改。

〔6〕浆水玛瑙:有淡水花的玛瑙。

〔7〕缠丝玛瑙:有红、白丝纹的玛瑙。原文为“锦缠玛瑙”,当为“缠丝玛瑙”,盖因作者引《本草纲目》时将上下文作了错误断句所致。

【译文】

玛瑙:既不是石,也不是玉,中国出产的地方很多,有十几个种类。所得到的玛瑙,多用作发髻上别的簪子和衣扣之类,或者作棋子,最大的作屏风及桌面。上等玛瑙产于宁夏塞外羌族地区的沙漠中,但内地也到处都有,商贩不必去那样远贩运。现在在北京所卖的,多产于山西大同、河南蔚县九空山及河北宣化的四角山,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江玛瑙,种类不一。而陕西神木与府谷所产的是浆水玛瑙、缠丝玛瑙,就地卖出,这是大致情况。辨试的方法是用木头在玛瑙上摩擦,不发热的是真品。伪品虽容易做,但真品价钱原来就不怎么高,所以人们也就不愿意多费手脚了。

18-5-2 凡中国产水晶〔1〕,视玛瑙少杀。今南方用者多福建漳浦产山名铜山,北方用者多宣府黄尖山产,中土用者多河南信阳州黑色者最美与湖广兴国州潘家山产。黑色者产北不产南。其他山穴本有之,而采识未到,与已经采识而官司严禁封闭如广信惧中官开采之类者,尚多也。凡水晶出深山穴内瀑流石罅之中。其水经晶流出,昼夜不断,流出洞门半里许,其面尚如油珠滚沸。凡水晶未离穴时如绵软,见风方坚硬。琢工得宜者,就山穴成粗坯,然后持归加功,省力十倍云。

【注释】

〔1〕水晶:古时又称水精,由二氧化硅sio₂组成的石英(quartz)或硅石(silica)矿物中产生的无色透明晶体qurtz crystal,有时含杂质而呈不同颜色,产于岩石晶洞中,硬度为7,并非绵软的。

【译文】

水晶:中国产的水晶要比玛瑙少些,现在南方所用的多产于福建漳浦当地的山叫铜山,北方所用的多产于河北宣化的黄尖山,中原用的多产于河南信阳黑色的最美与湖北兴国(今阳新)潘家山。黑色的水晶产于北方,不产于南方。其余地方山穴中本来就有,而没被发现与采取;或已经发现并采取,而受到官方严禁并封闭。例如江西广信(今上饶)地区惧害宫里派的宦官盘削而停采等等。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水晶产于深山洞穴内的瀑流、石缝之中,瀑布昼夜不停地流过水晶,流出洞口半里左右,水面上还像油珠那样翻花。水晶未离洞穴时是绵软的,风吹后才坚硬。琢工为了方便,在山穴就地制成粗坯,再带回去加工,可省力十倍。

18-5-3 凡琉璃石〔1〕与中国水精、占城〔2〕火齐〔3〕,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于是烧瓴,转釉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4〕。合化硝、铅泻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捏片为琉璃袋〔5〕硝用煎炼上结马牙者。各色颜料汁,任从点染。凡为灯、珠,皆淮北、齐地人,以其地产硝之故。

【注释】

〔1〕琉璃石:从上下文义观之,此处指烧造玻璃(glass)及玻璃釉质glaze(琉璃瓦釉)所需的矿石,主要是石英(quartz)等含二氧化硅sio₂的矿石。

〔2〕占城:占婆(champa),古称林邑,越南中南部的古地名。

〔3〕火齐:章鸿钊《石雅》释为云母(mica),透明单斜晶系,聚合体内呈鳞片状,为钾、镁等金属的铝硅酸盐,尤指白云母(mascovite),成分为k₂o·3al₂o₃·6sio₂2h₂o。历代多将火齐与火齐珠相混,但章氏认为二者有别,火齐珠为水晶珠,成分为sio₂,亦属透明体。此处作者指水晶珠。

〔4〕指瓶玻璃,由钠、钾、钙、铝的硅酸盐为原料。瓶玻璃约含75%二氧化硅、17%氧化钠、5%氧化钙及3%氧化镁。其中cao可借煎炼羊角而得,其余原料来自琉璃石。

〔5〕此处实际上讲钾铅玻璃(potash–lead glass)的制造。这种玻璃含14%氧化钾k₂o、33%氧化铅pbo及53%二氧化硅sio₂。k₂o来自硝石kno₃,铅氧化后成pbo,而sio₂来自火齐珠或火齐(琉璃石亦可),因均含sio₂。这种玻璃化学式为(k,na)o-sino₂ₙ₋₁-o(ca,pb)o-sino₂ₙ₋₁-o(k,na)。除硝、铅、火齐珠外,还应有cao的来源,即羊角。因前句已提羊角,原文此处没有复述。另外,用铜钱的目的是使玻璃呈现色彩。

【译文】

琉璃石与中国水晶、占城的火齐同类,都光亮透明,但不产于中国内地,而产于新疆及其以西地区。这种石五色俱全,国内的人都喜欢,遂竭尽工巧来仿制。于是烧成砖瓦,挂上琉璃石釉料成为黄、绿颜色的,叫做琉璃瓦。将琉璃石与羊角煎化,便制成玻璃碗,用以盛油或作灯罩。将羊角、硝石、铅与用铜线穿起来的火齐珠合在一起炼化,可制成玻璃灯。用上述材料烧炼后还可捏制成薄片,作成玻璃瓶。所用硝石用煎炼时结在上面的马牙硝。可用各种颜料汁任意将材料染成颜色。制造玻璃灯和玻璃珠的,都是淮北人和山东人,因为这些地方出产硝石。

18-5-4 凡硝见火还空,其质本无,而黑铅为重质之物。两物假火为媒,硝欲引铅还空,铅欲留硝住世,和同一釜之中,透出光明形象〔1〕。此乾坤造化,隐现于容易地面。《天工[开物]》卷末,著而出之。

【注释】

〔1〕此段意在解释以硝石与铅制玻璃质的机理,但原文未提琉璃石、羊角等物,可是没有后者,只靠硝、铅二味是造不出玻璃质的。

【译文】

硝石灼烧后便分解而消失,其原来成分便不再存在,而黑铅是重质之物。两种物质通过火的媒介而发生变化,硝吸引铅而自身消失,铅与硝结合以保留其存在,它们与琉璃石、羊角等在同一釜中烧炼而得出透明发光的玻璃。此乃自然界隐约的变化机制在该简单过程中之再现。结束《天工开物》之际,特记于此。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