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新华严经论

卷第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新华严经论卷第六

长者李通玄撰

初地菩萨多百法明门王。化多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多千法明门王。化多千佛世界者。不同权教实有分限。如前数法互相彻入。又如人以指画空作百千微尘数复以手除之令尽。然彼空中无有增减。以情量故见彼虚空数有增减。此亦尔。所有菩萨安立诸地法门增减亦复如是。为成诸有情故使令进修。若也一概皆平无心进也。凡夫无有进修之心。发心修至不修。方知万法无修也。而实教菩萨一得一切得。为称法体中无前后故。犹如帝网光影互相参彻相入无前后际也。亦如百千宝镜同临妙像。一一镜中影像相入色像齐平。如佛果位中诸菩萨。为从性起法身根本智为十住之中创证心故。所有法门境界皆悉依本。以体用通收皆悉彻故。还以性齐。即时齐故。更有余不齐之法为不可也。不同权学情障未亡九地已来未见佛性。所立地位皆有分齐而实可得。为未见佛性有假真如影故。是故经云。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如地位法门权施增减。为逐众生情故。体道者。真俗便真为一真。一切真故都无假法。不可于此圆教作增减见同其渐也。此经所有一切众海菩萨天龙诸神等众。皆佛果位海诸菩萨众。非是凡夫。欲令入者即同圣故。明毗卢遮那摄化境界等众生遍故。皆是佛果位众以化仪主伴故。如是果德位众共会成法示悟众生。成法之后入法界品中文殊师利。以此果德法门。出祇园会外。东行欲往觉城中利乐于人。舍利弗。六千比丘路上发心得十耳十眼。觉城东会善财遍求诸友。一生佛果圆明。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皆如善财。经文不可一一具陈。同会总皆如是。若也无缘总亦不闻。如祇园罗汉比丘等。同会不闻不见如来说此华严经典。是五众同会于文殊所同闻此法。悉皆同证之流。是故经云。此经不入余众生手。能深信者。情过三乘权学之流。何况能证者。故此经贤首品中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为甚难。是故当知。正集海会。未有人中凡夫。纯是诸佛果位菩萨。集会成其教法。文殊觉城所化。始明以此教法将用利药阎浮提众生。善财等五众。总表实得此法者。余义如前所明。如是来众纯是果位菩萨。来明果德。用备上机。都无权教菩萨小乘人天凡夫因果等众来集此会。权教菩萨至于九地已来不预此众。何况凡夫。何以故。为行六波罗蜜故。虽有行十波罗蜜者。由三僧祇劫成道果德故。不同此教一时即一切时非情所收故。出祇园会文殊东行六千比丘路上发心者。此明许声闻亦有最上之器堪能入此最上乘中。又彼六千比丘。于舍利弗所。皆新出家。未忻小果。以器利故。方能发心。至此位流。已登小果卒回难得。如舍利弗即是影响声闻。非实声闻也。即是已登佛位。入流接凡。以此义故。此经来众与权教不同。化佛设有处纯会菩萨。无小众者。亦不同此教。何以故。或有教说。即因成佛者即不行五位。或五位行相体用不同。如前已述故。如是准例无有同者。法既不同。众亦全别。又于此经中所有来众有十种同法。与诸经来众不同。一色身同。二法身根本智同。三慈悲智同。四言说法轮同。五来处同。六所成法则同。七与佛因果同。八事佛师弟同九报身国土圆满同。十怀疑获益同。

一色身同者。如五位中诸菩萨。各从十方来。一一方来众皆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菩萨来。皆金色身目发绀青。当位菩萨色身相似。诸天八部之众当类相似。明得法同故报亦同。如初会中。有五十五种部类。虽别明行门摄化异故。然其行相身色法门。五十五部互相参彻。一行作多行。多行作一行。一身作多身。多身作一身。相似故。前后十处十会例然。

二法身根本智同者。如十处十会中所有众海。皆同如来法性身。本智慧故。设有新学凡夫入会之者。见闻佛法刹那证入。皆齐如来法性身根本智故。无有入会见闻法者不同佛身智慧者。五百罗汉身在会内。不见不闻不知不觉此之大会及所说法门。不同权教菩萨二乘人天八部同会见佛闻法获益全殊。

三慈悲智同者。法身本智及差别智。慈悲体同解行合故。为文殊普贤佛果始终一法故。如华严经三宝者。佛为佛宝。文殊为法宝。普贤为僧宝。是古今佛之旧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为本如是故。非造作非成坏故。

四言说法轮同者。如经中五位菩萨各十方来。一一方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此会。十方世界皆悉如是。一时云集。异口同音十方众海一时说偈。皆同文句。名字恰合一无差别。为智慧同法行同所说法门十方世界一种皆同。不似余经之众解行差别有时得不得。

五来处同者。为此五位菩萨所来会者十方一切处皆至。又十方世界及微尘中。一一菩萨皆共住。为居法界体自他彼此远近情尽故。总不出一尘故。亦本来无入故。不似权教三祇未满诸见未亡。来至此已各还本土。又未论一尘之境圆法界故。然通变皆有限故。皆言神通非本法故。

六所成法则同者。十信十住五位六位菩萨行门。十方世界同施设故。十方世界古今诸佛同此法故。顿示因果在刹那中。其法无来无前后故。非同权教因前果后故。十地位终方始见性。地前菩萨是凡夫故。设有地前成佛者。推为誓愿力能。非本法故。或推地上菩萨引诸凡夫起胜行故。非论本法本来佛故。此华严经所施法则。直论根本智佛自乘门。不论权教开三乘门设多劫故。直明众生本来自体无作者故。性本自法界真佛智慧故。以为所乘也。

七与佛因果同者。既是文殊法身智身。诸佛果德。普贤行门。本来一法。此诸众海皆悉同之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于一刹那际皆得此之法者。不许于刹那际外有别时得者。即非本法故。若有人于佛法中见佛成道。作劫量延促处所。而生见者。信亦未成。未论修道见道。是故修道者莫作如是顺情所迷妄云修道。轮转生死无有休息。此是情量非是佛法。是故此经来众。皆与佛果位法齐。还成佛果位法。若有见闻悟入。皆同佛果位。为依本智慧法故。

八事佛师弟同者。如因陀罗网影互相彻。此十会法界海中菩萨。遍法界中一切佛所。皆有其身奉事诸佛。成师弟之敬门能同佛果。师弟之敬不失故。不同权教有自他佛故。有从彼佛所来还归自土故。不同此教不移本处不作神通而依本法恒遍满故。承事诸佛。能同别故。

九报身国土圆满同者。为以实法故而起信修。法既恒遍。身亦遍故。依法智行身土皆圆。此以一圆即一切满故。以无作智终无大小量故。为依本法身智身。为依正报亦等故。

十怀疑获益同者。如初会中。五十五众一时同疑心念同请。如来放光示现果德。一时同益。诸众各得一法。一人得诸人之法。已下九会皆悉如是。如上来众十种同法。比于余教全无相似。此本智本法本时本处古佛本法。六位行门本众之海。充满虚空微尘之中。重重如是一时集会。如此经中大众之海。从前至后。皆是成就彰表如来所乘五位六位佛因果门。无有一人得三乘果皆以此法十住初心体用齐佛依本智海故。不增不减于法体性。任运利生。十处十会来众行相。随文释义。方可料简。

第八明所施法门理事别者。如化佛权教中说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一切草木不能成道转法轮等。如华严经。即是越情实教。即不如彼化佛权宗约凡化教。如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所从来国。国亦名慧。一切境界总名慧体。何以然者。无有情无情故。所以然者。无二见故。为一真智境界无成佛者无不成者故。夫有情无情者。此是依业说。夫论成佛者。非属业故。若非属业者。即非有情非无情故。何得于出情法上计言有成佛不成佛耶。彼有情此无情者。是业收。非佛解脱故。岂将自己情业之系。作如是卜量情与非情成与不成。如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是之道。为有情及非情耶。如此华严经中大义。本无凡圣情与非情。全真法体为一佛智境界。更无余事。莫将凡夫情量妄作斟量。若存情系者。见有情成佛。见无情不成佛。此为自身业执。如是解者终不成佛。夫言理性遍非情而不同有情成佛者。此由未见法空不依实慧。未了得世间诸相本来常住。但见随情识变生灭之相。而妄斟酌。言非情但有其理遍故。只如成佛岂可理外别有佛耶。若理即是佛者。于此理中情与非情本无异相。岂从妄见立情非情耶。如佛是非情应不得成佛。若有成大菩提者。不依此二见。是故法华经会权归实。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辟支佛。不退诸菩萨。如是等三乘权学。总皆不能了。广如彼经。如华严经中。无有情与非情。但为智境界。一切山河树木。皆能现佛菩萨身及说法。与佛体。能同能别自在无碍。佛于世界中住持安立自在庄严境界差殊庄严各异。于其妙刹国土庄严。一一境中纤尘之内。佛身出现。刹海重重。佛身无尽。佛身毛孔亦复如是。境界重重。佛身无尽。互相彻入。能同能别。全同全异。净秽国土。无障无碍。不论如是情与非情。是故今言所施教门别。又权教之中诸行为先。佛果在十地之后。此教之中。佛果根本智为先证。以差别智而互为资。因果行相一时顿彻。先中后际。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不同余教一切。地修一地以性齐时齐行齐智齐故。以修定慧用智观之。莫将情解。

第九明与诸三乘得果别者。如经所说。为声闻人说四谛法转生老病死。为缘觉人说十二缘行。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今此华严经亦说四谛法。即与声闻四谛法不同。如四谛品中广明。皆为四谛明苦集本真元来是根本智。不同三乘有忻厌故。又五地菩萨作十谛观。一切十方世界诸佛皆说四谛法轮。但随类音不同尔。如世间孔老一切治众生法。总是四谛法。但随器所受深浅不同。或说十二分教门。或作咒说。皆为四谛法轮所收。声闻之人。但随根器得一分断苦之教。只如小乘断苦之法。广如小乘等部所说。且约四乘总相所趣成果处论之。声闻观苦集二谛。深生厌离。作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知身空寂。随空寂法。智灭身亡。不生悲智。名之为灭。以此灭处名为涅槃。设当从定起后亦无世间三毒等过。为在道前修诸观等以观折伏。如咒毒蛇。又修生空知心性灭本来无我。以此人无我法故。空三毒业不生悲智。出定入定无离此修。不离此者毕竟同空。悲心顿息名为灭谛。灭伏诸苦名为灭谛。以此灭谛名为道谛。如楞伽经说。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如是等比不依佛慧。偏修空定。从此知过。回心从正。能成佛身。如经所说。有永灭者。为滞寂故。责令早修。不应永灭也。为修生涅槃非永灭故。此乃大乘经中自有和会。如华严经中都无此文。如缘觉之流。知十二缘生之法本来无实自体皆空。知身知心自皆无主。身心无主性恒无我。以无我故无明便灭。无明灭故十二缘灭。逍遥任性独觉自居。异声闻故不趣于寂。异菩萨故无有悲智。唯不趣寂故即胜声闻。唯能持法故即不如声闻。故声闻之人。闻佛所说大乘经典亦能宣传。但未亲证。如净名所责。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权教菩萨创回二乘及小菩萨。未能全具大悲智者。如大品经等是也。但说六波罗蜜引起小根令成智慧。以彼偏修定业滞在无知故。但说六波罗蜜。以根劣故。犹怖生死。未说七八九十波罗蜜等。为方便波罗蜜成其大悲故。处于生死能运度故。如仁王经中。外凡内凡修六波罗蜜作六种人王。忍等已上四波罗蜜俱是四种轮王。十地十圣修十波罗蜜。能成十种天王。又余经渐回彼二乘分学及顿学等根成其悲智。虽修十波罗蜜。犹修假真如观。作诸法从本已来自体凝然不迁不变观。破修空有二执。成不生不灭法门。犹观当情。九地已来未明佛性。为修彼假智乃成障故。如前已说。如此经为上根人顿示本智。初心创发十住位上即与佛同智慧。如善财妙峰山顶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是其义也。以依本智法即无所修故。本无障故。任运悲智不作而成。随缘六道无非法界。了缘生法。自体恒真更无修作。所有念虑皆从智生。但知任运对现色身。说法应机如响相对。恒处生死流法身常寂。虽经多劫体不移时。入死出生非没生也。任大悲智法随缘故。法应如是。性无忧恼不住证修。法如是故。龙女善财总明如是。此法难信。三乘拱手遥推是化。非是人修。直说僧祇。逐情立劫。焉能信此无时智门。是故经云。能信此法为甚难者。即其事也。设经多劫勤苦作修。有得有求。作长作短。作是作非。作成作坏。舍身坏命。岂有成佛之期。何如初心即须如是入佛智境修学。岂不省力不枉功耶。以此义故。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真解四谛十二缘。及真如法身实智境界。皆是毗卢遮那方便引修。向此华严真实之海。令归本法任智施为。所修诸地随智所作。不起能心。而皆成办一切种智。不似诸教地上别作对治。但十信终心十住初位。即自了知坦然法界本智慧境。凡圣不异。脱体全真。不见有情无情有性无性。如是系障任法不生。如经所说。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其自身之智。普见众生成等正觉。善恶情绝性相无殊。虽度众生而无度者。是则名为种如来相诸善根故。如是之法付嘱流通。全与三乘浅深玄异。如大乘权学二乘及人天。不闻如此华严经典。上上根流唯希佛因果位诸菩萨等而能闻之。如上四乘之内。具有明证。如是所乘既别见谛全殊。于一名言浅深全隔。又如华严十地品所说。五地菩萨修十种四谛观。六地菩萨修十种十二缘。以此不同三乘四谛十二缘。

第十明所付法藏流通别者。如此如来出现品中说。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经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菩萨摩诃萨。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若转轮王无此大子具众德者。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何以故。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唯诸菩萨乃能如是。是故菩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以尊重心恭敬顶受。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信乐此经。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解云。生如来家者。自觉自身法身根本智与佛真性。性相平等同无性味。混然法界。自他情尽。唯佛智慧明彻十方。无性无依。无生死性。名为生在佛家。以自体无作平等悲智力故。绍隆正法统治众生。随所应作以法调伏。令诸众生差生死业所有一切安乐之法皆悉乐之。是则名为持佛家法。又云。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解云。证佛法身性同法界。同佛悲智。如是信修。理事不殊。性相平等。如是学者。种如来相。同佛善根。不同权教付嘱三乘声闻菩萨所共流通。又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及未生佛家诸凡夫者。此经付嘱最上大心凡夫唯求如来不思议乘生佛家者。若无大心凡夫求此法门生如来家。此经当灭。何以故。为此经难信。设有圣说凡夫不信不证。此经当灭。若不如是付嘱凡夫生佛家者。圣位菩萨有一切佛世界微尘数。如来何虑此经散灭。当知如是。如来意者。令诸凡夫生佛家者而起信修。不念已齐佛位诸菩萨众。诸有行者应如是知。何故三乘之教。多付嘱诸圣者。令使流通及付嘱未生佛家诸凡夫等。为三乘之法未出情尘。明法未真易信解故。且令凡圣共赞。令教流行善根不断。未出情量。不似此十信之终刹那即佛故。以此义故。三乘之教且渐引生未出情尘。三僧祇劫方得作佛。顺情之教根易信故。凡圣共赞皆得流通。不同华严十方诸佛根本智法及差别智大慈大悲法出情尘教深难信故。要待入证十住之位生在佛家为佛真子。方是流通。但有圣说无人证者。不名流通。但有凡夫说教无证者。亦不名流通。为自法不明疑情犹在。不破他暗故。未能决定知佛意故。以此义故。要待入证同诸佛智心方可决知佛教门故。以是义故。付嘱大心凡夫入证者故始名流通。但闻不契不名流通。

第四明成佛同别者。夫智身寥廓。总万像以成躯。万像无形。与智身而齐体。违真相隔得本形同。只为乖本相殊。致使化仪各别。或见形羸道树。藉草褥之微躯。或见色究竟天。处莲华之妙相。或见宝菩提树。居净土以成真。或见远劫修行。或见刹那当证。或见报身圆满相海无边。或见化体分身具三十二相。如是殊形异状遍通含识。以情根万别千差言何能悉。且约人天共感四乘权实之流。略作十门成道差别。使得童蒙起信发解除疑识本离权情希胜德。十门者。第一成佛身别。第二成佛时别。第三菩提树别。第四所坐座别。第五大众别。第六示相别。第七转法轮别。第八转法轮处别。第九大会庄严别。第十所受法门别。

第一成佛身别者。此毗卢遮那佛身。如经所说。有九十七种相及无尽相身。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

第二成佛时别者。如权教中。佛生之后。即以逾城出家。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以之为时。如毗卢遮那佛即实不如是。如来安立化相。为度三乘众生应见如是出家成佛。如华严中实法界海。即不如是。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以来经无量阿僧祇劫。此即是回彼三乘人就实而论。此毗卢遮那佛依本法界成大菩提。还依本法界。无始无终不出不没无成无坏无有时分。此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此为实说。又顶著华冠本非出家。都无八相之事。若有人能知如来不出不没不成不坏。即知如来常住在世常转法轮。即是毗卢遮那出兴于世。又从兜率天下降神入母胎转法轮入涅槃。不出一刹那际。彼天犹未下母胎。犹未出此已入涅槃。一切事总毕。

第三菩提树别者。三乘之中见佛道树是木树高下称人间。如一乘中。如来成道所居之树。即宝树高过六天。如金刚藏身中所现之树。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大义总一切处遍故。

第四所坐座别者。三乘中化身成道。弃荣藉草褥。此一乘中。本身成道坐宝莲华师子之座。妙宝严饰具众庄严。

第五大众别者。为毗庐遮那所有大众围绕。皆是普贤文殊等众。及有新发意者。皆是心求佛果法界之众。非是三乘权学为求声闻缘觉厌苦菩萨之道乐生净土之众。设有声闻之众。若未回心。如聋不闻不知不见说此甚深华严经典。亦非因前经三祇劫得果之众。皆智圆多劫一际无前后时之众也。

第六示相别者。如权教中。即以兜率天受生降神入胎八相成道等。一乘教中。即以初发心住会法身本智以为正觉。情绝始终。不见时迁及以不迁不乖当念蕴空即佛。都无时分迁转之相。应真自性常转法轮。不似权教八相等事。或于摩醯首罗天坐花王之宝座。或以三千大千之国土以为报境。如来施设分量限齐者。皆引众生之化仪。渐令心广。未为究竟之实相也。如此华严法界之妙门者。约分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刹海参映重重。为明无尽佛国互相彻入。一一佛刹皆满十方。十佛刹微尘数国土。皆无限碍身土相称。都无此彼往来之相。不同三乘为小根故权安分齐身土之相。如此毗卢遮那之相海也。纤尘匪隔其十方。毛孔讵亏于刹海。三乘示相者。萤光不可以比日月之照功。琉璃难以类摩尼之净德。此乃非由佛尔。只为器劣故然。

第七转法轮别者。化佛转三乘法轮。毗卢遮那转一乘法门。一乘者所谓佛乘。如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乃至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为法华经会三乘引令至实。如前依判教分宗门中已说。只为三乘种性人。还依本种性。作三乘教说。说龙女刹那成佛是化。返成谤教不顺佛心。原佛本意者。令龙女刹那成佛。为本法自无时。证尽时处即为实法。返云是化。此是苦哉。当复奈何不期甘露返成毒药。翻将宝玉唤作泥尘。以实为虚将虚为实。请后达士莫踵前贤。先圣法门普咸垂训。随根权实事非一途。深可久思具闲佛意。了明权实顺教流通。不滞诸根权实俱济。只可引小归大众圣元心。以实成虚佛不悦可。依宗传教福利人天。使得金玉焕然各不沉没。是故毗卢遮那佛说佛乘。化佛说三乘。化佛教中法华涅槃渐渐引权令归实门。即龙女刹那成佛。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喻等。是也。皆为分有未具全示。一一具足因果报相之门。唯北华严具足。是故今言转法轮别。

第八转法轮处别者。权教中化佛转法轮。或言鹿园。或言给孤独园等。皆有处所上下往来。此经即十处十会及一切尘中佛国佛身重重重重重重无尽无尽无尽常转法轮。不去不来不出不没。十会名处后当更明。皆云不离菩提场而升一切处。经自有具言。

第九大会庄严别者。说此经时天上人中十会十处。一时普集十方圣众大心众生。无有三乘定性未回心者。设在其会不在其流。又十会之众各从十方来。随所来方皆云有十佛刹微尘数众而来集会住住地地以次十百千增多为明无尽。又一一会众皆遍法界重重重重参光影像。纤尘之内亦众会重重。一一尘中众会皆与法界虚空等。乃至于一小众生身内成等正觉。众海重重转正法轮。其小众生不知不觉。如是众会皆为诸佛菩萨性遍一切处身土众会皆遍一切处故。不似三乘中化佛众会皆有处所限量分齐往来。为众生根小。非佛故然。

第十所受法门别者。如权教中。或从小乘。渐渐修习无常苦空。厌老病死修四谛观。于中苦集二谛以为世谛。灭道二谛以为真谛。观彼苦集真实是苦。深生厌离趣求寂灭。以无常不净白骨等观。观彼微尘成于空观故。苦集本无。识灭智亡。以空为证。且令苦尽。然后方为说大乘法。令使回心修法空观行诸六度渐起悲智。或有大乘菩萨种性者。观行对治似彼小乘。性有慈悲乐行诸度。不取空证留惑益生。成法空等观。或有大乘菩萨种性。一下顿修假真如等观。以假真如门加行调伏。经三僧祇劫。十地见性方始成佛。或有教说地前三贤菩萨以观力故折伏无明地上见道。或有教说。三贤菩萨少分得见法身。如是等说。总是三乘权教所说。如此华严经即不尔。直为上上根人。一下直授法界自体根本法身。古佛智海迷在无明。顿令以方便三昧而令现之。全将佛果顿授十住初心。一念一时一际。一法界门顿授。文殊普贤万行理事。更无情量卷舒延缩不废随俗时劫了然具存。三世日月岁数差别了然明著。然其岁劫当自不移。常与无常不成不坏。法本如是。了知苦谛本来圣谛。元无诸苦亦无涅槃。若如是信解。如是证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即以智幻门幻生其身。等众生界。同众生事。即以无碍念门了众生根。即以师范门以成轨则。即以众艺门训诲众生。即以无依道场门法无所著。即以无念门念而不著。即以净智光明门。恒照无碍。安立诸法度脱众生。即以无尽相门不坏色身。即以诚愿语门出言诚谛。即以幻住门常住世间成就众生诸根解脱。如是十法即是善财童子等觉位内善知识利安众生之门。令诸学者顿修悟入。行此十法利安众生。善住世间解脱法门。殊非如三乘之众厌苦集乐灭道之法也。亦非留惑乐空出缠求净土也。

第五明见佛差别者。夫佛身性相一体无差。器有万端依根各异。情存相隔见绝体齐。身立影生情留佛异。佛由情应以此乖真。心尽情亡智身自称。智缘无作动寂俱真。如是相应名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者。名种种光明遍照也。以法身悲智示相教光。用对诸根随情现色。为情乖相别见异佛殊。以体相混收本是毗卢遮那一智身也。只可归真去假。不可滞假亡真。略立十门见佛差别。使得留心创信者返末而还源也。

一人中见佛但有三十二相。

二诸天见佛但有八十种好。

三诸龙见佛。或同人所见。或见但为大龙王也。余畜例然。

四诸仙人见佛但见仙人。

五诸余外道还见佛与己同类。

六八部神等见佛与己为王。

七小乘人见佛为大声闻。

八缘觉见佛还为缘觉。

九权教中菩萨见佛。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

十一乘教中菩萨见佛。为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海。为法界主。且云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世界。为明无尽。总摄一切刹故。福智充满一切诸刹。无尽相海重重故。

如上十种见佛不同。皆由发心之时信乐差别。以信乐力故。见佛不同。是故当知。发心之者。发广大心。信广大教门。发广大愿。行广大行入广大智。利益成就无尽众生。即得速成菩提行愿福智悉皆圆满。若不如是。终非毕竟成大菩提。劳而功少。何如直往一切智之中也。

第六明说教时分者。夫创证觉心。道源虚寂。智圆三世。始终俱尽。会万像。济有无。混去来。印古今。豁达唯神。恬怕应真情亡智立。想绝悲存圆声遐布。随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齐得。如空中响称击成音。诸根获益任智无心。刹那无际焉存古今。略依权实。且立十种教起前后时分不同。

第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

第二如大品经说。佛初鹿园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等。

第三如法华经说。三七日诣鹿园说法。

第四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六七日方说法。

第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七七日方说法。

第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说法。

第七如大智度论。五十七日方说法。

第八如十二游行经。一年不说法。

第九依今唐朝藏法师判。如来成道定经一七日后方说华严经。

第十(通玄)今依此华严法界门。总不依如上所说。如此经。以法界本智性自体用理事大悲本实为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古今见尽常转法轮。无始无终。法本如是。如上所说。总依根自见时分。并非如来有此不同。如来本法智体。并无时分可立。但使令心信解法界无时。即是如来说法时也。情亡心尽任智利人。即是如来成佛转法轮时也。若也情存立见。云如来如是时出世如是时说法者。并不依佛见。总是自情。如此华严经教门。即是无始无终为门。不何逐情强立时分。此经乃是无时之时。一切时说。如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者。量既本无知。欲将何为说法时也。皆是如来一智用一圆音一刹那时。以无时之时为说法时故也。

第七明净土权实者。夫以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荡荡罕寻其际。遮那法界。体相通括于尘沙。方广虚门。净秽互参于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于他国。指秽境于娑婆。或此处为化仪。示上方为实报。文殊位居东国。金色世界而来。观音身处西方。极乐妙土而至。如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以略会诸门。令使创修有托。约申十种。以定指南。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

第三维摩经净土

第四梵网经净土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

第六涅槃经中所指净土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

第九唯心净土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

第一阿弥陀经净土者。此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想不移。以专诚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

第二无量寿观经净土者。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众生乐妙色相者。令使以其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第三维摩经净土者。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狭。是实未广。

第四梵网经净土者。虽说一大华王而有千华。一一华上有百亿化佛。教化百亿四天下众生。然彼千华及彼华王。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者。如来于彼坐宝莲华座成等正觉。以为实报。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成正觉者是化。此为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言此阎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罗天是无漏故。为存染净彼此未亡。此为权教。未为实说。

第六涅槃经所指净土者。云如来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外者。为三乘权教一分染净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权推如来报境净土在西方。此权非实。

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者。此为三乘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非实是权。

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者。此引三乘中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信而未见。

第九唯心净土者。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唯真智不念净秽。称真任性心无恚痴。无贪嗔痴。任大悲智安乐众生。是实净土。以自净故教化众生令他亦净故。是故维摩经云。唯其心净即佛国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

第十毗卢遮那所居净土者。即十佛刹微尘数莲华藏佛国土。总含净秽。无秽无净。无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相障隔。略言十佛刹微尘数国土。为知无尽佛国不出一尘。为无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为实报非是权收。

新华严经论卷第六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