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新华严经论

卷第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新华严经论

唐 李通玄撰

新华严经论卷第一

长者李通玄撰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以本性为光。智随根应。大悲济物以此为名。依本如是设其教泽。滂流法界以润含生。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示兰若以始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于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以海印之三昧。周法界而降灵。用普眼之法门。示尘中之刹海。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影十刹以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其为广也以虚空而为量。其为小也。处极微而无迹。十方无卷。匪亏于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恒居智海。分果德于五位之门。常住法堂。示进修于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刹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玄开果德之法门。百万亿之妙言。咸举佛华之行海。十身十会。阐十十之法门。十处十方。启十通而疏十辩。出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而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又成五位法门。具德行。其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遂信首文殊之前。正证妙峰之顶。经过五众。成一百一十之法门。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之佛果。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后入普贤之身。彰体用圆极。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无方为义。方以理智为功。广即毫刹相含。佛乃体用无作。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严即依正庄严。经即贯穿缝缀。世主妙严品者。菩萨示生。皆为世主。同臻海会。故号妙严。品者类会同流法门均隔为品。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是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释此一部之经总作十门分别。

第一明依教分宗 第二明依宗教别 第三明教义差别 第四明成佛同别 第五明见佛差别 第六明说教时分 第七明净土权实 第八明摄化境界 第九明因果延促 第十明会教始终

第一明依教分宗者。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时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增减不同。地位因果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猷。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

第一小乘戒经。为情有宗。第二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第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第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第七法华经。会权就实为宗。第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第九涅槃经。明佛性为宗。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即以此经名一切诸佛根本智慈。因圆果满一多相彻。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已上分宗。皆是承前先德所立宗旨。设有小分增减不同。为见解各别。大义名目亦多相似。如西域及此方诸德。各立宗教后当更明。

第一小乘戒为情有宗者。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言是应作是不应作。说善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系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摩坛头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者。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净行。当知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则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第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者。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有忻求佛果者。谓毗卢遮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本。故经言。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又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实。此为实有教。当教之内顿示权实。故不同小乘前亦无常后亦无常。为但生人天故。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也。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圆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又华严经中世界量与梵网经中莲华形量亦不同。广狭全别。广如下文所说。

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者。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著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破所执著故。般若经中说十八种法。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槃自然显著。此为真有。不空名宗。虽然为真有。所说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如华严经。具实报相好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菩萨等。上下自相纶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又以普贤文殊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一部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十万颂之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总以性齐时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如是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不同此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

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者。如来说于有教空教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教。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暴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如深密经云。如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不离真智故。如彼暴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见识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像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故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渐始学菩萨破相反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异灭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即不然。但影本身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法华经。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故不为余乘若二若三。又三乘之人。于佛性相之法。如来不许彼智解。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舍利弗。辟支佛及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以法华经会三乘权学来归佛乘实法界故。门前三驾且受权乘。露地白牛方明实德。以是义故。于中有少分义意与华严经相扶。龙女所乘即是白牛之乘。又与善财同其所得。是故华严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权门。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二乘之人久厌患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又第二时说般若时教。为回二乘及渐学菩萨。多空破有。以六波罗蜜为行所乘。于中二乘虽少分回心。及渐学菩萨乐空增胜。为彼权学菩萨三乘初对治门。还与小乘初对治门小分相似。但有一分慈悲增胜。未证法身佛性根本智等道理。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初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法不令增长。元来未是法身佛性根本智。为见未真故乐空增胜。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第九识。为纯净识。云八识以净识为依止故。即欲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学徒畏苦习故。即说业种恒真。怖难信故。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故。欲令不灭识性长大菩提故。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伽经。直为根熟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下文更明。维摩经云。尘劳之稠为如来种等。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

一修空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佛果门。此略示名目。下文广明。如华严经说。有一类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广会在下文。以虽见佛性未知业障。犹名假名菩萨。

第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者。此经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如来于此山下过。罗婆那夜叉王与摩谛菩萨。乘化宫来请佛如来。于此山上说法。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瞩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参罗焕然明白。此经意直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更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了真即识成智。此经异彼深密经义。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心犹如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也。如华严经不尔。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玄自不同。说楞伽经。即是化身所说。境即是秽土峰所居。法门说识境界为真。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化身明教是权。大慧且论议简择。如华严经教。佛身即是本真法报。境界即是华藏所居。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门。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刹十身体彻相入。若论同别。未可具言。更待下文依位广别。

第六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者。维摩经与华严经十种别一种同。十种别者。

一净土庄严别。二佛身诸相报化别。三不思议德神通别。四所设法门对根别。五诸有闻法来众别。六说教安立法门别。七净名菩萨建行别。八所阐法门处所别。九常随佛众别。十所付法藏流通别。一种入道方便同。

一净土庄严别者。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如来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而未说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如华严经中。具说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无尽世界海。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说。不但独言三千大千世界严净。

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者。说此维摩经。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说。说华严经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实报如来之所说也。

三不思议德神通别者。如维摩经说菩萨神通。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能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又小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高八万四千由旬。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维摩诘致其右手掌。擎其大众往诣庵罗。又以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此处示于大众。送还本处。如是神变。且为权学三乘声闻菩萨等众现如斯事。何以故。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自他未亡。所现神变依根所见。皆有往来分齐限量。又是一时之间。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根令渐增进故。非是法尔。力故。如华严经中。以本法力。法如是故。能以一尘之内。含容十方一切佛刹众生刹。总在尘中。世界不小。微尘不大。十方世界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总皆如是。如经所说。菩萨于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其小众生不知不觉。当知佛以权教引小根故。身外见佛。现神通力而有来去。实教之中。以自本觉自觉本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外往来诸见。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言。法如是故。经中每言以佛神力法如是故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是故。推其本德都无变化。一一国刹身心性相。以依本故。不随妄故。大小诸境皆如光如影。互相映彻周遍十方。都无往来。都无分齐。即一一众生有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齐往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已方陈实教。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不住。如阿閦佛品广明。是故权根小见乐欲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不可执化成真恒迷智境。识权就实。迁入法界之门。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四所设法门对根别者。此维摩经对二乘根。令回向菩萨菩提入大乘故。又对大乘中。滞净菩萨悲智未满者令进修故。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本土。请佛世尊愿赐小法。如来依根见彼菩萨滞于净土。悲智心劣。便为说法。令学有尽无尽解脱门。下文云。不离大慈大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如善师想。广如维摩经说。此经对此二乘三乘悲智未满。令且渐修增长悲智。未即一下顿示佛门。未即说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觉。未即示其广大妙事。皆有分齐故。

五诸有来众闻法别者。如维摩经中。所有来众。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萨众舍利弗等影响声闻。余外来众。总是三乘之中权学之众。设有于中菩萨生于诸趣同类俱来。皆欲成就三乘权学渐令增进。未说圆满诸佛本乘。如华严经中所有来众。皆是乘如来乘佛智果德自体法身。具普贤行。而随影现十方刹海一切道场。还成如来所乘本法。无有一个三乘根机。设有根机。如盲如聋。不知不觉。犹如盲人对于日月。犹如聋人闻天乐音。如业贫人对天宝藏。如大福德处于地狱。亦如饿鬼临大海边。三乘之器道力未穷。未回心者。常居法界海中。诸佛境界。与佛同德同身。终不能信。不能知别求佛见。如华严经云。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功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当知闻法众全别。维摩经中娑婆之众彼此未亡。香积诸徒垢净全在。当知此类并是见解未真。守一方之净刹。虽名菩萨。谛道未圆。如是之徒。未详佛意。虽有忻菩提之志愿。滞净刹以居心。彼与法身智身玄隔。是故法华经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亦复不能知。即如华严经之乐。自身与佛身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别。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鱼龙。住涅槃之大宅。现阴阳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映相参。师弟互融因果通彻。并如斯之众也。

六设教安立法门别者。此维摩经。以净名居士。现少许不思议之通变。令二乘回心。又处于生死现身有疾。令知染净无二。又表菩萨大悲有疾。具陈不二之门。建定慧观智。用彰不求之法最要。故云。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然未似华严经具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六位行相因果同别法门。

七净名菩萨示行别者。净名为表大悲。示入生死现其病行。华严经毗卢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觉行。彰大智能出世故。

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者。说维摩经。在毗耶离城庵罗园。及在净名之室说。华严经在摩竭国菩提场中及一切世界及一切尘中说。

九常随佛众别者。说维摩经时。声闻为常随佛众。但具五百。说华严经时。总是一乘大菩萨众。为常随佛众。具十佛刹微尘数大众。总是具普贤文殊体用等众。

十所付法藏流通别者。此维摩经嘱累品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故即以其经付嘱已成菩萨已生佛家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付嘱流通。即以其经付嘱凡夫初心始能见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者。此经难入。许人能证以自证故方堪能说。表三乘是权但以圣劝修证有得法未成实故所有说法者亦未实故。华严经云。此经珍宝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

问曰。若许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无尽无边。以世界微尘莫知其数。何须虑此经若无真子即便散灭。

答曰。此经义者付嘱凡夫。令觉悟入此法门故令生佛家。使其转教佛种不断。即令凡夫得入真境。若嘱累诸大菩萨。凡夫无缘。诸圣自明。无凡夫修学者。凡夫道中佛种即断此经散灭。以此义故付嘱凡夫令修。不付已前大菩萨旧见道者。

一种入道方便同者。维摩经云。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及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无住等。是初观智门略同。于入道行相门户。次第轨则全别。广如下明。

第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者。此经引彼三乘之人。归一乘实教故。引众流而归大海。摄三乘而还一源。藏法师等前诸大德。会为共教。一乘为三乘同闻法故。华严经为别教。一乘为不与三乘同闻故。参详此理会此二门。法华经引权器以归真。华严者顿大根而直受。虽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论其轨范有多差别。今欲备举事广难周。略举十门用知纲目。十门者。

一教主别。二放光别。三国土别。四请法主别。五大会庄严真化别。六序分之中列众别。七龙女转身成佛别。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九六千之众发心别。十授诸声闻远记别。

一教主别者。说此法华经即是化身佛说。还过去灭度多宝佛来证。成此经。三世诸佛同共宣说。如华严经即不然。教主则是毗卢遮那为教主故。即是法报理智真身。具无量相海功德之所庄严。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时法界。报相重重无有障碍。古今一际。非三世故。旧佛非过去。今佛非新出。为根本智性相齐理事不异故。如是本佛说。顿受大根故。不是化佛故。不似法华经有旧灭度多宝如来。今佛出世说法华经。以是义故言教主别。

二放光别者。说法华经虽放眉间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称无边无量无尽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华严一部经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终具十。后当更明。

三国土别者。说法华经。三变世界令成净土。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然后安置他方来众。变此秽境令成净刹。说华严经时。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莲华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如经云。一一世界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不增亦不减。无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诸佛成道在一小众生身中化无量众。其彼小众生不知不觉。只为凡圣同体无移转相。纤尘之内自他同体。不同法华之会移转人天方明净刹。此乃对权根自他滞见者之所建立。是故今明国土别也。

四请法主别者。说法华经时。请法主者即是舍利弗。以为劝请之首。说华严经时。佛令文殊普贤随位菩萨。各自说自位法门为说法首。佛表果法。举果为因。大悲行成根本智。果体自成。故无言不说也。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故。文殊普贤。表因位可说说佛果法示悟众生。阿僧祇品世间数法广大难量。唯佛究竟。不属五位中因果门。故是佛自位内法门。还佛自说。随好光明功德品。则是如来自成因果。后佛自说法尔之力恒常福智光明之法门。示为不属五位之内行。相因果。故佛亦自说。此明佛果无二愚也。除此二品经外。诸余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内行相法。门是故佛不自说。总令十信十住十行等当位之内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其所放光。表法之相。后当广明。当说华严经时。一无声闻及。小菩萨为请法主。皆佛果位内诸大菩萨。自相问答安立佛果法门行相。为悟大根者故。顿将佛果直受为因。因即以果为因。果即以因为果。如种种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见。是故今言请法主别。

五大会庄严真化别者。如法华会。令三千大千世界清净庄严。其诸化众亦皆充满。所来诸佛皆云是化。华严经即不尔。即有十处十会众。皆满十方不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彻入。杂类众生亦皆无碍身土相彻。如影含容。所来之众不坏法身而随相好。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即相全真无有化也。不同余教说化说真有相参会。是故今言大会别也。

六序分之中列众别者。法华会中先列声闻众万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此为姨母。次列耶输陀罗比丘尼。此是佛为太子时夫人。佛为大子时有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输。三名摩奴舍。瞿夷是善财童子十地法云地善知识。表十地法悦能慈故为法利生。法悦身心是其妻义。次列菩萨八万人俱。次列诸天龙鬼等。华严经即不然。先列菩萨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不论其从者。次列执金刚神众以后诸神龙天等众部类。总有五十五众。一一部从各别。各各部从。各有佛世界微尘数众。或有部从直言无量。且于初会通菩提场众有五十五部众。其于十会之众。后当更明。大义论之。佛身众海无边法界。以重重一一诸身普含容而无际。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不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约略论之。如是十会列众。后当更明。从初七会。都不闻声闻之名。八会之中。始有比丘之众。至位方明行相。

七龙女转身成佛别者。如法华经。龙女于刹那之际。即转女身具菩萨行。南方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即万法体真无转变相。如维摩经中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如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未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刹那证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裂三乘之见网。撤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之真实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自迷实法返称为化。不知躬已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玄指僧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如此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因方回。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身谦敬皆菩萨行。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是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者。即言南方无垢世界非此娑婆。解云。心得应真故称无垢。正顺本觉故号南方。为南北为正故。又南方为明为虚。南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无故即还依世俗八卦表之。余方虽无八卦之名。其方法是一法也。故虽然理既如是。有理即有事故。还须有国。众所归依。若有别住南方。自他彼此犹隔。此乃犹顺三乘。分别引权根而生信解。迁就佛乘。故为三乘余执势分难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未绝。不同华严顿印法界之体。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陀罗网之门。是故今言所居国土别。

九六千之众发心别者。如法华经云。龙女成佛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又下文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达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虽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而为智士。寄在迷流。为利启蒙。故遣教行。益济凡学令成轨躅娑婆之众既遥敬礼六千发意。彼此未亡。俱顺三乘权学有为菩提。未得普门法界本觉菩提自他同体。以是义故。有遥敬礼。华严经即不然。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境因陀罗网庄严法门。世界海旋重重妙智一时同得。为一证一切证一断一切断故。即自身之内有十方诸佛刹刹海庄严。佛身之内即自身之境。重重隐现。十方世界法合如斯。犹如众流归于大海。虽未入海润性无差。若入大海皆同醎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迷之与悟虽然有殊。本来佛海元本不出。云何法华经中娑婆之众有遥敬礼。以此事仪法则与华严全别。只如法界品内。六千之众。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咸证。余众皆尔。善财南询诸友。佛果慈氐已圆。复入普贤之身。法门总备。理事齐亘。无法不彰。法界既处尘中。何得有遥敬礼。是故今言六千之众发心别。

十授声闻远记别者。为法华之中。龙女虽复顿印法界无时之门。全彰佛果。三乘权学。有信顺之心。余风未殄。未能顿证远劫方登。故受远记。不同华严迷则处凡悟则是佛。设有余习以佛知见而用治之。无佛知见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驶水之流。还经远劫方能入也。为三乘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离缚。笼系烦多乐著生死。虽求出世。根器下劣滞住退还。如来于是。以生老病死无常不净刹那灭坏念念不住如是等观。使令观之令生厌离。厌离心成心居净秽。如来于化教之中。为此根故。虽复劝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净土在于余方。为彼三乘见分未亡。见此娑婆恒常是秽。说因说果。破彼疑心暂化令净。摄却神力还常见秽。三乘教即自有明文。即因斯无常观智习性难回。龙女虽顿示佛乘。虽信未能即证。以是义故。法华会内所受记别皆蒙远劫。法华渐引来归华严。常时直授。发心即佛故。以此义故。行根不同。同门有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如华严经贤首品中。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经云。若有诸众生。其心厌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转无尽佛法。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如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正教。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宗。方明露地之实教。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余二者即菩萨大乘。通缘觉声闻是余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故。足为龟镜。可以明鉴。二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又从凡夫。即圣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证三世性古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善财证此名为一生。三世时劫既尽。更有何生。故名为一生。诸余施设十种不同。前已论讫。龙女转身。善财不变。为转无所转有异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一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