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中国文化的命运

十八 伦理本位底社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对于他们在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之两端,翻覆不已底西洋社会,我们说此历久不变底中国社会,是一“伦理本位底社会”。

何谓伦理?我们可以覆述前章的话:人和人相与之间,就有了伦理关系。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之相与。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故伦理关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与之人,随其相与之深浅久暂,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乃至一切相与之人,随其亲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其相互间底一种义务关系。“伦理”之“理”,尽正在此情与义上见之。

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而家人父子乃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底,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则有夫妇,有子女;而宗族戚党亦即由此而生。出来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遇事相助则有乡邻朋友。随其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有其若近若远四面八方数不尽底关系。是关系,皆是伦理,皆有其情与义。然为表示彼此亲切,加重其情与义,则于师,恒曰“师父”,而有“徒子徒孙”之说;于官,恒曰“父母官”,而有“子民”之说;于乡邻朋友,则互以伯叔兄弟相称谓。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由是乃使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底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之有伦理关系底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相联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我们所说“中国社会以伦理为组织”,即指此。

大抵社会组织,首在经济上表着出来。近代西洋所以为个人本位底社会者,即因其视财产同于身体,一样地为个人所有之一种自由。反之,社会主义者所求底社会本位底社会,便是以土地和一切生产手段统归社会所有。伦理本位底社会于此,两无所似。

伦理社会中,夫妇、父子情如一体,财产是不分底。有时祖父在堂,则祖孙亦不分;父母在堂,则兄弟等亦不分。分则视为背理。——是曰共财之义。不过伦理感情是有等差底,而生活以分居为便,故财不能终共。于是在兄弟之间或近支亲族间,便有分财之义。最初是在分居时分财,分居后富者时或再度分财于贫者。亲戚朋友,彼此间有无相通,是曰通财之义。通财,在原则上是要偿还底:盖其分际又自不同。遇到某一种机会,施财亦是一种义务;则大概是伦理上关系最宽泛底了。要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此外如许多祭田、义庄、义学等,为宗族间共有财产;大都是作救济孤寡贫乏和辅助教育之用。这是从伦理负责观念上产生出来底一种设备,与集体生活相似而不同。

然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社会经济生活,却隐然有似一种共产。不过其相与为共底,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亦要看这财产之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多数人之所共。盖无力负担,人亦相谅;既有力量,义务随之而宽。此所以谚有“蛇大窟亦大”之语。又云“有三家穷亲戚,不算富;有三家阔亲戚,不算穷”。然则其财产不独非个人有,非社会有,抑亦非一家庭所有;而是看作凡在伦理关系中都有份底了。谓之“伦理本位底社会”,谁曰不宜。

随此看重伦理情谊而有之结果,便是以财产为享用之物,而缺乏更以增殖财产之资本观念。它类近于社会主义之消费本位底经济,而不趋向于生产本位底资本主义之路。这在人生态度上,对照近代西洋人可算导中国人于比较正确之路。但中国或因经济上不走向资本主义,而技术上亦就总不发生产业革命者,其故未始不在此。那却是一件可惜底事。

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但知有君臣、官民相互间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民与国家之团体关系。一般国家之阶级统治,亦由此隐晦或消融。——这是伦理社会给予政治的影响和变化。

中国自古有“以孝治天下”之说,殆为西洋人所难于理解。其实这与近代西洋人所信“从人人之开明底利己心,就使社会福利自然增进不已”者,正好相比。它是说:从人人之孝弟于其家庭,就使天下自然得其治理;所以为君上者,莫若率天下以孝。福利与进步,为西洋政治要求所在;而伦理关系都各自作到好处(所谓父父子子),大家相安相保,则是中国政治之理想。这两者虽不同,然其都取放任而不主干涉则相近。西洋近世由此大演其自由竞争,创造了灿烂底物质文明:中国亦由此果然度了二十年所谓“安息于地上”之生活《新青年》第一卷第四号陈独秀论《东西民族根本之差异》,有云:世或称中国民族安息于地上,犹太民族安息于天国,印度民族安息于涅盘;斯说也,吾无以易之。“中国民族安息于地上”,似早有此说,第未知何出……——此可以见其不但整个政治组织纳于伦理关系中,抑且其政治上之理想与途术,亦无不出于伦理归于伦理者。

中国人似从伦理生活中,深深尝得人生趣味。像孟子所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朱注:“乐则生矣”,谓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既有生意,则其畅茂条达自有不可遏者;所谓“恶可已”也。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固然其中有教化设施的理想,个人修养的境界,不是人人现所尝得底。然其可能有此深醇乐趣,却信而不诬。人人所尝得者,不过如俗语“居家自有天伦乐”;而因其有更深意味之可求,几千年中国人生就向此走去而不回头了。

反之,鳏、寡、孤、独,自古看作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此“无告”二字,颇可玩味。无告,是无所告诉;何以无所告诉,便为最苦?固然有得不到援助之意,而要紧尚不在援助之有无。要紧在有与我情亲如一体底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此即所谓“亲人”。人互喜以所亲者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者之悲,悲而不伤。盖得心理共鸣,衷情发舒,合于生命交融活泼之理。所以疾苦一经诉说,不待解救,其苦已杀也。西洋亲子异居,几为定例;夫妇离合,视同寻常。直是不孤而孤之,不独而独之,不务于相守,而恒相离;我以为变,彼以为常。藉此不同底习俗,而中国人情之所尚,更可见。

同时因为中国是职业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之故,每一个家庭或家族,在社会中地位可能有很大升降,这给予家庭伦理以极大鼓励作用(详后)。一家(包含成年底儿子和兄弟),总是为了它一家的前途而共同努力。就从这里面,人生的意义好像被他们寻得了,何以能如此?其中有几点道理:

一、他们是在共同努力中;如所谓“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土地变黄金”,“家和万事兴”,一类谚语,皆由此而流行,熙熙融融,协力合作最能使人心境开豁,忘了自己。此时纵然处境艰难,大家吃苦,正亦乐而忘苦了。

二、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为了后代。或者是光大门庭,显扬父母,或者是继志述事,无坠家声;或者是积德积财,以遗子孙。这里面可能意味严肃、隆重崇高、正大,随各人学养而认识深浅不同。但至少,在他们都有一种义务感;在尽了他们义务底时候,睡觉亦是魂梦安稳底。同时,在他们面前都有一远景,常常在鼓励他们工作,当其厌倦于人生之时,总是在这里面(义务和远景)重新取得活力,而又奋勉下去。每每在家贫业薄寡母孤儿的境遇,愈自觉他们对于祖宗责任之重,而要兴复他们的家,历史上伟大人物,由此产生者不少。

中国人生,便由此得了努力底目标,以送其毕生精力,而精神上若有所寄托。如我夙昔所说,宗教都是以人生之慰安勖勉为事;那么,这便恰好形成一宗教的替代品了亡友王鸿一先生尝谓:鸟兽但知有现在,人类则更有过去观念,未来观念;故人生不能以现前为止。宗教即为解决此三世问题者;是以有天堂净土地狱轮回之一类说法。中国人则以一家之三世——祖先、本身、子孙——为三世;过去信仰寄于祖先父母,现在安慰寄于家室和合,将来希望寄于儿孙后代。此较之宗教底解决,为明通切实云云。附此以供参考……

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浅薄了,便拢不住人类生命,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饮食男女,名位权利,固为人所贪求,然而太浅近了。事事为自己打算,固亦人之恒情;然而太狭小了。在浅近狭小中混来混去,有时要感到乏味底。特别是生命力强底人,要求亦高;他很容易看不上这些,而偏对于相反一面——如贞洁禁欲,慷慨牺牲——感觉有味。权利欲所以不如义务感之意味深厚,可能引发更强生命力出来,表见更大成就者,亦正为此。这种情形,是原于人的生命本具有相反底两面:一面是从躯壳起念之倾向,又一面是倾向于超躯壳或反躯壳。两面中间,则更有复杂无尽底变化。宗教正是代表后一倾向。

其所以具有稳定人生之伟大作用者,就为它超越现实,超脱躯壳,不使人生局于浅近狭小处而止。生命力强底人,得其陶养而稳定,庸众随之亦不成问题。中国之家庭伦理,所以成一宗教替代品者,亦为它融合人我,泯忘躯壳,虽不离现实而拓远一步,使人从较深较大处寻取人生意义,实在是那中间变化的一种李傅相游历各国日记,记有某西士语云:中国分人伦为五,而于天无涉,与物无与。基督之教则括有天人物三大伦云。又严译《法意》八卷十三章有云:中国之言天罚也,必就其身与其子孙征之;西国之言神谴也,不存于形体而受之以灵魂。形体或缘无征而不信:灵魂则以无尽而莫逃。附此仅参考……——这又是中国的中间性之一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