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宗镜录

宗镜录卷第五十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夫论法处之色。都有几种。

答。有五种。一极略色。二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四遍计色。五定果色。一极略色者。以极微为体。但是析彼五根。五尘。四大。定果色至极微位。即此极微。便是极略色体。二极迥色者。即空间六般光影明暗等粗色。今析此六般粗色。至极微位。取此细色。为极迥色体。又若上下空界。所见。青黄赤白光影明暗。即总名空一显色。及门窗孔隙中所现者。即总名迥色。三受所引色者。受者。是领纳义。所引色者。即思种现上有防发功能。名所引色。意云。由于师教处领受。为能引发起。思种现上防发功能。名所引色。即此防发功能。不能表示他故。亦名无表色。即以无表色为体。四遍计色者。即妄心遍计。五定果色者。定中现境。已上法处五般色。都分为三门。一影像门。二无表门。三定果门。第一影像门者。影者。流类义。像者。相似义。即所变相分。是本质之流类。又与本质相似。故名影像。诸有极微者。即是极略极迥二色。此但是观心。析粗成细。假立极微。唯有观心影像。都无实体。独生散意者。即简定中。及明了意识。今唯取散位独头闇意识故。此散意识构获缘五根五尘水月镜像时。当情变起遍计影像相分。此是假非实故。与极略等。同立一影像门。

问。且如水中月。镜中像。眼识亦缘。如何言假。唯意识缘。

答。水月镜像。唯是法境。但以水镜为缘。其意识便妄计有月有像。并非眼识之境。亦是遍计色收。又遍计是妄心。极略等是观心。同是假影像故。所以总立。第二无表门。一律仪有表色者。即师前受戒时是。由此表色故。方熏得善思种子。有防发功能。立其无表色。二不律仪有表色者。即正下刀杀生造业时是。由此有表色。方熏得不善思种子。有防发功能。立其无表色。若处中有表色者。即正礼佛行道。及驱击骂詈时是。由此有无表色。方熏得善恶思种。亦有防发功能。立其无表色。

问。若水月镜像。是第六意识作解心缘。唯是其假。长短方圆色收者。即是明了意识缘于色尘故。如何是独头意识缘遍计色收耶。

答。若是智者。了此见相形假。即于色尘处收。若迷者不了。妄执为实变起影像。此假相分。但遍计色收。法处所摄。

问。所云影像是二所缘者何。

答。一亲者。影像。疏者。是质也。先辩影像者。亲所缘缘者。谓诸相分与能缘见分。体不相离。即见分所仗托境。是所筹量处也。即所托名为缘。所虑名所缘。缘。此二义。名所缘缘也。即此影像有四名。一影像。二相分。三内所虑托。四亲所缘缘。次辩本质者。若与能缘体相离。即疏所缘缘。以隔相分故。即本质上能缘见分相离。故名离。

问。既相离。如何名所缘缘。

答。为质能起相分生故。以起约相分。令见分有所虑故。即本质起所缘故。亦名所缘缘也。以亲所缘缘为增上缘故。亦得名所缘缘。即起所缘故。亦有三名。一名本质。二名外所虑托。三名疏所缘缘。即为本质能起相分。相分起见分。见分起自证分。自证分能起证自证分。即为质能起。约自所虑托相分。故说本质。亦名所缘缘。且如法识。能了一切法者。即第六意识。都有五般。皆缘法境。一定中独头意识。缘于定境。定境之中。有理有事。事中有极略极迥及定自在所生法处诸色。二散位独头。缘受所引。及遍计所起诸法处色。如缘空华。兔角镜像。水月构画所生者。并法处摄。三梦中独头。缘梦中境。遍计所执法处色。四明了意识。依五根门。与前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名明了意识。五乱意识。是散意识。于五根中狂乱而起。然不与五识同缘。如患热病。见青为黄。非是眼识。是此缘故。缘遍计所执色。又若明了意识。于五根门。与五同缘五尘境故。应以五识为俱有依。除独头起。独头起者。总有四种。一。谓定中独头。缘于定境。不与五识同缘。二梦中独头。缘法尘境。梦中诸相。亦遍计所起。三。散位独头。构划境相。缘遍计所起色。四乱意识。亦名独头。可知。

问。六识与几心所相应。

答。论颂云。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此表心所亦缘总相。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惯习事相。定慧亦了得失等相。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六位差别者。谓遍行有五。别境亦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余别别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唯是烦恼等染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乃至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释云。上三句颂。列六位心所总名。下一句。正解受位。心所行相者。心取境之总相。但总取而已。不别分别。如言缘青。但总取青。不更分别。心所于彼取总别相。故说亦言。如画师资作模填彩者。师谓博士。资谓弟子。如师作模画形既已。弟子填彩。彩于模填。不离模故。如取总相。着彩色时。令媚好出。如亦取别相。心心所法。取境亦尔。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不言取别相。以是主故。若取别相。即心所故。作意一法。独能了别众多别相。由作意能令心心所取境功力胜故。有此总取多法别相。瑜伽论云。以作意为初。此论以触为初。和合胜故。各据一义。触能取三。谓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相。受中摄受损害俱相违等。想能了言说因相者。能取境分剂相故。谓此是青非青等。便起言说。故想之相。言说因也。思了正因邪因。俱相违等。即是境上正邪等相。业之因也。一切心中定可得者。即遍行。不问何心。但起必有故。余别别境而得生者。五别境也。唯善心中可得。生故者。善十一法。唯善心有。体是根本能生诸惑。即贪等六。于善染心皆不定者。即不定四。谓于善染无记三性心。皆不定故。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者。然此六识。非如七八。体皆易脱。恒不定故。易脱。是间断转变义。不定。是欣戚舍行互起故。皆通三受。

问。如何是六识现起分位。

答。唯识颂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依。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藉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藉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释云。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依者。此前六识。以根本识为共依。即现行本识也。识皆共故。亲依者。即种子识。各别种故。前五转识种类相似者。有五。一谓俱依色根。二同缘色境。三俱但缘现在。四俱现量得。五俱有间断。种类相似。故总合说。如水波涛随缘多少者。解深密经云。如大瀑流水。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诸识亦尔。如瀑流水。依阿陀那故。乃至诸识得转等。此以五识。喻于涛波。本识。喻瀑水。五识身。不能思虑。无寻伺故。不能自起。藉他引故。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唯除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闷绝等五位。常能现起故。又古释云。一者如多波浪。以一大海为依起多浪。二者镜像。以一大镜为依起多像。海镜二法。喻本心识。浪像。喻于转识。一念之中。有四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诸了别。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如密严经偈云。如奔电浮云。皆伪而非实。如匠作瓶等。由分别所成。仁主应谛听。世间诸有情。习气常覆心。生种种戏论。末那与意识。并诸识相续。五法及三性。二种之无我。恒共而相应。如风击瀑水。转起诸识浪。浪生流不停。赖耶亦如是。无始诸习气。犹如彼瀑流。为境风所动。而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时。八种流注心。虽无若干体。或随缘顿起。或时而渐生。取境亦复然。渐顿而差别。心转于舍宅。日月与星宿。树枝叶华果。山林及军众。于如是等处。皆能渐顿生。多令能顿现。或渐起差别。若时于梦中。见昔所更境。及想念初生。乃至于老死。算数与众物。寻思于句义。观于异文彩。受诸好饮食。于如是境界。渐次能了知。或有时顿生。而能取之者。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是如来妙藏。如金处于矿。意生从藏识。余六亦复然。识六种或多。差别于三界。赖耶与能熏。及余心法等。染净诸种子。虽同住无染。佛种性亦然。定非定常净。如海水常住。波涛而转移。赖耶亦复然。随诸地差别。修有下中上。舍染而明显。如上广明意根缘境。分别。最强诸识。所以一切善恶。意为先导。意起速疾。意在言前。意善即法正。意恶即境邪。如一气。噏之即温。吹之即冷。似一水。寒之即结。暖之即融。况一心。纵之即凡。弘之即圣。转变虽异。真性无亏。如鸯崛魔罗经云。意法前行。意胜意生。意法净信。若说若作。快乐自追。如影随形。我为声闻乘说此偈。意者。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及净信意法。断一切烦恼故。见我界故。若自净信有如来藏。然后若说若作。得成佛时。若说若作。度一切世间。如人见影。见如来藏。亦复如是。是故说如影随顺。意法前行。意胜意生。意法为恶。若说若作。众苦自追。如轮随迹。此偈说烦恼义。意法恶者。为无量烦恼所覆。造作诸恶。故名为恶。自性净心如来藏。入无量烦恼义。如是躁浊不息。故。若说若作。一切众苦常随不绝。如轮随迹者。诸恶积聚。生死轮回。转。一切众生于三恶趣中。如轮随迹。是故说于福迟缓者。心乐于恶法。释曰。一念心净。见如来藏性。能自度度他。受寂灭乐。如影顺身。若一念心恶。入尘劳网。堕诸趣中。受生死苦。如轮随迹。以影顺喻者。即常不离故。以轮迹喻者。即速疾转故。所以善恶随心。未曾间断。若善见者。当处解脱。所以大乘理趣经云。是故菩萨观察五盖。何因而起。云何远离。菩萨应当先观。色欲。犹如水月。水动月动。心生法生。贪欲之心。亦复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所以如树提生于猛火之中。火不能害。佛言。是儿业报。非我所作。故知自心所造。他力不移。则升沉之路匪遥。黑白之报斯在。善恶果报虽殊。皆从妄想心镜所现。如入楞伽经偈云。譬如镜中像。虽见而非有。熏习镜心见。凡夫言有二。不知唯心见。是故分别二。如实但知心。分别则不生。故知若实识心。如镜中自见面像。终不更于外尘妄生执取。既解相缚。业海全枯。如贤劫定意经云。消灭一切诸所有业。睹见一切众生根原。是曰智慧。

问。意识于五位不起者。如何是五位行相。能令意识不起。

答。识论云。无想天者。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定。灭尽定。俱无六识。故名无心。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惑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令心安和。故亦名定。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至此五位中异生有四。除在灭定。圣。唯后三。于中如来自在菩萨。唯得有一。无睡闷故。释云。无想天厌粗想力者。谓诸外道。以想为生死之因。即偏厌之。唯前六识想。非第七八。故言粗想。细想在故。灭于六识。七八微细。彼不能知。故不灭也。无想定伏遍净贪者。谓第三禅无。第四禅已上。贪犹未伏。显离欲也。出离想者。显想即作涅槃想也。不恒行等灭者。显所灭识多少也。作意伏染而入定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心便寂灭。灭尽定者。谓有无学等者。有学圣者。除初二果。唯身证不还。第三果人。有学中。除异生故。离无所有贪。上贪不障定者。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此依初修二乘者言离。菩萨伏不离贪。即此亦名灭受想定。此五位中异生有四等者。除灭尽定。圣唯有后三。佛及八地已去菩萨。唯得有一灭定。无睡眠闷绝二。以恶法故。现似有睡。实无有故。即二乘无学。亦有闷绝也。

问。灭尽定。与无想定。俱称无心。二定何别。

答。有四义不同。古释云。一约得人异。灭尽定是圣人得。无想是凡夫得。二祈愿异。入灭尽定者。作正息想求功德入。无想定。作解脱入。三感果不感果异。无想定是有漏。能感无想天别报果。灭定是无漏。不感三界果。四灭识多少异。灭尽定灭识多。兼灭第七染分末那。无想定灭识少空灭前六识。

问。且如灭尽无心等位。既是无心。云何不出三界。

答。无心者。但伏前六识粗心。亦称无心。七八识心犹在。非全无心。如成业论云。心有二种。一集起心。无量种子。集起处故。二种种心。所缘行相。差别转故。灭定等位。阙。第二心。名无心。如一足马。阙一足故。亦名无足。

问。五根四大种。而成内外一切诸法。何法具大。何法具种。

答。古释四句料简。一是大而非种。即虚空。周遍。故是大。非生。故非种。二是种非大。即五根等。能生。故名种。不遍。故非大。三亦种亦大。即地水等。体宽广。故名大。与所造色为依。故名种。四非大非种。即趣寂声闻。

问。六根分见闻觉知。都具几量。

答。准瑜伽有三量。一证量。二比量。三至教量。论云。三量建立六根。依证量中眼根心心数法名见。依余耳等五根心心数法名知。依比量心心数法名觉。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又云。若见若知言说。是依现量。若觉言说。是依比量。若闻言说。依至教量。释云。证量者。即境现在前。分明证了名证量。眼心心数名见。耳等五根心心数法。于证量中了自境时。总名知。意根心心数法。于比量中了别境界名觉。如隔墙见角。比知是牛。比度推求。唯在意根。依至教量心心数法名闻。即至圣之言教。名为至教量。亦云圣言教量。西土简法。须具此三量。

问。四大。六根中以何为主。

答。以心为主。四大等无自体故。互无力用。因心而有。故称为主。遗教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此明托胎之始。心在诸根之初。名之为主。然虽一期为主。亦不定故。台教明。其心不能控制诸根。心为受总门。若身病时。心亦随病。宁得是主耶。或时更互论主。如地具四微则钝。为水所制。水有三微。为火所制。火但二微。为风所制。风有一微。为心所制。心无有微。故得为主。复为四大所恼。主义不成。故无正主。又若四大各守其性者。地守坚性不应动。水守湿性不应波。火守热性不应焰。风守动性不应持。失本性故。则是不实。不实故空。请观音经云。地无坚性。水性不住。火从缘生。风性无碍。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又心亦不定。善恶互夺强熟业牵。识论云。心意识。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名意。分别名识。又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为识。或此世心虽行善。先世恶业熟。既与时合。即受恶报。故为熟业所牵。或一生心虽行恶。临终时善心猛盛。即随善上升。故为强业所牵。以知世间无一法定有自体。但随缘转。念念不可得故。不可定执一门。而生取舍。既一一法无体用。不自在。念念不可得。则悉入如实之际。于实际中。名义俱息。如四眼入佛眼。十智入实智。皆失名字。如物投蜜。似川会海。一一异味。无不甘碱。如万法归宗镜之中。同遵一道。

问。随境各立六识之名。此依五色根未自在说。于自在位。如何分别。

答。若自在位中。则诸根互用。如法华明。鼻根即能见色。观心等。论云。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乃至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释云。三业化。合有十种。佛地经说。身化有三。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化。三现业果化。语化亦有三。一庆慰语化。二方便语化。三辩物语化。意化有四。一决择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起意化。四领受意化。领受化中四记者。一谓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问记。四默置记。已上六识之相。总成三业之门。未转依中。随流徇境。发杂染之种。结生死之根。唯起盖缠。但萦苦集。背清净之觉性。合界处之妄尘。立三有之垣墙。作四流之波浪。至转依位。冥真返流。随智慧行。成无漏善。道谛所摄。正理相应。现妙观察心。决四生之疑网。为成所作智。起三轮之化原。若也究之于心。尘劳为菩提之妙用。失之于旨。常乐作生灭之苦轮。故知染净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人醉醒。何者。反亦是手。覆亦是手。要且反时非覆时。覆时非反时。然俱不离手。醉亦是人。醒亦是人。要且醉时非醒时。醒时非醉时。然不离醉有醒。亦不即醉是醒。如迷亦是心。悟亦是心。要且迷时非悟时。悟时非迷时。然迷悟非别。即时节有异。唯在般若。转变临时。一体匪移。千差自别。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

问。一切诸法。皆藉缘生。八识之中。各具几缘成立。

答。眼具九缘。一空缘。谓空疏无物障碍于前境故。谓无障碍。引发生起能缘识故。又离中知故。二明缘。明谓光明。离暗相故。分明显了。开辟引导能缘识故。三。根缘。谓自眼根为所依故。四境缘。与能缘识为所缘故。牵生引发能缘识故。五作意缘。发作心意。能生起故。于心种位。警令生现。于现行位。引心至境。六根本缘。谓第八识。与其眼等识。而为根株作元本故。与前七识为所依故。七染净缘。谓第七识。与前六皆为染净所依故。八分别缘。谓第六识。分明了别于前境故。九种子缘。谓眼识种子。能生现故。亦名亲办自果缘。亲实建办自识现行。名为自果。若耳识缘径直之声。唯具前八缘。除前明缘。设于暗中。亦能闻故。若鼻舌身。三识缘香味触时。唯具七缘。除前空明二缘。此三是合中知故。不假空缘。若第六意识缘一切境时。唯具五缘。一根本。二根缘。三作意。四种子。五境缘。除空。明。分别。染净四缘。又第六意识。四种中。若定梦独散。此三即具五缘。若明了意。随前五识。或七八九等。具缘多少故。若第七识有漏位中。缘第八见分为我之时。唯具三缘。一根本缘。即第八识。二作意。三种子。若第八识缘种子根身器世间时。唯具四缘。一境缘。即前三境。二根缘。即第七识。三种子。四作意。若加等无间缘。于前八识上。更各添一缘。眼即具十缘等。

问。八识于三界中总具不。

答。不具。古释云。八识于三界九地其有无者。欲界一地。具有八种识。色界初禅一地。只有六识。无鼻舌二识。从二禅已上。乃至无色界已来。唯有后三识。无前五识。欲界人天鬼畜四趣。皆具八识。就地狱趣中。无间狱无前五识。唯有后三识。或兼无第六。已居极重闷位故。

问。如何是诸识遍计有无。

答。古德云。五八识无执。以因缘变故。唯现量。夫为执者。必须强思计度等。有执也。唯第六第七有遍计分别故。即六七二识有执也。又四句。一。遍而非计。即第六独头意识。遍缘一切。不计执故。二计而非遍。即第七识。唯缘赖耶起计度故。三亦遍亦计。第六识因中。有周遍计度。四非计非遍。即五识唯缘。五尘。无计度故。前五识任运证境。不带名言。唯现量故。第八亦然。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