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宗镜录

宗镜录卷第二十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夫真心无形。妙体绝相。云何有报化庄严等事。

答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庄严具。以金作具。体用全同。从心现色。性相无二。

如起信论问云。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种种诸色。

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已来。色心无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说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说名法身。依于法身。一切如来所现色身。遍一切处。无有间断。十方菩萨。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无量受用身。无量庄严土。各各差别。不相障碍。无有断绝。此所现色身。一切众生心意识。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故知所现一切依正二报。供具庄严等无边佛事。皆从一心而起。如华严经云。以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于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佛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无著善根无生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一切坚固香云。一切无边色华云。一切种种色妙衣云。一切无边清净栴檀香云。一切妙庄严宝盖云。一切烧香云。一切妙鬘云。一切清净庄严具云。皆遍法界。出过诸天。供养之具。供养于佛。其诸菩萨一一身。各出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皆充满法界虚空界。其心等于三世诸佛。以从无颠倒法所起。解深密经云。尔时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成等正觉。转正*轮。入大涅槃。如是三种。当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当知此三皆无二相。谓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轮。非不转正*轮。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释曰。非成等正觉者。以法身究竟净故。离常见故。入第一义谛故。非众生见闻故。非不成等正觉者。以化身常示现故。离断见故。约世俗谛故。随机熟有情心现故。然法报虽分。真化一际。又法身普遍有二。一随相各别遍。以法身遍在一切大小相中不坏相故。二圆融总摄遍。以法身无相。能融一切有相总摄归一体故。色身即体之用遍。智身修成。如体之遍。遂则十身布影。散分十刹之中。一体分光。不动一尘之内。色身如日之影。随现世间。智身似日之光。照临法界。又佛身诸根。一一相好。皆遍法界。以诸根体同故。若眼为门。诸根相好。及佛刹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现。如经云。众生身中有如来眼。如来耳等。以佛法身共众生性。无别体故。皆从无性而起。起不违真。因法界而生。生不碍事。所以一切诸佛。于一切世界。皆是得菩提处。若以真身。则称性遍周。若以应身。则随机普现。所以天亲云。广略相入者。诸佛有二种身。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故华严论云。法身相好。一际无差。晓公起信论疏序云。原夫大乘之为本也。萧焉寂灭。湛尔冲玄。玄之又玄。岂出万像之表。寂之又寂。犹在百家之谈。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里也。四辩莫能谈其状。此明真体。与一切法非一非异。华严经疏序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记释云。此明无碍。则与诸法非一异矣。如肇公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亦体即万化矣。故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者。明相不碍体也。重玄即是理体。明德相只在体上。若离体有相。相非玄妙。胜德之相。名为德相。言重玄者。借老子之言。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彼以有名无名。同谓之玄。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复有天。庄子云。天即自然。则自然亦自然也。依此而生万物。故云众妙之门。今宗镜中。亦复如是。无法不收。无德不备。可谓心之至妙幽玄矣。清凉记引华严经颂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问云。佛身既知虚空。何缘现于金色等。云何令人悟于虚空。

答。有三意。一体虽无相。为物现相。物宜见故。随他意耳。二若不现相。云何令人悟于无相。如不因言。岂显无言之理。三如虚空。言。取其清净无相。非离相求。相即无相。不乖空故。经颂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此一偈。总收前三意。肇论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主于用也。寂用元是一体。同从理出而有异名也。非谓离用之外。别有一寂。为用之主也。故云。般若之体。非有非无。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如镜鉴像。虚不失照。似日游空。照不失虚。又不动等觉建立诸法。则寂而常用。不坏缘生而观实相。则用而常寂。斯乃千差万用。别相异名。俱同出一真心体矣。所以又云。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故。虽动而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动。虽寂而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法性如是。动寂难量。焉能一其寂而二其动哉。故名不能名。相不能相矣。又云。所以圣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既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所以圣人玄机。预察于未来锋芒。未兆之事。冥运过去已。变化之缘。则心镜能照万事。十方三世。无有遗余。今古去来。始终本末。莫不同一心无二之体。是以入佛境界经云。如来如实知本际中际后际。如彼法本际不生。未来际不去。现在际不住。如实知彼法足迹。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文殊师利。而一多不可得。故知生佛同一庄严。同一慈心。同一悲体。如诸法无行经云。文殊师利言。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无起无作相。皆入如来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恼悲无分别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故知万法不动。悲恼何分。一真匪移。垢净谁别。然虽现庄严。皆如海印。如古德云。谓香海澄停。湛然不动。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于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宿星月炳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停清净。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像。故经颂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非唯智现物。心。亦依此智。顿现万形。普应诸类。贤首品颂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与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以此海印三昧之力。顿现一切。为众生不知故。佛方便力。垂诸教迹。是以昔人云。佛兴由生迷实。说法示于真实。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则性不可坏。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则相不可坏。斯则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无能坏。且五逆四魔尚法界印。况无漏净智一真相好。而能障实相之妙旨耶。故华严经颂云。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法华经偈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则法身为一切法之印。无有一法出此印文。台教云。如无行经云。五逆即菩提。菩提即五逆。逆与菩提。不出心性。故无二相体。既不二故不可坏。以逆本来无自性故。苦即实相。阴死二魔即法界印。烦恼即实相。烦恼魔即法界印。业即实相。天魔即法界印。魔既即印。印岂坏印。大论云。有菩萨教人修空。断一切念。后时才起一念有心。便为魔动。即便忆念本所修空。魔为之灭。修空尚尔。况复观之即法界印。是知心有即缚。心无即解。若了于心。何缚何解。

问。心无自性。生灭无恒。体用俱空。如何起行。

答。虽自体常空。不坏缘生之因果。而无有作者。宁亡善恶之业门。故心王论云。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本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持戒传经。水中碱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清凉疏释经云。法界如幻者。即体从缘。一切法如实际。即事而寂。世人皆谓实际不变。而谓诸法无常。理实圆融。世间之相。即是常住。然古德以七喻展转释疑。一疑云。世间幻火。不成烧用。佛现益物。岂同幻耶。释云。如影。亦有应质阴覆等义。岂是实耶。然诸法喻。各有三义。一缘成义。二无实义。三有用义。意取无实。故不着也。二疑云。若佛如影。菩萨何以起行往求。因既不虚。果宁非实。释云如梦。梦亦三义。无体现实。与觉为缘。谓有梦走而惊觉故。菩萨行亦尔。证理故空。无明未尽故似实。能与佛果为缘。勤勇不已豁然觉悟。如梦渡河。三疑云。若菩萨行如梦。何以经说此是菩萨行。此是二乘行。释云如响。缘成无本。称声大小。圣教亦尔。机感无本。随机异闻。四疑云。果行可然。世间未悟。此应是实。释云。如化。心业神力所持。无实有用。五疑云。若皆如化。何有差别之身。释云。如幻。六疑云。身若如幻。何有报类不同。释云。如心。以心无形如幻故。虽如幻不定。无有自性。然随缘现。能成众善。如大宝积经云。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缘起法。因果不坏。虽复是心法性。无有自性。无有作用。无有主宰。然此诸法。依止因缘而得生起。我当随其所欲积集善根。既积集已修相应行。终不舍离是心法性。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云何此中积集之相。舍利子。是诸苦萨摩诃萨。作如是观。积集之相。是心本性。犹如幻化。无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众生。回向积集。庄严佛土。是则名为善根积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梦所见。其相寂静。是心法性。而能积集守护尸罗。皆为回向神通作用。是则名为善根积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犹如阳焰。究竟灭尽。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可乐忍辱之力。回向积习庄严菩提。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远离积习之相。是心法性。而能发起一切正勤。回向成熟无量佛法。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睹见。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回向诸佛胜三摩地。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观此心性。本非色相。无见无对。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慧句差别说智。回向圆满诸佛智慧。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无所缘。无生无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无量善法。摄受色相。如是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无所因。亦无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摄受觉分法因。是则名为善根积习。又舍利子。心性远离。六种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能引发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则名为善根积习。舍利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于一切心。随心观察。修习念住。复次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又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于一切住随心观。为求证得胜神通故。系缚其心。修学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体。宣说诸法。又云。化乐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实际者。遍一切处。无有一法而非实际。世尊。谓菩提者。亦是实际。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离自性故。乃至五无间业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无自性。五无间业亦无自性。是故无间业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体无生。从无生中建立诸法。观无性之心。说无性之教。随净缘而无性成佛。随染缘而无性为凡。不见纤尘。暂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违平等之门。所以大般若经偈云。有法不成有法。无法不成无法。有法不成无法。无法不成有法。释曰。有不成有无不成无者。以一体故。无能成所成。有不成无无不成有者。自既不成。焉能成他。故知各无自体。互不成就。大集经云。一切诸法。究竟无生。一切诸法。无性无生。无起无出。是以缘不生因。因不生缘。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说一切诸法。自性无生。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尔时普华菩萨语舍利弗。汝入灭尽定能听法耶。答言。善男子。入灭尽定。无有二行而能听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诸法。皆是自性灭尽不。答言。如是。诸法皆是自性灭尽之相。我信是说。普华曰。若如是者。则舍利弗。常一切时不能听法。何以故。以一切诸法。常是自性灭尽相。是以诸法本空。但是缘起。缘会则似有。缘散则似无。有无唯是因缘。万法本无生灭。如真金随工匠而器成。即金体不变。似虚谷任因缘而响发。与法性无违。如有颂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为像。愚人谓像生。智者言路土。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无生灭。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土。生灭唯是因缘。例如一心万法。更无前后。何者。掘路成像时。土亦不减。坏像填路时。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时心亦不增。为凡时心亦不减。以心随缘时。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缘生。像灭唯从缘灭。像无自体故。如成佛但是净缘生。为凡亦是染缘起。凡圣本无生故。是知万法从缘。皆无自性。本未曾生。今亦无灭。如文殊师利观幻颂云。此会众善事。从本未曾为。一切法亦然。悉等于前际。所以正作时。无作。以无作者故。当为时不为。以无自性故。任从万法纵横。常等未生之际。假使群生出没。不离无性之宗。又昔有庞居士。命女灵照曰。吾当先逝。汝可后来。专候日中。可蜕斯[穀-禾+卵]。灵照曰。午即午矣。有蚀阳精。居士怪之。自临窗下。其灵照。忽尔回登父座。俄尔坐亡。居士笑云。甚为锋捷。空华落影。阳焰翻波。吾道于先。吾行于后。遂往于相公为丧主。告于公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言讫而逝。斯亦不堕有无之见。妙得无生之旨矣。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答。夫言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聪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阴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故经云。身如草木。无所觉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实。所以除其执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触尘。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尘。不可以心得。若就了人。即达阴身本空。妄心无相。以本空故。法身常现。以无相故。真心不亏。如此发明。五阴即菩提。离是无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维摩经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菩提非所观之境。则无能缘之心。所观境空。即实相菩提。能缘心寂。即自性菩提。大般若经云。龙吉祥言。颇有能证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证。龙吉祥言。谁为证者。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语言。彼为能证。龙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证。妙吉祥曰。彼心无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龙吉祥言。若尔。尊者。以何心等当得菩提。妙吉祥曰。我无所趣。亦非能趣。都无所学。非我当来诣菩提树。坐金刚座。证大菩提。转妙*轮。拔济生死。所以者何。诸法无动。不可破坏。不可摄受。毕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当得菩提。龙吉祥言。尊者所说。皆依胜义。令诸有情。信解是法。解脱烦恼。若诸有情烦恼解脱。便能毕竟破魔罥网。妙吉祥曰。魔之罥网。不可破坏。所以者何。魔者不异菩提增语。何以故。魔及魔军。性俱非有。都不可得。是故我说魔者不异菩提增语。龙吉祥言。菩提何谓。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诸时处一切法中。譬如虚空。都无障碍。于时处法。无所不在。菩提亦尔。无障碍故。遍在一切时处法中。如是菩提。最为无上。仁今欲证何等菩提。龙吉祥言。欲证无上。妙吉祥曰。汝今应正无上菩提。非可证法。汝欲证者。便行戏论。何以故。无上菩提。离相寂灭。仁今欲取。成戏论故。譬如有人。作如是说。我令幻士。坐菩提座。证幻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言。极成戏论。以诸幻士尚不可得。岂令能证幻大菩提。幻于幻法。非合非散。无取无舍。自性俱空。诸佛世尊。说一切法。不可分别。皆如幻事。汝今欲证无上菩提。岂不便成分别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舍。无成无坏。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灭坏。无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离。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非合非散。自性皆空。离我我所。等虚空界。无说无示。无赞无毁。无高无下。无损无益。不可想像。不可戏论。本性虚寂。皆毕竟空。如幻如梦。无对无比。宁可于彼起分别心。龙吉祥言。善哉尊者。我今由此。定得菩提。何以故。由尊者为我说深法故。妙吉祥曰。吾于今者。未曾为汝有所宣说。若显若密。若深若浅。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诸法自性。皆不可说。汝谓我说甚深法者。为行戏论。然我实非能说者。诸法自性。亦不可说。如有人言。我能辩说幻士识相。谓诸幻士。识有如是如是差别。彼由此说。害自实言。所以者何。夫幻士者。尚非所识。况有识相。汝今谓我说甚深法。令汝证得无上菩提。亦复如是。以一切法。皆如幻事。毕竟性空。尚不可知。况有宣说。是以一切众生之性。即是无相平等菩提。于自性中。云何有能证所证之差别乎。如般若经云。觉法自性。离诸分别。为菩提故。又经云。诸所有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何者。若有所是。即立所证之境。便有能证之心。能所尽处。名为大觉。大觉之义。唯悟自心。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云。尔时金刚手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一切智智。佛言。秘密主。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故。乃至欲识知菩提。当如是识知自心。庄严菩提心经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是则心外无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无心。何所得耶。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非说。不可思议。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又颂云。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当体即是。若向外远求则失真道。故云善财遍巡诸友。不出娑罗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离一念无生性海。所以净名经云。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故知已成不更成。已灭不更灭。为未知者。方便说成。方便说灭。若执方便。则失本宗。如大庄严法门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语金色女言。如是五阴体性。即是菩提体性。菩提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如汝身中五阴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是一切众生五阴体性。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复次觉五阴者。名觉菩提。何以故。非离五阴佛得菩提。非离菩提佛觉五阴。此方便知一切众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众生。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大宝积经云。菩提者。名心平等。无所起故。菩提者。名众生平等。本无生故。乃至菩提者。性相如是。若于此法。有所愿求。徒自疲劳。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萨应行。能如是行。名为正行。思益经偈云。菩萨不坏色。发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入于如相。不坏诸法性。是名行菩提。不坏诸法性。则为菩提义。是菩提义中。亦无有菩提。正行第一义。是名行菩提。璎珞经云。发心住者。是人始从具缚。未识三宝。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便信发菩提心。既云始从凡夫最初发心。明知此中发心。该于初后。

问。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

古德释此。略有二门。一行布次第门。谓从微至着。从浅至深。次第相承。以阶彼岸。二圆融通摄门。谓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华严经所说。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此中有二门。一缘起相由门。二法界融摄门。前中普揽一切始终诸位。无边行海。同一缘起。为普贤行德。良以诸缘相望。略有二义。一约用。由相待故。有有力无力义。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二约体。由相作故。有有体无体义。是故得相即及相是也。又有二菩提。一性净。二圆净。从缘起者。即是圆净。圆净复二。一明缘起。万行为缘故。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净功德之所显。又缘起无性。即性净故。如法华经偈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义耳。又有二义。一约行布展转义。二约圆融展促无碍义。如善财见仙人执手。一一佛所经无量劫。故知修短难思。特由于此。如贤首菩萨云。信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以初心即具一切德。故难信也。又设于梦中。惊惧。怖令发菩提心。尚得称为大菩萨摩诃萨。何况正信之发。开发之发。如大涅槃经。如来性品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未发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告迦叶。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人即于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惧。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发菩提之心。是人命终。若在三恶趣。及在人天。续复忆念菩提之心。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摩诃萨也。

问。经云。佛言学我法者。唯证乃知。今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无修无证。则初发菩提心人。如何趣向。

答。若能信悟菩提。无相不可取。无性不可修。如是明达。即是真证。如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菩萨已复应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为身得耶。为心得耶。乃至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诸法无有以色证色。以心证心故。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睹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何以故。以一切诸如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漏。若能如是知无所发。能发此心。若入宗镜中。是名真发。既能发心。便又为他开示。则诸圣同赞。功德无涯。如经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虽自未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