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印光法师嘉言录

勖居尘学道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念佛, 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 下有妻室。分外营谋, 妄希富乐, 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 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 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 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 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 实违佛教, 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 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 临命终时, 定得往生。一得往生, 直下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 高预海会, 亲炙弥陀, 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 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 令彼各各父母, 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 而亲与自己之莲品, 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 宜深思而力行之。【书一】十五

●人之际遇, 万有不齐。约汝分论, 实为在家益大, 而出家益小。汝祖业颇可度用, 上有慈亲可事, 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 膝无子女。而且汝之大兄, 颇信佛法。三弟四弟, 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净业, 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 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 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妇等, 同修净业, 同出轮回之计。外而乡党亲戚, 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 及兄弟、妻室、子侄、乡党亲朋, 皆为法眷。随力随分, 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 并彼邪见种性之人, 同纳于佛法至极圆顿净土法门大冶洪炉之中, 共成法器, 同修净业。将来同登莲邦, 共证菩提。岂不如汝出家为僧, 舍亲远去。室人有无依之恨, 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 反谓佛法为背畔世道, 妄生谤毁。俾此等人造口业, 堕恶道。未见其益, 而先受此等大损之为愈乎?况汝慈亲, 既不应许。岂可不遵慈命, 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 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 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 六度万行, 种种功业, 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 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 即可曲顺亲心, 居尘学道, 俾亲见熟, 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 即为莫大功德。况不止亲一人乎?又亲既不许, 则不可再思出家。以佛戒律中, 父母不许出家, 自己任意求出家者, 不许摄受剃度, 及受戒等。否则师、弟各皆得罪。【书二】九

●今藩篱大撤, 在家人研究修习者, 其多如林, 得利益生西方者, 亦常有其事, 何得要离亲出家乎?此事光绝不赞成。按实说, 当今修行, 还是在家人好。何以故?以一切无碍故。出家人之障碍, 比在家人多, 是以非真实发道心者, 皆成下流坯, 无益于法, 有玷于佛也。【书一】九一

●若欲出世, 亦不须另起炉灶, 但依佛之言教, 对治烦恼习气, 俾其净尽无余即已。虽身在俗境, 不妨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 以进趣佛果。如西天之维摩居士, 及此土之傅大士、李长者、庞居士等。即力有不及, 又有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一法, 以为恃怙。岂必尽人舍俗出家, 方为佛弟子乎?【序】六六

●居尘学道, 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 及愚夫愚妇, 皆所能为。勉力修持, 以在家种种系累, 当作当头棒喝。长时生此厌离之心, 庶长时长其欣乐之志。即病为药, 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欢, 下不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见闻, 增长净信。何乐如之!【书二】十

●人生世间, 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 决不于谊分之外, 有所觊觎。士农工商, 各务其业, 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 执持佛号, 决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 或出资, 或出言, 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 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 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 更加橹棹, 其到岸也, 不更快乎!【书二】十七

●若大通家, 则禅净双 修, 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 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 但令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 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 而其利益不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 颛蒙念佛, 即能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 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 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 易得益。大通家, 能通身放下, 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 则不得益, 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 流入狂派者有之。参禅一法, 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 决不能顿明自心, 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 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 实为误会。【书二】二八

●受戒一事, 若男子出家为僧, 必须入堂习仪, 方知丛林规矩, 为僧仪则, 则游方行脚, 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 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 家资丰厚, 身能自主, 诣寺受戒, 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 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 忏悔罪业一七日, 自誓受戒。至第七日, 对佛唱言:“我弟子某某, 誓受五戒, 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 此云近事女, 谓既受五戒, 堪事佛故。满分者, 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 尽形寿不偷盗, 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 则曰不邪淫), 尽形寿不妄语, 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说, 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 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 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书一】五四

●三皈五戒, 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 皆须依此而入, 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 不持五戒, 即无复得人身之分, 况欲得莲华化生, 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书一】二十

●为在家弟子, 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 轮回六道, 流转四生。无救无归, 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 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 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 不能自出。大觉世尊, 愍而哀之。示生世间, 为其说法。令受三归, 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 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 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三业既净, 然后可以遵修道品, 令其背尘合觉, 转凡成圣。断贪瞋痴烦恼之根本, 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无量法门。又欲令速出生死, 顿成佛道, 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 使其不费多力, 即生成办。噫!世尊之恩, 可谓极矣。虽父母不足譬, 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实深, 报恩无由。今汝等谬听人言, 不远数千里来, 欲以我为师。然我自揣无德, 再四推却, 汝等犹不应允。今不得已, 将如来出世说法度生之意, 略与汝等言之。并将三归、五戒、十善, 及净土法门, 略释其义。使汝等有所取法, 有所遵守。其四谛, 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 非汝等智力所知, 故略而不书。汝等若能依教奉行, 便是以佛为师, 何况不慧。若不依教奉行, 则尚负不慧之恩, 何况佛恩。【杂著】三八

三归者(归, 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 取其反染成净之义。)

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者, 归投。依者, 依托。如人堕海, 忽有船来, 即便趣向, 是归投义。上船安坐, 是依托义。生死为海, 三宝为船。众生归依, 即登彼岸。既归依佛, 以佛为师。从今日起, 乃至命终, 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 以法为师。从今日起, 乃至命终, 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 即佛经, 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 即经书也)。既归依僧, 以僧为师。从于今日, 乃至命终, 不得归依外道徒众。【杂著】三九

五戒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 物我同然。我既爱生, 物岂愿死。由是思之, 生可杀乎?一切众生, 轮回六道。随善恶业, 升降超沉。我与彼等, 于多劫中, 互为父母, 互为子女。当思拯拔, 何忍杀乎?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于未来世, 皆当成佛。我若堕落, 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 必堕恶道。酬偿宿债, 展转互杀, 无有了期。由是思之, 何敢杀乎?然杀生之由, 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 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 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 外杂粪秽。腥臊臭秽, 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 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 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 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 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 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 即是见得思义, 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 便能不犯。然细论之, 非大圣大贤, 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 克人益己, 以势取财, 用计谋物, 忌人富贵, 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 遇诸善事, 心不认真。如设义学, 不择严师, 误人子弟。施医药, 不辨真假, 误人性命。凡见急难, 漠不速救。缓慢浮游, 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 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 不关紧要。如斯之类, 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 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 俗人男女居室, 生男育女, 上关风化, 下关祭祀, 夫妇行淫, 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 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 徇欲忘身。虽是己妻, 贪乐亦犯, 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 苟合交通, 即名邪淫, 其罪极重。行邪淫者, 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 先堕地狱、饿鬼, 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 不能出离。一切众生, 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 或时失足, 何况愚人。若立志修持, 须先明利害(利, 谓不犯之利。害, 谓犯之祸害), 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 如遇怨贼。畏怖恐惧, 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 广载佛经, 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 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语者, 言而有信, 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 不见言见, 以虚为实, 以有为无等, 凡是心口不相应, 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 谓为断惑。自未得道, 谓为得道。名大妄语, 其罪极重。命终之后, 决定直堕阿鼻地狱, 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 比比皆是, 当痛戒之, 切要切要。以上四事, 不论出家在家, 受戒不受戒, 犯之皆有罪过, 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 一层罪过。受戒之人, 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 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 功德无量无边, 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 酒能迷乱人心, 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 妄作非为, 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 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 小蒜也)、蒜, 五种荤菜(五荤菜, 西域有五, 此方但四), 气味臭秽, 体不清洁。熟食发淫, 生啖增恚。凡修行人, 皆不许食。然此一事, 未受戒者, 饮之食之, 皆无罪过。受戒饮食, 即犯佛戒一层罪过。佛已禁制, 汝又去犯, 故有罪也。【杂著】三九

[按五种荤菜, 吾乡于葱、韭、薤、蒜外, 再加藠, 为五。臭味相同, 似不宜食。德森注。]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 中四名口业, 后三名意业。业者, 事也。若持而不犯, 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 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 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 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 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 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 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 谓无益浮词, 华妙绮丽, 谈说淫欲, 导人邪念等。两舌者, 谓向彼说此, 向此说彼, 挑唆是非, 斗构两头等。恶口者, 谓言语粗恶, 如刀如剑, 发人隐恶, 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 名大恶口, 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 切莫犯此。悭贪者, 自己之财, 不肯施人, 名之为悭。他人之财, 但欲归我, 名之为贪。瞋恚者, 恨怒也。见人有得, 愁忧愤怒。见人有失, 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 欺侮人物等。邪见者, 不信为善得福, 作恶得罪。言无因果, 无有后世。轻侮圣言, 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 总该一切。若能遵行, 无恶不断, 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 今略举其一二。当孝顺父母, 无违无逆。委曲宛转, 劝令入道。断荤吃素, 持戒念佛, 求生西方, 了脱生死。父母若信, 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 亦勿强逼, 以失孝道。但于佛前, 代父母忏悔罪过, 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 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 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骄惯, 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 当和睦忍让, 为说善恶因果, 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 于仆使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 同于私事。凡见亲识, 遇父言慈, 遇子言孝。若做生意, 当以本求利, 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 化其一乡一邑, 便能消祸乱于未萌, 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 居家为政矣。【杂著】四十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