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印光法师嘉言录

示临终切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临终一关, 最为要紧。世有愚人, 于父母眷属临终时, 辄为悲痛哭泣, 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 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 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 临终遇此眷属, 多皆破坏正念, 仍留此界。临终助念, 譬如怯夫上山, 自力不足, 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 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 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 譬如勇士上山, 自力充足, 而亲友知识, 各以己物, 令其担负。担负过多, 力竭身疲, 望崖而退。此之得失, 虽由他起, 实属自己往昔劫中, 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 当成全人之正念, 及预为眷属, 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 不在世情场面好看, 庶可无虞矣。【杂著】十七

●于七中, 及一切时, 一切事, 俱宜以念佛为主, 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 诵经则不会者多, 而又其快如流, 会而不熟, 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 念者无几。唯念佛, 则除非不发心, 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 一句佛号, 入耳经心, 亦自利益不浅。此光绝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书二】十三

●人当临终, 唯同声念佛为有益。若识心未去, 沐浴举哀等, 大有所妨。是以修净业人, 须于平日, 与眷属说其所以, 庶不至误用亲爱, 而阻碍往生。若过量大人、出格高士, 乃不必惧其被此阻碍耳。【书二】十三

●佛法宏旷, 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 正不妨恳切念佛, 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 虽知罪性本空, 而常悔先罪, 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 年中常须追荐先亡, 不得谓已得解脱, 遂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 虽曰荐亲, 实为现前眷属亲知, 开心地, 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 以消灭自他存亡之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 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 则所谓以亲丧作闹热, 非人子所宜为也。【书二】十三

●当此大病临身、存亡莫保之时, 教以各各为其母志诚恳切念南无阿弥陀佛, 以祈寿未尽则速愈, 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笃, 当必皆如救头燃, 而常持念也。如是, 则岂但有益于夫人, 实则深有益于令郎等也。凡人有病, 可以药治者, 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 虽仙丹亦无用处, 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 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 服则或身或心, 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 无论久暂, 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 其死而所归之处, 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 自己预为安顿妥帖, 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 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 当令家属代为念佛, 则必能提起正念, 不致恩爱牵缠, 仍旧被爱情所缚, 住此莫出也。【书二】四六

●保病、荐亡, 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 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 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 则不识字者不能诵, 即识字而快如流水, 稍钝之口舌, 亦不能诵。懒坯虽能, 亦不肯诵, 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 亦可例推。念佛, 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 而大家一口同音念, 彼不塞其耳, 则一句佛号, 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 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非特欲香, 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 皆不可不知。【书二】四六

●作佛事, 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 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 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 则各于自室念之, 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 则不但尊夫人、令眷, 实获其益, 即念佛之僧, 并一切见闻, 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 主人若肯临坛, 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 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如一期佛事已毕, 夜间放台焰口即已。【书二】四七

●即真实往生, 亦须志诚念佛, 以祈莲品高升, 无生速证, 以各尽孝思。此虽为利亡者, 实则令儿女媳辈同种善根也。孙之能念者, 亦令随之而念。【书二】四七

●父母临终时, 全家能不哭泣念佛, 最有利益。然其时犹短, 宜以三小时不断佛声, 不起哭声, 及动转等为最善。祈切记之。【书二】四七

●做佛事一事, 光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 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 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书二】四八

●人未终前, 若彼自能沐浴更衣, 则甚善。如其不能, 断不可预行沐浴更衣, 令彼难受疼痛, 致失正念。以汝尚以未着法衣、令其盘膝趺坐为遗憾。不知当此之时, 只好一心同声念佛, 万万不可张罗铺排(如沐浴、更衣、令坐等)。若一张罗铺排, 即成落井下石, 切记切记。【书二】五三

●临终之瘦削, 及病苦, 乃多劫之业障。以彼笃修净业, 殆转重报、后报, 为现报、轻报耳。汝谓“由修持精进, 致身体日弱”, 此语不恰当, 兼有令信心浅者, 因兹退惰之过。须知念佛之人, 决定能消除业障。其有业障现前者, 系转将来堕三途之恶报, 以现在之病苦即了之也。《金刚经》谓, 持《金刚经》者, 由被人轻贱之小辱, 便灭多劫三途恶道之苦。则福峻之将往西方, 固以此小苦, 了无量劫来之恶报, 实为大幸。切不可学不知事务人, 谓因修持致病及死也。【同上】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 盖以宿业所致, 殆转重报、后报, 为现报、轻报, 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 亦稍有病苦, 心疑所译之经, 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 悉于此小苦消之, 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 劝彼生欢喜心, 勿生怨恨心, 则决定可蒙佛加被, 寿未尽而速愈, 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 作退一步想, 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 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 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 则但宜感激精修, 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 不但宿业不能消, 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 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 净心念佛, 其消业也, 如汤消雪耳。【书二】六十

●至于丧祭, 通须用素, 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 谓为不然, 亦任彼讥诮而已。丧葬之事, 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 只可念佛, 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 则于汝母, 于汝等诸眷属, 及亲戚朋友, 皆有实益。有财力, 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 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 至有亏空, 后来受窘, 则不必矣。【书二】六十

●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 唯临死之时, 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 有悦豫之色, 安坐而逝, 若非净业成熟, 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 与阖家眷属, 认真为汝母念佛, 不但令母亲得益, 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 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 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 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 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 如一滴水, 投于大海, 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 则勿道一滴, 即长江大河, 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 及一切人者, 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 有孝心者, 孝心更加增长, 无孝心者, 亦当发起孝心。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 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妇女不必随于僧次, 以为日既多, 人情熟悉, 或令人起嫌疑。妇女宜另设一所, 或居于幕, 出入各门户, 两不相见, 是为表率乡邑, 开通仪式之懿范。若漫无界限, 或他人仿之, 久则弊生。昔人立法, 虽上上人, 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围, 故能无弊。【书二】六一

●“顶圣眼天生”等说, 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 唯以探冷热为事, 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 即可往生, 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 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 或致误事, 不可不知也。【书二】六二

●宜将一切家事, 并自己一个色身, 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 持万德洪名圣号, 作将死想, 除念佛求接引外, 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 寿已尽, 则决定往生西方, 超凡入圣。寿未尽, 则决定业消病愈, 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 痴痴然唯求速愈, 不唯不能速愈, 反更添病。倘或寿尽, 定随业漂沉, 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书二】六八

●人之临终, 得其助念, 定可往生。失其助念, 或再以哭泣搬动, 动其爱情瞋恨, 则堕落难免矣, 险极险极。汝能成就母往生, 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 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书二】六十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