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印光法师嘉言录

劝祛疑生信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净土法门, 若信得及, 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 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 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 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 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 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 妄生臆断乎?【书一】十三

●果能生死心切, 信得及, 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 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 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 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 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 断断不肯生作行尸走肉, 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书一】十五

●其余法门, 小法则大根不须修, 大囧琺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 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 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 阿鼻种性, 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 则末世众生, 欲即生了生脱死, 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 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 非宿有净土善根者, 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 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 权位菩萨, 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 方能彻底了当, 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 虽是具缚凡夫, 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 而仗王力故, 感如此报。修净土人, 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 即能以凡夫心, 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 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 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 则不是疑法, 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 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 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 信之一法, 可不急急讲求, 以期深造其极乎哉!【书一】二四

●净土法门, 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 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 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 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 于千百年前, 早已为吾遍研藏教, 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 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 定出樊笼, 至圆至顿, 至简至易, 统摄禅教律, 而高出禅教律, 即浅即深, 即权即实, 殊特超越之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 以古为师, 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 王于三藏, 末后一着, 归重愿王。华藏海众, 悉证法身, 咸求往生, 企圆佛果。吾何人斯, 敢不景从。舍尔狂心, 力行斯道。功德利益, 当自证知。何待遍参, 方为知法哉。【书一】三八

●刻实论之, 大乘法门, 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 缘有浅深, 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 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 恐行人心志不定, 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 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 末至十方诸佛, 尽虚空, 遍法界, 现身放光, 劝舍净土, 为说殊胜妙法, 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 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 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 渺无定见, 故作此说, 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 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 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 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 觌面错过, 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书一】四八

●修行净土, 有决定不疑之理, 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 皆无效验, 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 便是信佛言未极, 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 便不济事。英烈汉子, 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 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 可不哀哉?【书一】六十

●众生习气, 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 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 不杂用心, 专修净业, 即生定获往生, 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 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 是之谓大智。倘恃己见解, 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 沉沦恶道, 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 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 吾诚爱之慕之, 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 小楮不能包大, 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 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 直欲妙悟自心, 掀翻教海, 吾恐大通家不能成, 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 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 曰:自审其机而已矣。【书一】六五

●罗台山之不往生堕福处, 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 则虽曰念佛, 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 只是支撑门面而已。此文人通病, 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 佛谓为八难之一者, 正为此也。【书一】六六

●人之处世, 一一须按当人本分, 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虽于净土法门, 颇生信心, 然犹有好高务胜之念头, 未能放下, 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居。须知了生死, 愚夫愚妇则易, 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 能通身放下, 做愚夫愚妇工夫, 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 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 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 专精其志, 佛决不欺人。否则求升反坠, 乃自误耳, 非佛咎也。【书二】八

●净土一法, 乃如来一代时教, 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 名圆。即生修, 即生证, 名顿)。博地凡夫, 亦能入此法中。等觉菩萨, 不能出此法外。实上圣下凡, 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诸祖, 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于此不生信心, 或信不真切, 便是业障深重, 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永世, 在此世界, 常轮六道, 无有出期。纵得人天, 为时甚少, 如客邸寄居。一堕三途, 则其时甚长, 如安住家乡。每一思及, 心惊毛竖。不惜苦口, 恳告同人。【书二】二四

●谛观来书, 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 曰以凡夫知见, 妄测佛智而已。且吾人从生至死, 内而身心, 外而境界, 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自有知识以来, 见前人之所为, 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 诸事顺适, 身心安乐。从生至死, 受用自在。若如来谕, 己不知佛之所以然, 及净土之所以然, 虽佛祖诚言, 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 阁下终日吃饭, 终日穿衣, 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 为知也?否也?若道知, 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 犹依前人成规, 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 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 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又阁下有病, 须服药者, 为先遍阅《本草》、《脉诀》, 知其药性、病原, 方始按病立方, 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 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 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 知其药性、病原, 亦与学佛相悖。

何以故?《本草》、《脉诀》, 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 何可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 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 何以皆不生信, 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 刻实论之, 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 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 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 而即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之所以然, 己未亲见, 纵佛祖诚言, 皆不生信者, 此何故也?一则以性命相关, 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 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

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 由此知见, 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 初亦不知, 而能依前人成规, 颛蒙念佛。因兹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 遂得带业往生, 及断惑往生者, 将见悉证佛果, 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 因疑生谤, 将从劫至劫, 长堕恶道, 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 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阁下之智, 如干将莫邪, 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 如以干将莫邪切泥, 则泥无所成, 徒损锋芒, 可不哀哉!【书二】二五

●佛法, 乃心法, 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 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 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 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 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 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 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 梦境是果。若无妄心, 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 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 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 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 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 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书二】二六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 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 此一上络索, 是谁述说?若谓是有, 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 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 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 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 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 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 欲先知佛为有无, 乃狂妄无谓之问, 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 因汝凡情未涤, 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 因汝五蕴未空, 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 的的指出也。【书二】二六

●《金刚经》, 令发菩提心菩萨, 发心度尽一切众生, 令其皆证无余涅槃, 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 举布施, 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乃至万行, 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 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 且道是有相耶, 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 逼塞太虚, 而谓之为无, 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 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 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 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着眼, 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 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 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 亦无如之何, 况吾侪具缚凡夫乎?【书二】二六

●欲知佛之虚实, 《净土文》、《西归直指》, 所论之理, 所载之事, 何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 皆系妄造谣言, 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见, 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 唯在阿鼻地狱, 尽未来际, 长享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 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 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 皆非实, 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 汝须直心相酬, 不得含糊躲托。北通州王铁珊者, 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 彼于作兵备道时, 即设计剿灭其党, 所杀甚多。四年前, 得病甚重, 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 又甚黑。其鬼无数, 皆来逼迫, 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 其境仍如是, 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 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 念佛总会好。”

铁珊一闻此言, 遂拌命念。未久, 即睡着, 遂睡一大觉, 了无境界可得, 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 亲与光说耳。设阁下当此境, 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 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 概指为妄。唯求于仲, 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 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贵尚能如敝屣, 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 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 妄心为因, 梦境为果。

喻念佛为因, 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夫世间语言文字, 虽是一字一事, 不妨尊卑并诠, 美恶兼训。即如“子”之一字, 称夫子亦好单用, 称平人亦好单用, 称儿子亦好单用。必须以文定义, 断不能将称夫子者, 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 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 则唯损无益矣。【书二】二七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 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 颛蒙念佛, 须致恭致敬, 唯诚唯恳。久而久之, 业消智朗, 障尽福崇。此种疑心, 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 己之有无, 入佛之门径, 彼岸之确据, 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 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 亦与看《金刚经》, 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 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 不能领会。如盲睹日, 日固在天, 睹固在眼, 其不见光相, 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 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 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 当竭诚于此法, 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 非大彻大悟不可。欲证, 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 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 则阁下之长劫轮回, 及现今之违理致诘, 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 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 初未尝失, 妄生怖畏, 妄受穷困耳。【书二】二七

●世间所有, 若根身(即吾人之身), 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 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 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 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者, 此也。以因既是生灭, 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 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 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 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 宽廓广大, 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 数数坏, 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 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 汝未能见。虚空, 汝虽未能全见, 当天地之间之虚空, 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 皆具佛性, 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 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 则莲华化生, 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 则称性功德所现, 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书二】六二

●净土法门者, 如来彻底悲心, 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 具缚凡夫, 信愿持名, 现生了脱, 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 位邻佛果, 尚须往生, 方成正觉。至顿至圆, 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 六方诸佛, 出广长舌, 一音赞叹, 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 自叙宿因, 谓我于五浊恶世, 行此难事, 得证菩提,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令其闻者, 信受奉行, 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 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 而世之疑者, 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 即深通宗教之知识, 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 即已证真谛, 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 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 即权位菩萨, 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 虽能谛信, 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 以果觉为因心, 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 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 仰信佛言, 依教奉行, 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 便是多劫深种善根, 况信受奉行乎哉!【序】九

●《华严》一经, 王于三藏。乃如来初成正觉, 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所说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 在于以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所证, 已得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所谓等觉菩萨也。等觉去佛, 特一间耳, 尚须回向往生。举华藏世界海诸菩萨, 同禀此教, 同修此法。岂今之通宗通教者, 其根性之利, 证入之深, 悉能超过此等菩萨乎?千经万论, 处处指归。往圣前贤, 人人趣向。岂此诸经论, 皆不足遵依?此诸圣贤, 皆愚夫愚妇耶?一言以蔽之, 曰:业深障重, 未应解脱, 故致日用不知, 习矣不察而已。【序】十九

●或曰:阿弥陀佛, 安居极乐。十方世界, 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 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 何能以一身, 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 推测佛境?姑以喻明, 使汝惑灭。一月丽天, 万川影现, 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 而大海大江, 大河小溪, 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 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 一人看之, 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 于百千万亿处看之, 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 各向东西南北而行, 则月亦于所行之处, 常当其人。相去之处, 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 安住不动, 则月亦安住不动, 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 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 其不现者, 由水昏浊奔腾, 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 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 至诚感佛, 则佛应之, 如水清月现也。

若心不清净, 不至诚, 与贪瞋痴相应, 与佛相背, 如水浊而动, 月虽不遗照临, 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 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 烦惑净尽, 福慧具足, 心包太虚, 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 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 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 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 见其来此接引以往生西方也。怀此疑者, 固非一二。因示大意, 令生正信云。【序】四一

●须知净土法门, 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 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 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 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 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 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亦有愚人, 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 业力深厚, 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 与佛无二。五逆十恶, 将堕地狱, 遇善知识, 教以念佛, 或满十声, 或止数声, 随即命终, 尚得往生。《观经》所说, 何可不信?彼尚往生, 况吾人虽有罪业, 虽少工夫, 较彼五逆十恶, 十声数声, 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 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 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 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 决难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斯门,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萌。盖纪实也。【序】五三

●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 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 总因未阅大乘经论, 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著之心, 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睹日, 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 宜其妄相评论也。须知信愿念佛一法, 乃如来普度众生, 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 文殊、普贤等菩萨, 能究竟担荷。彼见愚夫愚妇, 皆能念佛, 便目之为浅近小乘。是何异见小星悬空而小天, 小虫行陆而小地耶?若于此法, 能生信向, 即是多劫深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则即凡夫心, 成如来藏。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 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杂著】四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