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虚大师全书

佛法之教理行果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十二年七月在黄梅明伦堂讲──

佛法非一时中所能尽述,故今讲佛法,亦无从讲起。然诸君欲知佛法之妙亦不难,譬如饮茶入口,即知其味,不饮则终不能知也。但是知道有佛之法,必先知有佛,并知佛之所从来。须知佛由人成,非佛成人。凡属有觉性之物,皆有佛性。如万物各有自性,且依四大而言: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而众生之心皆觉为性,故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只有佛性,而德相功用,未尝发挥,倘能发挥出德相功用,则无往而非佛也,亦无往而非佛法也。

讲到佛法:不出教、理、行、果之四。所谓教者,即三藏圣教也。三藏者:经、律、论是。早此二千九百五十年时,有释迦牟尼世尊,现身说法,实因悲悯大地众生迷惑自性而济渡之也。佛世唯有身教、言教,迨佛涅槃而后,有三上首曰阿难、迦叶、优波离,结集佛住世时所教所行之真理,遂名曰经。经之梵语名修多罗,此经藏之所以由来也。律之梵语毗奈耶,所谓律者,即调伏三业之规律也。佛未示寂以先,即有律法,如行住坐卧、听法、应供,皆须遵守戒律。论有二种:或佛论,或弟子之辨论。佛论者,佛住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邪见纷纭,佛胥以理论之,乃破诸外执。如迦旃延先为外道,后因佛申诸正论,即皈内教。佛弟子论者,即舍利弗诸人及后世佛弟子之论也。但佛弟子论,须以佛之道德为根本。考大藏经、律、论,明代时有八千余卷,现存者未遑详记。

我们现在知道自己有佛性,及知三藏圣教之来因。但所谓教者,有二种差别:一、记录佛及圣众所示现种种之事迹,二、记录佛及圣众所解说种种之言语。括二种之记录,示现事迹为身教,解说言语为言教。然知有佛、有教、须先起信。究而论之,起信属后,明理为先;理尚不解,信何由起!若不知理之所在,即为盲动。欲解此理,可以二谛概括之:所谓二谛者,即胜义谛、世俗谛,胜义谛又名真谛、或名第一义谛,彰本寂之理,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有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谓之第一义谛。明缘起之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弘善示天堂,治恶显地狱等,谓之世俗谛。此二谛中所包天地人物,蕴处界等,苦集灭道诸法,若以真如实际言之,则此妄有之万物为俗谛,不能通于胜义也。所言蕴处界等,蕴、即五蕴,处、即十二处,界、即十八界,等者、等于七大之地水火风空见识等。欲明此道理,有俱舍论、成唯识论,诸君可研究之。苦、集、灭、道四法,此二谛而言:苦、集、道属俗谛,灭、属真谛耳。苦以集为因,集以苦有果,集惑业而获苦果,依苦果而生惑业,此乃人生流转生死之因也。道者,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总之、则为三十七道品。欲离苦得乐、出生死、入涅槃,当修此道也。一真法界以二空为门,二空:即人空、法空;能证二空,则通达一真法界。盖一真法界不可思议,故云能证二空之真理,则谓之一真法界也。

既知此教,不将此理讲明,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与天仙鬼神等众无分良莠。此天仙鬼神亦轮回六道,不能超出三界,故必知其所以然,方为了解真理。前谓天地人物等在生死流行中,欲知确实,惟在理之明不明耳。倘真信了教,解了理,必知修行的津梁。但修行须以戒为首:依三藏而言,戒即律藏,戒分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其意义太繁,且略而不详。所谓行者,即三业之所行也。三业者,身口意是:身不行杀、盗、淫,口不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行贪、嗔、痴,此身三、口四、意三不行即十善,反之、即十恶也。然善恶之发现,皆由意三所主动,身口七支则附从耳,所谓一切惟心造也。上面所言二谛真理,谓天地万物皆属虚假,就是人生于世,不知死从何去,生从何来,大抵生死轮流,实缘意之三毒根而起也。上云贪、嗔、痴,即三毒也。贪心起时,应以慈心伏之,嗔心起时,以悲心伏之,痴心起时,以般若之心伏之。般若梵语,华言智慧,常存慈悲智慧之心,则能种诸善行,二六时中不离此善行,即可以了生脱死而达到妙觉佛果之地位也。(觉慧记)(见海刊四卷十期)(附注)原题“在黄梅明伦堂之讲演”,今改题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