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虚大师全书

第七次研究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一 唯识

某某  唯识之义,简无外境而言,谓根身、器界,皆能变识之所变。果如是,则吾之根身以外,无论宇宙间之情与无情,莫非吾之器界,云何尚有他人及众生诸佛耶?若谓他人各有其能变所变,则他人之根身,岂非我识外之境耶?

又、论中明心所有法,列五十一种,对于心之善与不善,无不言之綦详。然尚有四无量心中之慈心、悲心,以及儒家所谓恻隐之心、恐惧之心、哀戚之心等,均未见列。细查善心所及诸烦恼中,似亦无处可摄,而此等心之名义,显然各有所诠,岂可遗略乎?此其所惑者。唯识之说,自有渊源,虽不敢疑,亦当求悟。伏维大悲为实施权,详为解释!

太虚  西洋有一种自我唯心论,谓宇宙间凡是存在者,皆是我所知觉者,知与被知不出自心,如是则唯自心实在,其他一切皆自心之影像耳。此乃不通之论,只不过说明独头意识作用之一部分耳。今此所问亦如是;此问题在成唯识论中,已有详细解释。所谓唯识者,谓有情各有八识,非谓唯我之识。所有一切众生及佛的境界,皆不离彼各各之识:佛有佛的清净识,众生有众生的杂染识,故各各所变不同。概而言之,根身为自变,器界为共变;但根身亦有共变的关系,如父母及与自己有关系之亲朋,能相辅助令我此身生存者,亦可说是共变。器界的共变,有同业共变与同类相似而互用两种关系。总之、皆唯识所变。当知识是普遍无碍的,我之八识遍于各各有情识中,而各各有情八识,亦遍于我之识中,所以、虽有无量有情各各自变及共同互变,仍不碍于唯识。明乎此义,则前问可解决矣。其次、五十一心所中不列慈心、悲心、及恻隐等心名者,皆已有所摄故。如三善根中的无嗔,即是慈心,系从反面以显其慈心。何以不说慈而说无嗔呢?因为、平常所说的慈心中,尚含有嗔,非纯善无漏之清净慈。要完全离掉嗔心,才是究竟清净的大慈心。论中不害心所,即是悲心。即如父母对于子女施以打骂等,皆因悲愍其愚痴堕落等而示方便教化,非为伤害,故亦可说是悲心。至于恻隐心则即悲心中之成分,恐惧心、哀戚心,应在五受心所中之忧受所摄。

二 一切法皆是佛法陈履吉

佛教常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吃饭、穿衣、痾屎、放尿,无不是佛法;但这种说法,一般人究少了解!

太虚  此应依理及修行的心与证果的境三重来解释。依理性上说:一切法皆是空性,皆是真如,此真如、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正是佛的法身,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如庄子言:道在蝼蚁,道在屎溺。如古来有人问禅师:“如何是佛”?他说:“乾矢橛”。“如何是佛法?木石瓦砾”。皆显理以言也。若就修行的心上说,用功用到一心不乱打成一片的时候,一切行住坐卧举止动作,在彼心中都不起分别,无不是善的,无不是清净的;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再若证到圣果或佛果境时,亲证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真空涅槃,或佛的清净法身,所谓遍法界以为身,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但平常多就性与理上说,详细研究,应有此三种意义。

三 四宏誓愿徐定灵

四宏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达到三愿的目的,佛即可成。但这无边的众生,无尽的烦恼,无量的法门,如何能度、能断、能学?

太虚  此四愿是展转相依的,当知发愿与实际做到不同。但要做到如何程度,必须先有如何志愿,凡有心的都可发此愿。世间人立志尚且要高,菩萨发愿更要大,发愿即是立志,此四者即是菩萨大愿。菩萨之特点,即在誓愿度无边众生。小乘罗汉遇缘时亦可度众生,但无此恳切要度无边众生的大愿。然则无边众生何以能度呢?应知何以有无边众生,即因有无尽烦恼;就自了说,能对治一种偏重的烦恼,即可度脱;但要度一切众生,则应对治的烦恼,种类甚多!必须学无量法门,有无量的药方,能治彼无量的病。谁能学完全此无量法门呢?那就只有佛了,所以要成佛。反过来说,要成佛,才能学无量法门;能学无量法门,才能断无尽烦恼,能断无尽烦恼,才能度无边众生、成佛,就是为度众生,要度众生,必须成佛。故菩萨非先发大愿不可!(见海刊二十一卷二期)

(附注) 上来七次研究,凡二十问题。题目及问答间有简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