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虚大师全书

文化人与阿赖耶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十八年十月国庆日在汉口文化学院讲──

今天是我们中华民国的国庆日,在此欢欣鼓舞的日子,到贵院来与诸位谈谈,使我得到分外的快慰,分外的荣幸!今天就与诸位谈谈文化罢。题目是“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去年,我到德国的时候,在那里有四种新的教育思潮,其中的一种,就是今天我要讲的文化人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思潮的意义,简而言之,就是文化的人。文化的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历史性的,一是社会性的。先就历史性的来讲;生长在现时代的人,无论是任何国的任何种族的人,生成就有继承以往古人所遗传下来的文化的义务和利权的。如已尽了继承以往文化的义务,享了继承以往文化的权利了,那么、更当以这固有的文化为根据、为利器,去开拓新的文化!而发扬之,光大之,使文化生生不已,隽永地在世界上光耀著。尽继承以往文化的义务,享继承以往文化的权利,而为之开拓新道路,给文化以新生命者,即历史性的文化人也。再就社会性来讲: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的社会里,就受中国文化的陶镕;中国固有的民族性,也就人人各得一分。假使我们生活在任何其他国的社会里,也必受该国文化的陶镕;我们固有的民族性,也就渐渐的以至于磨灭,而该民族的文化便取而代之了,这是无可疑的。好比菜瓜浸在酱油里,久久以后,酱油渗透了瓜的各部,菜瓜就变成酱瓜了。这酱油就比之于文化,酱菜瓜便等于经过文化陶镕的人。这种只受局部空间文化陶镕的人,还不能算是整个的社会性的文化人。再须扩而充之,去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的长处,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吸取,当根据本国固有文化,融会而变化之,使之充实,使之适应,同时发扬至全民族,全人类,使全世界人类无不主伴重重,涉入无尽,而确立其为全人类的最高文化。

历史性的与社会性的文化的总合结晶,就叫做“文化人”。那种教育思潮的目的,就在要造成功这庄严完美的文化人。未受教育的是素朴的文化人,因为他生来具有继承以往文化,吸取异空间的文化的长处,而能有总合发扬的才能的。这种教育思潮的目的,在造成功人人变为文化人。历史性和社会性总合起来,就是“宇宙性”。宇宙间事事物物的变化关系的条例,即是文化;结合这变化关系条例的,就是文化人。因这是全宇宙古往今来、纵横上下的总合,所以、也可说文化人就是宇宙人。总合全宇宙文化而发扬光大之者,即文化人。这种人与全宇宙、全人类有极密切关系的,他的生命是永续地与世并存的。现在即以贵院来讲,抽象的缩小范围讲得近一点,不过是空间中的一所小小的学院;具体的扩大范围讲得远一点,却是一个包罗一切总合宇宙文化的学院;因为、他是造成宇宙性的人格的学院。

再用文化人的教育思潮的本意,比较地来讲佛学教育:文化人的教育思潮,据现在一般学者批评起来,都承认它是世上最完美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主义,与吾国教育“促进世界大同”的宗旨,是非常相符的。文化人的阿赖耶识的意义,简言之,就是佛学教育。全宇宙的一切有情众生,每人都有阿赖耶识的。阿赖耶识的说明,可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阿赖耶识的时间性,可用“恒”、“转”二字来阐明。因阿赖耶识是无始无终的,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可名之曰恒。但阿赖耶识时时在转变的,新生旧灭的变化,是无时或息的运动的,因此、他永远是新的;因阿赖耶识永远的新,是依靠转娈的,所以可名之曰转。阿赖耶识的空间性,可用“共”与“不共”二字来说明。阿赖耶识因有不共,才有个性;因有共,才有通性。在同空间,以共通性的联合而普遍宇宙,但其共通之中,实含有不共性。比如:一间房于里,燃上五盏灯,其光普照全室,以其有共通性也;而每盏灯的光线各异,以其有不共性含于共性中故也。社会世界是有情众生的共同力量所创造的,因为每人都有需要社会,世界的共通性使之然者,而每人所希望或贡献于社会,世界的各各不同,以其共之中有不共在也。但在共变之中仍有不共性,在区别之中仍有共性。每个人的变成,内中的一部分,是自变自有的个性;而其余多部分,是共通性;就是每人有不共的个性,和共通的世界性存乎其内也。就是朴素的文化人,虽未受教育,而此不共与共之性,生来是有的,因每阿赖耶识有时间上的恒与转,空间上的共与不共。所以素朴的文化人,受了教育,即由增上缘的功用,便成为一个完美庄严的文化人了。增上缘的意思,就如一株菜,种在田里,用种种肥料去营养他,使他发荣滋长一样;也就是文化人的造就,须靠教育培养。

我们如要稽考历史上伟人的思想和人格,固然要晓得他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但最要紧还是在明了他的特性,就是阿赖耶识。如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春秋时代的人,因春秋战乱的环境,才造成他伟大的思想和人格。那么、处在春秋时代与孔于同时的人,为什么个个不成孔子?因这一问,我们就知道要稽考古人的思想,只明白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等条件,是不敷应用了。要彻底的考究,非明了他的阿赖耶识不可。因为孔子的所以伟大,使中国自汉迄今的文化,皆为孔化所统驭的原因,是在他的不共性──即个性。他的阿赖耶识的恒与转,与普通人不同。他所接触的全宇宙的一切,比一般人繁复;他的学问上的造就,自然出类拔萃,超乎万众之上了,只要明了阿赖耶识,这种都不希奇。又如释迦牟尼佛,大家都以为他生长在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不忧明日的印度,因物质上已得到至高的享受,所以遂有求精神慰安的动机;更因外道在当时的发达,影响了他的思想,而成功今日的释迦牟尼佛。但为什么与他同时、同地、同环境的人,个个不成普度众生的释迦牟尼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很直捷的可以说,是他的个性超群的缘故。他以他的不共性,去共世界的共通性,他与众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他是普度众生的救世主。

文化人的共性,虽然与众无异,而各有各的特性的。能发展不共性,而能互摄世界的共性的,就是文化人。文化人的阿赖耶识的意义,也就是这样。贵院的名目,是文化,所以可实行文化人的教育主义;要实行文化人的教育,须深刻的去研究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斯继唐记) (见海刊十卷十一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