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虚大师全书

大乘位与大乘各宗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一 发端  二 曩在“起信唯识释”之发凡  甲 地上宗自证而造论  乙 地前依他教而起言  三 今广其意以判各宗  甲 以论立宗者  乙 以经立宗者  丙 以传立宗者  四 各宗多明“境”或“行果”之别  甲 性相门  乙 观行门  丙 加持门  五 各宗唯是大乘中之偏胜相

  一   发端这个题目所蕴蓄的意义,为我十年来对于印度中国各大乘宗派、作有系统说明方法之一种,我于大乘各宗,完全抱著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各宗派不同之点,同时作融合贯通的研究以发见其遍融互摄的共同律。由此探究之结果,故发生如下之结论:一、平等门──从此门看去,则凡是大乘的各宗,无论其为性、为相、为禅、为律、为教(贤首、天台)、为净、为密,如所谓中国之大乘八宗,无一不从同一原则上,引共同依据的教理去说明去发挥。故宗虽有八,同摄入于大乘法海,平等平等,不得分判谁高谁下。  二、特殊门──从此看去,则所谓大乘八宗者,在大乘教理上取其一部分为所宗,各站在其自宗地位上以发挥其偏胜之玄诠,显其特殊之理境。故虽同是大乘佛教,就地位以判教义,则不无特殊偏胜之线索可寻。  以上,为我对于大乘各宗所观之焦点。然而从什么地方可以有这样的见到?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说明其原委?曩者关于此问题略有论及者有二:一、佛法总抉择谈:用遍计、依他、圆成三性相同相异之点以说明佛法的全体,及各宗派平等与特殊之所以然。二、大乘宗地图:在八方面上,以对照异生与如来之出发点与归宿点;虽未显然引及各宗,而按图索骥,衡量各宗相同相异之点,亦洞若观火。  现在所讲的,乃是从异生位到佛果位,其中所经历之一一之阶段,虽同是大乘之位──始自初发心终至成正觉──而有初终及中间菩萨历劫修因位次高下之各别。我依据至教之见解,衡鉴大乘各宗所依据所发挥之教义,乃因其依据大乘位次之高下,故发挥之教义亦有所偏重偏胜;是为依大乘位而说明大乘各宗。但此种见解非创始于今日,从前已有所论及,不过东鳞西爪的散在各著作中,今天特提出此问题,作通盘有系统的说明。

  二 曩在“起信唯识释”之发凡  起信论唯识释,是民国十三年著。著本书的动机,乃因当时支那内学院王恩洋居士作起信论料简。彼书之内容,不像日本人与梁任公先生依历史的眼光疑斥起信为伪书者,他是根据法相唯识之教理,料简起信论之真如:因起信真如有受熏缘起义;而唯识之真如是唯识性、是无为法,既不为他法之生因,亦不为他法之所生。起信真如有受熏义、有缘起义,又有平等普遍为诸法法性义,则近于数论的“自性”、‘相虽转变而性是一’义。王君本此见解,于是斥起信为似教,非真佛教。故我当时亦以唯识之理而释起信──盖起信之真如与唯识之真如,其名虽同,其义有广狭之不同:起信从体显用,若体若用皆名真如;唯识乃依用显体,用是识相、体是识性,唯体性是真如,相用非真如──。同时依菩萨位而说起信等论所宗不同,以发其大凡。

  甲 地上菩萨宗自证而造论  故马鸣等从自证境明一切法在菩萨位讲:马鸣为第八地菩萨,其所造之论皆依自证现量智境为准据。虽亦不离于佛陀所说之契经而取圣言为依止,但其注重所在之点为自证境,一切契经或反为造论之注脚。进言之,地上菩萨虽据自证境而说,同时亦统明佛法全体,故亦不限于专讲自位境智;不过依自位亲证之智境,说明一切法。

  乙 地前菩萨依他教而起言  故贤首等从佛果境彰一切法华严宗之圆教法界观,所谓“十相六玄”,都是明佛果上所证之智境。在此当有使吾人发生疑问者:即华严宗之创始者为贤首,他所处的地位,尚在地前而未登地,其所发挥之境界反在马鸣以上而专明佛果圆融无碍境界,岂非实令人有不解者?实亦没有什么可疑之点;今于言论便利上起见,明地前、地上、佛果所依据以发挥之教义,作三项来说明。  一、未登地的菩萨,未得圣智自证现量之智境,间虽发有相似之现量境,然未足依凭。其所宗本依据者,乃在地上菩萨之圣言量,或佛果上之圣言量;因自已既没有智境可为标准,则于菩萨或佛之圣言不可稍忽。由此,故虽在地前,倘是依据地上菩萨之圣言量,则其所发挥之教理,为依地上菩萨之境界以说明一切法;倘是依据佛果上之圣言量,则其所发挥之教理,为依佛果上之境界以说明一切法。是故贤首虽未入初地,而其所宗契经乃是华严圆觉果海之境界,或地上最高位之普贤菩萨境;马鸣依自地智境所造之论,自然反 贤首之下,此本毫无足疑者。  二、地上菩萨,有自亲证智境为宗本以发挥教义,乃至说一切法无不依其现行智境为出发点,虽亦依圣言教或比量,然此不过其傍依,而正面之根据乃在自证。于此乃有其特点,即地上菩萨以未究证无漏与灭尽有漏,以是依其现行之心境,有漏无漏无间引发,故一方面代表四圣之无漏境,一方面代表六凡之有漏境。马鸣所造起信论,即依据此点以发挥教理,所以不若贤首全依据佛果圣言纯无漏境之高深,此亦无足怀疑者。  三、佛果自证究极圆满,智境离言绝相,佛亦无言论的必要。因佛与佛间,果位相等,其境界、心智都是相齐,故佛与佛之间完全相喻于无言。其所以起言说之原因,还在地上、地前、乃至凡夫的机感。故为凡夫说贤位境,为地前菩萨说地上境,为地上菩萨辗转说上地境,乃至说自所证之智境。故大乘亦渐亦顿之法华宗,即依据此点而发挥。  如此大乘各宗,虽同是大乘,因地位之不同、程度之高下,随其自住地位的境界说明一切法,或依何等之圣教申明各宗的宗本,往往全局为之改观。

  三 今广其意以判各宗  甲 以论立宗者  今就各宗言教直接生起之原因,可广其意分为三类:以论立宗者,如嘉祥的三论宗──又名四论宗──与慈恩的唯识宗,彼虽不无所依之经,然直接采取立教方面言则唯在论。故就依论立宗言有如下之二大系统:  1. 宗初地所证遍行真如故有龙树一系之中观学世传龙树为证入初地之菩萨,如楞伽经等在在皆足证明,亦为研究佛教者之所共许也。初地证入一切法空,即通达二无我得一切法空智,亦即遍照一切法真实如此的法性。故龙树说法,从其所证的法空理上,说一切法皆不可得。其言教所显者,亦在遮诠方面,以表现其空性真如理也。此为龙树依自证境造大乘论,故有空宗一系。其最足表现他全体的思想,集贯总持他一切的作品者,唯推中观论,故亦有称其为法性中观学者。其余如智度论等,皆不出中观论之范围。在中国依其著作推演而建立为三论宗或四论宗,乃依龙树菩萨之论为宗本故,特称为中观学。  2. 宗三地所发大法光明故有无著一系之唯识学唯识宗所据六经十一论,也有佛说或菩萨说的。如华严经虽亦为此宗之所依,而非正依;如深密等始为此宗之正所依。深密经乃从瑜伽师地论摘出者,此虽弥勒所说,能传演到世间上还是无著菩萨。弥勒五部论及无著自作的论,即此宗所依的教。天亲护法等依之发挥,故唯识根本教理,可说是无著建立的。从前中国传说无著为初地菩萨,又说无著得大乘光明定。我从前想:无著既依初地境为出发点,即应与龙树空宗系相同,何以立论相去颇远耶?这是我以前的难点。现从西藏佛教徒所传,皆公认无著为第三地菩萨,恰与中国相传其“得大乘光明定”之言巧符,此较初地说为当。即依三地大乘光明定的智慧,照了佛之一切法藏,即以此定所发出之智为能观,以地前或地上乃至到佛果的教法为其所观的法境。此如华严、瑜伽等,说三地所证之境界都是这样。由照了大乘之法,有明了正确之法相,故此唯识学、又名法相学。据此、则前所谓中观学亦可名法性学。故依初地境有龙树系,依三地境有无著系也。

  乙 以经立宗者  1. 宗法云地含藏一切三摩地门之普贤故有华严教以经立宗者,即是依佛所说的言教而立其宗也。如来言教之所由起,种种不一,──或对地上、地前、二乘凡夫的关系而施诸教法。依佛说法最高之缘起说,唯依第十地菩萨的根机所感动而有的教法最极殊胜。如法云地菩萨,如来所有的教法犹如大云而雨大雨,此地菩萨犹如大海悉能通达而领受之。所以由十地含藏一切三摩地门的普贤三昧境界,就成为华严教。即以最圆满普贤三昧之因海,以显最究竟不可言说毗卢果海。此即是就普贤的自证境上,显现所感受到的佛境界的教。所以华严第一会即说如来依正因果法门──佛果境界从何来?即推到因上;此因得何果?即推到果上。此依十地菩萨所显最高的教法,唯十地方能领受,余地虽亦能少分闻到,不过其 起须待十地机缘耳。故云“宗法云地而有华严教”也。  2. 宗佛智及二乘回心之劫前菩萨故有法华教法华教是佛陀自证的境界,自动的大愿意乐所说,所以说‘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从能感的机言,是二乘回小向大需要此大乘教法。在依二乘教法而修到的阿罗汉,依其所证之生空真如言之,或同初地、第八地菩萨;依其应备之福慧资粮及求证法空真如上言之,还不及初住,仅与七信之菩萨齐。未入初住,未达法空,故云“劫前菩萨”,以第一僧祇尚未入或尚未满故。天台智顗大师,谓入圆教初住即能八相成佛。天台后裔每谓此为天台独有之说,其实此为起信论及慈恩宗等皆有之大乘共法。法华为二乘授记作佛,都是八相成佛的相,以初住即能实现故。故法华教有两方面:一、依佛自己的平等意乐,为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佛最高的自证智境,故放光现瑞、等觉如弥勒者尚不知欲说何法。二、是未入劫以前的二乘回心、种性位的菩萨所急需的法味。亦即是一、为地上菩萨也测不到的最高境界,即如来本门;二、为回心二乘说成佛法,如为舍利弗以利根故说方便品,即如来迹门。故云“宗佛智及劫前菩萨有法华教”。  3. 宗佛智及诸乘初心之易退有情故有净土教净土教皆说佛果之依正庄严,是佛之他受用境界。原夫如来之所以要说此教者,是从彻底的大悲心为出发点,对于初心易于退转的众生令其依佛智所流出之净土经教,修习净土法门,得生诸佛之净妙国土,即能证得阿惟越致,一生证得无上菩提;故净土法门最重之点,即在摄诸众生令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佛不说此净土法门令众有所依归,即在此五浊恶世之中修菩提,则初发心之众生有所恐惧而生退转。故起信论谓为“胜方便”,十住论说为“易行道”,良有以也。此所以一面依佛智,一面依初心怯退人,而有净土教出现也。

  丙 以传立宗者  以传立宗者,禅宗不依文字,绝无经典,赤裸裸的惟证是务。密宗虽有其所依之经典,若未经明师之传授皆不阅之,即或阅之,其名句文身之安排与寻常回异,非经师传亦难明了。至于律宗固有律藏在,然经论即菩萨也有造说之可能,惟关于律制独创裁于佛,降佛而还皆不得措一词,后之继续宏扬者,亦惟师传是遵。故此三者,皆依传立宗也。  1. 宗法云地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之金刚故有真言宗真言宗以金刚菩提萨埵为其初袓。世传龙猛以定力开南天铁塔,金刚萨埵授之以灌顶,故人间世有密宗教义流行焉。以非自龙树之自证境上而流出者,故须归之于金刚萨埵。有云金刚萨埵即普贤,普贤在大乘教法上为最高之模范菩萨,故从三摩地门有华严教;从陀罗尼门有密教。以最高之大机,感佛说圆极之教法,故云真言。不名为教者,以不诠显理故。此真言须代代亲授,师资相承,方能流通。  2. 宗佛智及二乘回心之入劫菩萨故有禅宗禅宗以“佛心为宗”,即以佛智所证之境为境。此宗之所重者,为师资相继而传其“以心印心”之法门也。世传大迦叶为其初祖,他本是回心之大阿罗汉,夙根极深,不遇佛也可成独觉;若罗汉发大菩提心,亦得授记作佛。依一般言之,位在第七信;然不一定有,先曾修习大乘法者,虽退失其菩提心,若一念回心向上即可入初住。或以前已曾备修福智资粮中道而废者,一回心即可入初地等位,故云入劫菩萨──然入初劫二劫三劫不等。诸地位中,于胜进道中皆有加行,即如十信满位,亦起加行故而入初住,证未曾有之悟境而契佛心,故能传佛心印,由此故有禅宗之产生也。3. 宗佛智及诸乘之新进有情故有律宗律本佛制,故律亦宗本于佛。依大乘说:一切大乘律皆依三种佛身而说,诸乘初心须纳之于正范,有一定“止”“作”的规律,才能不越乎轨道以外的行为。依三聚净戒说: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所谓止持门是;饶益有情及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所谓作持门是。真能传持佛之戒律的,须通达佛智,上体佛的本怀,下察众生的根器而传佛戒,才能令彼新进有情得蒙实益。故一面依佛智,一面依初心而有律宗也。

  四 各宗多明境或行果之别  甲 性相门  多明境曰“性相门”,详境而略行果之中观、唯识属之。位在第二、第一大劫。性相门者,以说明性相之平等门故。如自凡夫乃至于佛,皆可归之性相。法性一味平等,法相不无有别,若龙树之中观学,无著之唯识学等,皆可归于此门。此不过因各宗所重之点不同,在多明境者曰性相门,实则法性法相,从始至终平等平等。虽偏说于境而同时于行果亦必言及,并非舍行果而不言也。所以从实际言之,只有多分与少分之差别而已。  若就言教以论,有两方面:一、如龙树从自证境上为出发点而为地前说一切法门,此教功用、虽能被地前之机,然就能说教者之本位上言之,则在第二大劫也。二、地前胜解位和加行位之菩萨,正须此教法为其悟入之方,故从所逗之根器上说,位在第一劫。此虽详境而行果亦该也。然对未入劫之初发心菩萨,于此教法反难领受,故初发心者应以加持门之极果教法,而激发其信心为妙,此教偏于理智,故为未入地前加行位或胜解位上之所必需也。

  乙 观行门  多明行曰“观行门”,律宗、禅宗及法华、华严兼之。位在诸乘初心及第一、第三大劫。观行乃福智资粮之所由圆满也,故观行门、诸宗皆兼之。律宗之戒法,在大乘则初发心位即须持此为修行趣果之正范,故此唯重在行。禅宗唯趣实证,然每到一种特殊境界,须要加功用行方可证得。法华、华严,多明佛果上之殊胜境界,然果不过所趣向之目标,为到此目标故亦广明行之功用。所以说“万行因华,庄严果德”,正是显其因行极为殊胜也。在此中明其位置,律在初心;法华及禅与夫二乘回心等住第一劫;华严明普贤行者住第三大劫。

  丙 加持门  多明果曰“加持门”,真言、净土及华严、法华兼之。位在第三大劫及诸乘初心第一大劫。佛果成就无量威德,能加持凡夫乃至修习位之菩萨。如真言宗用三密──身口意──加持;净土以大悲愿力及种种依正庄严,发起信仰愿慕,皆为加持;若法华、华严兼观行门及加持门。若因其所经历之位次以明加持,则能加持与所加持:上上能被于下下,唯除异生位皆能加持;下下敬仰于上上,唯除究竟位皆被加持:而位在第三大劫及诸乘初心之第一大劫。能所相望,皆通一三。若细为分别,前除异生未入劫者,后除究竟劫已圆者,唯此一能一所不在劫中耳。  “加持门”全仗他力。若“性相门”、则从异生至佛果平等平等,如八识因果染净虽有差别,而八识一也;“观行门”、除异生位未起观行和佛果位观行已圆,其中种姓位至修习位皆具观行,此二者唯仗自力。兹就境、行、果三门通别,特摄一表如

  ︵ 异生位───────性相门┐  从              │  异 种姓位          │  生              ├自力  至 胜解位          │  佛              │  果 加行位       观行门┘  之  大 通达位  乘  位 修习位───────被加持┐  ︶              ├加持门──他力  究竟位───────能加持┘

  五 各宗唯是大乘中之偏胜相  八宗大乘教法,都在大乘法上占一位置而各有其殊胜之相用,但统合起来皆摄在大乘之中。古来,或谓大乘为一乘,或谓佛乘,或谓最上乘,而欲显其自宗之超过其余各大乘宗之殊胜。其实,都是大乘之别名:最上乘者、大乘为最上故;佛乘者,大乘以佛为最高之果故;一乘者,为令众生皆入佛乘故,故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也。是即皆为大乘中各有之殊胜相和殊胜义也。  古人有于大乘之全部中,据其认为最殊胜者特别阐发,实则各仅大乘之一部分;其末裔即据此一部分之殊胜相,遂尊崇自己门庭,以为我宗为大乘上特殊之一乘或佛乘或最上乘,而抑他宗为三乘中普通大乘。如西藏真言宗自称为果乘,余俱为因乘;不知彼等所执者,仅大乘全体中之一部分耳。各宗唯是大乘中一偏胜之相,皆大乘故无有高下,因乘果乘皆通因果。此是因乘,因之所向为果;彼是果乘,果之所由为因;故因果互通,平等平等!唯证境有殊,所据各别,乃有诸宗派之标帜。其实殊胜不离平等,平等不离殊胜也。(宝忍记、芝峰校阅)(见海刊十一卷十一期)

本站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予以删除:idushu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