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庄子译注

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寓言》以篇首头二字名篇,名篇方法同《外物》。“寓言”就是以假托他人之言来阐发自己的道理。这是庄子论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法。全篇的宗旨在于庄子的哲理是用大量的寓言作为论证的根据的,但也包括了“重言十七”的内容。

在“寓言十九”、“不言则齐”、“庄子谓惠子日”诸段中,庄子把言论分成寓言、重言和厄言三种。其中只有无言之言的“卮言”才是符合自然的。只有忘言才有自然之理,才有万物齐一。在“曾参再仕而心再化”和“颜成子游谓东郭子养日”段落中,指出了修道的要领和过程。修道要心无所悬,心有所悬就是一种悲哀。修道的过程要经过九年才能达到至善的境地,达到了自然无为的境地,人们对待生死、利禄、得失就都无所谓过去研究庄子思想时,多重“寓言”的问题,而很少重视“重言十七”的问题,这是不对的,应当纠正之。

寓言十九(1),重言十七(2),卮言日出(3),和以天倪(4)。寓言十九,藉外论之(5)。亲父不为其子媒(6)。亲父誉之(7),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8),人之罪也(9)。与己同则应(10),不与己同则反(11);同于己为是之(12),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13),是为耆艾(14),年先矣(15),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16),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17);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18)。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19),所以穷年(20)。不言则齐(21),齐与言不齐(22),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23),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24),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25)?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厄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26)!万物皆种也(27),以不同形相禅(28),始卒若环(29),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

(1)寓言:寄托他人说的话,如各篇中请多人物的对话皆为寓言,寓言并非文学故事之类,其中有真有假,广为说明道理。十九:十分之九。

(2)重言:真重的言论,一说借重先哲的言论。十七:十分之七。

(3)危(zhi)言,无有成见的言论。厄:漏卮,古代盛酒的器皿。日出:随时而出现,天天说出来。

(4)和:合。天倪:自然的分际。

(5)藉:通借,外:外人,别人。

(6)亲父:亲生的父亲。不为其子媒: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人。意思是自己说不如别人说。

(7)誉之:称赞儿子。

(8)罪:罪过,过错。

(9)人:别人,他人。

(10)礼:赞同。

(11)反:反对,反驳。

(12)为:则,不同。

(13)已:通己。一说已为止。

(14)耆艾:六十为耆,五十为艾,泛指老年人。

(15)先:.长。

(16)经纬:纵横。本末,始终。经纬本来,皆指学习而言。期:期待。

(17)无人道:缺乏人道。

(18)陈人:陈死的人,陈腐的人。

(19)曼衍:发展变化。

(20)穷年:尽年,终其天年。

(21)不言则齐:不说话就齐一而无是非。

(22)齐:不言的齐。不齐:不同。

(23)言无言:说了没有说的话。

(24)自:由。

(25)恶(wu)乎:怎么。下同。

(26)久:恒。

(27)种:种子。

(28)形:形式、形态。禅(shan):代替。相掸:新陈代谢。

(29)始卒若环:首尾相接象环。

[译文]

寓言十分之九,重言十分之七,卮言天天讲,总合自然的分际。寓言十分之九,借别人论说。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父亲称赞儿子,总不如让别人称赞更可信服;别人说就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就应和,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反驳;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肯定它,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否定它。重言十分之七,因为是自己的言论,这是年长者的言论。年长了,而没有纵横始终的期待长者,就不算是年长才智。做人而没有先人的才智,就是无道的人;人没有人道,就是那称陈腐的人。卮言天天讲,合于自然的分际,因此发展变化,因而享尽天年。人都不说话就齐一,齐一的无言与有言不同,说话与齐一无言也不同,所以说无主见的言论。说无主见的言论,就是终身在说话,却象没有说话;即使终身不说话,却也未尝不说话。可有可的原因,不可有不可的原因;对有对的原因,不对有不对原因。怎样才算对的?对的就是对的。怎样才算不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怎样去肯定?肯定那些肯定的。怎样去否定?否定那应当否定的。万物本来就有对,万物本来就有肯定,没有什么事物不对,没有什么事物不可肯定。不是卮言天天讲,合于自然,还有什么能如它那样永恒持久呢!万物皆由种变化来的,以不同的形态相代替,始终象个圆环一样,不了解它的道理,这是所谓自然的变化。自然的变化就是自然的分际。

庄于谓惠子曰(1):“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2),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3)。”庄子曰:“孔子谢之矣(4),而其未之尝言(5)。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6),复灵以生(7)。’呜而当律(8),言而当法(9)。利义陈乎前(10),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11)。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12),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13)!”

[注释]

(1)惠子:指惠施。庄子的朋友。

(2)六十化:六十次变化,六十次修善。

(3)勤志:勤行励志。服:役使心智。

(4)谢之:犹过之。

(5)来之尝言:未尝言之。

(6)大本:指天道。

(7)复灵:复为恢复,灵为灵善。生:生气。

(8)鸣:声。而:通则。当(dàng):符合。律:乐律。

(9)法:札法。

(10)陈:摆。

(11)直:只是。

(12)蘁(wu):违逆。

(13)彼:指孔子。

[译文]

庄子对惠施说:“孔子六十年中有六十次修善德行,开始肯定的,后来又否定它,很难说今天所认为是对的就不是五十九年来所认为是错误的。”惠施说:“孔子励志勤行用智学道吗?”庄子说:“孔子已经过于用智了,他未尝多言。孔子曾说‘人的才智是禀受于天的,恢复灵善而生。’发出声音符合乐律,说出言论而符合法度,利义摆在面前,而好恶是非的辨别,只能是服人之口罢了。要使人心服而不敢违逆,这样才算确立了天下的定则。算了吧,算了吧!我还赶不上他呢!”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1),曰:“吾及亲仕(2),三釜而心乐(3);后仕,三千钟而不少洎(4),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悬其罪乎(5)?”曰:“既已悬矣。夫无所悬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6),如观乌雀蚊虹相过乎前也。”

[注释]

(1)曾子,曾参,孔子弟子。再任:第二次做官。化:变化,指道德修养变化,心情的变化。

(2)及亲:父母双亲在世。

(3)釜:六斗四升。

(4)钟:六斜四斗。不泊(沁:不及,指不及养双亲。

(5)悬:系。悬其罪:受其罪,指不受利禄的拖累。

(6)彼:指心无系于荣禄的人。

[译文]

曾子再做官时心情又有变化,他说:“我父母双亲在世时,做官只有三釜俸禄而心情很乐。后来做官得三千钟俸禄而不能奉养双亲,我心里却感到悲伤。”弟子问孔子说:“象曾参那样,可以算是没把心悬系在俸禄上的过错了吧?”孔子说:“还是心有悬系。如要心无所悬系,会有悲哀吗?那种心无所悬系于俸禄的人看三釜、三千钟,就象看鸟雀蚊虻飞过眼前一样。”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1):“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2),二年而从(3),三年而通(4),四年而物(5),五年而来(6),六年而鬼入(7),七年而天成(8),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9),九年而大妙(10)。生有为,死也。劝公(11)以其死也有自也(12),而生阳也无自也(13)。而果然乎(14)?恶乎其所适(15)?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16),地有人据(17),吾恶乎求之(18)?莫知其所以终(19),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20),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21),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注释]

(1)颜成子游:复姓颜成,名偃,字子游。甫郭子綦的弟子。前见《齐物论》。《徐无鬼》篇作颜成子。东郭子綦:《齐物论》作南郭子綦,《大宗师》作南伯子葵,《徐无鬼》作南伯子綦。东可能是南字误文。

(2)野:粗野,语言放肆。

(3)从:顺从。

(4)通:通于一,通达为一。

(5)物:物化,与物混同。

(6)来:神明大来。

(7)鬼人:归人,归根深藏。

(8)天成:合于自然,独成其天。

(9)不知死,不知生: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生死齐一。

(10)大妙:大道的神妙。

(11)劝:劝勉,公:天道,即道通为一的一。

(12)自:由,因。有自:有生而后有死为有自。

(13)生:生长,生成。阳:阳气。

(14)而果然乎:设问引起下文。

(15)恶(wu):何。适:适意。

(16)历数:有命无命的历数。

(17)人据:人所占据之地,有鬼无鬼之论。

(18)恶乎求:无所追求。

(19)终:指死。

(20)始:指生。

(21)以,与之。相应:相感应。

[译文]

颜成子游对东郭子聂说:“自从我听你讲道,一年而粗野,二年而顺从,三年而通达,四年而化物,五年而神明大来,六年而归根深藏,七年而合于自然,八年而生死齐一,九年而达到神妙境界。人生有为就走向死亡,劝勉大道为一,人的死亡有因,而人生是阳气运转,没有由来。你果然是这样吗?什么地方你感到适意,什么地方你感到不适意,天有有命无命的节数,地有人物有鬼无鬼的依据,我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不知道它的死,怎能断定没有命运,不知道它的生,怎能断定有命运呢?有与之相感应,怎能断定无鬼神?没有与之相感应,怎能知道有鬼神呢?”

众罔两问于景曰(1):“若向也俯(2),而今也仰;向也括(3),而今也被发(4);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景曰:“搜搜也(5),奚稍问也(6)!予有而不知其所以(7)。予,蜩甲也(8)?蛇蜕也(9)?似之而非也(10)。火与日(11),吾屯也(12);阴与夜(13),吾代也(14)。彼(15),吾所以有待邪(16)?而况乎以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17)。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

[注释]

(1)众罔两:多个影外的微影。景:通影。参见《齐物论》中罔两与影的一段对话。

(2)若:汝,你,向:从前,过去。俯:低头。

(3)括,指发,束发。

(4)被,通披。

(5)搜搜:又作叟叟,摇动的样子。指众罔两。

(6)奚:何。稍:借作屑。奚屑问:为什么贸然发问。

(7)予:我。

(8)蜩:蝉。蜩甲:蝉蜕。

(9)蛇蜕:蛇皮。也:通邪。

(10)似之而非也:影生于形与甲出于蜩、蜕出于蛇相似,但影无实而甲、蜕有实,所以虽相似而不同,影子并无实体存在。

(11)火:指火光。日:指日光。

(12)吾屯:我顿聚。

(13)阴:阴天,无阳光。夜:黑天,无日、月光之时。

(14)代:消失。

(15)彼:指形。

(16)有待:有依赖。

(17)强阳,运动不止。

[译文]

众多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你过去低头,而今仰头;过去束发,而今披发;过去坐着,而今站起;过去行走,而今停步。为什么呢?”影子说:“你们嗖嗖地摇动,为什么贸然来问我?我活动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我,象蝉壳吗?象蛇皮吗?象是而又不是,火光和阳光,使我顿聚;阴天和黑夜,使我消失。形体,是我所依赖的吗?何况那有依赖的东西呢!形体来我就随它来,形体去我就随它去,形体运动不止我就随它运动不止。运动不息,又有什么问的呢!”

阳子居南之沛(1),老聃西游于秦(2),邀于郊(3),至于梁(4),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女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中栉(5),脱屦户外(6),膝行面前(7),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8),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雎雎盱盱(9),而谁与居(10)?大白若辱(11),盛德若不足(12)。”阳子居蹴然变容曰(13):“敬闻命矣(14)!”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15),公执席(16)妻执巾栉(17),舍者避席,炀者避灶(18)。其反也(19),舍者与之争席矣。

[注释]

(1)阳子居:杨朱。《应帝王》有“阳子居见老聃”。之:往。沛,指彭城,今江苏徐州。一说今江苏沛县。

(2)秦:秦国。

(3)邀:通要,要截。

(4)梁:沛郊的地名。旧注大梁即开封实误。

(5)盥(guàn):洗脸,洗手。漱:漱口。中:毛巾。栉(zhi):梳子。

(6)屦(ju):葛麻做的鞋子。

(7)膝行:跪着走,表示尊敬。

(8)向:刚才。

(9)雎雎(ju):仰目而视,骄傲。一本作睢睢。盱盱(xu):张目而视,亦指傲慢。

(10)居:相处。

(11)大白若辱:引自《老子》四十一章,若,似。辱,污。

(12)盛德若不足:《老子》四十一章:广德若不足。

(13)蹴(cu):通蹙。蹴然:紧迫的样子。

(14)命:教。

(15)迎将:迎送。家:旅店。

(16)公:旅店男主人。

(17)妻:旅店女主人。

(18)炀(yàng):烘,炙,烤火。

(19)其反:送老子走后再来时。

[译文]

阳子居南下到沛去,老子西行去秦国,要截于郊野,到梁地,而会见老子。老子在半途中仰天而叹说:“起初我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的,现在看来不可以了。”阳子居没有答话。到了旅馆,阳子居送进洗漱用品,把鞋脱在门外,跪着爬行向前,说:“刚才弟子想请教先生,先生却行走没有闲空,因此没敢请教。现在有闲空了,请指出我的过错。”老子说:“你仰目而视张目而望,十分傲慢,而谁能与你共处呢?清白的人象似污浊,尚德的人象似不足。”阳子居蹙然变化说:“敬听先生的教悔了!”他来时,旅舍的人都迎送他,男主人安排坐席,女主人给他拿梳洗用具,先坐的人让出席位,烤火的人回避炉灶。他回去时,旅舍的人就与他互争席位而不分彼此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