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夏峰学派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夏峰学派〗创始人孙奇逢(1584—1675)。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号夏峰先生。清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此学派因其号而名。奇逢之学,原本陆象山、王守仁,晚而倾慕程、朱理学,“不欲制程朱陆王为二途”,故具有调和两派的特点。他曾选周敦颐、程颖、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人为理学大宗。奇逢与黄宗羲、李□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其门徒甚众,著名者有孙博雅、王余佑、汤斌、耿介、魏一□、耿极、张果中、薛风祚、马尔楹、高□、王之徵、陈□、申涵光、崔蔚林、赵御众等。此学派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该派认为,“毋自欺”即是“致知”之首,唯毋自欺才能用好恶之实以至“自慊”,这便是“知至诚意”,“诚意工夫只一毋自欺便了”。慎独即毋自欺。独,不仅指此心初动之几,凡事物交集时、事物应酬后也有独。初动之独有严防法,交动之独有密证法,既动之独有挽回法。总之,慎独一于自慊,而诚意则为“梦觉关”。该派因注乍慎独,强调道德修养,故多有以节行著者。如,孙奇峰曾率领容城人民抗御清兵围攻。明亡后,隐居不仕。他还不避危难,竭力营救过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其一生自律,老而弥笃,尝自谓:七十岁工夫较六十而密,八十工夫较七十而密,九十工夫较八十而密,学无止境,此念无时敢懈。奇逢弟子张果中是白沟一带的剧孟一流侠义之士,为“范阳三烈士”之一。该派提出,学当以圣人为归,无论在上在下,皆须一衷于理。理乃乾之元,天之命,人之性。人得志则放之家国天下,而理未尝有所增;人不得志则敛之于身心意知而理未尝有所损。故见之于行事与寄之于空言,“原不作歧视之。舍此则天不属其心,人不必其命。故圣学本天。道之太原出于天,故道横豆六合,竖贯古今,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不可离,可离非道。因此,戒惧慎独便成为须央不可离之功。此性在不睹不闻中自有睹闻,未见形而见心,未闻响而闻寂,是“吾心”之睹闻;此性在睹闻内却有不睹不闻,形声接而寂若不为之动,此为睹闻中之不睹闻。戒慎恐惧即是不睹不闻之“惺体”,此际著力不得,只有默默检点工夫,所以工夫即是本体。此兼动静而言,是在“根尘不及处打醒此心,见天于天,又见人于天”。这样才能谤视天命光景。人通过慎独,“养成后复还得个天命之性”,此“乃率性之能事,而修道至此极矣”。心性天命四字,只是一样,人具之为心,心之灵为性,性出于天,天之一定为命。只要人从本来处探讨得真切进行存养,并且将存养工夫做到尽头,“静时默存,动时惺存”,便做到了存心。静是寂养,动是顺养,此便是养性。心性合而成身,存养合而成修。寿则心性与身惧存,天则心性不与身俱灭。“天命之性完全于心之结果处”,知天是知自心之天,事天是事自心之天,立命是立自心之命。总之,心生天生命。此种观点,显然源于王守仁的心学。该派又从这种观点出发来阐释“格物致知”,同时又力图将王守仁与朱熹的思想调合起来,认为“文成之良知,紫阳之格物原非有异”。孙奇逢说:“今就格物而论,朱子谓穷理,阳明谓为善去恶,是格物。某尝思之:朱子谓理有末明,则知有未尽,若偏以穷理属知也;又曰‘凡物必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己。所谓理也,外而至于人,则人之理不异于己;远而至于物,则物之理不异’于人’。由此言之,亦是求理于心,非就事物而求其理也,岂如后人向一草一木而求其理乎?”(徐世昌《清儒学桌力》该派认为,“时中不离日用”,“大知只是百姓日用”,“眼前天地,心上鸢鱼.室中夫妇,无一处不是道”,“道理只在眼前,眼前有相对之人、相对之物、静对之我,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突离也。能尽人性尽物性皆是眼前事,舍眼前而求谐远且难,不知道者也。学而时习之,智及之,乞能守之,知之,好之.乐之,皆指眼前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因为强调日用伦常,放此派中多有务实学者。其代表著作主要有孙奇峰《四书近指》、《读易大旨》、《理学宗传》、《书缠,近指》,王余佑《认理说》,魏一□《四书偶录》,耿极《周易浅义》,薛风祚《圣学心传》,申涵光《荆园小语八崔蔚林《四书讲义》,‘赵御众《传信录》等。夏峰学派为清初重要学派之一,其影响很大,“传衍甚远”,’奇逢弟子汤斌后来又成为潜魔学派的创始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