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叶适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南宋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出身于“贫匮三世”的寒庶之家。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第二名,授平江节度推官。&127;后历任太学正、由秘书郎出知蕲州,尚书左选郎官、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127;主张抗金,反对苟且偷安。曾上书请修实政,行实德、修边整军、节用减赋以宽民,变弱为强。开禧三年(1207),被劾夺职。他曾问学于郑景望,又与薛季宜、陈傅良交游,切磋学问。罢职后,回水心村,潜心研究学问,“根柢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五季”(《学习记言序目》)。对薛季宜、陈傅良的功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挥,形成与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对立的思想体系,创水心学派。主要弟子有陈耆卿、王象祖、王汶、丁希亮、方来、周南、孙之宏、林居安等。他把“图善”、“立义”的思想,与重视事功的实务精神结合起来,强调“务实而不务虚”。认为欲明大义,当求公心;欲图大事,当立定论。善为国者,应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条目先定,而始末不差,是所谓公心。措己于安,制敌之危,即所谓定论。把“义理”和功利统一起来。由此,反对忽视功利专尚“义理”的空谈。斥责当世议论胜而真正用力者寡,制策、科举皆取于华辞,非当世之要言。虽有精微深博之论,务使天下义理不可越,也皆空言。各“以功业可略”,而高谈“性命”、“义理”,亦是空谈。主张把“义理”和“功利”结合起来,提倡“以利和义”,“义利并立”。他否认“太极”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著《彖》、《象》,是怕为异说所乱,故约之以中,“以明卦、爻之指,&127;黜异说之妄,以示道德之归”(《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易传》中的《文言》&127;、《上下系辞》、《说卦》诸篇,都不出于孔子之手。或在孔子之前,或在其后,或是同时的学《易》者,汇为一书。《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句,“文浅而义陋,是传《易》者“骇异后学”的话。指出《易》中未提太极,“太极”之说,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并对“太极”作了新的解释。认为极于天下无不有:耳目聪明,血气和平,饮食嗜好,能壮能老,是一身之极;孝慈友悌,不相疾怨,养老守孤、无饥寒,是一家之极;刑罚衰止,无盗贱,时和岁丰,财用不匮,是一国之极。极是从事物中袖出的总原则,是以物为基础,与理学的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观点恰恰相反。他反对把《中庸》、《大学》纳入理学轨道。认为理学家“以心起之,推而至于穷事物之事,反而至于复性命之际”(《水心别集》卷七),使《中庸》、《大学》轻重失伦,虚实无统,中庸之道不明,“失孔子之意”。为此必须纠正程朱的解释。故逐章逐句重新解释,与程朱注解截然不同。关于“格物致知”,他认为“致知格物在心意之先”,即先格物致知,而后才能正心诚意,这与程朱“格物者,穷理也”的观点不同。又强调认识离不开物,“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他批判理学家的道统论,不同意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的道统说,更不同意程朱承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的统系。指出曾子用“忠恕”解释“一贯”,与孔子原意不合,故“非得孔于之道而传”。否认了“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对子思、孟子也提出批判,指出《孟子》中的许多“新说奇论”,不符合孔子原意。孟子言性、言命、言仁、言天,皆古人所不能及。心说是孟子的创造,违背古人“内外交相成道”之说,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强调“古人不以善恶论”。通过对曾子、孟子的抨击,说明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的道统,不是孔子之学的本统。他还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指出:思孟学派的尽心知性之说,“虚意多、实力少”,无补于实际事功;老子以有为无,执异学以乱王道,其罪当诛;庄子不讲人伦,不理物情,其思想小足以亡身,大足以亡天下;佛教以坏灭为旨,行其道必亡。叶适的思想体系,与理学、心学相对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著作有《水心集》二十九卷,《水心别集》十六卷,《学习记言》五十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