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许衡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许衡〗(1209一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元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聪颖,受书即问其义旨,师诎而辞去者三。后虽流离世乱,嗜学不缀。人有从之学者。后访姚枢于苏门,得伊洛新安遗书乃还。谓其徒曰:"昔者授受殊盂浪也,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率弃前日所学,从事小学之洒扫应对,以为进德之基。"(《宋元学案》)忽必烈出王秦中,召为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忽必烈即世祖位后,衡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策划"立国规模"。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曾召其弟子十二人分处各斋,为斋长。元定《授时新历》,衡以原官领太史院事,历成而还。卒后赠司徒,谥文正。后又从祀孔子庙。他积极促使元统治者推行汉法,认为"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国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他主张,人应当勇于以封建纲常为己任,尝曰:"纲常不可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在自然观方面,他强调"阴阳精气"的作用。认为,"天地阴阳,精气为日月星辰。日月不是有轮廓生成,只是至猜之气,到处便如此光明。阴精无光,故远近随日所照。日月行有度数,人身气血周流亦有度数。天地六气运转亦如是,到东方便是春,到南方便是夏,行到处便主一时。日行十二时亦然。万物都随他转过去便不随他"。在"穷理"这个传统命题上,他认为,天下之物,必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这就是所谓"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是"解说个穷字"。"所以然者是命","所当然者是义",每一事物皆有所以然与所当然。在伦理道德内容上,他把"仁"、"元"置于首位。认为"仁为四德之长,元者善之长,"仁与元俱包四德而俱列并称","合之不浑,离之不散","仁者,性之至而爱之理也;爱者,情之发而仁之用也;公者,人之所以为仁之道也"。"元者,天之所以为仁之至也"。"元者,四德之长,故兼亨、利、贞;仁者,五常之长,故兼义、礼、智、信,此仁者所以必有知觉,不可便以知觉名人也"。"元"与"仁"关系密切,他认为前人将"元"训为"广大"有理,因为心胸不广大,便不能爱敬,不能教民、保民。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主要强调慎思、省察和扩充。他认为,"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要个思字。君子有九思,思曰是也","要思无邪","唯知故能思"。他反对无思和去思。人问:"心中思虑多,奈何?"他回答说:"不知所思虑者何事,果求所当知,虽千思万虑可也。若人欲之萌,即当斩去,在自知之耳。人心虚灵,无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当精于可思虑处。"他提出,凡事须"一一省察,不要逐物去了","日用间若不自加提策,则怠惰之心生焉。怠惰心生,不止于悠悠无所成,而放僻邪侈随至矣"。许衡认为,人心自有良知良能,仁义礼智四端"随感而视","圣人只是与发达推扩就他原有底本领上进将去,不是将人心上原无底强去安排与他"。他对后世违背扩充之道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提出尖锐批评,说:"后世却将良知良能去断丧了,却将人性上原无底强去安排裁接,如雕虫小技。以此学校废坏,坏却天下人才。及去做官,于世事人情殊不知远近,不知何者为天理民彝。似此,民何由向方?如何养得成风俗?他如风俗人伦本不曾学,他家本性已自坏了,如何化得人?"在教育观方面,许衡认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萄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谋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高贾虽逐末,果处之不失义理,或以姑济一时,亦无不可"。他特别重小学、四书教育,主张以此"开导学者",尝语其子曰:"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书,虽他书不治可也。"而谓"《四箴说》、《中庸说》、《语录》等书乃杂出众手,非完书也"。所著有《鲁斋遗书》等。许衡为鲁斋学派创始人。全祖望谓"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曰姚枢,曰窦默,曰郝经,而鲁斋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 《宋元学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