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裴松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八岁便已学通《论语》和《毛诗》,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很深。嗣后更"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二十岁开始作官。曾随太尉刘裕北伐,历官中书侍郎、永嘉太守、中散大夫、太中大夫等官职。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八十岁时,奉命继何承天撰写本朝历史,不久病死。他的最大贡献是《三国志注》。宋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松之作注。于是他以儒家的观点,兼收并蓄的原则,"上搜旧闻,旁摭遗逸","鸠集传心,增广异闻",征引之书多达二百余种,于元嘉六年七月书收成奏上,宋文帝看过之后,赞美说:"裴世期为不朽矣"。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的注法有别,其着眼点不在于训诂名物,而在于史料的补缺和纠谬。针对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的情况下,从四个方面进行注补工作:第一,补其缺漏。对应该记载而未载的史事,均收入以补其缺。第二,条其异同。对一事说法不一又不能断定谁是谁非者,则几说一并收入。第三,正其谬误。对于寿书中明显的错误或有违常理的议论,均予以纠正。第四,论其得失。对陈寿有不正确的看法,则加以评论。以上四条,概括起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前三条都要以史料为依据,均属补吏范围;后一条是评论,虽不需要补充史料,便也流露出他的儒家思想和主张。总之,这种创例,便为史书注释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特别是辨别史料的真伪,确定史料的取舍,提出一系列的看法,对于历变编篡学来说做出很大的贡献。还应指出的是,松之所引用魏、晋时代二百余种著作,至唐代修《隋书·经籍志》时。能见到的已不足四分之三。到宋以后,已十不存一。后世虽有人对其注讥为繁芜,但从提供和保存史料的角度看,对研究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尚著有《晋纪》、《宋元嘉起居注》、《裴氏家传》等)其"子裴□,也是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集解》,为现存《史记》三家注中最中的一家。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