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罗汝芳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罗汝芳〗(?-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明南城(今属江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任太湖知县,擢刑部主事。出守宁国府,后又补守东昌。迁云南副使,转参政。万历五年(1553)进丧,讲学于广慧士,朝士多从之者。张居正恶其讲学,以潜住京师的罪名,勒令致仕。归而与弟子在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讲学。罗少时读薛□语录,谓:“万起万灭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切决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体。”乃决志行之,闭关临田寺,置水、镜于几上,对之默作,使心境宁静与水、镜无二。久之而病“心火”。后被颜钧劝止,谓其当免此“制欲”而行“体仁”之方,遂拜颜为师,尽受其学。后颜钩因事入狱,罗尽鬻田产脱之,侍养狱中六年,不赴廷试,师弟之情甚笃。罗还曾从道士胡清虚受《易》,谈烧炼、飞升;从玄觉和尚谈因果;又从泰山丈人证道;还问心于武夷先生。故其学博杂,渗透佛、老思想。罗汝芳之学,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我物为大”(《明儒学案》)。他认为,赤子之心,浑然天理,其知不必虑,其能不必学,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如,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声,只是爱恋母亲怀抱,人们指此“爱根”而称之为“仁”,推充这个“爱根”以做人。故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若做人的常自亲亲,则爱深而气自和,气和而容自婉,一些儿不忍憎恶人和不敢怠慢人,因而能时时处于“中庸”,气象出于自然。这种造化成之于赤子之心的浑然之理。他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把自己的不虑不学的“赤子之心”与莫为莫致的“天”的源头相“对同”。久而久之,就成为“不思不勉、从容中道”的圣人,“圣人”就是推充“赤子之心”而成。所以,他主张,“欲求希圣希天”,必须爱养“赤子之心”。因而,爱养“赤子之心”便成为其学问宗旨。他认为人人皆为赤子长成,人人皆有“赤子之心”,而所以长成以后,“赤子之心”不显,主要是由于人为外物所影响、从事“外求”、身心不相凝聚所致。“赤子孩童,欣欣长是欢笑,盖其时身心犹相凝聚。及少少长成,心思杂乱,便愁苦难当。世人于此,随俗习非,往往驰求外物以图安乐。不知外求愈多,中怀愈苦,老死不肯回头。唯是有根器的人,自然会寻转路,晓夜皇皇,或听好人半句言语,或见古先一段训词,憬然有个悟处,方信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浑是赤子,赤子浑解知能,知能本非学虑。至是,精神自来体贴,方寸顿觉虚明,天心道脉,信为洁净精徽也已。”(《近溪语录》)罗汝芳认为,“赤子之心”,亦须于视听言动恩方面体认。他举例说,人之初生,目虽能视,而所视只在爹娘哥哥;耳虽能听,而所听只在爹娘哥哥;口虽能啼,手足虽能摸索,而所啼所摸也只在爹娘哥哥。据他认得爹娘哥哥,虽是有个心思,而心思显露,只在耳目视听、身口动叫。于此看心,方见浑然无二之真体,方识纯然至善之天机。人今日之身体,便是初生之身体,故今日身中即有初生时浑沌合一之良心。知得人真,便知得心真,知得心真,便存得心真。他认为工夫无定法,只须心中坦荡,悠然顺适,到得极处,方可言未发之中,而不患不中节。“人只患浑沦不到底”,“浑沦顺适处,即名为善,而违碍处,便名不善”,“故只浑沦到底,即便不善,化而为善也”。因而他反对“戒慎恐惧”之说,反对“好静恶动”、“贪明惧昏”等有意识的种种追求,主张“莫求工夫”,“工夫难得凑泊,即以不屑凑泊为工夫,胸次茫无畔岸,便以不依畔岸为胸次,解缆放般。顺风张棹,无之非是”(《明儒学案》)。所著有《近溪子文集》。罗为泰州学派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影响颇大。黄宗羲曰:“论者谓龙溪笔胜舌,近溪舌胜笔。顾□□欠,微谈剧论,所触若春行雷动,虽素不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现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先生者也。”(《明儒学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